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春與老境:詩話的生命語境與審美生成

      2023-09-01 06:09:27劉玉葉
      中國文藝評論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老境詩話中華書局

      ■ 劉玉葉

      傳統(tǒng)詩文評常對文學(xué)藝術(shù)進(jìn)行擬人化的比喻,也有以青年、老年等生命階段喻詩的傳統(tǒng)。林語堂曾經(jīng)認(rèn)為,中國人的性格是“老成溫厚”的,中國社會“不是以進(jìn)步和征服為目標(biāo)的文明社會”,而是“一個對青年的熱情往往一笑置之的社會”。[1]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94年,第 55-58 頁。這種觀點至少指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著一對截然相反的審美文化:以寧靜溫和為特征的老年文化和以熱情征服為特征的青年文化。人都會經(jīng)歷從青春到衰老的過程,中國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也存在著自然的生命節(jié)律,吳可《藏海詩話》就說:“凡文章先華麗而后平淡,如四時之序,方春則華麗,夏則茂實,秋冬則收斂,若外枯中膏者是也,蓋華麗茂實已在其中矣?!盵2]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31頁。古來少有“青春”“青年”等稱謂,往往以“少年”指代青壯年時期;詩話常以“老境”指代詩歌的成熟境界。本文以現(xiàn)代概念“青春”與傳統(tǒng)概念“老境”來指代這兩個典型的人生階段,并試圖討論如下問題:中國傳統(tǒng)詩話的作者或正值青壯年,或已處晚年,在這樣不同的生成語境之下,詩話是否會生成不同的審美傾向?是否會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又是否真如林語堂所說,中國文化與中國詩學(xué)都是重老輕少?以詩話的生命語境切入討論,也許會對中國傳統(tǒng)詩話的生成特色有更生動且深刻的認(rèn)知。

      一、“老去詩篇渾漫與”:白發(fā)下的生成語境

      很多傳統(tǒng)詩話都創(chuàng)作于作者的晚年時期。據(jù)郭紹虞《宋詩話考》,產(chǎn)生于晚年的宋代詩話作品就有《六一詩話》《溫公續(xù)詩話》《石林詩話》《韻語陽秋》《環(huán)溪詩話》《誠齋詩話》《二老堂詩話》《后村詩話》《玉壺詩話》等等,其他許多知名詩話,如《漁洋詩話》《姜齋詩話》《隨園詩話》等亦是如此?!抖咸迷娫挕芳疵枋鲎约簞?chuàng)作時的老年情境:“余年七十二,目視昏花,耳中無時作風(fēng)雨聲,而實雨卻不甚聞?!盵1]郭紹虞輯:《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97頁。由此可見,詩話多是一群白發(fā)老者的激情創(chuàng)作。

      詩話多作于作者的晚年時期,首要原因就是老來空閑,蘇軾《次韻前篇》即云“少年辛苦真食蓼,老境安閑如啖蔗”。歐陽修《六一詩話》是詩話的正式形成之作,他自敘云:“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閑談也?!盵2]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64頁??芍祟愒娫挼漠a(chǎn)生時間是“退居”,語境為“閑談”,其《歸田錄》亦云:“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夫士大夫笑談之余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3][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302頁。,也說明這類詩話產(chǎn)生的首要條件是“閑”。士人致仕后有了大量空閑時間,心態(tài)也更加從容閑適,歐陽修自云“無窮興味閑中得”[4]同上,第830頁。,“誰知潁水閑居士,十頃西湖一釣竿”。[5]同上,第832頁。這也就是劉勰《文心雕龍》中所說的“入興貴閑”,是詩話的產(chǎn)生語境之一。

      詩話另有一針對老人的實用功能,就是記錄“以備遺忘”(《鞏溪詩話序》)[6]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44頁。。如“今書籍散落,舊學(xué)廢忘,其能記憶者,因筆識之,不忍棄也”(《彥周詩話》)[7]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78頁。,回憶總結(jié)平生讀書所得,以做筆記。瞿佑《歸田詩話》中自序“平日耳有所聞,目有所見,及簡編之所紀(jì)載,師友之所談?wù)?,尚歷歷胸臆間,十已忘其五六。誠恐久而并失之也,因筆錄其有關(guān)于詩道者”[8][明]瞿佑:《歸田詩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357頁。??梢娫娫捠菍顾ダ线z忘的有力武器。

      此外,詩話也用來總結(jié)自己一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在《漁洋詩話》序中,王士禎回憶自己少年、中年與老年詩體之“三變”:少年時“惟務(wù)博綜該洽”,宗尚“唐音”;中年時改“事兩宋”;而晚年“乃造平淡”,“境亦從茲老矣”。[9]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65頁。在這里,王士禎提出了兩個關(guān)于人生生命階段與詩歌創(chuàng)作階段相比附的問題。其一是他本人少年宗唐,中年后宗宋,這是很多人的基本學(xué)習(xí)路徑。清代張英曾說:“中年作詩,斷當(dāng)宗唐律,若老年吟詠適意,闌入于宋,勢所必至。”[1][清]張英撰,江小角、楊懷志點校:《張英全書》上冊,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501頁。而唐詩多給人以意氣少年的印象,宋詩更類似于白發(fā)老者。胡應(yīng)麟就將各代詩歌比作花樹,認(rèn)為盛唐之詩“枝葉蔚然,花蕊爛然”,而宋詩“若枯卉槁梧,雖根干屈盤,而絕無暢茂之象”。[2][明]胡應(yīng)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98頁。這和人不同階段的精神氣質(zhì)相關(guān),正如錢鍾書所說:“少年才氣發(fā)揚(yáng),遂為唐體;晚節(jié)思慮深沉,乃染宋調(diào)?!盵3]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4頁。

      其二是王士禎自認(rèn)為詩作在其晚年亦達(dá)“老境”,是最為成熟完善的境界?!袄稀敝辽僭谔拼鸵讶孢M(jìn)入藝術(shù)評論領(lǐng)域。孫過庭《書譜》云“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書法評論的著名一例;而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一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將“老成”引入了詩評領(lǐng)域。

      宋人更是傾向于詩歌老境,《王直方詩話》就說:“古詩云:‘公道世間惟白發(fā),貴人頭上不曾饒?!v初多用老成?!盵4]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王直方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54頁。滿頭白發(fā)的宋后詩話撰寫者們,也往往對詩之老境情有獨(dú)鐘。江西派尤其尊奉“老健超邁”[5]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詩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26頁。之風(fēng),黃庭堅《憶邢惇夫》即云:“詩到隨州更老成,江山為助筆縱橫”,之后對老境的追求,從宗江西派的方回《瀛奎律髓》,一直到清代紀(jì)昀,“從宋代到清代其實清晰可見一個以‘老’為核心的詩歌美學(xué)源流”[6]蔣寅:《作為詩美概念的“老”》,《甘肅社會科學(xué)》2016年第3期,第4頁。。宋人尤愛“老”杜,“慶歷、嘉祐以來,天下以杜甫為師”[7][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214 頁。。杜甫之“老”是多層次多內(nèi)涵的,一氣呵成,隨意揮灑,如紀(jì)昀評《中夜》云:“一氣寫出,不雕不琢,而自然老辣”[8][元]方回著,李慶甲輯:《瀛奎律髓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33頁。;又有自然平淡,紀(jì)昀稱其《曲江對飲》詩“淡語而自然老健”;也有骨氣深重之意,如賀貽孫評論杜甫“骨重故沉,沉故渾,渾故老,老故變,變故化”[9]郭紹虞輯:《清詩話續(xù)編·詩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5頁。。

      綜上,“老”是綜合性的文藝審美概念,有老辣、工穩(wěn)、平淡、雄健等多重意蘊(yùn)。張謙宜《絸齋詩談》中說:“‘老’字頭項甚多,如悲壯有悲壯之老,平淡有平淡之老,秾艷有秾艷之老?!盵10]郭紹虞輯:《清詩話續(xù)編·絸齋詩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93頁。方東樹《昭昧詹言》也說:“七言古之妙,樸、拙、瑣、曲、硬、淡缺一不可,總歸于一字,曰老?!盵11][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年,第232頁?!袄稀钡木辰缫餐a(chǎn)生于詩人老年,在中國傳統(tǒng)詩話中是人生智慧的境界、詩歌成熟的境界。

      詩評家們也多把詩人的少年之詩與老年之詩放置對比,且普遍認(rèn)為前者要遠(yuǎn)遜于后者。如陸游,南宋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認(rèn)為其少年之時“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fù)事”,而“晚年詩和平粹美,有中原承平時氣象”[1]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529頁。,從青春的豪邁宏大,轉(zhuǎn)入晚年的平淡閑適。趙翼也指出陸游詩“及乎晚年,則又造平淡,并從前求工見好之意亦盡消除,所謂‘詩到無人愛處工’者,劉后村謂其皮毛落盡矣”[2][清]趙翼:《趙翼全集·甌北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67頁。,以“皮毛落盡”稱頌其詩歌返璞歸真的老境。又如王安石,南宋葉夢得的《石林詩話》認(rèn)為“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fù)更為含蓄。后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3]郭紹虞輯:《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8頁。,謂王安石從少年意氣的逞才自負(fù),轉(zhuǎn)而虛心博取唐宋,才至“深婉不迫”的詩歌老境。其晚年詩備受稱贊,“晚年詩極精巧”“暮年詩益工”[4][宋]何汶:《竹莊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68頁。,黃庭堅也評價“荊公暮年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5]同上,第169頁。,“拂云豪逸之氣,屏蕩老健之節(jié),其意韻幽遠(yuǎn),清癯雅麗為得也”[6]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詩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864頁。。王安石本人也反省少年時所作之詩,他青年時所作的《題金陵此君亭詩》云:“誰憐直節(jié)生來瘦?自許高才老更剛”,本身已很“老”“瘦”,而《高齋詩話》中稱每當(dāng)賓客稱頌此句,王安石“輒頻蹙不樂”,表示“少時作此題榜,一傳不可追改,大抵少年題詩,可以為戒”。[7]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高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96頁。

      類似揚(yáng)雄悔其少作的事例,詩話中有許多記載,即“長年方悟少年非,人道新詩勝舊詩”[8][宋]何汶:《竹莊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73頁。。在尊崇老年之詩的同時,很多詩話都流露出對少年之詩的輕慢傾向。少年時往往恃才任性,如詩評家對李賀的批評:“壞古樂府體,無如賀者。騁少年粗豪之氣,乖詩人比興之儀”[9]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稿簡贅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214頁。;少年時也往往能力不濟(jì),難以掌控全局:“少年之詩,往往有句無篇,能通體完密者最少”[10][清]袁枚:《隨園詩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25頁。。南宋孫奕的《履齋示兒編》中記載了一段對話:

      客有曰:“詩人之工于詩,初不必以少壯老成較優(yōu)劣。”余曰:“殆不然也,醉翁在夷陵后詩,涪翁到黔南后詩,比興益明,用事益精,短章雅而偉,大篇豪而古,如少陵到夔州后詩,昌黎在潮陽后詩,愈見光焰也。”[11]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履齋示兒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359頁。

      其中舉出了宋人歐、黃,唐人杜、韓之例,說明在詩歌評論中“以少壯老成較優(yōu)劣”的合理性。學(xué)作詩與學(xué)做人也是緊密相聯(lián)的,少年心緒未穩(wěn),經(jīng)歷不多,“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1][明]王夫之:《姜齋詩話》,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821頁。,這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限制因素。要寫得好詩,需要人各方面素質(zhì)的綜合成長:“蓋情性以發(fā)之,禮義以止之,博以經(jīng)傳,助以山川,老以事物”[2][宋]林景熙著,陳增杰校注:《林景熙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43頁。,所以往往要求在少年階段學(xué)習(xí)積累,不要急于創(chuàng)作:“壯年都宜刻煉,老成乃得渾然。蓋兵貴拙速,不貴巧遲,作詩一道,正與相反?!盵3][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30-31頁。

      杜甫晚年自述詩學(xué)心得,既言“老去詩篇渾漫與”(《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又講“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xì)”(《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仇兆鰲就認(rèn)為這代表了杜甫晚年集大成的詩歌境界,“律細(xì),言用心精密。漫與,言出手純熟”。[4][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 1603 頁。這與王安石晚年狀態(tài)非常相似,“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yán),造語用字,間不容發(fā)。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5][宋]何汶:《竹莊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71頁。。這是一種作詩穩(wěn)妥精嚴(yán),又自由而超脫規(guī)矩的境界,也與“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老境階段暗合。

      二、“語不驚人死不休”:追憶中的青春之詩

      雖然詩話多作于作者白發(fā)之時,多崇尚成熟老境,但“天因著作生才子,人不風(fēng)流枉少年”[6][清]袁枚:《隨園詩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886頁。,詩話中也從不缺乏青春色彩。

      不少詩話的生成契機(jī)就是追憶青春往事。好回憶舊事本身也是老人的心理特質(zhì),正如袁枚所說:“余老矣,最喜人說少年舊事”[7]同上,第715頁。,王士禎《漁洋詩話》也被認(rèn)為寄寓了他“懷舊之深情”[8]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65頁。。清代查為仁在《蓮坡詩話》序言中說:“仆少遭憂患,放棄以后,酷嗜聲詩……回憶三十年來,酒邊燭外,論議所及,足以資暇者,正復(fù)不少,并為述其顛末,以助談柄?!盵9]同上,第489頁。詩話寫作語境是回憶并整理30年來的詩作與心得。顧嗣立在《寒廳詩話》自序中也回憶說:“余少孤失學(xué),年二十始學(xué)詩”,而此書就是回顧“荏苒二十年”,“篝燈夜坐,追憶平時見聞所得”之作。[10]同上,第83頁。追憶青春之詩、少年舊事是詩話的主題之一。

      詩話的另一主要功能是詩歌寫作入門,面向的主要對象就是青年人。如《滄浪詩話》教育學(xué)詩者應(yīng)“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11]何文煥輯:《歷代詩話·滄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687頁。,而袁枚則云:“余教少年學(xué)詩者,當(dāng)從五律入手?!盵12][清]袁枚:《隨園詩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9頁。少年與老年的人生階段特點不同,任務(wù)也不同,青少年是學(xué)習(xí)積累的重要時期,有青春時代的發(fā)憤努力,方有晚年的妙筆老辣?!峨S園詩話》就說:“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學(xué)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費(fèi)心;肯用典,方去讀書?!盵1][清]袁枚:《隨園詩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89頁。對于青春少年來說,“費(fèi)心”“讀書”的精神是最為可貴的。針對青少年時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應(yīng)對科舉而學(xué)習(xí)八股文的現(xiàn)實問題,袁枚指出,“試觀古文人如歐、蘇、韓、柳,儒者如周、程、張、朱,誰非少年科甲哉?蓋使之先得出身,以捐棄其俗學(xué),而后乃有全力以攻實學(xué)?!盵2]同上,第244頁。他認(rèn)為青春時應(yīng)先學(xué)“俗學(xué)”以獲得“出身”,晚年再攻“實學(xué)”也為時未晚。而且好詩要建立在苦讀積累的基礎(chǔ)之上,這種精神無論在人生的任何時期都是適用的:

      老年之詩多簡練者,皆由博返約之功。如陳年之酒,風(fēng)霜之木,藥淬之匕首,非枯槁簡寂之謂。然必須力學(xué)苦思,衰年不倦,如南齊之沈麟士,年過八旬,手寫三千紙,然后可以壓倒少年。[3]同上,第173頁。

      少年與老年有“博”與“約”之別,經(jīng)過少壯時期的學(xué)習(xí)積累,老年時博采淬煉形成精華,但要“壓倒少年”,仍要有青春的拼搏勤奮精神,如果因衰老而懶惰懈怠,老年之詩就會反不如青春之詩。杜甫老年時期的詩是否比青壯年時更佳,就有論者質(zhì)疑:

      或謂老杜夔州以后詩頹唐,不及從前,大概文人暮年名已成而學(xué)不加進(jìn),心力耗而手腕益拙,往往出之率易,不及當(dāng)年。[4][清]李懷民、李憲暠、李憲喬著,趙寶靖點校:《三李詩話·紫荊書屋詩話》,濟(jì)南:齊魯書社,2020年,第374頁。

      此論就認(rèn)為老杜晚年之詩“不及從前”,不是功力火候不足,而是精神氣質(zhì)“頹唐”所致。這是青春心力損耗后,缺乏新鮮銳氣與“源頭活水”的持續(xù)注入使然。學(xué)詩是“生無所息”的,判斷詩之優(yōu)劣不在于年齡老少,而在于持續(xù)學(xué)習(xí)奮進(jìn)的心境。

      正如袁枚所說,人們往往將老年之詩的美學(xué)表現(xiàn)誤解為“枯槁簡寂”,因為推崇詩歌老境產(chǎn)生的謬誤混淆不止于此,如紀(jì)昀就批評方回“不免以粗率生硬為老境”[5][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424頁?!耙陨矠楦吒?,以枯槁為老境”[6]祝尚書編:《宋人總集敘錄·瀛奎律髓》,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454頁。。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指出庾信之詩是兼具了史評的“綺艷”、杜甫評的“清新”“老成”,他認(rèn)為“宋人詩則強(qiáng)作老成態(tài)度,而‘綺艷’‘清新’,概未之有”[7][明]楊慎:《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49頁。?!熬_艷”是來自少年的浮華輕薄,“清新”是青春的鮮活姿態(tài),而宋詩一味追求片面的老成,就失去了詩歌的青春生命活力。葉燮《原詩》就深刻反思了詩歌審美中對老境的片面追求:

      凡物必由稚而壯,漸至于蒼且老,各有其候,非一于蒼老也。且蒼老必因乎其質(zhì),非凡物可以蒼老概也。即如植物,必松柏而后可言蒼老。松柏之為物,不必盡干霄百尺,即尋丈楹檻間,其鱗鬛夭矯,具有凌云磐石之姿。此蒼老所由然也。茍無松柏之勁質(zhì),而百卉凡材,彼蒼老何所憑借以見乎? 必不然矣。[1][清]葉燮、沈德潛:《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45頁。

      物與人都遵循著由青春到蒼老的必然規(guī)律,不能一味追求停止在某一階段,且葉燮亦認(rèn)為,詩家推崇的“蒼老”“波瀾”只是“詩之文”,并非“詩之質(zhì)”;是“詩之皮”,而非“詩之骨”。[2]參見[清]葉燮、沈德潛:《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45頁。真正的蒼老之境應(yīng)猶如蒼柏的風(fēng)骨英姿,而絕非來源于表面的“干霄百尺”之貌。

      故而,對一味追求老境產(chǎn)生的詩歌審美弊病,就應(yīng)由青春少年意氣來調(diào)節(jié)糾正。首先詩歌如人體,應(yīng)有青春健美的體格。嚴(yán)羽總結(jié)“唐詩之道”,提出“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jié)”[3]何文煥輯:《歷代詩話·滄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687頁。。陶明濬《詩說雜記》解釋說:“體制如人之體干,必須佼壯;格力如人之筋骨,必須勁??;氣象如人之儀容,必須莊重;興趣如人之精神,必須活潑;音節(jié)如人之言語,必須清朗?!盵4][宋]嚴(yán)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年,第 7 頁。衰老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衰頹傷病,張謙宜《絸齋詩談》就說:“身既老矣,始知詩如人身,自頂至踵,百骸千竅,氣血俱要通暢,才有不相入處,便成病痛?!盵5]郭紹虞輯:《清代詩話續(xù)編·絸齋詩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09 頁。好詩猶如身心健旺的青壯年,朝氣蓬勃、向往創(chuàng)新。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認(rèn)為“老去詩篇渾漫與”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老境中的放誕自由、任性灑脫,又何嘗不是一種青春之氣?徐增就認(rèn)為“到蒼老之境,必有一種秀嫩之色”,他評論杜甫《秋興》其八“佳人拾翠春相問”,比喻為“如千年老樹,挺一新枝”,“如百歲老人,有嬰兒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爛然也。”[6][清]徐增著,樊維綱校點:《而庵說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06頁。趙翼《甌北詩話》論白居易的近體詩,也認(rèn)為這是一種“恃老自恣”,“蓋詩境愈老,信筆所之,不古不律,自成片段”[7][清]趙翼:《趙翼全集·甌北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33頁。,這種敢于突破、善于創(chuàng)新的青春精神,是存在于人生任何年齡段的。

      這種青春心態(tài)也許是有些幼稚的,擁有這種心態(tài)的詩人,如賈誼、曹植、李煜等在政治生涯上往往也同樣熱情單純,備受挫折,但他們的詩文卻有了格外感動人心的力量。方孝儒曾評價賈誼“少年意氣慷慨,思建事功而不得遂,故其文深篤有謀,悲壯矯訐”[8]《司馬相如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89頁。;曹植更是充溢著青春少年俠氣,“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風(fēng)流自賞”[9]《三曹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15頁。,其《野田黃雀行》充溢著少年的俠義與善良,鐘惺評價說:“仁人,亦復(fù)是俠客”,譚元春則云:“無君子心腸,無仙佛行徑,無少年意氣,而長于風(fēng)雅者,未之有也?!盵10]同上,第138頁。而閱世極淺的后主李煜,王國維《人間詞話》認(rèn)為他的詞是“以血書者也”,“儼有釋迦、基督擔(dān)荷人類罪惡之意”[1]王國維:《校注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7頁。,這是一種往往存在于青年人中的熱血精神,由此擴(kuò)展開來,是一種顛覆詩壇傳統(tǒng)、關(guān)心人類命運(yùn)的悲憫使命感,是一種詩話中的鮮活生命角色。

      三、“哪吒析骨還父母”:詩話里的生命角色

      一般來說,退靜自守、安養(yǎng)身心是一種最典型的老年心態(tài),在這種心態(tài)下產(chǎn)生的詩話角色是“閑談”者、“游戲”者,在悠然自適、曠達(dá)超然的心態(tài)下關(guān)注生活日常,笑談詩歌軼事。也有心中郁結(jié)不平而憤激者,如《拱溪詩話》作者黃徹回憶“以拙直忤權(quán)勢,投印南歸”,但也通過詩歌調(diào)適老年心境,“甘老林泉,實其本心,何所怨哉”。[2]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45頁。

      無論是“詩話者,辨句法,備古今,記盛德,錄異事,正訛誤也”[3]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許彥周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 1392 頁。,還是“詩話雜說,行于世者多矣,往往徒資笑談之樂”[4]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鞏溪詩話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02頁。,抑或四庫館臣認(rèn)為詩文評的功能:“豈非以其討論瑕瑜,別裁真?zhèn)?,博參廣考,亦有裨于文章歟”,[5][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779頁。這實際都是一種代表老成溫和、諄諄教誨的長者角色。但當(dāng)憤激之情、改革之意不再深藏于心,而在詩話中充分表現(xiàn),這樣的詩話就類似于熱情沖動的少年,扮演著一類特殊的青春角色。

      這樣的角色,已不滿足于僅僅把詩歌作為休閑談資,而是以更大的勇氣與野心欲對文壇乃至?xí)r代精神作出反思與改革。在這些充滿青春銳氣的論詩者看來,文學(xué)批評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思想話語與權(quán)力資源,必須善加利用。首先要利用它評判文學(xué)現(xiàn)狀,發(fā)揮文學(xué)批評區(qū)分良莠的作用,重塑詩學(xué)標(biāo)準(zhǔn),重振文壇風(fēng)氣;其次更要對時代的裂變與精神形態(tài)的轉(zhuǎn)化起到反撥作用。[6]參見袁濟(jì)喜:《“誰是詩中疏鑿手”——古代文藝批評的角色探索》,《中國文藝評論》2022年第10期,第22-32頁。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中就有一首直接明志:“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xì)論。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辈樯餍械摹冻醢租衷娫u》就說元好問“分明自任疏鑿手”[7][清]查慎行著,范道濟(jì)點校:《初白庵詩評》,《查慎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123頁。。“疏鑿手”體現(xiàn)了一批文學(xué)評論家的角色定位:善于反思、敢于質(zhì)疑、致力重建,充溢著立于時代潮頭、自信果敢的青春精神。

      在這樣的角色定位下,對當(dāng)世詩歌的憤激不滿心態(tài)往往是促成文論著作產(chǎn)生的直接因素。如劉勰在《文心雕龍·序志》中表明自己的寫作動機(jī),是因為“去圣久遠(yuǎn),文體解散”,造成“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的文壇現(xiàn)狀,“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1][梁]劉勰著,黃書琳注,李詳補(bǔ)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607頁。整部《文心雕龍》有著強(qiáng)烈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尤其提到“近代”文壇,劉勰不滿的情緒色彩往往直接表露,如《物色》“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定勢》“自近代以來,率好詭巧”,《程器》“近代辭人,務(wù)華棄實”等,[2]同上,第564、403、595頁。這是一種清醒的角色定位,利用詩文評論與當(dāng)代主流文風(fēng)斗爭。劉勰在三十多歲時曾夢見自己追隨孔子而行,這青年時的夢成為他理想主義風(fēng)格、敢為人先的精神動力,讓他堅定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影響了后世一派詩文評論著作。

      而嚴(yán)羽《滄浪詩話》更是以“蚍蜉撼大樹”的叛逆精神,力圖挑戰(zhàn)權(quán)威,顛覆詩學(xué)秩序。他認(rèn)為:

      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當(dāng)明目張膽而言,使其詞說沉著痛快,深切著明,顯然易見;所謂不直則道不見,雖得罪于世之君子,不辭也。[3]何文煥輯:《歷代詩話·滄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706-707頁。

      嚴(yán)羽身份低微,卻敢于自立門戶,質(zhì)疑當(dāng)代文壇領(lǐng)袖,痛斥影響巨大的江西詩派,認(rèn)為表達(dá)觀點就是要“明目張膽”“驚世絕俗”,對意見不同者要視如仇敵,做鮮血淋漓的“取心肝劊子手”。[4]同上,第706頁。如果說劉勰保留的是30歲的青壯年性格,而嚴(yán)羽這樣的角色定位,已頗有張揚(yáng)叛逆的青春期色彩。他在《答吳景仙書》中將自己比作哪吒:“吾論詩,若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盵5]何文煥輯:《歷代詩話·滄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708頁。早期佛教傳說中的哪吒,同樣具備狂妄叛逆的青春期性格,蘇轍《哪吒詩》就寫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盵6][宋]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161頁。哪吒反抗傳統(tǒng)權(quán)威,鮮血淋漓地剔骨割肉,這樣的一位青春期少年形象想必給了嚴(yán)羽極大鼓舞,以尊奉盛唐、以禪喻詩等理論作為武器大殺四方,在眾多溫和長者型的詩話中獨(dú)樹一幟。

      從青春期繼續(xù)向生命本初回溯,人生的童年階段體現(xiàn)在文藝評論中就是“赤子之心”與“童心”。這種生命最初的純真狀態(tài),老子以“嬰兒”喻之,孟子以“赤子之心”贊之,都是對完美人格的理想比喻。李贄“童心說”則提倡言出至情、自然動人的文學(xué),直至龔自珍,一生作詩行事皆飽含青春少年的自由浪漫色彩,詩中多有“少年”形象,如“少年擊劍更吹簫”“少年奇氣稱才華”,龔自珍也站在老人的角度上,指出了他們“少年攬轡澄清意,倦矣應(yīng)憐縮手時”的心理倦怠,“少年哀艷雜雄奇,暮氣頹唐不自知”的創(chuàng)作無奈。他認(rèn)為,老人實際是有了“頹心”,缺乏“心力”,認(rèn)為“報大仇,醫(yī)大病,解大難,謀大事,學(xué)大道,皆以心之力”(《壬癸之際胎觀第四》),這“心力”其實就是少年之心,可以轉(zhuǎn)換為“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乙丙之際著議》),有此心便可覺醒自我,迸發(fā)出改換天地的巨大生命力量?!拔夜庠烊赵?,我力造山川”(《壬癸之際胎觀第一》),他呼吁中國青年“寄言后世艱難子,白日青天奮臂行”(《嗚嗚硁硁》)。[1][清]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518、535、519、523、12、7、395、447頁。

      龔自珍以這樣的青春贊歌,翻開了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嶄新篇章。梁啟超就是有感于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一詩,寫下了影響極大的《少年中國說》。在這篇文章中,老年代表著守舊、多憂、怯懦,而少年代表著希望、進(jìn)取、冒險,足以“造世界”。[2]參見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9頁。正是從此時開始,中國社會真正開始了對青春價值的肯定和弘揚(yáng),錢穆就認(rèn)為:“青年二字乃民國以來之新名詞,而尊重青年亦成為民國以來之新風(fēng)氣?!盵3]錢穆:《中國文學(xué)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26頁。青春之詩論、青春之文學(xué),實際上助力塑造了青春之中國,中國傳統(tǒng)詩文評論也由此走向了全新的歷史轉(zhuǎn)型。思考與繼承中國傳統(tǒng)詩話之中溫潤的長者之風(fēng)、銳利的少年之氣,保證當(dāng)代文學(xué)有健壯之軀體、老成之境界、青春之心態(tài),也是當(dāng)今文藝?yán)碚撆c批評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猜你喜歡
      老境詩話中華書局
      你要愛你的寂寞
      知識窗(2022年3期)2022-06-07 20:13:44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護(hù)水員
      六十自壽
      閑吟居詩話(五則)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4
      詩話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2
      新詩話
      建筑史話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方正县| 柏乡县| 会宁县| 昆明市| 武山县| 双峰县| 大城县| 黄山市| 玛曲县| 大城县| 嘉兴市| 临城县| 辉南县| 静海县| 隆德县| 晴隆县| 阿拉善盟| 合水县| 象山县| 墨竹工卡县| 丰镇市| 察隅县| 犍为县| 壶关县| 独山县| 郑州市| 彩票| 云阳县| 新绛县| 柳江县| 中阳县| 沂南县| 抚州市| 乐山市| 宁海县| 鄂尔多斯市| 伊吾县| 庆阳市| 临澧县| 壤塘县|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