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永光
2014 年,崇左市民族宗教事務(wù)委員會拍攝《儂智高》影視片,聘請我為顧問參與實地考察,讓我有幸目睹了儂智高留下的千年遺址。這處珍貴的遺存,為我們研究儂智高的歷史,也為挖掘了解壯族先民反抗交趾的歷史,提供了更多佐證和依據(jù)。
一
2014 年11 月29 日晨,我和影視攝制組一行在向?qū)z兵的帶領(lǐng)下,從大新縣下雷鎮(zhèn)出發(fā)。儂兵年屆八旬,滿頭白發(fā),個子不高,身體碩壯,是研究儂智高歷史的專家,從教職退休后被崇左市聘為民族問題顧問,曾參與自治區(qū)多部民族研究資料專集的編纂。他出生在下雷,常到“儂王城”玩耍,自幼就聽說許多關(guān)于儂智高的故事,對這位本鄉(xiāng)本土本民族的傳奇人物十分著迷和崇拜,搜集和購買了許多資料和書籍用于研究。
我們一行人驅(qū)車經(jīng)過下雷河?xùn)|岸的巴達屯,車行約3 千米便來到信隆村的隴滿新屯,儂兵指著屯南邊橫空壁立的龐大山體說,這就是“儂王城”。從隴滿新屯沿山腳西行,不遠就看到主峰分離出一石,如柱擎天,壯民稱此山為岜特,意譯即雄王山。西行幾百米,岜特山與西面婭甘嶺之間有一道土墻,從豁口處可以看出是由泥土混合碎石夯成,殘存的墻基厚2 米多,原墻高估計在3 米以上。據(jù)現(xiàn)場觀察,此豁口也許原來是“儂王城”的一處城門,由此門南進約400 米之處是一片坡地,西邊是婭甘嶺,東邊是岜特山,山麓有水氹(水坑、水塘)。此處是一個弄場,應(yīng)是“儂王城”中一個可屯兵之處,當?shù)厝朔Q此處為“弄母”。沿“弄母”南邊而行,穿過一道石墻關(guān)口,是岜特山與岜墓山包圍中的洼地,南北寬約200 米,東西長300 多米,洼地呈漏斗狀,古木參天,植被茂密,壯民稱此處為“弄米”“弄莫”,意為樹木茂密的弄場。
從“弄莫”北側(cè)東進,翻越崎嶇的300多米小路,行至山坳處又是一道關(guān)口,兩側(cè)石墻已經(jīng)倒塌,墻基尚存。關(guān)口下方,是橢圓形的平坦洼地,長著雜草和零星小樹,中間有一泉眼,又像是人工開鑿的舊井,用棍探測,水深約1.5 米。洼地東端有地下水溢出,水質(zhì)清冽,可飲,當時已是冬季,水量尚豐,可知它是終年不竭。
儂兵介紹說,1980 年代,隴滿屯農(nóng)民廖元新曾進來此處開荒種稻、挖塘養(yǎng)鴨,在1米多深處撿到一些銅錢,但銹損嚴重,朝代難辨。隴滿屯農(nóng)民還在“儂王城”邊撿到寶劍等兵器,但都觸之即碎;另有在土墻豁口處發(fā)現(xiàn)的陶片,經(jīng)自治區(qū)考古專家鄭超雄辨認,稱是宋代之物。此洼地被附近居民稱為“弄社”,意為先民群居的弄場。
民國《雷平縣志》記載有信隆古城,稱群眾反映是宋代儂智高的屯兵和練兵城。我們眼前開闊平坦的“弄社”洼地確實可建兵舍,又適合做練兵的操場?!芭纭睎|南邊的洼地叫“弄東”,兩弄之間有3米多高的石墻相隔,墻下為深溝,形勢險要,極難翻越,真有些許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
“弄東”東面山上有一巖洞,寬敞明亮,傳說是儂智高的指揮所,藏有他的金棍、金鞋和寶劍,后人曾苦苦尋覓而無所獲。儂兵說,“弄東”“弄社”間有暗道相通,還都有暗道通往周圍山峰。周圍山峰有10 多個,峰與峰之間用未經(jīng)加工的石塊壘砌成墻,互續(xù)相連,衛(wèi)兵登上墻頭,回環(huán)巡邏,可以監(jiān)視四面八方。“弄東”東邊較小的洼地叫“甲漏”(“甲漏”在壯語指蒸酒的竹編容器,該洼地的形狀因其上圓下尖而得名)?!凹茁薄芭獤|”之間沒有修筑關(guān)口,系險要的隘口溝通?!凹茁蓖庵惺T,是進出“儂王城”的東邊之門。整個城堡規(guī)模巨大,氣勢恢弘,考慮到回程所要花費的時間,當天我們對“儂王城”的考察只到“弄東”便折返了。往后幾天,我隨攝制組還考察了儂智高的其他遺址。
“儂王城”中“弄母”和“弄莫”之間的關(guān)口
岜特山城堡在史籍中缺乏記載,又缺少出土文物為證,尚需要進一步考察研究這座古遺址是否為宋代儂智高父子所修筑,但是就實地考察結(jié)果來看,這座工程巨大、苔衣斑斑,坐落于曠野的古老城堡可算是壯鄉(xiāng)的一大文物;下雷民間千年相傳的關(guān)于儂智高的故事,雖然撲朔迷離,也是一種歷史印記;明代廣西巡撫楊芳主編的《殿粵要纂》中的《下雷州圖》,則確實提供了一份歷史憑證。影視組攝影師蒙新良在下雷鎮(zhèn)通過無人機升空拍下的照片顯示:下雷河?xùn)|岸山下水塘邊的聚落(村落)是巴達屯,遠方的岜特山遙遙在望,山廓線和主峰清晰可見。用這照片同《殿粵要纂》中的下雷州圖對照,可以認定圖中標繪“月池”“古州基”的地方便是巴達屯,即所謂的“古州基”,表明那里是明代下雷州的前身宋代順安州的州治所在。而順安州是儂智高鐵桿部將儂宗旦接受宋朝廷招降后,在原地安置組建而成,他被任命為順安州知州。下雷州圖的“古州基”旁有“月池”和上下兩個“曜洞”,壯語稱此為“氹曜”,音譯可寫成“儻猶”。據(jù)此可以推測,巴達屯最初還是儻猶州的州治所在。
二
《宋史列傳》記載,儂智高的母親“阿儂本左江武勒族也,轉(zhuǎn)至儻猶州,全福(儂存福)納之”,爾后生下儂智高。《宋史列傳第九十三蕭注傳》中還曾記錄,北宋寶元二年(1039)交趾王劫持儂存福時,儂智高14 歲,可以推斷,儂存福于1029 年進據(jù)廣源,儂智高隨遷時為4 歲,由此可知儂智高并非生于廣源,而是生于儻猶。再結(jié)合儂存福被殺害后,儂智高和母親阿儂“奔雷火洞,復(fù)據(jù)儻猶”事件的經(jīng)過,兩段史料連接起來可以互相為引證。當?shù)厝耸糠Q,下雷河西岸是雷洞,東岸是火洞,一河相連,皆屬儂氏,史籍多合而稱之,難分彼此。越南高平省儂智高廟神堂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寫“雷洞降神赫赫大名垂宇宙”,表明境外儂氏后裔也認定雷火洞是儂智高出生地。
有人提出,雷洞有下雷,還有上雷,怎么判定儂智高是否出生在上雷呢?這可從歷史比較來說明:早在唐代,下雷就是西原儂氏的地盤?!吨袊鴼v史地名辭典》載:“西原州,唐置,治所在羅和縣(今大新縣黑水河西岸),宋廢?!焙谒游靼叮聪吕缀游靼?,今為中國南疆重鎮(zhèn)下雷鎮(zhèn)政府駐地。西岸唐代西原州無遺存,但西岸距河400 米處明代下雷州城石砌殘基尚在;東岸距河500 米的巴達屯,為宋代儻猶州和順安州的州治所所在?!洞笮驴h地名志》稱,巴達原名“百疊”,此壯語反映該地圍砌有石墻,開有門口,明成化年間建屯,用漢字寫為“巴達”,這是巴達曾有州治所建筑的證據(jù)。上雷位于歸春河南岸的越南邊境,并無下雷這樣的歷史記錄,迄今尚是一個較小的聚落。儂智高出生于儻猶州知州之家,顯然是在下雷而非上雷。
儂存福(?—1039),北宋時期廣西廣源州(今靖西、田東一帶)勢力最大的壯族首領(lǐng),有雄大抱負,在廣源建“長生國”,經(jīng)營金礦,“由是富強”“其徒甚盛”,曾“繕甲治兵”“堅城自守”,他在廣源大修城池設(shè)施,史書皆有記載。根據(jù)儂存福從儻猶州起家“殺并三州”、統(tǒng)一儂部族來推測,他曾在距州治所直線距離2.5 千米的岜特山修建城堡,作屯積軍用和操練兵馬的大本營,是完全合理的。北宋寶元二年(1039)交趾李朝吞并儂存?!伴L生國”,殺了儂存福,迫使他的幼子儂智高作傀儡,交趾“賦斂無厭,州人苦之”,儂智高和母親逃回儻猶,“名其居曰云南道”(一說建國曰“大歷”),在此期間,儂智高母子自然會重新經(jīng)營岜特山城堡防備交趾。之后,儂智高轉(zhuǎn)到安德州(今廣西靖西市安德鎮(zhèn))建“南天國”,岜特山城堡交由下屬儂宗旦接管。后來的下雷地域受許氏土司統(tǒng)治,宋元明清原地世襲為官,效忠于朝廷,其族譜沒有修筑山寨城堡的記載,但千百年來的口耳相傳都說岜特山城堡為“儂王城”。
三
儂氏部族是唐宋期間壯族的主要群體,此后壯人就有布儂、布沙、布蠻、布壯等自稱。
許多流傳于民間的故事,都鮮明地表達了人民對儂智高的感情和態(tài)度。如流傳于桂西的《飛天》故事,講述儂智高在對交趾的作戰(zhàn)中被俘在押。一天,他看到交趾宰相在馴馬,但駿馬一次次把宰相摔倒在地,儂智高發(fā)現(xiàn)駿馬原來是自己的坐騎,便放聲大笑,笑聲驚動了交趾王,交趾王問他笑什么。儂智高說宰相無能,連一匹馬都馴服不了。交趾王便讓儂智高去馴,當他走到駿馬身邊,駿馬立刻變得十分溫順,馱著他一躍而起,飛上天空,瞬間無蹤無影。作為一個民間故事,結(jié)尾添加具有神話色彩的敘述,無疑表達了人民對以儂智高為代表的壯族人民反抗交趾不屈歷史的崇敬與贊美。
流傳于廣西田林,云南富寧、廣南的《變神》,講述的是儂智高軍隊東征失敗西返途中的故事。儂軍西返途中,宋軍追擊,百姓遭殃。儂智高心生一計,用棕衣和竹殼編了幾只1 米長的大草鞋,用桐木做了幾個能裝30 斤米飯的大碗,丟在進山的路上,然后在山神廟門上用刀刻下一首詩:“如今老儂已成神,三尺腳板五丈身,晚殺皇帝早殺官,永保百姓享太平?!卑傩照秊閮z軍的失敗憂心忡忡,在上廟祈禱時,看到廟門上的詩,又發(fā)現(xiàn)山路上的大鞋、大碗,于是儂智高變神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廣西、云南和貴州。宋軍不敢再追捕,大小州官不敢出門,百姓免受了騷擾和擄掠。消息傳到京城,皇帝整日提心吊膽,夜間常夢見五丈高的黑髯紅臉神,提著馬刀闖進宮殿。上述故事充滿了神奇詭秘的色彩,同樣也是人民對于歷史事件添加的想象,反映了儂智高在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也展示了百姓和儂智高軍民的魚水關(guān)系。
傳說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并非全是史實的記錄,關(guān)于儂智高的出生、籍貫、身份和所終,有多種說法,林林總總,在1959 年壯族文學(xué)史編輯室編印的《壯族民間故事資料》第三集《關(guān)于儂智高的故事》中作了輯錄。有的與史實一致或接近,有的屬于虛構(gòu),是人們憑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行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但都反映了壯族勞動人民對儂智高的感情和態(tài)度,無疑有著對儂智高及其領(lǐng)導(dǎo)的抗交趾和反宋斗爭的評價之意義。
儂智高的傳說引起許多文化人的重視。1952 年,壯族作家陸地認為這些傳說很有戲劇性。《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也很關(guān)注這些傳說,在當?shù)芈樽赢?、那教村進行了搜集,曾打算將儂智高的故事搬上戲劇舞臺。其實,壯劇的傳統(tǒng)劇目中,除了有梁山伯、祝英臺這一類故事內(nèi)容的劇目外,還有屬于壯族人民故事的劇目《儂智高》。云南省富寧縣文化局于1960 年代在剝隘鎮(zhèn)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土戲班子即使沒有腳本也能現(xiàn)編現(xiàn)唱《儂智高》和《婭王》(儂智高母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1958 年國家文化部在云南大理召開西南民族文化工作會議后,壯族土戲獲得了新生?!秲z智高》劇目在該工作會議上演出,受到史學(xué)界和觀眾的關(guān)注。
除了以傳說、戲劇緬懷、頌揚儂智高,民間還開展紀念儂智高的節(jié)慶活動。據(jù)縣志記載,云南麻栗坡縣壯族舊歷十月初一過“懵懂節(jié)”。因為古時壯族男子都跟儂智高出去打仗了,家中婦女思念成疾,度日如年,誤把十月初一當年過,過了很久才發(fā)現(xiàn)錯誤,于是便把這一天過的節(jié)叫作“懵懂節(jié)”。
云南富寧縣壯族春節(jié)期間過“隆洞節(jié)”。傳說是儂智高母親阿儂(壯語稱婭王)曾到富寧剝隘一帶,組織民眾練兵加入儂智高隊伍出去打仗。地方安定以后,入伍青年在春節(jié)期間回來探親,全家、全族一同團聚。親人久別重逢,分外高興,設(shè)宴招待,因家里窄小,便到壩子設(shè)宴,共吃團圓飯,共唱團圓歌,相沿成俗。
為懷念儂智高,多地建有儂智高廟。云南廣南縣的儂智高廟始建于元代,幾經(jīng)修葺擴建,迄今保存完好。云南廣南縣楊柳井鄉(xiāng)阿用村曾是儂智高母親的居住地,民眾亦建有一座小型的儂智高廟。廣西天等縣金洞鄉(xiāng)福利村都軍屯建有儂大將軍廟,廟中供奉著“敕封威靈顯應(yīng)伏蠻義勇都軍儂大將軍神位”。廣西大新縣下雷鎮(zhèn)岜特山東面一處巖洞內(nèi),民眾用枧木搭建了一個廟,岜特山是儂智高在儻猶州的大本營,人們懷念儂智高,所以在其故地建廟祭祀他。
儂智高是壯族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宋代“儂王城”是壯族極珍貴的歷史遺存,此次“儂王城”考察,我們不僅實地勘測了其宏大的體量,更進一步考證其深刻的歷史內(nèi)涵。該古遺址地點距德天瀑布直線距離10 多千米,對它的發(fā)掘、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不僅會獲得經(jīng)濟效益,更具有向廣大民眾普及歷史、增進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信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