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xué)生與家長眼中,張萍“笑如春風(fēng)、愛如陽光”。從小就想當(dāng)老師的她,將“教好書,育好人,陪伴更多的孩子成才”這一信念刻在心底。為此,二十余年從教路,她竭盡所能用愛溫暖學(xué)生的心。
2004年,張萍遇到了一個名叫小婭(化名)的女孩。小婭的家庭條件本就不好,父親還因躲避賭債不知所蹤,母親為尋找父親也離開了家,留下小婭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班上,性格內(nèi)向的小婭很少說話,甚至有點自閉。經(jīng)歷家庭變故后,學(xué)習(xí)成績更是一落千丈。作為班主任的張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有空就會找小婭聊天,鼓勵她勇敢面對未來。
此外,張萍也在生活上給予小婭貼心幫助,除了幫其申請困難補助,每個月還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其生活補貼。天冷了,她會給小婭添置棉衣,到了周末會邀請小婭到自己家里做客。在張萍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下,小婭漸漸走出了心理低谷,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高中。高考時,小婭順利考入師范大學(xué)。在寫給張萍的信中,她寫道:“親愛的張老師,請允許我叫您一聲‘媽媽!在我孤獨無助時,是您給了我母愛;在我彷徨絕望時,是您給了我人生的希望。您就是我的媽媽。”收到小婭的信,張萍覺得特別欣慰。一聲“媽媽”,讓她看到了教書育人的價值與意義。她說:“看見孩子健康成長,最終成人成功成才,是我最幸福的時刻?!?/p>
2018年,張萍開始接觸家校社共育方面的工作,面對的對象從班級擴大到整個學(xué)校。工作中,她以百分百的細心、耐心,鼓勵家長抓住生活中的每個機會陪伴孩子,用愛為孩子的成長護航。
有個叫小然(化名)的男孩讓張萍印象深刻。他平時喜歡打游戲,學(xué)習(xí)成績很差,又經(jīng)常逃學(xué)曠課,甚至公然在課堂上和老師作對,所有任課老師都拿其沒辦法。張萍曾多次找他談話,但是收效甚微。
某天,小然又沒來上課,張萍聯(lián)系家長,家長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孩子的去向,甚至氣憤地表示再也不想管了。張萍一邊安撫家長的情緒,一邊帶著任課老師四處尋找,找了整整一天,直到晚上才在一家昏暗的游戲室里看到了小然。
張萍走上去把他拽到門口,小然奮力反抗,一把推開張萍,導(dǎo)致她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立馬引來人群圍觀。她從地上艱難爬起來,擦了擦手上的血,告訴想來幫忙的陌生人:“沒事,他是我弟弟,我叫他回家?!毙∪宦犅?,怔了一下,緊接著默默上前攙著張萍,乖乖回了學(xué)校。在辦公室,小然主動向張萍道歉,張萍則順勢引導(dǎo),來了一場促膝長談。事后,張萍為小然制定了幫扶計劃,小然也鄭重承諾會改變自己。從那以后,小然上課積極了,也不再和同學(xué)打架。在老師與同學(xué)們的幫助下,成績也一點點好起來。
談及過往,張萍表示,家校共育并不是一份輕松的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出其不意的情況,唯有沉淀方法,才有可能幫助更多孩子與家庭。她說:“先放糖,給孩子關(guān)愛,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志氣昂揚;再放鹽,教會孩子直面挫折,培養(yǎng)孩子堅強、百折不撓;再補鈣,教會孩子自力更生,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強不息。好的家庭教育如此,好的教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