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藝人民性是中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本質特性

      2023-09-01 06:09:27賴大仁
      中國文藝評論 2023年4期
      關鍵詞:人民性文藝現代化

      ■ 賴大仁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命題,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彼谋举|要求是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要求,因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19頁。從中國式現代化及其本質要求的視域來觀照中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進程,可以獲得許多新的啟示。如果說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那么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指導下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文藝人民性,就是中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本質特性,它突出地體現了中國社會現代變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本質要求,在整個文藝現代化的歷史發(fā)展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試把文藝人民性的本質特性還原到相應的歷史語境中,考察其生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及其作用,以及文藝人民性與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豐富內涵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從而達到比較切實深入的理論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帶來了文藝人民性建構

      在20世紀初中國社會現代變革轉型的背景下,新文藝運動蓬勃發(fā)展起來,開啟了我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當初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主要動因,一是中國社會現代變革的時代要求,當時最為急迫的是思想啟蒙,主要目標在于用現代思想觀念喚起廣大民眾覺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社會變革轉型;二是與此密切相關,放開眼界向外尋求時代變革所需要的思想理論資源,將其引介進來激發(fā)和促進現代思想啟蒙與社會變革轉型。在那個空前開放和思想活躍的年代,人們向外尋求和引入的思想理論資源多種多樣,那些跟現代思想啟蒙和社會變革直接相關的理論資源顯然會受到更多關注,如各種現代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理論,以及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文藝觀念,對建立“人的文學”觀念和形成啟蒙文藝思潮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引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帶來了我國文藝人民性的理論觀念建構,從而極大地影響和引導了中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進程。

      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和早期共產黨人積極引入馬克思主義,把它作為重要的現代啟蒙思想來進行闡發(fā),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馬克思主義正是呼喚人民大眾爭取自由解放的思想學說,它在那個喚起人民群眾覺醒的時代具有特殊的啟蒙意義。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接連發(fā)表文章闡述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出《共產黨宣言》的精神就在于“大聲疾呼,檄告舉世的勞工階級,促他們聯合起來,推倒資本主義,大家才知道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1]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第6卷第5、6號,1919年5月、11月。。唯物史觀的價值在于啟發(fā)民眾,要靠人民自己來改變現實和創(chuàng)造歷史,“我們要曉得一切過去的歷史,都是靠我們本身具有的人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哪個偉人圣人給我們造的,亦不是上帝賜予我們。將來的歷史,亦還是如此?,F在已是我們世界的平民的時代了,我們應該自覺我們的勢力,趕快聯合起來,應我們生活上的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世界的平民的新歷史”[2]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新青年》第8卷第4號,1920年12月。。陳獨秀在闡述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意義時指出:“新文化運動影響到產業(yè)上,應該令勞動者覺悟他們自己的地位,令資本家要把勞動者當做同類的‘人’看待,不要當做機器、牛馬、奴隸看待。新文化運動影響到政治上,是要創(chuàng)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現實政治底羈絆。譬如中國底現實政治……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無關系,不過是各派的政客擁著各派的軍人爭權奪利,好像狗爭骨頭一般罷了。他們的爭奪是狗的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人的運動!”[1]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號,1920年4月。很顯然,他們積極引入和闡發(f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其人民觀,正是為了把新文化運動引導到啟發(fā)人民群眾覺悟上來,依靠民眾力量來改造社會和實現人民自由解放。

      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觀點引入新文藝運動中,便是將新文藝引向民眾啟蒙和改造社會的方向,使文藝人民性逐漸彰顯起來。陳獨秀率先提出“文學革命”主張,要求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2]參見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2期,1917年2月。李大釗也明確闡述了新文學觀:“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造名的文學;是以博愛心為基礎的文學,不是以好名心為基礎的文學;是為文學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不是為文學本身以外的什么東西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盵3]李大釗:《什么是新文學》,《星期日》周刊“社會問題號”,1920年1月。他們大力倡導國民文學、為社會寫實的文學等,就包含了文藝人民性思想,即為了將新文藝引向改造社會和服務大眾。此后鄧中夏等人更加自覺地把新文學引向“革命文學”發(fā)展方向,也更加明確地將革命文學與人民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對于激勵人們改造社會來說,“文學是最有效的工具”,因此“關于表現民族偉大精神的作品,要特別多做,警醒已死的人心,提高民族的地位,鼓勵人民奮斗,使人民有為國效死的精神”;“如果新詩人能多做描寫社會實際生活的作品,徹底露骨的將黑暗地獄盡情披露,引起人們的不安,暗示人們的希望,那就使改造社會的目的,可以迅速的圓滿的達到了”。[4]鄧中夏:《貢獻于新詩人之前》,《中國青年》第10期,1923年12月。惲代英主張新文藝應當適應“革命文學”轉向,自覺融入到人民生活和革命事業(yè)中來,“倘若你希望做一個革命文學家,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業(yè),培養(yǎng)你的革命感情”;“自然是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會有革命文學的……我相信最要緊是先要一般青年能夠做腳踏實地的革命家。在這些革命家中,有些感情豐富的青年,自然能寫出革命的文學”。[5]惲代英:《文學與革命》,《中國青年》第31期,1924年5月。正是由于這些早期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和人民觀進行引導與推動,把新文藝運動引向了為人民民主解放服務的方向。此后形成左翼文藝思潮,進一步興起了文藝大眾化運動,瞿秋白等人在其中發(fā)揮了積極引導作用,推動左翼文藝不斷走向通俗化、群眾化、民族化,以適應人民民主革命的發(fā)展要求,進一步使文藝人民性在文藝現代化發(fā)展中起到主導性作用。

      在前述基礎上,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觀點對文藝人民性進行了深刻闡述,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理論建構。一是明確提出文藝應當為人民大眾服務。他引用列寧關于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觀點,說明這是馬克思主義早就解決了的問題,把這個馬克思主義觀點同延安文藝實際相結合,明確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1]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3頁。這就為延安文藝指明了根本發(fā)展方向。二是全面闡述文藝應當如何為人民大眾服務。這主要是針對文藝創(chuàng)作而言,具體論述了如何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文藝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與高于生活的關系,文藝創(chuàng)作的典型化原則等,目的在于“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huán)境”[2]同上,第861頁。。這樣就能夠使文藝起到幫助群眾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三是深刻闡明文藝為人民大眾與服從于政治及革命事業(yè)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其內在邏輯在于,黨所領導的民主革命是人民群眾改造社會、爭取自由解放的事業(yè),是全體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因此文藝服從于人民民主革命的政治目標,與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四是希望文藝家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yǎng),提高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主體自覺性。包括深入人民生活和向人民群眾學習,把思想感情轉移到人民群眾方面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懂得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去觀察世界和文學藝術;學習科學和學習創(chuàng)作以及懂得藝術規(guī)律,能夠分辨文藝實踐中的各種錯誤觀念,這樣才能使文藝有豐富的內容和正確的方向??傊?,這篇講話以“文藝為人民大眾”為根本問題展開論述,標志著人民文藝觀念的系統(tǒng)性理論建構。還有其他理論家如周揚、馮雪峰、胡風等也翻譯和介紹了許多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述,闡發(fā)了關于文藝的“人民本位”“人民力”等理論觀點,豐富了文藝人民性的理論內涵。此后周揚于1944年在延安編寫了《馬克思主義與文藝》一書,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性、階級性、人民性等基本理論,尤其突出了文藝屬于人民和為工農兵服務、文藝普及與提高、文藝大眾化與民間形式等內容,使人民文藝觀念得到進一步普及推廣。

      延安時期文藝人民性的系統(tǒng)化理論建構以及實踐倡導,帶來了延安以及解放區(qū)人民文藝實踐的蓬勃發(fā)展,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的文藝作品,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后來周揚在《新的人民的文藝》專題報告中總結說:“‘文藝座談會’以后,在解放區(qū),文藝的面貌、文藝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藝。文藝與廣大群眾的關系也根本改變了。文藝已成為教育群眾、教育干部的有效工具之一,文藝工作已成為一個對人民十分負責的工作。”[3]周揚:《新的人民的文藝——在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關于解放區(qū)文藝運動的報告》,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宣傳處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北京:新華書店,1950年,第69頁。因此“解放區(qū)的文藝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藝”。這種新的人民的文藝,從理論觀念建構到文藝實踐發(fā)展,都為新中國文藝的新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了文藝人民性豐富發(fā)展

      如果說20世紀前半期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促成了文藝現代變革發(fā)展,并且突出了文藝人民性的主導性作用,那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中國式現代化與時俱進的實踐探索和創(chuàng)新突破,文藝人民性內涵不斷豐富發(fā)展,其主導性作用也更加彰顯出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在此背景下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斗”的總目標。會議全面總結了“五四”以來新文藝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尤其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人民文藝蓬勃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和成功經驗,進而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文藝是新中國文藝所要堅持的根本方向。此后不久,以“人民”冠名的《人民文學》《人民音樂》《人民美術》等文藝刊物相繼創(chuàng)刊,匯編了延安和解放區(qū)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大型叢書“中國人民文藝叢書”出版發(fā)行,產生了廣泛影響。還有趙樹理、周立波、柳青等一批堅持人民文藝方向的代表性作家得到高度評價,其示范效應不言而喻。總體而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式現代化在十分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探索推進,文藝事業(yè)適應時代要求,堅持人民性為主導,也取得了突出成就。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全面反映黨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的壯闊歷史,歌頌人民群眾奮起反抗階級壓迫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業(yè)績,一大批被稱為“紅色經典”的文藝作品,塑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形象,突出表現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二是滿腔熱情描寫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建設新中國,反映了嶄新生活面貌,塑造了許多新時代的新人物形象,集中表現了人民群眾建設新生活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三是努力用人民性和歷史進步觀點來認識評價古代歷史,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態(tài)度改編古代文藝作品,或以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塑造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和美好藝術形象,歌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人格精神,成為文藝人民性的獨特表現。在文藝理論與評論方面,著重討論文藝反映人民生活、創(chuàng)造新人物形象、表現新時代精神,以及文藝政治性與藝術性的關系等問題,為文藝創(chuàng)作指引方向。很顯然,這個時期文藝人民性的政治傾向比較突出,這跟當時的時代要求相適應并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極左思潮以及蘇聯教條主義文藝理論影響,某些文藝觀念顯得過于政治化和教條化,把文藝為政治服務看得高于為人民服務,這就實際上偏離了文藝人民性,不能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因此有值得深刻反思的歷史經驗教訓。

      改革開放重啟了中國式現代化探索進程,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經濟成為第一要務,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高度統(tǒng)一。此時文藝現代化發(fā)展也得到新的推進,這一方面表現為對文藝自主性和自律性的追求,以及對文藝審美性、人文性、藝術性等多方面的探討,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對文藝人民性的重新認識和豐富發(fā)展。這兩個方面雖有不同但并不矛盾,而是具有內在同一性,對此下一節(jié)再論,這里著重討論文藝人民性的豐富發(fā)展。

      1979年召開的第四次文代會是一個標志性轉折,鄧小平同志代表黨中央在會議上致祝詞,全面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文藝事業(yè)發(fā)展的經驗教訓,特別指出了極左思潮對文藝工作造成的危害,明確提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應當牢記“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系,藝術生命就會枯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jié)、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奮發(fā)精神來哺育自己,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根本道路”[1]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1-212頁。。周揚在大會報告中總結過去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歸結到正確處理文藝和政治、文藝和人民生活、文藝的繼承傳統(tǒng)和革新三個關系上來,明確指出“在這三個關系當中,文藝和人民生活的關系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拔乃嚭驼蔚年P系,從根本上說,也就是文藝和人民的關系。”[2]周揚:《繼往開來,繁榮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藝——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979年11月20日,第2版。此后不久黨中央更明確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標志著新時期文藝觀念撥亂反正,重新回到“文藝為人民”的正確軌道。在此背景下,文藝界展開了“文學是人學”、文藝的人性與人道主義、現實主義文藝與人民性等一系列理論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深化了理論認識。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則不斷突破各種禁區(qū),出現了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各種創(chuàng)新探索,呈現出反映人民生活的全新面貌。這一時期文藝人民性的拓展主要表現為:一是文藝表現人民生活的對象更加寬泛,不像過去那樣突出表現工農兵生活,而是更全面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二是文藝反映人民生活的內容更為豐富,不像過去那樣強調反映階級斗爭等生活內容,而是轉向反映多種多樣的人民生活;三是藝術方法方面,也不像過去那樣按照“主題先行”原則創(chuàng)作,或按照“三突出”模式塑造人物形象,而是真實描寫各類人物的生活命運和喜怒哀樂,真切表現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所有這些既是新時期文藝人民性的突出特點,也是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重要表征。

      黨的十四大以后,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新階段,帶來了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產業(yè)和大眾文化蓬勃興起,形成文藝大眾化發(fā)展潮流,文藝人民性具有新的時代特點。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就是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將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一方面,文藝要“提倡多樣化”,即運用多樣化藝術形式反映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成為文藝人民性的新要求。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也要求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大眾文化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藝大眾化的多樣性發(fā)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市場化的大眾文藝生產也帶來了新問題,容易出現迎合市場消費需求而過度商品化、娛樂化,乃至走向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的現象,這顯然不利于文藝大眾化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就有必要重視和強調另一方面,即文藝要“弘揚主旋律”,既要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又要引領人民的精神生活,從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承擔起用先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責任。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從而達到“滿足”多樣化需求與“引領”精神價值兩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文藝界廣泛展開了人文精神問題大討論,逐漸形成一定的共識,即當代文藝要有世俗化人文關懷精神,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和反映他們的愿望要求,不能用精英化觀念否定大眾文藝的合理發(fā)展;同時也要弘揚古代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所傳承的傳統(tǒng)人文精神,起到當代文藝精神價值的引導作用。這與上述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有機統(tǒng)一的精神彼此相通,標志著文藝人民性的進一步豐富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突破,推進和拓展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成為貫穿整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理念,這同樣體現在文藝工作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使文藝發(fā)揮最大正能量。具體而言,“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14頁。。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文藝人民性顯然有新的要求:一是對人民以及人民生活要有新的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fā)現和美的創(chuàng)造?!盵2]同上,第17頁。這就要求文藝反映人民生活不能僅限于描寫重點題材和先進人物,而是要有更寬闊的生活視野,以及對各種各樣人物更深切的人文關懷。二是要更加重視和切實滿足人民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yōu)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頁。這具體表現為文藝創(chuàng)作要切實順應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關切,貼近人民的實際生活和精神需要,才能使文藝作品充滿活力和深入人心,真正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三是要有熱愛人民和扎根人民生活的情懷。習近平總書記說:“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chuàng)作的命運。”又說:“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盵2]同上,第18、17頁。要做到這樣就必然要求扎根人民生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這既是一切文藝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的不竭源泉,也是一切藝術創(chuàng)新的直接或間接來源??傊瑥男聲r代文藝人民性的理論與實踐來看,既與此前的人民文藝精神一脈相承,同時又具有新的時代特點和豐富內涵。

      三、文藝人民性與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辯證統(tǒng)一

      對于中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問題,學界多有探討并形成了較多理論共識。有學者從文學理論現代化發(fā)展角度進行理論反思,認為可以歸納幾個主要方面來認識:一是文學以及文學理論自主性與自律性的形成過程;二是現代審美意識的演進過程;三是文學觀念的多樣化,涉及文學認識論、文學主體論、生命本體論等多方面的人文精神內涵。[3]參見錢中文:《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第5-19頁;錢中文:《再談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文藝研究》1999年第3期,第73-88頁。應當說,中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它在現代社會變革與文藝現代轉型發(fā)展的互動關系中演變,自有其多元豐富的內涵;而由中國式現代化性質所決定,文藝人民性就成為其中的本質特性并且起主導性作用。從另一角度來看,文藝人民性既是在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整體系統(tǒng)中生成演變,當然要與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相互交織融合,形成多樣化與主導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對此也有必要進行一些具體分析,以求達到對這種辯證統(tǒng)一發(fā)展的深入認識。具體而言,我們可以聯系上述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幾個主要方面來進行一些考察分析。

      其一,文藝人民性與文藝自主性、自律性的辯證統(tǒng)一。20世紀初以來現代文藝發(fā)展所追求的自主性與自律性,主要表現為要求擺脫依附性和工具性,爭取文藝的獨立自主地位;要求尊重文藝獨創(chuàng)性和藝術規(guī)律,反對各種外部干預和束縛,從而有利于文藝自由創(chuàng)造發(fā)展。“五四”時期新文藝運動激烈批判“文以載道”的舊傳統(tǒng),主要是針對封建道統(tǒng)對文藝的束縛,反對把文藝當作封建思想教化的工具,要求把文藝從各種清規(guī)戒律中解放出來,走向自由自覺和獨立自主的藝術創(chuàng)造。由此帶來了新文藝從語言、文體、藝術方法到思想內容的現代變革,文藝家可以自由選擇借鑒各種外國文藝資源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可以獨立自主地通過文藝創(chuàng)作傳播各種現代觀念進行思想啟蒙,以此喚起民眾覺醒和促進社會變革,如此等等。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就是在這樣的文藝自主性發(fā)展中得到傳播并發(fā)生影響的,文藝人民性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因此,現代文藝的獨立自主性是文藝人民性得以形成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并且在不同時代條件下都能看到這樣的作用。反過來說,當文藝人民性在歷史變革發(fā)展中逐漸起主導性作用之后,也有一個如何處理好跟文藝自主性和自律性的關系問題,在這方面無疑有值得總結反思的歷史經驗教訓。如在進入當代文藝發(fā)展階段之后,由于受到蘇聯教條主義文藝觀念和極左文藝思潮影響,過于強調文藝從屬于政治和為政治服務,造成文藝人民性發(fā)生偏移,文藝自主性當然也無從談起了。新時期文藝界撥亂反正帶來了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新局面,這既表現為文藝自主性與自律性的回歸,同時也體現在文藝人民性觀念的重建,即把尊重文藝規(guī)律和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納入進來,成為其內在的必然要求。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祝詞中重新闡述文藝為人民的命題時,引用列寧“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chuàng)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1]轉引自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211頁。的論述,強調文藝的路子要越走越寬,在正確的創(chuàng)作思想指導下,文藝題材和表現手法要日益豐富多彩,敢于創(chuàng)新;要防止和克服單調刻板、機械劃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寫什么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這是因為文藝人民性本來就包含了尊重文藝自主性和自律性、尊重文藝家創(chuàng)作個性和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內在要求,彼此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新時期以來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政策,以及文藝界有關文藝人民性的討論,總體上都體現了這樣的精神,推進了文藝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其二,文藝人民性與現代審美意識的辯證統(tǒng)一。我國現代審美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現代美學觀念影響,同時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通常認為西方現代美學與藝術中的現代審美觀念是與現代啟蒙觀念相對而言的,不滿于強大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對個體人性的束縛,反對工具理性、實用理性等對感性生命的壓抑,要求重視人的審美感受與體驗、審美想象與創(chuàng)造等,總的來說是追求人的審美解放和審美自由。受西方現代美學精神影響,同時根源于我國文藝自身的現代轉型發(fā)展要求,我們的現代審美意識應當說是現代審美精神與啟蒙精神相統(tǒng)一,具有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一是現代審美精神與人的現代解放及全面發(fā)展要求相融合,這主要體現在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人傳承下來的審美人生論、審美教育論、審美情感(表現)論等審美觀念中;二是現代審美精神與社會變革進步要求相融合,這主要體現在現實主義文藝觀以及審美反映論、審美認識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等理論觀念中;三是現代審美精神與文藝自身的藝術性發(fā)展要求相融合,這體現在各種文藝類型的審美形式、審美想象和審美創(chuàng)造之中。而且,跟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相聯系,現代審美意識還經歷了從政治群體意識到個體審美意識,再到大眾文學審美意識的歷史演進過程,顯現了它的復雜性和豐富性。[1]參見錢中文:《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第5-19頁。這種現代審美意識作為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特性之一,同樣體現在文藝人民性的歷史發(fā)展之中?!拔逅摹睍r期新文藝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初創(chuàng)文藝人民性觀念,就體現了現代思想啟蒙與現代審美意識的有機融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全面闡述文藝的人民性,其中也包含了藝術審美方面的要求,即要求政治和藝術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統(tǒng)一;要努力從初級的文藝逐步提高到高級的文藝,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審美需要。[2]參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879頁。這意味著現代審美意識并非與人民文藝無關,現代審美意識應當融入人民文藝之中。這個精神一直貫穿下來,并且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文藝人民性中進一步強化。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祝詞中強調,對人民負責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濫造,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要做到這樣,就應當認真鉆研、吸收、融化和發(fā)展古今中外藝術技巧中一切好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形式,不斷豐富和提高藝術表現能力,攀登上藝術的高峰。[3]參見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1-212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為人民不懂得文藝,以為大眾是“下里巴人”,以為面向群眾創(chuàng)作不上檔次,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chuàng)作應當反映中國的審美追求,努力提高審美、引領風尚。[4]參見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0頁。因此,文藝人民性當中本來是內在包含著現代審美意識的。

      其三,文藝人民性與文藝觀念、文藝形態(tài)多樣化的辯證統(tǒng)一。從我國現代文藝史來看,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tài)都極其豐富多樣,成為文藝現代化發(fā)展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藝受到外國文藝思潮影響,各種現代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tài)層出不窮,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等應有盡有,充分體現了這個時期的現代文藝特性。此后隨著時代變化,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tài)逐漸走向多元歸一,形成了現實主義文藝的主導性發(fā)展潮流,既取得了突出成就,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到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重新出現各種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tài)爭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局面,成為新時期文藝現代化重建的顯著標志,至今仍保持著這樣的總體發(fā)展趨勢。文藝人民性的發(fā)展演變無疑有自身的特殊性,通常在人們的印象中,它好像更多跟文藝反映(認識)論觀念相聯系,更多體現在現實主義文藝形態(tài)之中,這大概跟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特別重視現實主義的特點有關,也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現實主義文藝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有關。然而,把文藝人民性簡單歸屬于現實主義顯然是不妥當的,更不能說只有現實主義文藝才適合表現人民性。應當說文藝人民性是一種內在精神價值取向,它與開放性、多樣化的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tài)并不存在矛盾沖突,或者說各種不同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tài)都可以同文藝人民性相通。實際上,中國現代文藝史上不少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tài)都以不同方式表現了特有的人民性,只不過現實主義文藝的人民性相對比較顯著,在有些歷史階段顯得特別突出而已。當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后,隨著文藝現代化發(fā)展和文藝觀念及文藝形態(tài)不斷向開放性、多樣化拓展,文藝人民性的人文精神內涵更加豐富深厚,藝術表現形式也更加復雜多樣,呈現出與多樣化文藝觀念及文藝形態(tài)融合發(fā)展的總體趨勢。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祝詞中就鼓勵文藝工作者要勇于創(chuàng)新,只要堅持文藝為人民的方向,古今中外藝術中一切好的東西都應當學習借鑒[1]參見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7-214頁。;直至進入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多種多樣的藝術方式,特別是要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2]參見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0頁。當今文藝界研究闡釋文藝人民性的歷史經驗及其當代發(fā)展,也明顯突破了過去的傳統(tǒng)觀念和理論視域,把文藝人民性精神內涵的豐富拓展,跟當代文藝觀念及形態(tài)的開放性、多樣化發(fā)展趨勢聯系起來,這既是文藝人民性理論觀念的創(chuàng)新探索,同時也為人民文藝實踐創(chuàng)新發(fā)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總之,我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歷程,跟中國社會現代變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進程密切相關,既適應了時代變革發(fā)展要求,也推進了文藝自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文藝人民性作為其中的本質特性,更為突出地體現了中國社會現代變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本質要求,在文藝現代化發(fā)展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在文藝現代化發(fā)展內部,則存在著文藝人民性與其他方面特性之間的交織融合,形成多樣化與主導性的辯證統(tǒng)一發(fā)展,共同作用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進程。如果這樣來理解文藝人民性與中國文藝現代化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本質聯系,應當有利于形成歷史的、辯證的深刻認識。

      猜你喜歡
      人民性文藝現代化
      試論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
      把牢信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國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1942,文藝之春
      邊疆治理現代化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文藝范
      立法人民性的四條實現途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科學內涵與原則要求
      中國記者(2013年11期)2014-01-14 06:47:56
      马龙县| 嘉祥县| 平顺县| 凭祥市| 琼海市| 喀喇沁旗| 遵义县| 凭祥市| 忻城县| 类乌齐县| 海原县| 抚远县| 新河县| 定西市| 金沙县| 泾阳县| 寿宁县| 淮滨县| 读书| 伊金霍洛旗| 扬中市| 神木县| 霍邱县| 洛宁县| 甘洛县| 民乐县| 高平市| 凯里市| 洛隆县| 阿拉善左旗| 澄迈县| 阿坝| 华容县| 临桂县| 郑州市| 安塞县| 海安县| 钦州市| 武平县| 池州市|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