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成成
【摘要】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對儒家文化內(nèi)核的探析有利于促成“人”格的提升。首先,本文通過對以“仁”成人的必要性進行簡要論述以此來論證“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其次,通過對儒學經(jīng)典語錄的簡要分析來闡述“仁”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現(xiàn)實中如何行“仁”和培養(yǎng)“仁德”,以此來觀照自身是否成“人”。最后,“仁”無論是作為我們應(yīng)當必備的德性還是價值目標,對“仁”的持守與追求都應(yīng)當作為我們存在的動力。
【關(guān)鍵詞】仁;仁德;仁學;仁心
【中圖分類號】B23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8-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27
一、以“仁”成人的必要性
將“人”作為我們思想與行為的出發(fā)點是儒家仁學思想的道德基石,它從不同視域得出的“仁者,人也”的思想結(jié)論,在教化實踐方面為實現(xiàn)“人之為仁”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子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即人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亦是大本之源,彼此是相近的,只不過在后天,因為習染積久從而導致互相之間的“純真本性”差異甚大。這里的“純真本性”既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亦是孔子所講的“仁”。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礫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即仁義禮智屬于人先天本來就擁有的,與“性相近”里的“性”在某種程度上指向是相同的,只是在后天人們因為習性所致而被遮蔽了。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這里談到的人性惡也是在后天形成的,說明人的德性是可以通過教化來實現(xiàn),以至恢復到人之初的“性本善”??梢钥闯鼋袒哪康氖菍崿F(xiàn)“人之為仁”進而達到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者”。
所以,從仁學的角度來看,成為仁者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其關(guān)鍵在于秉持人與生俱來的善性。《禮記·中庸》的“仁者,人也”思想,意指人所具有的各種美德都屬于仁,對于美德的持守也是成為仁者的基本要求,這造就了中國人“崇德尚仁”的精神品格,這也是先秦儒學對“仁”的定義式表述?!叭实隆笔恰叭酥詾槿恕钡谋举|(zhì)規(guī)定,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更是一種價值目標??鬃拥摹叭实隆?,可以說是包含各種美德但又不限于各種美德,而是所有道德美德中層級最高的最完美的道德??鬃訉Α叭收撸艘病彼枷氲恼J識,可以說是亙古未有的,因為在孔子以前,人們對“人是什么,怎么做才算是一個合格的人”這個問題還沒有達到清晰準確地把控。人的道德主體地位的挺立需要以“仁德”來對“人”進行界定。而孔子講的“仁德”恰恰是一種最完滿的道德,當我們以“仁德”要求自己,從仁學角度來說,“以仁成人”何以可能這一命題得以成立,至此人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目標,生命亦充滿了意義。
二、“仁”具有的特性
通過對儒學經(jīng)典的考析,可以將“仁”的特性大致歸為內(nèi)在性、公正性、非功利性、穩(wěn)定性和廣大性。在有關(guān)孔子的語錄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仁的特性是“人”挺立起來的理論依據(jù),以仁成“人”何以可能更多的在于對這些特性的把握與應(yīng)用。
(一)內(nèi)在性
仁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礎(chǔ)和來源,隨仁心而發(fā)用,游刃有余。如果失去了仁,一切德行皆失去內(nèi)在根據(jù)。所以,仁不僅優(yōu)先于其他知識技能,而且還統(tǒng)攝其他美德。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不以仁德為基準的人,他在實行禮和運用樂的時候都是違背于心的?!抖Y記·儒行篇》中說:“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歌樂者仁之和也。”禮儀是仁心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仁心,必定外表有禮節(jié),正所謂“誠于中而形于外”。樂是表現(xiàn)出一種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內(nèi)在的體現(xiàn)仁之和。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比绻粋€人立志于“仁”,去培育和實施“仁德”,那么他自然就不會做壞事了。
(二)公正性
仁心是先天的,沒有受到現(xiàn)實的功利影響,所以最為公正。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笨鬃又v:“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比寮业摹叭省辈⒎蔷窒抻凇皭廴说囊幻妗保灿小皭喝恕钡囊幻???鬃诱J為,不仁之人多是心存私欲,并受此蒙蔽,他們眼中的善惡并非是真的善惡。只有心懷仁德之人,才會不受私欲的影響,明辨是非善惡。也就是說,只要做到了仁,就能公平公正地對他人做出評價,分辨善于惡。
(三)非功利性
仁與知識,技能、功利不同,仁者未必多才多藝,而多才多藝的人也未必有仁。此外,仁者求仁,無怨無悔,心安理得,非為功利,所以,也不能以功利的得失作為評判仁者的標準。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酰俊痹唬骸扒笕识萌?,又何怨?!痹唬骸胺蜃硬粸橐?。”伯夷、叔齊不滿周武王伐紂,并且恥于吃周武王的糧食。最后餓死在山上。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是為了求“仁德”,不惜一切艱難,信守“仁道”節(jié)操,毫無怨言。
(四)穩(wěn)定性
從仁心到仁德,就是人性逐漸穩(wěn)固的過程。道德在于通過長期的修行而使德性趨于穩(wěn)定。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能長期處于窮困的狀態(tài),因為久困則非,同樣也不可能長期地處于安樂之中,因為長富則驕”在這一章節(jié)中,孔子認為有仁德仁心的人會自覺自愿地去行仁,聰明的人則以行仁對自己有利而去行仁。是希望人們注意到個人的道德操守,做到矢志不移,穩(wěn)定氣節(jié)。
(五)廣大性
仁雖然發(fā)自于內(nèi)心,但仁之擴充又能至于仁民愛物之廣大。仁者雖然不必廣大,但廣大必是仁。老子的“大仁不仁”也是從廣大性上來講的。所以仁者具有天下關(guān)懷。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卻沒有死。管仲不能算是仁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會盟各諸侯國,不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管仲的能力。這是管仲所行的仁,這是管仲所行的仁?!比寮易非髢?nèi)圣外王,內(nèi)圣是修身,外王是治國安民,施行仁道。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是指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對內(nèi)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政策上,施行“尊王攘夷”,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會盟,被推舉為盟主,依靠的不是武力,發(fā)動戰(zhàn)爭是為了維護正義,匡正天下秩序。這是管仲對外實施的王道,管仲雖然自身沒有達到內(nèi)圣的狀態(tài),但是對外卻做到了外王,所以孔子說“如其仁”。
三、仁德培養(yǎng)的具體方法
孔子主張的“仁”是整個儒學的核心,仁德的發(fā)揮是基于仁心,孔子設(shè)立了一系列的標準去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仁心。首先要具有質(zhì)樸率直的個體之心,在向外去親近仁人,去覺悟本心,從仁人身上發(fā)現(xiàn)仁心,反身去培養(yǎng)自己的仁心仁德并且持之以恒下去,發(fā)用之際要做到克己復禮,這也是行仁的最高標準,仁德的發(fā)用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之中,故需能近取譬,要去愛自己的親人。
(一)質(zhì)樸率直
仁德發(fā)自于內(nèi)心,偽善的鄉(xiāng)原是背離仁德的。在論語中,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痹谶@里孔子認為花言巧語,巧舌如簧的人很少具有仁心,因為“花言巧語者”的出發(fā)點很少出自仁心,更多受到的是情與欲的干擾,相反性格剛毅的,說話木訥的人往往具有一顆仁慈的心,性格剛毅木訥之人往往更服從于自己的仁心,很少受到情欲的干擾。
(二)親近仁人
仁德培養(yǎng)內(nèi)因在先天仁心,但也要外在的輔助,否則仁心容易受到遮蔽??鬃印墩撜Z·學而》中,子曰:“泛愛眾,而親仁?!币獜V泛的去愛眾人,親近具有仁道之人。一方面要求用自己的仁德去感化,去培養(yǎng)別人的仁心,從而使天下皆歸于仁,同時,在感化其他人的同時,也要去接觸比自己仁德仁心更高的人,為自己在樹立一個更高的仁標準。在《論語·顏淵篇》中,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在孔子看來,仁德的培養(yǎng)不僅僅靠自己,更加在于君子之間的互相成就。君子是具有仁心的人,這里的文具有形而下的含義,文是“仁德”的一種擴散,通過這種外在的具體形式能夠成就仁德的培養(yǎng)?!墩撜Z·衛(wèi)靈公》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惫そ骋雽⑺谋韭毠ぷ髯龊?,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這兩句話的含義指仁德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內(nèi)心的關(guān)照,同時還需要經(jīng)過與外界的交往。
(三)持之以恒
仁心幾希,需要經(jīng)過后天持之以恒的培養(yǎng)才能穩(wěn)固,并成為仁德。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边@里的三月是指很長時間,顏回能夠長時間守住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做不到,只能偶爾記得仁德。在這里,顏回更多的是守住了仁心,讓仁心在人體常住。同時,也給孔子其他的學生樹立了追逐仁心的榜樣,仁心的常住需要持之以恒。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儒家“仁”的核心是愛人,所以在遇到問題時,仁者需知難而上,以自身的仁德去感化其他人,收獲的是使他人開始培養(yǎng)仁德,啟蒙仁心,這樣的人才算是仁者。無論是自身的仁德培養(yǎng),還是對于其他人的仁德培養(yǎng)都需做到持之以恒,這也是儒家愛人的核心思想。
(四)能近取譬
仁雖然高遠,但又體現(xiàn)在日用常行之中,行仁無大小,仁德的培養(yǎng)也能隨處施展,所以,人皆有達仁的良能,皆具備行仁的能力。此外,最近處為自己,行仁首先在于修身。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弊迂曊f:“如果有人能對民眾廣施恩惠,能周濟民眾,這算是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堯、舜也難以做到吧!”在這里,孔子給子貢立了一個作為仁者的標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要求一個卓越的人去立他人,且具有愿意立他人的高尚品格,能夠做到這一點,便是仁者。仁者在進一步,便是追求博施濟眾的圣境了。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利,天下歸人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信,非禮勿動?!背鲎浴墩撜Z·顏淵》,顏淵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行仁靠的是自己,難道靠的是別人嗎?”顏淵又繼續(xù)向孔子請教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比孰m然很高遠,但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孔子看來,行仁無大小,只要遵守禮便是行仁。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說:“博覽群書且廣泛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切近的提問,多思考事情,仁就在其中了?!碑斘覀儚V泛的學習,具有堅定的信念,擁有懇切態(tài)度之時,這些便都是在行仁。這些向上向善的做法,我們可以統(tǒng)稱為行仁。孟子:“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己矣?!背鲎悦献印豆珜O丑上》。仁者就像一場比賽射箭的游戲,射箭手需要先端正自己的體態(tài),然后放箭,射不中目標,也不會抱怨自己的對手,而更多的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所在。從個人修養(yǎng)層面來講,行仁須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也就是孔子講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p>
(五)覺悟本心
仁德來自仁心,當人們覺悟到仁之本心時,人人皆是仁者。子曰:“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笨鬃诱J為仁雖然離我們遠,但只要內(nèi)心想到仁,仁就會自然來到了。仁是人的先天本性和大本之源,因此行仁只能由己,不能完全依靠外在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睂θ实恼J識,需要靠德性自覺,“仁”并不是高攀的東西,只要我們心存誠意地去追求,發(fā)明本心,任何人都能得到“仁”。
(六)孝悌為先
仁者愛人,愛人先要親親,在先天自然的孝悌中感悟仁心,培養(yǎng)仁心。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君子對自己的親屬忠厚深信,那么普通人民就會走上仁德。行仁要做自己身邊做起,去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對他們行以孝悌和信義,這是推及之愛亦是儒家培養(yǎng)仁德的具體方法。
(七)克己復禮
克己指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私欲,超越自己的狹隘性,讓自己回歸到整體的和諧秩序中。禮從本體來講指天地秩序,從社會的應(yīng)用來說指道德和政治的秩序??思壕褪怯眯目擞屝膩碇髟浊?。此心為先天之物,與天命合一。所以克己即復禮。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比酥挥锌酥谱约旱乃接?,回歸到和諧社會之中,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命之性,二程講氣質(zhì)之性,人因稟性受氣不同,所以形成具有各種氣質(zhì)的人,只有克制自己的氣質(zhì)之性,才能回歸和諧社會之中,這個和諧社會乃是人之理進而至天之理。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向孔子請教怎么去行仁。孔子說出門在外就要像迎接貴賓那樣,役使百姓就要像舉行重大的祭祀一樣,都要認真用心去做,這是一個很高的為人處世標準。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朝廷和家中都無須抱怨,因為抱怨不是修仁到至善的方法。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狈t向孔子請教怎么做才是為仁。孔子說去愛身邊的人,推及之愛才能天下歸任,孔子將“仁”作為他全部學說的對象和中心。孟子:“萬物皆備于我亦。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比f物之理本就在眼前,在內(nèi)心之中。稟著誠向內(nèi)在的生命探索,理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來。沒有比尋找天理更快樂的了。努力把這個道理推及給別人,仁就在此處了。天與人本應(yīng)該合一的,只是人向外逐物,很少反躬自省向內(nèi)觀照。只有人動思慎慮,謀算作偽。故真反身者,能與天合一,安其天樂,此謂修身,此謂明道。
參考文獻:
[1]肖紹俊.德、仁、禮:孔子政治和諧思想之精髓[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05):13-15.
[2]王菁菁,張敏.探析孔子思想中仁與禮的關(guān)系[J].才智,2015,(05):322-324.
[3]王濤.孔子禮的思想內(nèi)涵及其當代價值[J].理學學刊,2007,(04):101-103.
[4]宗超.孔子仁學:中華德性文明之根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