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宇
走過人潮熙攘的恭王府,轉(zhuǎn)入定阜街,一處古樸幽靜的建筑群映入眼簾。這就是曾與北大、清華、燕京并稱為“北平四大名?!薄⒚駠鴷r期著名學府——輔仁大學的舊址。
坎坷困頓? 輔仁始建成
輔仁大學興建于1925年,校址原為濤貝勒府,后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主樓,1930年建成。正門三層,四面圍樓和中間主樓圍成兩個天井。主樓是兩層磚混結(jié)構(gòu),浮雕精致的漢白玉大拱門,綠琉璃瓦覆蓋的歇山式屋頂,灰磚石砌成的外墻面,墻身厚重,收分明顯,處處體現(xiàn)著中式建筑沉穩(wěn)大氣的風格。主樓的正面運用了大量古典建筑的細部做法: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制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著的石獅等。在主樓的東南西北四角各聳立著一座歇山式角樓。整個樓宇群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展現(xiàn)出中式建筑威嚴莊重的氣勢。屋脊正中豎立的十字架,則兼?zhèn)淞酥形鹘Y(jié)合的建筑風格,被譽為“舊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
輔仁大學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創(chuàng)辦者英斂之是《大公報》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他因揭露慈禧暴政、袁世凱賣國、斥責清政府殺害徐錫麟和秋瑾的殘暴行為而名震海內(nèi)外;另一位創(chuàng)辦者是“毀家興學”創(chuàng)建震旦大學的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兩人同為中國天主教領(lǐng)袖人物。
輔仁大學的創(chuàng)辦過程十分漫長、艱難,費盡周折。1912年9月,英斂之、馬相伯聯(lián)袂上書羅馬教皇,呼請教廷派遣教中博學碩德之士來華創(chuàng)辦一所大學,“廣收教內(nèi)外學生,以樹通國中之模范,庶使教中可因?qū)W問輔持社會,教外可因?qū)W問迎受真光”。但是此次呼請并未引起教皇的重視。英斂之上書教皇興學受挫后,于1913年秋在北京香山靜宜園創(chuàng)辦輔仁社。1917年6月,英斂之撰寫《勸學罪言》一文,再次上書羅馬教皇請求在華興學,終于引起教廷的積極回應,派人來華考察。1921年12月,申請歷時九年,教皇終于發(fā)出開辦大學的諭令。
雖然輔仁大學是一所天主教大學,但奠基者英斂之、馬相伯和校長陳垣一直奉行信教自由的辦學思想,學校招收教內(nèi)外學生,不問學生宗教信仰、是否為天主教徒。陳垣本人就不是天主教徒,在校期間也不強迫學生信教。輔仁大學講授的課程包括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英文、數(shù)學等,宗教內(nèi)容僅在哲學系課程中有所涉及。
大師云集? 桃李滿天下
輔仁大學校長是史學一代宗師陳垣先生。20世紀20年代,中國國際地位還很低,陳垣先生已被中外學界公認為世界級學者之一,他的有關(guān)中國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歷史文獻學等方面的研究著作成為了史學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陳垣先生還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從事教學74年,任大學校長46年,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批棟梁之才,桃李滿天下。他對教學極其負責,開創(chuàng)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立了許多新課程,并且沿用至今。
1927年至1952年,在擔任校長的二十多年里,陳垣先生以治學嚴謹聞名?!皣肋M嚴出”是輔仁大學的一大特色。教務處規(guī)定,一年有四次嚴格的考試,隨堂小考更是不計其數(shù)。課堂風紀抓得很嚴,沒來聽課的學生均被記錄在案。學生們對待學業(yè)的態(tài)度極其認真,尚學之風很濃。
由于陳垣先生的禮賢下士,輔仁大學聚集了朱希祖、鄧之誠、馬衡、羅常培等眾多國內(nèi)一流學者,師資力量雄厚;國學方面尤其突出,有高步瀛、沈兼士、郭家聲、余嘉錫、魏建功、唐蘭、孫人和、顧隨、陸宗達、趙萬里、劉盼遂等名師。陳先生選拔人才不拘學歷,他三次聘請初中肄業(yè)的啟功教授國文和美術(shù)。
啟功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九世孫,出生時正值清王朝滅亡,沒有受到皇家絲毫蔭庇。他十二歲進北京匯文小學,插班讀四年級,后升入?yún)R文中學;十五歲拜畫師賈羲民學畫,后又拜在吳鏡汀、齊白石門下學畫,同時師從戴姜福、溥心畬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及詩詞寫作。
陳垣先生很欣賞啟功的文章和畫作,認為“寫作俱佳”,安排他擔任教員。但由于啟功連中學也沒有畢業(yè),教育學院院長認為他資歷不行,兩次解聘啟功,陳垣第三次把啟功請回學校。后來啟功與柴德賡、余遜、周祖謨被學界并稱為“輔仁四翰林”。
在校長陳垣的苦心經(jīng)營下,輔仁大學從寂寂無聞逐步成為京師著名學府,培養(yǎng)出大批各行各業(yè)的英才。臺灣紙業(yè)大王吳祖坪、美籍華人高能物理學家鄧昌黎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放射藥物學家彭勤淄、美國邁阿密大學化學研究所夏松讕、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等都曾是輔仁大學的學子;著名指揮家李德倫、作家蕭乾也曾在這里就讀。
據(jù)統(tǒng)計,截至抗日戰(zhàn)爭勝利,輔仁大學注冊入學的學生共12355人,培養(yǎng)本科生4812人,研究生76名,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大批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投身抗日? 英才譜新篇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垣校長“堅持抗日、維持輔仁大學、保護抗日師生”的行動,為輔仁大學贏得了“抗日大本營”的贊譽。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各高校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愛國運動。1932年,魯迅先生應邀來輔仁大學發(fā)表演說,“沒有抗日的實踐,怎知我華夏必亡?”慷慨激昂的話語震動全國,點燃了人們對當局的怒火,鼓舞了無數(shù)青年學子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1935年,輔仁大學愛國師生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和民族先鋒隊組織的活動。今天,輔仁大學舊址的后花園里,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白色大理石砌成的“一二·九運動”紀念碑依舊醒目。
1937年北平淪陷,中日戰(zhàn)爭形勢緊張加劇。1938年,輔仁大學教授沈兼士、英千里、張懷、董洗凡等人成立秘密組織 “炎社”,以明末清初反清志士顧炎武為楷模,積極進行抗戰(zhàn)救國宣傳。他們借研究顧炎武的學說為名,激發(fā)師生愛祖國、愛人民、不附逆、不投降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以“人心不死,國家不亡”相號召,鼓舞學生奮發(fā)圖強,刻苦讀書,積蓄力量,以待來日報效國家;同時積極組織活動,向后方輸送英才,為抗戰(zhàn)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化學系學生文立征就是眾多愛國學子中的一員。在日寇入侵、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他毅然投筆從戎,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后不幸被捕,他在給表弟的信中寫道:“我們的武器,自然是血和肉。對方的,初是水龍,水龍不足用,繼之以棒、皮鞭、刺刀、大刀背,于是流血開始了……”“七·七事變”后,這位用血與肉抗爭的愛國學生南下山東,成為抗日游擊隊的一名戰(zhàn)士。1945年2月,文立征因叛徒告密壯烈犧牲,年僅34歲。電影《鐵道游擊隊》中的政委李正就以他為原型。
藍天澄凈,白云高渺,曾經(jīng)名震一時的輔仁大學已然隱入歷史的煙塵;時光荏苒,歲月淘洗,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一個個激蕩人心的故事將永遠珍藏在我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