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婧 肖雨舟
河北省任丘市人民法院,河北 滄州 062550
在社會生活中,以有償或無償?shù)姆绞?,員工將銀行卡出借給公司使用,個人將銀行卡出借給親朋好友使用,或者夫妻之間互相使用銀行卡,這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他們也許并沒有意識到將銀行卡出借給他人將會面臨的法律風險,也許在申請辦理銀行卡時,各大銀行都會讓個人填寫知情書、聲明書等相關內(nèi)容的文件,但鑒于個人時間緊迫、文件文字太小、銀行人員通知不到位等的限制,很多個人并不清楚出借銀行卡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筆者希望通過此篇論文分析,使個人對出借銀行卡的風險有清楚明晰的認識,避免出借銀行卡帶來的不必要的風險。
因出借銀行賬戶起訴的案件越來越多,此類案件已經(jīng)引發(fā)了國家的注意,然而由于針對此方面案件的審理流程較為復雜、影響案件審理的因素較多,在審理此類案件中,民事責任認定的結果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個人將銀行卡出借給公司或其他個人使用,出借銀行卡的個人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解釋》)第六十五條明文規(guī)定:“借用業(yè)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蓋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銀行賬戶的,出借單位和借用人為共同訴訟人。”
中國人民銀行2003 年4 月10 日頒布《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存款人應按照本辦法的規(guī)定使用銀行結算賬戶辦理結算業(yè)務。存款人不得出租、出借銀行結算賬戶,不得利用銀行結算賬戶套取銀行信用。”第六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存款人使用銀行結算賬戶,不得有下列行為:……(四)出租、出借銀行結算賬戶?!?/p>
最后是最高人民法院1991 年9 月27 日對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如何確定出借銀行賬戶的當事人民事責任的請示》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出借銀行賬戶的當事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批復》(已廢止,以下簡稱原《批復》)作出了明確的答復:“出借銀行賬戶是違反金融管理法規(guī)的違法行為。人民法院除應當依法收繳出借賬戶的非法所得并可以按照有關規(guī)定處以罰款外,還應區(qū)別不同情況追究出借人相應的民事責任。”由于原《批復》已于2020 年12 月29 日經(jīng)《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廢止部分司法解釋及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的決定》予以廢除。但是其中蘊含的指導意義還是值得借鑒的。
筆者認為,根據(jù)上述的法律法規(guī)及原《批復》中的內(nèi)容,出借銀行賬戶的行為是違法的,債權人可以起訴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這在實踐中是沒有爭議的。但上述法律規(guī)定中對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就民事責任如何承擔是缺位的。
實踐中需要對于出借人進行審查,關注若沒有個人出借銀行賬戶,借貸關系還能不能發(fā)生?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與借款人、債權人是什么關系,是否存在親屬關系或者合伙、合作等經(jīng)濟關系?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是受指令接收、轉出借款,還是在其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后續(xù)還本付息有無通過該賬戶,借款人不能按約還款與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有無關聯(lián)性等問題。
需要關注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有無賺取傭金、回扣、好處費及非金錢利益?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有無使用借款,是悉數(shù)全部轉交還是扣留了部分借款?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進行操作的轉進、轉出的時間長短等問題。實務中,有的個人是為了謀取利益而將銀行賬戶以出租或出借的方式給他人或公司使用,明知是違法違規(guī)的行為,卻存在僥幸的心理來觸碰法律的底線。
需要關注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出借賬戶的行為是偶發(fā)性的,還是經(jīng)常性的?其賬戶密碼由誰設定、銀行卡通常由誰保管,是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自己控制著銀行賬戶、中間過賬,還是由借款人實際控制賬戶等問題。
實務中,租賃合同糾紛、建筑設備租賃合同糾紛等這類案件的主要爭議焦點不是租金多少,而是各被告是否要連帶支付明確的租金。
例如,被告A、被告B 分別將個人銀行賬戶出借給被告C 公司運營使用,被告C 公司多次用被告A、被告B 的銀行賬戶償還原告的租賃費,現(xiàn)原告起訴要求三被告共同償還。
法院審理認為,工程款結算時借用個人的銀行賬戶結算公司業(yè)務,這種情況具有普遍性,對于此種規(guī)避風險、稅收的變相違規(guī)、違法等行為,對個人出借銀行賬戶,法院一般采取審慎處理的態(tài)度,為轉移公司財產(chǎn)至個人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因此需要采用嚴格責任的原則認定相關責任,由于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違反了《辦法》第四十五條及最高人民法院原《批復》中的有關規(guī)定,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應對C 公司承擔補充責任,以免債務人以此來規(guī)避相應的商業(yè)風險,將公司業(yè)務的往來款項用個人銀行的賬戶來接收。
此類案件一般為出賣人借用其他個人的銀行賬戶來接收買受人的貨款或其他款項的情況。
本案中原告向被告購買彩涂板,被告A 公司因故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義務向原告交付貨物,其應返還原告已支付的未交貨的貨款。因被告B 出借賬戶給其弟任法定代表人的被告A 公司,用于接受原告用于購買彩涂板的貨款,造成貨款不能返還原告的情形。依據(jù)《民事訴訟法解釋》第六十五條,可以看出被告B 的行為違反了《辦法》第六十五條的有關規(guī)定,同時依據(jù)原《批復》,也可以看出對于原告主張的返還貨款的請求,被告B 應承擔連帶責任。
此類案件一般為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用該銀行賬戶接收借款。
被告A 公司向原告借款,但要求將款項打到被告B 名下,被告B 為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隨后被告B 將借款分批次轉給被告A 公司,且該款項最后由被告A 公司實際使用,現(xiàn)原告要求二被告償還借款。
庭審后,經(jīng)法院認定,原告請求被告A 公司返還其所欠款項,具有充分的證據(jù)和充分的事實基礎,應予以支持;要求被告償還利息的請求符合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對其主張的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利率予以支持。原告要求被告B 歸還借款及利息的訴訟請求,雖然被告B 不是原告的實際借款人,但被告A 公司將借款讓原告轉入被告B 個人賬戶的行為屬于借用個人賬戶的行為,被告B 出借賬戶的行為違反了《辦法》第六十五條的有關規(guī)定。同時,依據(jù)原《批復》,法院最終判決被告A償還原告借款及相應利息,被告B 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對被告A 公司的借款,被告B 是否需要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經(jīng)分析,本案被告B 出借銀行賬戶違反了《辦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guī)定,同時依據(jù)原《批復》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看出對于原告主張的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的訴訟請求,被告B 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對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民事責任承擔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其不承擔責任。該觀點認為從合同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合同的相對性,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并非款項的實際使用人,不是合同相對方,不能認定是共同借款人;認為違反金融管理法規(guī)產(chǎn)生的是行政責任,并非承擔民事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其應承擔連帶責任。一是認為可以直接援引原《批復》進行判決;二是由于出借銀行卡的個人未舉證證明經(jīng)卡錢款的最終流向及用途,可能存在牟利現(xiàn)象;三是出借自己的賬戶不僅用于接收借款,也用于償還利息,為借款人轉移風險提供了便利,有違誠信原則。在本文引用的最高人民法院及各級法院的判決中,以原《批復》為依據(jù)進行判決的案件數(shù)是最多的,認為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應當對原告所主張的債權負有連帶責任的判決比例也是最高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其承擔共同還款責任。認為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為實際借款人,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的舉證不足以證明款項全部被借款人使用。
第四種觀點認為其承擔補充清償責任。認定為補充責任雖然并非學理上關于共同責任類型的分類,但在審判實務中大量存在。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雖未實際取得相應的利益,但其出借行為畢竟違反了《辦法》等金融管理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故應酌定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對出借其賬戶的行為承擔補充清償?shù)拿袷仑熑巍?/p>
筆者更認可第二種觀點,對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承擔連帶責任更為認同。連帶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為:連帶責任人主觀上須有過錯;行為具有違法性;須造成損害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將銀行賬戶借給他人或公司使用,出借銀行賬戶的這一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造成了權利人的損失,且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行為與造成權利人的損失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同時連帶責任作為兩個詞直接連在一起構成的復合詞,以“責任”為核心字,以“連帶”為限定詞,著重指出了這一責任的基本性質(zhì)。筆者認為應采用嚴格責任的原則,要求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盡到最高程度的注意義務。嚴格責任原則始于英美法系國家,一般出現(xiàn)在民事、刑事、環(huán)境、體育等諸多領域中。《牛津法律大詞典》對嚴格責任原則的理解,是一種比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而須負責的通常責任標準更加嚴格的責任標準。[1]原因在前文中已經(jīng)闡明,對法治、經(jīng)濟、金融秩序都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嚴格責任原則就是要打破公司轉移財產(chǎn)的溫床,杜絕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行為。
當然,在實際審判中,案件情況復雜多變,審理時應根據(jù)案件情況的不同,對每個案件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夫妻之間、父母之間、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使用銀行卡的行為,對于此類行為性質(zhì)如何界定,還有待明確[2]。
截至目前,從最高人民法院到各級人民法院,均審理了不少關于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案件,其中案由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如上文列舉的建筑設備租賃合同糾紛、租賃合同糾紛、買賣合同糾紛、民間借貸糾紛、借款合同糾紛等等。
個人出租、出借銀行賬戶的行為是違反金融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這在現(xiàn)代社會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個人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不能出租、出借銀行賬戶,規(guī)制該類行為旨在保護銀行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遏制非法經(jīng)濟活動的發(fā)生。如果個人隨意出借銀行賬戶,那么他們將會面臨相應的法律制裁。出借銀行賬戶屬于一種非法活動,其非法收入應被沒收,并依照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予以處罰。這意味著,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將會失去非法收益,并且還要承擔罰款的責任。此外,如果個人將銀行賬戶出借給公司,而公司在此基礎上從事不正當?shù)纳虡I(yè)活動,那么個人將會面臨諸多的風險,甚至有可能面臨刑事處罰等等。因此,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務必要慎重考慮其將造成的后果。需要注意的是,公司業(yè)務的往來款項也不能用個人銀行的賬戶來接收,旨在防止個人銀行賬戶被公司用來“洗錢”,從而避免不正當商業(yè)活動的發(fā)生。如果公司在經(jīng)營過程中需要開設銀行賬戶,那么它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避免違規(guī)操作。總之,出租、出借個人銀行賬戶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為了維護金融秩序,我們必須認真遵守相關法律規(guī)定,只有這樣才能保障銀行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促進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
我國明令禁止個人非個人將銀行賬戶出租或出借的行為,但是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法規(guī)對出借銀行賬戶的個人如何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但是從2021 年1 月1 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將原《批復》予以廢止,各級法院在對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案件進行審理時更加缺乏明確的裁判依據(jù),且部分法院在審理時仍然沿用以前的審判理念。由于各級各地法院對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案件審理時審判理念不同,無法保證案件司法裁量尺度一樣,法官對同類案件的判決缺乏預判性,與此同時也會對金融秩序的發(fā)展產(chǎn)生消極影響,阻礙有關機構對銀行賬戶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影響我國稅收的有序進行,為公司企業(yè)轉移財產(chǎn)提供溫床。因此,構建與完善我國關于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相關的法律及相關規(guī)定尤其重要,本文以現(xiàn)有的對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民事責任認定來展開研究,并結合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及審判實踐,提出筆者主張的關于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民事責任認定,具體詳細分析了個人出借銀行賬戶的司法概念與定義,為審判中個人出借銀行賬戶案件的處理及責任認定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意見,旨在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工作向前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