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
單元主題及語文要素:
這一單元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
語文要素為“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
教學目標:
1.認識本節(jié)課的8個生字,讀準多音字“乘、籠”。
2.能從第2~4自然段中選擇一個自然段,說出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了解這幅畫名揚中外的原因。
3.能將課文內容與畫面相結合,向他人介紹《清明上河圖》。
教學重、難點:理解《清明上河圖》名揚中外的原因;能將課文內容與畫面相結合,向他人介紹《清明上河圖》。
教學過程:
(一)賞圖激趣
1.一首《清明》讓我們感受到了唐代清明節(jié)的縮影,那到了宋代,清明節(jié)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幅畫來感受一下(板書:一幅畫)。這幅畫就叫做《清明上河圖》,請同學們翻開書42頁,借助插圖仔細欣賞一下。
2.誰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這幅畫?
預設:(1)直接說物品。(2)說出景色、氛圍。(3)說出細節(jié)情節(jié)。
3.看到同一幅畫,我們每個人表述的卻不盡相同,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抓住這幅畫的特點。其實這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板書:名揚中外的),讓我們快來讀一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介紹它的吧。
(二)讀文解圖
1.要求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把課文中標有拼音的字、詞讀準,并且要連貫。
2.誰來讀一讀這些詞語?如果他讀對了,請你跟讀。(課件出示:汴京、攤販、官吏、一乘轎子、馬籠頭。)
3.這些詞中有沒有你不理解的呢?
學生有疑問,可以指名互相解答,教師點撥。
追問,文中還有不理解的詞語嗎?(走江湖的醫(yī)生。)
4.沒有不理解的詞語,那就請你靜下心來,再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和你自己直接欣賞這幅畫相比,課文又讓你了解到了這幅畫的哪些方面。
(匯報時,根據(jù)學生回答調整順序。)
(1)第一自然段,了解畫的基本信息。
生找到第一自然段語句匯報,知道了這幅畫的朝代、作者、主要內容、現(xiàn)存情況。
瞧,課文開篇第一段,讓大家基本了解了這幅畫。
(2)第二至四自然段,了解畫的藝術價值。
生動精致。
生找到第二自然段“好幾百個人物”,了解到人物多。
追問:課文里怎樣體現(xiàn)人物眾多的?讀出語句吧。
生找到排比句讀出來,師指導朗讀(指名2~3人)。此部分指導朗讀側重排比句的節(jié)奏語調變化。讀后引導學生說出寫作方法。
師小結:這是我們在《趙州橋》一課就學到的好方法。
追問:課文中還有哪里也用到了這樣的寫法呢?誰來讀一讀?
生找到第三自然段“街市可熱鬧了”也運用了這種方法。
學生朗讀語句,師指導朗讀(指名2~3人),這一部分指導學生邊練讀邊看圖,然后指名帶著腦海中的畫面讀。
師小結:排比句的運用,把人多、形態(tài)各異這個特點介紹得很清楚。
細膩傳神。
回到主問題,你還了解到了什么?
生找到第四自然段,這幅畫“十分有意思”“傳神”,它具體寫了畫中的一個情景。
課件出示放大的插圖,對照讀文,感受畫畫得細膩,課文準確有序。
師小結:課文用準確的語言,讓這畫中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感受到畫的生動、傳神(板書),課文運用準確的語言、恰當?shù)呐疟染浒堰@幅畫的特點說清楚了,也讓我們了解到《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板書),所以這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引讀課題。)
(3)第五自然段,了解畫的歷史價值。
回到主問題:你還了解到什么?
生找到第五自然段,了解了這幅畫畫的是古時候的都城景象。(根據(jù)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追問:具體是什么時候?課文哪里有體現(xiàn)?
生讀到兩處(首段和尾段)“八九百年”。
點評:“八九百年”課文在結尾又一次用數(shù)字讓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久遠,首尾呼應的同時,也點出了這幅畫的另一種價值———歷史價值。(板書)(可根據(jù)課堂情況引導學生說出)所以這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引讀課題。)
階段小結:課文讀到這里,我們梳理一下(課件出示,指名回答):
課文按照這樣的結構順序為我們介紹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了解到這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引讀課題。)
(三)融情介紹
1.讀一篇文章,了解一幅名畫,語言文字多么有魔力??!帶著這份了解再來欣賞一下那北宋清明上河的景象吧?。ㄕn件展示《清明上河圖》的全圖。)
2.這一幅名揚中外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中國藝術的瑰寶,那么作為自豪的中國小公民,請你將課文內容與畫面相結合,向中外友人介紹《清明上河圖》。
獨立思考你要介紹的順序、重點。
學生小組內交流介紹,教師巡視溝通指導。
點名匯報,師生共評。(點評側重點在是否把具體內容說清楚了。)
3.結語。
一幅《清明上河圖》,濃縮了北宋時期都城清明上河的景象,延展著華夏歷史的文明;一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讓我們了解了這中華藝術瑰寶,感受到我們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同學們,中華的血脈在我們每一名中國人身上延續(xù),我們一定要將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因為那是我們的根!
反思:
這篇課文屬于說明文體,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伊始,我結合單元主題,從唐宋清明節(jié)景象入手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獨立“欣賞圖”(為了貼近課文,僅看文中插圖),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說一下看到的圖畫。進而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層次“了解圖”,到文中去讀一讀、找一找,看看課文里是如何把《清明上河圖》介紹清楚的。這樣,通過讀文本與自我體會的對比,借助學過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自主了解這幅畫“揚名中外”的原因。最后借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契機,進入第三個層次“介紹圖”,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圖畫介紹《清明上河圖》,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在“了解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以“課文又讓你了解到了這幅畫的哪些方面”為主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課文內容。在學生匯報過程中,我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語句為手段,幫助學生體會2~4自然段的寫法,自主發(fā)現(xiàn)“把事物說清楚”的方法。這樣放手的前提是學生在前兩篇主體課文中已經(jīng)學習了這些方法。當然課堂上由于學生匯報順序的隨機性,導致銜接導語略顯啰嗦,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盡量避免。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