【摘要】本文從羅蘭·巴爾特敘事學(xué)的三個層次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中分布性功能和整合性功能相互交織,構(gòu)成一個功能網(wǎng)絡(luò):行動層中,人物之間通過交流、渴望以及折磨構(gòu)成敘事層面;敘事層中,通過延異和擴展,整篇小說完整連貫。
【關(guān)鍵詞】羅蘭·巴爾特;敘事學(xué);《東方快車謀殺案》
【中圖分類號】I10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8-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06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是當代英國最著名的推理小說家之一,她筆下的“波洛”是推理史上第一個“安樂椅”神探,與柯南·道爾(Conan Doyle)小說中福爾摩斯親臨現(xiàn)場、追逐兇犯的形象不同,波洛是以拼湊、整合案件信息,抽絲破繭、推理真相的能力而得名。因此,阿加莎在故事中安插伏筆、鋪墊信息的技巧與策略值得更多的關(guān)注,以結(jié)構(gòu)主義的閱讀方式或可為我們提供一個研究阿加莎偵探小說的新視野。故本文擬利用結(jié)構(gòu)主義學(xué)者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敘事學(xué)理論,從“功能層”“行動層”“敘事作用層”三個層面分析阿加莎最具代表性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中分布性功能和整合性功能相互交織,構(gòu)成一個功能網(wǎng)絡(luò):行動層中,人物之間通過交流、渴望以及折磨構(gòu)成敘事層面;敘事層中,通過延異和擴展,整篇小說完整連貫。
一、羅蘭·巴爾特敘事學(xué)
在《文化的符號與結(jié)構(gòu):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中,張衛(wèi)東提到:敘事文本的結(jié)構(gòu)是基于語言學(xué)理論進行建構(gòu)的。它是一個放大了的句子。功能作為敘事文本的最小單位參與文本的構(gòu)造。行動層對應(yīng)句子中的謂語,它通過特定的序列組合成文本生成的骨架。最終這些要素通過擴展、延異使得文本催化生成。巴爾特的敘事學(xué)首先確立了最小單元—功能,核心功能和催化功能按照敘事者本身的需求參與敘事生成。行動層(人物)通過交流、渴望、折磨三種述謂關(guān)系來推動敘事,敘事的施者通過延異、拓展、擬態(tài)、意義等各種敘事技巧創(chuàng)造性地構(gòu)筑故事。[1]
羅蘭·巴爾特曾將敘事作品主要分成三個層次,首先第一個層次便是功能層,緊隨其后的第二個則是行動層,最后一個則是敘述作用層。而這三個層級是相互交織和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或者說他們之間是一種逐步深入的關(guān)系,若是將這三者單獨分開來分析的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并且這樣也得不出任何結(jié)果,只有將三者放在一起,并且按照特定的方式來分析,這樣才能體現(xiàn)其意義。[2]
以下將通過這三個層次對阿加莎所著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進行分析。
二、功能層
張衛(wèi)東曾經(jīng)提到,羅蘭·巴爾特將其所提到的三個層次(功能層、行動層,敘事作用層)中的功能層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分布性功能,第二類就是整合性功能。分布性功能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鋪墊,就是行為A是行為B的前提,必須有行為A才會有之后的行為B,行為A就是分布性功能,若是只有行為A,沒有行為B,那么行為A則是無用的功能。整合性功能則是分散的,并且對于故事的構(gòu)建是有必要的。[3]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書中,整合性功能的體現(xiàn)非常明顯。例如,阿巴思諾特上校和德貝納姆小姐在站臺上的隱晦談話。
一陣聲音讓他認出來站在貨車廂陰影中的兩個模糊的人影。阿巴斯諾特正在說著:
“瑪麗——”
女子打斷他。
“不是現(xiàn)在,不是現(xiàn)在。等一切都結(jié)束了,等事情都過去了,再——”
波洛先生小心地轉(zhuǎn)身走開了,他奇怪著……[4]
德貝納姆小姐在第一趟車火車上出現(xiàn)故障,因此會耽誤她趕上辛普朗東方快車時表現(xiàn)得十分焦急。
“可我們不能誤點!火車應(yīng)該在六點五十五分到達,可我還得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對岸去坐九點鐘的辛普朗東方快車,如果萬一兩個小時,就不能趕上那趟列車了?!?/p>
“有可能——沒錯?!彼姓J道。
他好奇地看著她。她握著窗口欄桿的那只手有些不穩(wěn),嘴唇也在哆嗦著。
“這對你很重要嗎,小姐?”他問。
“嗯嗯,很重要。我——我必須趕上那趟車?!盵5]
然而,第二次辛普朗東方快車因為撞進雪堆里而不能前進時,德貝納姆小姐只是表現(xiàn)出了不耐煩,并沒有第一次的焦急。
“我們還要在這兒呆多久?”瑪麗·德貝納姆問,“沒人知道嗎?”
聲音里有種不耐煩,但波洛注意到,托羅斯快車停車檢查時她的那種近乎瘋狂的焦慮已經(jīng)消失不見了。[6]
這些整合性功能告訴讀者,瑪麗·德貝納姆小姐與辛普朗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脫不了關(guān)系。
還有波洛發(fā)現(xiàn)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死者正是阿姆斯特朗綁架案(阿姆斯特朗女兒,三歲的黛西被綁架,阿姆斯特朗夫婦交了二十萬美元的贖金之后,發(fā)現(xiàn)了至少死了兩個星期的孩子的尸體。阿姆斯特朗太太當事正懷著孕,由于受到這個巨大的刺激,她早產(chǎn)生下一個死胎,之后便撒手人寰了,她丈夫傷心欲絕,也開槍自殺了)主謀。
“大約六個月以后,這個卡塞蒂作為綁架團伙的投資被逮捕了。他們過去也犯過幾次這樣的案子,如果發(fā)覺被警察盯上了,他們就撕票,把尸體藏起來,在案發(fā)之前盡可能勒索更多錢財。
“現(xiàn)在,我跟你講清楚,我的朋友??ㄈ倬褪沁@個人!依靠他積累起來的巨大錢財,以及手頭上掌握了很多人的秘密,鉆了法律的漏洞,竟然逃脫了。如果不是他狡猾,溜之大吉,早就被民眾處以私刑了。我現(xiàn)在明白發(fā)生什么事了。他改名換姓離開了美國,從此成了一個悠閑的紳士,靠著利息在國外旅行。”[7]
在波洛詢問格麗塔·奧爾松時,她說明了自己的職業(yè)是一名護士。
知道她懂法語,所以這場談話就用了這種語言。波洛首先問了幾個他依然知道答案的問題——姓名、年齡,住址。還問了她的職業(yè)。
她說她在斯坦布爾附近的一所教會學(xué)校做護士長,是受過專門訓(xùn)練的護士。[8]
波洛從阿姆斯特朗太太的妹妹口中得知,曾經(jīng)有個護士照顧過小黛西。
“那誰是護士?”
“那個受過訓(xùn)練的醫(yī)院護士,叫斯坦格爾伯格,他對黛西也是全心全意的,對我姐姐也是?!盵9]
從這些整合性功能,讀者可以明確的是,格麗塔·奧爾松是與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是有關(guān)系的。
除此之外,《東方快車殺人案》一書中還有許多整合性功能。
至于分布性功能,在小說中隨處可見,因此只簡單選取兩處說明。
例如,在辛普朗東方快車駛出一段時間后,遇到了大雪,這就導(dǎo)致東方列車被大雪堵住,沒有辦法前進了,所有的人都只能停留在車上。
又如雷切特先生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之后,國際客車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十分慌張,想請大偵探波洛來找出兇手。
這些功能在小說中交織,構(gòu)成整個功能網(wǎng)絡(luò)。
三、行動層
羅蘭·巴爾特曾提出在敘事作品中的三種關(guān)系。第一種便是交流(communication),交流是整個敘事過程中最基本的元素,因為在人物的交流之中,故事向前發(fā)展,情節(jié)得以推動,不可能存在一個完全與其他各方面割裂的人物,只有參與到交流中的人物,才得以完整。第二種便是渴望(desire),簡單來說,渴望是作品人物內(nèi)心的訴求,因為在敘事文本中,每一個人物,或者說每一個存在都會有其自己的訴求,就像是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都會有自己的愿望,生活或者毀滅。第三種便是折磨(ordeal),折磨是推動整個敘事的關(guān)鍵性步驟。因為敘述文本中的人物的渴求并不能立刻或者是任何時刻都得到滿足,因為一旦得到了滿足就沒有辦法推動情節(jié)和故事的發(fā)展了。在敘事文本中,各種人物都會因為各種困難,折磨而被限制了自己的渴望,從而推動了敘事的發(fā)展。[10]
小說中的交流在此不多贅述,主要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渴望與折磨。在小說的第一部分中,大部分人物的渴望都是殺了偽裝成另一個人的卡塞蒂,從一開始的瑪麗·德貝納姆小姐和阿巴斯諾特上校,到后面出場的赫克托·麥奎因,德拉戈米羅公主,哈巴特太太等都是想殺了偽裝成雷切特的卡塞蒂。而卡塞蒂則渴望則是保住自己的性命,然而最終的結(jié)果是他被謀殺了,這對他來說便是折磨,因為他的訴求并沒有得到滿足。偵探赫爾克里·波洛的渴望則是趕快回到倫敦處理自己的事情,不過卻因為兇殺案的出現(xiàn),轉(zhuǎn)化成為找出兇手。布克先生作為國際客車公司的董事,他的渴望自然是趕快找出兇手,將一切都風(fēng)險降到最低。
到了小說的第二部分,那些參與兇殺案的人,他們的渴望則都轉(zhuǎn)變成了干擾大偵探波洛查出真相,將卡塞蒂被殺的真相隱藏起來,保護所有參與這個謀殺案的兇手。自然,大偵探波洛的渴望仍然是找出兇手。
到了小說最后一部分,大偵探波洛找出了所有兇手,對他們來說,那就是折磨,因為兇手們的訴求被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還是被發(fā)現(xiàn)了。到最后,波洛的渴求從找出兇手,轉(zhuǎn)化成為保護兇手。因此,《東方快車謀殺案》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通過交流、渴望和折磨,推動小說的敘事。
四、敘事作用層
張衛(wèi)東在《文化的符號與結(jié)構(gòu):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一書中提到:羅蘭·巴爾特認為敘事作用層和行動層、功能層的相互促進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通過延異(distortion)和擴展(expansion)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而第二種則是通過擬態(tài)(mimesis)和意義(meaning)的方式來獲得結(jié)果。[11]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本小說中,主要是通過延異和拓展的方式。延異的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突然插入的一種其他片段,將整體分裂開來,還能達到一種設(shè)置懸念的效果。
《東方快車謀殺案》從整體上來看,主要分為三個單元,第一部分就是事實,也就是故事開頭可謀殺案的發(fā)生,第二部分就是證詞,也就是偵探波洛的取證,訊問嫌疑人,以及推理部分,最后一部分就是結(jié)局,揭示謀殺案的真相。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互動,是通過延異來完成的。謀殺案的發(fā)生,并沒有對當時除偵探波洛視角外的情況進行描述,而第二段證詞部分充滿了列車上乘客對于謀殺案當晚情況的回憶。而第一部分中的懸念,也是在第二部分中解開的,因此兩個部分通過延異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同時,第三部分的結(jié)局,也是與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通過延異來形成一個完成的故事,與此同時,第三部分中還通過擴展補充了發(fā)生在第一部分的之前的內(nèi)容,讓整個故事更加充實,更加完整,渾然一體。
五、總結(jié)
通過羅蘭·巴爾特的敘事學(xué)角度分析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中的各種線索,證據(jù)不再是零散無序的。小說中所隱藏的線索,所做的鋪墊,都可以將其分門別類,條理清晰地組織在一起。在偵探小說中,讀者所看到的內(nèi)容往往都是雜亂無章的,線索也都是東一點,西一點,若是從羅蘭·巴爾特的敘事學(xué)角度來分析偵探小說,往往可以將其雜亂的線索、無序的回憶都給整合起來,形成有條理的、思路清晰的情節(jié),這樣一來,就更容易看懂偵探小說了。羅蘭·巴爾特的敘事學(xué)不僅僅對于偵探小說的讀者來說,有助于閱讀。對于偵探小說的作者來說,更能清晰明確地把握小說節(jié)奏,能讓前后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完整,形成一個渾然一體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東.文化的符號與結(jié)構(gòu):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95.
[2]Barthes,R.The Semiotic Challenge,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NewYork:Hill&Wang,1988,p.103.
[3]張衛(wèi)東.文化的符號與結(jié)構(gòu):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85.
[4](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東方快車謀殺案[M].鄭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0.
[5](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東方快車謀殺案[M].鄭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1.
[6](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東方快車謀殺案[M].鄭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34.
[7](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東方快車謀殺案[M].鄭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61.
[8](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東方快車謀殺案[M].鄭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94-95.
[9](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東方快車謀殺案[M].鄭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99.
[10]張衛(wèi)東.文化的符號與結(jié)構(gòu):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89.
[11]張衛(wèi)東.文化的符號與結(jié)構(gòu):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93.
作者簡介:
劉海峰,男,漢族,安徽宣城人,南京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