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
2023年8月24日,最終還是成了全球海洋環(huán)境的災難日。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fā)了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那是迄今為止全球發(fā)生的最為嚴重的核事故之一。隨著核電站內的污水存儲接近極限,自2023年8月24日起,日本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的核污水經過濾并稀釋后排入大海,預計排放時間持續(xù)30年。日本此舉立即引發(fā)了多個國家的強烈譴責,作為日本的鄰國,核污水入海,對我國的影響有多大?食品安全是否會受到威脅?我國會采取什么措施來保障國民健康?
污水儲存容量接近極限值
日本不顧反對堅決排污入海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fā)生了里氏9.0級的巨大地震,被稱為“東日本大地震”。地震引發(fā)了海嘯,海嘯的巨大沖擊則破壞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冷卻系統(tǒng),導致核反應堆失去冷卻效力,燃料棒開始過熱并產生大量熱能。隨后,核電站發(fā)生了嚴重的核泄漏,釋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質和核輻射。
此次核事故是全球第二次發(fā)生嚴重核泄漏的事件,被評級為核事故中的最高級別,即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其評為7級。
事故發(fā)生后,東京電力公司持續(xù)向第一核電站的1至3號機組安全殼內注水以冷卻堆芯并回收污水。據了解,福島核電站放射性廢水主要有三個來源:反應堆原有的冷卻劑;事故發(fā)生后持續(xù)冷卻堆芯而新注入的水;大量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之后,日本將受污染的海水通過儲水罐方式儲存起來。2011-2023年的12年時間內,日本建筑了超1100個儲水罐,每個儲水罐平均能夠儲存1000-1300噸水。
據2023年3月央視財經相關報道,核電站內的存儲容量為137萬噸,如今核污染水已增至132萬噸,接近飽和。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福島第一核電站面積有限,已無更多空地用于大量建設儲水罐,現有儲水罐的137萬噸儲存容量將于今年秋季全部用完。而且一旦發(fā)生大地震,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風險,因此不得不對核污染水進行過濾、凈化、稀釋處理后排放入海。
2023年8月22日,日本政府舉行相關閣僚會議后宣布,從8月24日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東京電力公司當天公布了向海洋排放的詳細步驟。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平,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污染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爾,約為東電年計劃排放量上限(22兆貝克勒爾)的兩成。根據計劃,福島核污染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續(xù)30年。
實際上,核污染水的處理方式,并不只有入海這一種選擇。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政府工作組曾在2016年提出5種處理污水的方案,包括注入地層、排入海洋、蒸汽排放、電解釋放、固化填埋,分析發(fā)現,將污水稀釋后排入大海是所有可行方案中花費最低、也是最快的方式。
在這5種方案中,將核污染水排入海里預估需要17億日元-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2億元-2.03億元。最昂貴的辦法是將其固態(tài)化埋入地底,預估需要2431億日元,是排放入海的幾十倍。另外,注入地層需要花費至少180億日元;電解釋放需要花費1000億日元;蒸汽排放需要花費349億日元。
2020年2月,日本政府負責處理核廢水問題的相關委員會發(fā)表評估報告,稱綜合操作、技術、經濟和時間因素來看,排污入?!案忧袑嵖尚小?。
核污染水的危害性難以估量
多國強烈譴責日本的自私行徑
那么,核污水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質?據中國環(huán)境App在《日本核污水排海,這里有9個令人關注的問題》一文中的報道,多年來,日本使用其開發(fā)的“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過濾福島核廢水,降低除氚以外的其他核素。雖然能將鍶、銫等60余種放射性物質濃度降至一定的標準值以內,但氚去除不掉。且核污染水里含高達64種核放射性元素,七成以上都超標,碘-129等核素難以完全處理。2021年6月,東京電力公司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檢測時發(fā)現,一個裝有核廢水的集裝箱周圍有水積聚,檢測后發(fā)現集裝箱周圍的放射性物質濃度已經遠超日本國家飲用水標準76倍。截至今年5月,已通過ALPS方式處理的核污水只占30%。
上述文章還指出,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huán)境生態(tài)后,對人類、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約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長。碳-14會在海洋生物體內聚集,聚集的豐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進入人體后的危害不可小覷。比如,銫會對甲狀腺產生影響,鍶會侵入骨骼,即使微量也會對局部器官產生很大破壞,發(fā)生局部癌變的風險增大。
此外,不少專家指出,核污水排海會造成生態(tài)災難。核素排海形成的生物富集效應會對海洋生物如魚類產生影響,且通過食物鏈傳播,最終甚至可能造成基因損害。
對此,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渤海研究院院長張晏表示,日本的核污染水入海,首先影響的就是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比如中國、韓國、俄羅斯以及太平洋島國等。這些國家與日本距離近,隨著洋流運動,核污染水很快會擴散到這些國家的周邊海域。隨著核污染水逐步擴散,也勢必會造成對全球范圍的影響。
對于以漁業(yè)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民眾來說,核污染水排海影響巨大,可能會使其失去經濟來源。同時,隨著對食品行業(yè)、保健品行業(yè)、化妝品行業(yè)、旅游業(yè)等的逐步影響,經濟衰退風險增大,失業(yè)率上升,會直接影響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另外,從生物和醫(yī)學角度來看,大量含放射性氚和其他放射性元素的核污染水長時間排入大海,將給全人類的健康帶來長期且嚴重的危害。這些可預見的后果也會造成較大范圍內民眾的恐慌,帶來社會不安定因素。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也曾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qū)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yè)、人類健康、生態(tài)安全等方方面面,對人類社會和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的潛在威脅難以估量。
正是由于核污染水入海后的危害大到難以估量,所以日本的排海決定一出,立即引起本國居民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日本政府宣布核污染水排海啟動具體日期的當天,不少日本民眾自發(fā)組織集會,表達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的不滿?!度A盛頓郵報》報道了現場情況:在東京的首相官邸前,約230人舉著標語,高呼“傾聽漁民的心聲”和“排放將影響子孫后代”等口號。
韓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發(fā)表評論稱,此舉可能給韓國國民安全和周邊環(huán)境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韓方對此深表憂慮。韓國多個團體還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前抗議,打出標語,并高呼“核廢水排海,絕對不行”“大海不是垃圾桶”等口號。
8月22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wèi)東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就日本政府宣布于8月24日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提出嚴正交涉。孫衛(wèi)東指出,日本政府無視國際社會強烈質疑和反對,執(zhí)意宣布即將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這一行徑公然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轉嫁核污染風險,將一已私利凌駕于地區(qū)和世界各國民眾長遠福祉之上,極其自私自利,極不負責任。中方表示嚴重關切、強烈反對。
嚴禁進口 ?加強監(jiān)測
全力保障國民飲食安全
作為日本的鄰國,我國高度重視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問題。2021年、2022年,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先后組織開展了我國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huán)境監(jiān)測,摸清了目前相關海域海洋輻射環(huán)境的本底情況。監(jiān)測結果表明,我國管轄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總體處于歷年漲落范圍內。
而且,長期以來,我國依據《海關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guī)定,依法對各類海關監(jiān)管對象開展核輻射監(jiān)測,以防范放射性物質非法出入境。
2011年起,我國已經開始對日本福島縣等可能遭受核污染影響的日本進口食品進行入境管理。國家原質檢總局發(fā)布《關于禁止部分日本食品農產品進口的公告》《關于進一步加強從日本進口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監(jiān)管的公告》,禁止進口日本12都縣的進口食品、食用農產品及飼料,包括水生動物及水產品。若途中經過這些地區(qū),依然屬于國家禁止進口貨物。此外,不少行業(yè)企業(yè)也增加了產品的放射性濃度檢測項目。
據《都市快報》綜合報道,2021年,清華大學就日本核污水排放做了核廢水在太平洋擴散機理的實驗。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現了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
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廢水在排放后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隨后,污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一邊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這就意味著,在核廢水排放的早期,應主要考慮它對亞洲沿岸的影響,但在后期需要重點關注北美沿岸海域的受影響情況。
在日本的鄰國韓國,民眾對日本的核污水排海計劃感到極度不安和憤怒。許多韓國人擔心,核污染水會隨著洋流擴散到韓國海域,并且影響到海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因此,自從日本宣布核污水排海日期以來,韓國人就開始了新一輪的瘋狂搶鹽行動。韓國人認為,海鹽儲存越久、品質越好,而且可以用來制作泡菜等傳統(tǒng)食品。在一些超市和網店中,海鹽甚至出現了斷貨和漲價的現象。
那么,核污染水入海后,對我國民眾的飲食安全會帶來威脅嗎?我們是否有必要效仿韓國囤鹽?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國家核安全局)表態(tài),當前正在組織開展2023年度我國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huán)境監(jiān)測。后續(xù)將持續(xù)加強有關監(jiān)測工作,及時跟蹤研判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我海洋輻射環(huán)境可能的影響,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健康。同時,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負責人此前聲明,將強化監(jiān)管,嚴格實施100%查驗,持續(xù)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檢測監(jiān)測力度,確保日本輸華食品安全,嚴防存在風險的產品輸入。
對于是否有必要囤鹽,中國鹽業(yè)協(xié)會會長表示,我國鹽產量非常高,而且分布廣泛,不僅有大量的海鹽,還有湖鹽和礦鹽。國內的產鹽量能滿足需求,所以不建議效仿韓國民眾囤鹽的做法。
近期,有媒體列舉了福島核事故后日本的四組數據。一是日本患癌人數逐年上升——2010-2016年福島罹患胃癌人數不斷增多,男性胃癌人數分別為1500、1391、1672、1659、1711、1654、1758,女性胃癌人數分別為700、736、774、767、729、769、957;二是漁業(yè)捕撈量和出口急劇下降——據統(tǒng)計,2010年的總捕撈量為38600噸,2011年急劇下降至5000噸左右;三是福島沿海城市廢棄物急劇增多——核事故產生了大量“指定廢棄物”,其中磐城市是日本的中核市之一,災難發(fā)生后,市內設置大量的災害廢棄物臨時暫存場所,收集的災害垃圾達70萬噸,南相馬市的垃圾也達到64萬噸;四是當地人口持續(xù)減少——核事故造成福島人口5年減少5.7%,雙葉町是福島縣內全町避難指令持續(xù)時間最久的地區(qū),根據雙葉町政府網的人口數量變化統(tǒng)計顯示,過去13年町內人口持續(xù)減少。
核污染水造成的嚴重后果擺在眼前,日本卻視而不見,對于國際社會和日本國內民眾的質疑,日方也始終回避矯飾、混淆概念,甚至將核污水與核廢水混為一談,聲稱處理過的核污水可以安全飲用,極力為排海計劃洗白。
《新京報》發(fā)表社論稱,毫無疑問,日本核污水排海,是為一己之私而損天下的行為。為維護全球海洋環(huán)境和民眾健康,為維護我國正當權益,堅持對日本相關食品的限制措施是應有之義。
除此之外,還應做好圍繞核損害、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索償的各項法理準備。國際社會也應進一步凝聚共識,認識到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全球性潛在風險,讓日方真正履行國際道義責任和國際法義務。這既是維護各國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改進全球治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