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洪
體態(tài)語言是指伴隨說話表情,手勢及其他動作,具體包括頭語、臉語、眼語、手語、身姿動作、身體姿勢、服裝儀表、觸摸行為、表情、動作、服飾、界域等各方面,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時處處都存在于師生教與學的過程中,正確運用體態(tài)語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埃伯特·梅拉別恩根據(jù)實驗指出。人們獲得的信息量7%來自于文字,38%來自語言,55%來自面部表情。首先,教師要吃透三方面內(nèi)容,掌握全面,即: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精心設計的力度,對教材挖掘的深度,對學生了解的程度。其次,具備教學技能、教態(tài)和非語言性行為能力等,從而形成得體的體態(tài)語言。如一位教師講課時發(fā)現(xiàn)有個學生沒有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他并沒有停下講課,而是不動聲色地邊講邊往學生方向走過去,學生聽到老師聲音近了趕快停止了小動作,佯裝作認真聽講,這時已近其身旁的老師暗暗地豎起大拇指,意在夸獎他,促使這個學生真的集中精神聽講,效果極佳。在教學過程中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爭相回答,嘈雜一片時,教師可高高舉起一只手,讓學生馬上安靜下來,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在組織課堂中每當上課鈴聲響起時,總會有一部分學生沉浸在下課時的狀態(tài),嘈嘈雜雜說個不休,這時教師站在講臺上,可用嚴肅鎮(zhèn)定的眼神在班中緩慢地掃視一周,并默默注視著他們,學生收到老師眼神的交流,學生情緒得到穩(wěn)定,此時遠比嚴厲訓斥有效得多??梢娬n堂上教師的一個投足,一舉手,一眼神,其效果盡在不言中。
體態(tài)語言要注意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有時雖說是故意,但要適可而止,絕不可矯揉造作,如果體態(tài)語言運用不當,將會產(chǎn)生影響。如教師上課時如果在教室里前后走動頻繁,運動界域過大可能就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如果有的教師每句話的發(fā)言都是一種語調(diào),沒有抑揚頓挫,可能會使學生聽覺麻木疲勞,課堂語言應該是娓娓道來適合學生的口味。運用體態(tài)語言要做到“三要”要儀表從容,動之以情,曉之以禮。要邏輯嚴謹,層次有節(jié),言簡意賅;忌啰里繁瑣。要講好普通話,發(fā)標準音,吐字清晰;忌語言雜亂。
總之,教師豐富自然的體態(tài)語言可以感染學生,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育,正可謂“知識好比種子,教師正確的體態(tài)語言好比陽光,學生愉快心情好比土壤,適時播種才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