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楚琦
提起我的家鄉(xiāng)交城,那可是聞名遐邇。它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它的文化底蘊深厚,舊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道教、佛教文化等都有千年歷史,還被聯(lián)合國地名專家組譽為“千年古縣”。
交城鐘靈毓秀,放眼交城大地,人杰地靈,中華文脈賡續(xù)傳承:有狐偃被譽“惠以有謀”“偃言萬世之功”;有三晉名臣狐突,以“教忠不二,殺身成仁”的氣節(jié)名垂青史;更有以無銜將軍王弼臣為代表的無數(shù)交城兒女前仆后繼,用熱血和生命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譜寫出一曲保衛(wèi)國家的英雄贊歌。這里山水秀美,有因形似卦象而得名的卦山,宋代書畫家米芾將其躋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交城卦山、天寧寺、石壁寺吸引了無數(shù)的中外游客。
我的家鄉(xiāng)是四大名棗之鄉(xiāng)。交城駿棗是山西四大名棗之一,駿棗皮薄肉厚,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的贊譽,被稱為“棗后”。交城駿棗栽培歷史悠久,據(jù)交城縣圖記載,明清時期,城區(qū)南北一帶均植有棗樹,而且植株高大,曾是皇家貢品。民國時期,瓦窯駿棗首次參加法國巴黎萬國博覽展,在國際上頗負盛名。
還記得那是在小學(xué)時,外婆家破舊的后院里種著幾株棗樹。每到秋天,樹上總會掛滿駿棗。駿棗外形獨特,上部寬厚,下部略細,通體呈深紅色,皮薄肉厚,核小果大,一口下去清脆爽利,任由濃濃香甜在口中漫延。每逢端午,外婆總會包粽子給我們吃。外婆手很巧,在她指間,粽葉被疊成簸箕狀,隨后加入一把黃米,放上兩個駿棗,再加入一把黃米,然后將粽葉折疊,最后用棉線纏繞幾圈,打個漂亮的結(jié),粽子就包好了。紅棗粽子被放進鍋里煮,院子里飄散著駿棗和粽葉的香味。粽子一煮熟,我便顧不得燙嘴,三口兩口就吃完一個。
駿棗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讓我魂牽夢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