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安全視閾下中國涉恐犯罪的實證分析

      2023-08-24 01:38:04蔣華福夏雯艷
      云南警官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恐怖活動極端主義恐怖主義

      蔣華福 夏雯艷

      (1.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 321000;2.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 200233)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wěn)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2023年5月30日,二十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要深刻認識國家安全面臨的復雜嚴峻形勢,加快推進國家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fā)展格局;要突出實戰(zhàn)實用鮮明導向,更加注重法治思維、科技賦能、基層基礎。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并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系,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安全環(huán)境。加強反恐怖工作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命題。1997年我國在全面修訂《刑法》時,立法規(guī)定了“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2001年《刑法修正案(三)》增設“資助恐怖活動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又增設“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利用極端主義破壞法律實施罪”“強制穿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罪”和“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五項新罪名。至2016年《反恐怖主義法》正式生效,我國反恐怖刑法體系已基本形成。我國正視涉恐犯罪,對恐怖主義、恐怖活動和恐怖分子“說不”,堅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和立場,堅決從嚴打擊涉恐犯罪。國家安全視閾下,對我國涉恐犯罪的現(xiàn)狀及共性特征進行研究,對相關立法、司法、執(zhí)法實踐開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需要和理論價值。

      一、我國涉恐犯罪的主體分析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必須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zhàn)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jiān)測預警體系等。本文選取2019年至2021年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危害公共安全罪”下的“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資助恐怖活動罪”“幫助恐怖活動罪”“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強制穿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罪”和“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等涉恐罪名判決書為樣本,共收集到165份文件。排除重復、更正文字、移送案件等不相關的文件后,形成155件有效研究樣本。

      (一)犯罪主體總體特征分析

      研究中分析的總體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與職業(yè)。在155份研究樣本中,2019年的65件,2020年的77件,2021年的13件。有的判決書是公開信息的,有的則不公開。其中,不公開的判決書87件,公開的判決書68件。不公開的理由涉及未成年12件、涉及國家秘密7件、涉及其他68件。分析這些判決案例,既可以把握涉恐犯罪的主體特點、手段形式等情況,利于反恐行動的設計展開,又有助于后續(xù)法治實踐與完善相關法律法條。

      第一,從性別來看。在公開的68件判決書中,涉及83名犯罪嫌疑人,其中男性74人、女性7人、2人未知。在涉恐犯罪中,男性占比89.16%。美國學者戈特弗里德森(Gottfredson,M. R.)與赫希(Hirschi,T.)認為,“性別是犯罪的一種主要的、持續(xù)性的相關因素,在恐怖犯罪中尤其如此”(1)[美]戈特弗里德森.犯罪的一般理論[M].吳宗憲,蘇明月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叢梅進一步證明,“由于性別方面的差異,產生犯罪的原因、犯罪機會和犯罪心理都各有不同”(2)叢梅.當前犯罪主體的性別特征分析[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8,(04).。涉恐犯罪與生理、心理特征聯(lián)系密切。

      第二,從年齡來看。結合判決書提供的出生年月與判決年份,可以確定嫌疑人的犯罪年齡。又因我國法律規(guī)定年滿18周歲為成年人,因此,本研究以18周歲為起點,十年為一個年齡段。其中,75件未公開判決書中,有12件明確不公開的原因為該案件涉及未成年人;18(含)歲至28歲的27人,占比32.53%;28(含)歲至38歲的16人,占比19.28%;38(含)歲至48歲的18人,占比21.69%;48(含)歲至58歲的14人,占比16.87%;58(含)歲至68歲的3人,占比3.61%;未提及年齡信息的5人。換言之,明確出生年月的嫌疑人中“50后”的2人,占比2.41%;“60后”的15人,占比18.07%;“70后”的17人,占比20.48%;“80后”的16人,占比19.28%;“90后”的28人,占比33.73%;“00后”的1人,占比1.20%;4人未知??偟膩砜矗婵址缸餂]有明確的年齡或年齡段特點,從未成年至60多歲各個年齡段都涉及此類犯罪,但涉恐人員具有年輕化的趨勢。

      第三,從文化程度來看。在考察的研究樣本中,除了8個未提及的,其余嫌疑人的文化程度從小學到研究生都有,包括小學學歷(含肄業(yè))15(1)人,占比18.07%;初中學歷(含肄業(yè))33(2)人,占比39.76%;高中學歷6人,占比7.23%;中專學歷8人,占比9.64%;大專學歷8人,占比9.64%;大學學歷(含肄業(yè))4(1)人,占比4.82%;研究生學歷1人,占比1.20%。統(tǒng)計分析可知,涉恐犯罪嫌疑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多數(shù)。文化水平不高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是否犯罪認識不足;另外,受學歷影響,他們的擇業(yè)范圍也有所局限。

      第四,從職業(yè)來看。除21名未公開職業(yè)的嫌疑人,其余嫌疑人的職業(yè)集中在務農(12人)、務工(22人)與無固定(14人)中,共計48人,占比57.83%。涉恐犯罪嫌疑人存在于各行各業(yè),但這幾類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往往被抓捕后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構成了犯罪。

      綜上,我國涉恐犯罪嫌疑人大多為文化程度不高的青年男性,他們很少有固定收入,空閑時間多,精神世界空虛,法律知識匱乏,法制觀念淡漠。種種因素使得他們較易走上犯罪道路,且通常沒有意識到正在犯罪或已經犯罪。由此,我國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部門應針對重點人群加強涉恐犯罪普法宣傳,才能促進公眾知法守法。

      (二)犯罪主體地域分析

      研究采用數(shù)據(jù)歸一化,通過計算將數(shù)據(jù)映射至(0,1)或者(1,1)之間,實質是對數(shù)值進行線性變換,而在數(shù)據(jù)映射過程中不改變原本數(shù)據(jù)的數(shù)值排序。機器學習過程中,連續(xù)變量的取值范圍通常較廣,將數(shù)據(jù)縮放到給定區(qū)間,可加速算法優(yōu)化過程。對不同省級行政區(qū)(香港、澳門、臺灣除外)涉恐犯罪人數(shù)、判決有期徒刑六個月(不含)以上人數(shù)進行歸一化處理可得表1,i表示不同的省級行政區(qū),j代表涉恐犯罪人數(shù)、判決有期徒刑六個月(不含)以上人數(shù)。

      表1 歸一化處理后的觀測集

      在無監(jiān)督學習中,K-means聚類算法屬于常用的一種聚類算法,它采用距離作為相似性指標,進而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集的K個類。利用K-means算法進行評估可得到各省級行政區(qū)涉恐犯罪風險等級,如圖1與表2所示:

      圖1 我國各省級行政區(qū)K-means聚類分析風險等級結果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表2 我國各省級行政區(qū)K-means聚類分析風險等級結果

      研究中采取的兩個變量能夠很好地區(qū)分各類,因為顯著性都小于0.05。由K-means結果可知,我國安徽省、山東省、云南省的涉恐犯罪風險最高,廣西省、河南省次之,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青海省、山西省、四川省最低,其余省份極低。有學者認為上海對恐怖主義的防控措施得當?!皬姆唭炔抠Y料和與反恐人員的訪談得知,上海從恐怖主義襲擊的源頭出發(fā)”(3)張少淵.公共安全視域下上海市恐怖主義活動防控研究[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也就是說,上海反恐部門設立了一道反恐怖主義的屏障,包括在重要交通樞紐設反恐門檻,嚴格實施黑名單制度,利用高技術監(jiān)控手段監(jiān)控重點區(qū)域等,從而降低了上海的風險率??偨Y極低、低風險地區(qū)的經驗與規(guī)律,進而篩選、應用到中高風險地區(qū),對于降低我國恐怖主義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涉恐犯罪的事實分析

      新時代國家安全治理必須在發(fā)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努力實現(xiàn)發(fā)展和安全的動態(tài)平衡、深度融合;必須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xié)同、防范化解機制,不僅要充分發(fā)揮從直覺和經驗出發(fā)的定性管理,也要重視數(shù)據(jù)搜集和定量分析的精準管理,以提高國家安全風險辨識和預警能力。(4)蔣華福.新時代國家安全治理體系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思維方法[J].國家安全研究,2022,(03).基于犯罪主體的分析,為進一步把握近三年涉恐犯罪的形勢、誘因與性質等,研究中又進一步比較了犯罪手段、動機、前科與判決等情況。

      第一,就犯罪手段而言,顯著的特點是信息化與網絡化。從下表可以看出2019至2021年我國涉恐犯罪的罪名分布情況。在155件判決書中,罪由為“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和“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的最多,分別有81件和44件,共占比80.65%。

      表3 涉及的罪名 (單位:件)

      根據(jù)《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之三的規(guī)定,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客觀行為包括三種方式:(1)以制作、散發(fā)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其他物品的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2)以講授、發(fā)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3)煽動實施恐怖活動。這里的“宣揚”是指“通過現(xiàn)場演講、網絡平臺傳輸、音視頻播放、手機短信等方式廣為傳播”(5)師維、孫振雷等.中國反恐怖主義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6.,它并不一定需要宣揚對象接收其主張。在81件判決中,更多的嫌疑人涉及到前兩種行為,因為他們都是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的。

      從判決書中提及的犯罪事實來看,這些嫌疑人主要依托微信、QQ、貼吧等公共社交媒體平臺實施犯罪。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手機與網絡的覆蓋度特別高。第4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3.0%;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10.29億;農村網民規(guī)模達2.84億,占網民整體的27.6%;城鎮(zhèn)網民規(guī)模達7.48億,占網民整體的72.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6)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前這些社交軟件的普及度非常高,能夠實時傳輸影音、圖像等文件。結合犯罪事實來看,大部分嫌疑人都是利用手機在這些社交平臺通過私聊或群聊的方式,獲得、轉發(fā)含有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音頻視頻資料;僅有一人是通過手機制作并轉發(fā)相關資料。

      “非法持有”是指“明知是含有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印刷品、音像視頻或者其他物品而持有”(7)師維、孫振雷等.中國反恐怖主義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6.。涉及該罪名的嫌疑人,除1人持有的是兩本書籍、一把阿拉伯彎刀、兩把日本軍刀等宣揚極端主義的物品外,其余皆為持有音像視頻。多數(shù)人員將音像視頻存儲于百度網盤等云端,小部分人員則將其存儲在手機或電腦端。構成這兩項罪的重要前提是涉案物品涉及恐怖主義或極端主義,定罪的重要步驟是依法對涉案物品進行審讀與審查。在155份研究樣本中,提及的實施部門涉及反恐、網安等部門。大部分案件由單獨部門或系統(tǒng)完成,少數(shù)由多個部門分別進行,或者由部門和系統(tǒng)共同完成。

      第二,就犯罪動機而言,好奇、炫耀與尋求刺激的嫌疑人居多。結合嫌疑人轉發(fā)的聯(lián)系人或微信群可知,其傳播的對象大多是朋友與家人等,或者是家族群、工作群、同好群等。比如,有一個嫌疑人說他轉發(fā)的目的就是想給朋友看一下這些圖片,搞惡作劇。另外,上文提到涉恐犯罪的嫌疑人中務農、務工或無業(yè)的人居多,從他們的口述或律師的辯護詞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動機是“好奇”這一心理。比如一名“90后”無業(yè)嫌疑人說他就是出于好奇和個人愛好,通過互聯(lián)網下載、觀看宣揚恐怖主義的血腥恐怖視頻、圖片,并存儲在自己的電腦和存儲卡內。相對較少人員的動機是為報復社會。一名嫌疑人觀看、持有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音頻視頻的目的是出境“圣戰(zhàn)”;一名嫌疑人曾因涉嫌詐騙犯罪被羈押,后宣告無罪,其懷疑被人陷害遂多次到有關單位上訪,未果后便打算報復相關人員與社會;一名嫌疑人因和鄰居長期有矛盾,為泄私憤用手機制作并轉發(fā)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視頻。此外,還有人買賣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音頻視頻,但除了從一名嫌疑人處牽扯出一件專門買賣相關音頻視頻的案件外,其他嫌疑人僅收取0.5元、5.18元或20元不等的費用,這說明這些嫌疑人的原始目的并不是從中獲利。

      第三,就是否有前科而言,9名嫌疑人明確有前科,其余均沒有或未提及。其中,不涉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有1人犯盜竊罪,1人犯非法拘禁罪,1人擾亂單位辦公秩序,1人犯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1人犯包庇罪。此前就曾有涉恐犯罪的有2人犯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1人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2人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和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

      第四,就判決而言,社會危險性是重要的判刑尺度。根據(jù)《刑法》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二十條之一、第一百二十條之二、第一百二十條之三和第一百二十條之六規(guī)定,“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幫助恐怖活動罪”“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和“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在量刑中分為三個層次,具體表現(xiàn)在刑期的遞減、實刑向緩刑的轉換以及罰金的逐步減少。結合下表可知,這五類犯罪在司法實踐中也同樣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是判決最嚴厲的,最高的刑期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且曾有一次減刑申請遭駁回;較輕的雖然僅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但處罰金10000元遠高于其他罪責。二是“幫助恐怖活動罪”“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和“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這三類犯罪已經產生了現(xiàn)實危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險性,所以判決結果多是實刑附加罰金刑,且有諸多緩刑。綜合來看,被判處管制的3人,占比5.77%;被判處拘役的12人,占比23.08%;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含)以內的27人,占比51.92%;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至兩年(含)以內的9人,占比17.31%;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含)以內的1人,占比1.92%。52名嫌疑人中22人被判處緩刑,適用率達42.31%,接近半數(shù);51人在判處主刑的同時,并處罰金,金額從一千元至一萬元不等。在這三類犯罪的研究樣本中,大多數(shù)嫌疑人被抓獲歸案后能夠主動供述罪行,認罪認罰態(tài)度良好,且主觀上并沒有認識到實施了犯罪行為,因此判處的刑罰相對較輕,且多有緩刑。三是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因多屬于抽象危險犯,相較于實行犯社會危害性較小,所以最高刑期也僅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此外,17名嫌疑人全部被處罰金,金額從一千元至一萬元不等;另有10人被判處緩刑,適用率達58.82%。具體見下表:

      表4 判處罪名及處罰結果

      綜合涉恐犯罪的主體與事實分析來看,當前我國涉恐犯罪的主要特點有:(1)犯罪嫌疑人以男性為主體;(2)各年齡段的犯罪嫌疑人皆有,但以青年為主;(3)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對是否違法犯罪的認知不足;(4)犯罪嫌疑人的職業(yè)以務農、務工與無固定為主,穩(wěn)定性較差,空閑時間多;(5)山東、河南、云南、安徽與接壤鄰國的省份涉恐犯罪相對高發(fā);(6)涉恐犯罪手段網絡化趨勢明顯;(7)罪名集中于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8)犯罪動機主要為好奇、吸引他人或尋求刺激等,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目的不明顯;(9)曾有涉恐犯罪的嫌疑人出獄后再次犯相同罪的可能性非常大;(10)涉恐犯罪的判決在司法實踐中有三個層次,具體表現(xiàn)在刑期的遞減、實刑向緩刑的轉換以及罰金的逐步減少。

      三、對我國反恐犯罪法治的思考

      基于前面分析,從155件研究樣本中既可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涉恐犯罪案件的一些特點與趨勢,也能看到在具體實踐中反恐刑事法治存在著不足。相關問題待后續(xù)進一步完善。

      第一,進一步界定《反恐怖主義法》相關法律術語。2016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總則第一條規(guī)定,“為了防范和懲治恐怖活動,加強反恐怖主義工作,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由此可見,國家安全是該法要保護的首要客體,公共安全是次要客體,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再次要客體。將國家安全置于首要客體明顯具有政治屬性。另外,我國《刑法》與中國裁判文書網都將這些涉恐罪名歸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下。具體司法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在不公開的87件判決書中,有7件寫明原因為“涉及國家秘密”。通過依法維護國家安全,有效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zhàn),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保持了我國國家安全大局穩(wěn)定,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正發(fā)生深刻變革。(9)蔣華福等.新時代國家安全治理戰(zhàn)略:體系、理念與路徑法[J].華東師大學報,2022,(06).建議進一步明確《反恐怖主義法》第一條中關于“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術語的內涵。

      第二,進一步加強實踐中高頻詞匯的法律解釋,嚴格規(guī)范法律文書中法律術語的使用?!斗纯植乐髁x法》第三條界定了“恐怖主義”“恐怖活動”“恐怖活動組織”“恐怖活動人員”與“恐怖事件”概念。但這些概念依舊存在問題,如“本法所稱恐怖活動人員,是指實施恐怖活動的人和恐怖活動組織的成員。”(10)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比如2019年被判決的金某和張某觸犯的是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但他們不是“實施恐怖活動的人”,也不是“恐怖活動組織的成員”,那么,他們就不屬于“恐怖活動人員”了嗎?因此,建議將“恐怖活動人員”的概念進一步完善為“指實施或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的人和恐怖活動組織的成員”。另外,除了已有概念存在問題外,有些多次出現(xiàn)的概念也沒有進行科學界定,如“極端主義”和“極端主義活動”。而該法中多次將“恐怖主義”“恐怖活動罪犯”與“極端主義”“極端主義罪犯”并列使用,這不僅需要厘清這些名詞的概念,還需要進一步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還有一種情況是,判決書中使用的詞匯概念無法在《刑法》《反恐怖主義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釋中找到出處,比如“暴恐音視頻”一詞?!缎谭ㄐ拚?九)》與《反恐怖主義法》中使用的法律術語為“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音頻視頻資料”,對大部分判決書出現(xiàn)的“暴恐音視頻”并沒有相關法律解釋。

      第三,進一步明確審讀涉案物品的規(guī)定。2018年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辦理恐怖活動和極端主義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guī)定,“公安機關應當對涉案物品全面審查并逐一標注或者摘錄,提出審讀意見,與扣押、移交物品清單及涉案物品原件一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可以結合在案證據(jù)、案件情況、辦案經驗等綜合審查判斷”(11)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關于印發(f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辦理恐怖活動和極端主義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2018,(06).。也就是說,審讀的主體為公安機關,并針對涉案物品出具審讀意見;而在155件判決書中,絕大部分判決書使用的是“鑒定”一詞。審讀作為案件中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未明確其實施主體、流程、標準、法律效力等,易造成實踐中進行審讀的部門不一,有的是單一部門進行,有的是系統(tǒng)進行,有的是多部門進行,有的是部門與系統(tǒng)結合。結合判決情況與《意見》中的規(guī)定來看,涉案音頻視頻資料的數(shù)量與時長對量刑起到重要影響。因此,審讀是否合法合規(guī)較為重要。鑒于當前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和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的突出犯罪率,審讀主體、流程、標準、法律效力等一系列問題亟待進一步明確。

      第四,進一步規(guī)范我國涉恐犯罪認定?!斗纯植乐髁x法》第三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財產,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以實現(xiàn)其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目的的主張和行為。”(1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也就是說,“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等目的”是涉恐犯罪嫌疑人的唯一或重要目的。但在司法實踐中,犯罪嫌疑人供述在手機、電腦等載體中存儲、轉發(fā)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音頻視頻資料,其動機往往是好奇、個人愛好、追求刺激或者虛榮心等,并沒有明顯的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目的。如果將其認定為恐怖活動犯罪,有悖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而且,如何認定其是否為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目的是一個較難的問題?!耙话銇碇v,行為人的主觀心理需要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反映出來,沒有目的的行為則很難探索行為人之真實目的?!?13)董玉庭.主觀超過因素新論[J].法學研究,2005,(03).具體地講,就是用法律程序如何確認行為的事實,進而推定主觀心理。以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為例,如果行為人在明知應停止繼續(xù)持有該物品的情況下,仍繼續(xù)持有的,即可認定為犯罪。而是否“明知”,則應按照《意見》中規(guī)定的“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以行為人實施的客觀行為為基礎。結合其一貫表現(xiàn),具體行為、程度、手段、事后態(tài)度,以及年齡、認知和受教育程度、所從事的職業(yè)等綜合審查判斷”(14)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關于印發(f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辦理恐怖活動和極端主義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2018,(06).。

      第五,進一步細化“安置教育”制度設置?!斗纯植乐髁x法》第三十條提出“安置教育”制度,這是我國廢除“勞動教養(yǎng)”制度后的新創(chuàng)。從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前科以及前科行為是否也屬涉恐犯罪的情況來看,犯罪嫌疑人在刑滿釋放后再次實施涉恐犯罪的概率較高,說明僅僅依靠刑罰懲治,效果是不理想的。如果說刑罰對應的是總則第一條中的“懲治恐怖活動”,那“安置教育”制度對應的就是“防范恐怖活動”?!斗纯植乐髁x法》中規(guī)定,是否適用“安置教育”需要進行社會危險性評估?!兑庖姟分幸惨?guī)定,“對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恐怖活動罪犯和極端主義罪犯,服刑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其社會危險性評估結果和安置教育建議,在其刑滿釋放前作出是否安置教育的決定”。比如2019年阿卜杜賽麥提·麥麥提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減刑刑事裁定書中提到,該犯犯罪情節(jié)惡劣,社會危害大,主觀惡性大,不予減刑。該犯在刑滿釋放前就需要進行社會危險性評估。目前,“安置教育”制度的評估標準、實施部門的權責與管理分工都需要進一步明確?!鞍仓媒逃背诵枰獙π袆?、通訊等人身自由進行限制,還應特別強調對被決定安置教育人員的心理矯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宗教觀等。

      推進國家安全治理現(xiàn)代化離不開法治的支撐與保障。為增強國家安全戰(zhàn)略、政策的權威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大多數(shù)國家都制定和實施了各種形式的攸關國家安全的大政方針,形成了“以憲法為依據(jù),以基本法為支撐,以其他法律法規(guī)為補充”的較為完整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我國依據(jù)憲法制定了《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國家反分裂法》等規(guī)范國家安全事務活動的法律法規(guī),有力地保障了國家安全領導機構運行的合法性、有序性和系統(tǒng)性。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復雜而艱巨程度,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加快建設國家安全風險監(jiān)測預警體系,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循法而行、依法而治,是實現(xiàn)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歡
      恐怖活動極端主義恐怖主義
      俄羅斯學界反極端主義研究概況及其特點
      新西蘭殺戮事件凸顯白人極端主義在全球影響之廣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12
      防控跨國恐怖主義犯罪的困境及應對
      刑法論叢(2018年3期)2018-10-10 03:35:30
      論幫助恐怖活動行為評價的獨立性
      實事求是(2017年3期)2017-04-11 11:41:54
      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法律適用研究
      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探析
      北極光(2016年4期)2016-06-06 14:49:43
      略論當代恐怖主義問題的社會根源
      近期吉爾吉斯斯坦國內伊斯蘭極端主義發(fā)展及影響分析
      讓恐怖主義遠離校園
      留學(2014年20期)2014-04-29 00:44:03
      關注恐怖主義受害者
      普格县| 勐海县| 宝清县| 抚顺市| 温州市| 浙江省| 醴陵市| 临城县| 宽城| 高台县| 宁化县| 平昌县| 景谷| 芒康县| 平昌县| 保山市| 祁阳县| 高要市| 泽州县| 罗江县| 石狮市| 宾阳县| 裕民县| 民权县| 遵化市| 花莲县| 利辛县| 扎赉特旗| 木兰县| 潮州市| 富顺县| 姜堰市| 且末县| 博野县| 上犹县| 安新县| 新郑市| 赣榆县| 博罗县| 伊吾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