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具有環(huán)境偏向?

      2023-09-11 15:43:28王瀚林
      中國商論 2023年17期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

      摘 要:為厘清具有限制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與行業(yè)污染的關系,本文基于特別貿易關注視角,利用2001—2021年中國行業(yè)碳排放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特別貿易關注數據,實證研究了中國各行業(yè)污染狀況對一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實施的影響。研究發(fā)現,中國所遭受的限制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環(huán)境偏向,但是此類貿易壁壘的環(huán)境偏向只存在于最清潔行業(yè),而不存在于其他行業(yè)。進一步的分析得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環(huán)境偏向主要來自OECD國家對中國最清潔行業(yè)的限制。此外,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歧視性問題,在污染行業(yè)中,相對起訴國為多國的情形,針對中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對較少,即不存在歧視中國的情況;相對Non_OECD國家,OECD國家所遭受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對較多,即限制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存在歧視OECD國家的情況。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特別貿易關注;環(huán)境偏向;歧視性措施

      本文索引:王瀚林.<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7):-063.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9(a)--05

      1 引言

      “貿易與環(huán)境”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是國際社會和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最早,Grossman & Krueger (1993)將貿易開放對環(huán)境的影響分為規(guī)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隨后,Copeland & Taylor (1994)通過構建包括南北方國家的理論模型,分析得出污染密集度較高的企業(yè)更有可能建立在污染成本較低的國家或地區(qū),發(fā)展中國家落后的環(huán)境監(jiān)管制度將會鼓勵污染行業(yè)的商品出口,導致大量污染密集型企業(yè)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最終帶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上述結論常被稱作“污染天堂”假說。自東京回合以后,為緩解環(huán)境問題帶來的內外部壓力,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和消費者權益,世界各國紛紛制定大量相關的技術法規(guī)和標準,即《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借以對全球環(huán)境和產品質量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 具有隱蔽性和非歧視性的特點,因此被很多國家頻繁使用,尤其是發(fā)達國家作為TBT的主要實施者,經常被其他WTO成員方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在此背景下,探究技術性貿易壁壘與環(huán)境污染的關系,拓展了貿易與環(huán)境問題的研究邊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問題: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存在環(huán)境偏向性?中國各行業(yè)的碳排放強度如何影響一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環(huán)境偏向性在清潔與污染行業(yè)間是否存在差異?針對中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具有歧視性?針對發(fā)達或發(fā)展中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具有歧視性?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基于特別貿易關注(Specific Trade Concerns,STC)視角,探究TBT/STC議題的提出與中國各行業(yè)污染狀況的關系,有利于將技術性貿易壁壘與節(jié)能減排協調統(tǒng)一,實現碳中和目標。

      2 數據說明

      本文聯合了2001—2021年《WTO/TBT-IMS》《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和世界銀行等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

      2.1 特別貿易關注數據來源

      本文所研究的核心被解釋變量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特別貿易關注 (STC),STC的數據來自不斷更新的WTO/TBT-IMS 數據庫。更新后的STC數據記錄了1995—2021年在TBT委員會提出的725項特別貿易關注,它填補了文獻中的一個空白,即使用STC的提出日期來衡量TBT/STC的生效時間。隨后,根據STC首次提出時間及后續(xù)提出時間,可計算出STC總共被討論的次數。

      2.2 碳排放強度測算方法

      本文計算碳排放所使用的能源數據均來自各年《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投入產出表來自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本文考慮了兩種類型的碳排放:第一種類型的排放是指本行業(yè)為了生產最終品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碳排放:第二種類型的排放是指本行業(yè)誘發(fā)其他行業(yè)產生的碳排放,即對其他行業(yè)碳排放的拉動作用,主要包括其原料、生產、運輸、銷售中所承載的間接能源消耗。前者被稱為行業(yè)的直接碳排放,后者稱為行業(yè)的間接碳排放。

      2.2.1 直接碳排放

      借鑒譚丹和黃賢金(2008)的估算方法,本文采用的直接碳排放估算公式如下:

      其中,DTCit表示i行業(yè)在t年的直接碳排放;Vc、Vo、Vq分別表示i行業(yè)在t年的生產過程中煤類、石油類和天然氣類能源的消費量;σc、σo、σq分別表示煤類、石油類和天然氣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采用基礎能源碳排放系數的平均值,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為0.7329、0.5574和0.4226(譚丹和黃賢金,2008)。

      2.2.2 間接碳排放

      由于產業(yè)間的關聯性,行業(yè)s在生產過程中,除了行業(yè)本身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碳排放外,在其間接使用的其他行業(yè)的產品生產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碳排放,間接碳排放測算公式如下:

      其中,Bi表示投入產出表中行業(yè)i總產出中所包含行業(yè)的投入量;DTCit表示行業(yè)i在t年的直接碳排放;Xijt表示行業(yè)j在t年生產過程中消耗的i行業(yè)產品的價值量;Xj表示第j行業(yè)總產出。CAijt=AijCit,表示碳排放的直接引發(fā)系數,即行業(yè)i在為行業(yè)j生產Aij產品量的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Aij=Xij / Xj,表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是行業(yè)j在生產一個單位產品時所消耗的行業(yè)i的價值量;Cit=DTCit / Xi,表示行業(yè)i的直接碳排放系數。

      2.2.3 碳排放強度

      由式(1)、(2)可計算出各細分行業(yè)的碳排放強度:

      其中,表示行業(yè)i的直接碳排放強度;表示行業(yè)i的間接碳排放強度;Eist表示行業(yè)i的總體碳排放強度;GDPi表示投入產出表中統(tǒng)計的各行業(yè)產出水平(倪紅福, 2020),本文借鑒倪紅福(2020)的做法,采用特定年份的投入產出表(2017版)進行計算。

      3 研究設計

      3.1 基準模型構建

      為了衡量清潔與污染行業(yè)之間TBT/STC議題提出的差異,構建以下估計方程:

      其中,被解釋變量STCijst是出口國i對進口國j在t年關于行業(yè)s提出的特別貿易關注強度;s代表生產該商品的國內產業(yè),而不是消費該商品的國外產業(yè);μj和fs分別表示被訴國和出口行業(yè)的固定效應;是擾動項。

      核心解釋變量E,即總體碳排放強度,代表每元產出所排放的碳(即出口一元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如前文所述,E是通過轉置投入產出表計算得出,因此包括直接碳排放強度和間接碳排放強度。

      3.2 政治經濟變量

      為克服遺漏變量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本文引入了與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的其他政治經濟變量。在方程估計過程中,包括被認為可以解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潛在變量Fjt:

      本文估計政治經濟變量Fj的單獨回歸,再評估這些政治經濟變量中的哪些最能削弱技術性貿易壁壘與碳強度之間的估計協方差β。在單獨的估計中,本文同時控制了潛在的政治經濟學因素,具體包括一國的稅收、失業(yè)和健康變量。

      (1)稅收:隨著本國環(huán)境稅的提高,消費者對本國污染產品的需求下降,而外國污染產品需求上升,即出現污染的轉移(邢斐和何歡浪,2011)。因此,一國通過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污染品進口的意愿降低,從而會設置較為寬松的技術性法規(guī)和標準。一國的稅收水平采用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Tax revenue (% of GDP))衡量。

      (2)失業(yè):失業(yè)問題通常被認為是低價進口競爭的結果,因此國內失業(yè)率的增加可能激勵政府制定更為嚴格的進口政策。一國的失業(yè)水平采用失業(yè)率(Unemployment, total (% of total labor force))來衡量。

      (3)健康:一國政府有動力依據本國健康福利狀況,制定與環(huán)境相關的技術性法規(guī)和標準(陳素梅和何凌云,2017)。一國的健康支出水平采用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Current health expenditure (% of GDP))來衡量。

      4 實證分析結果

      4.1 基準回歸

      本文的基準計量結果基于式 (6) 和 (7) 得到,用于檢驗行業(yè)總體碳排放強度與技術性貿易壁壘特別貿易關注(TBT/STC)之間的因果關系,計量結果如表1所示:第一,為確保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在不添加任何其他控制變量對研究結論影響的情形下,考察行業(yè)碳排放強度與TBT/STC之間的因果關系。如表1第(1)列和第(2)列所示,E的估計系數均為正,但只有在不考慮固定效應后,才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相關。第二,考慮到一國政治與經濟環(huán)境對TBT/STC議題提出的影響,在表1第(3)和第(4)列控制了多個被訴國的政治經濟變量,發(fā)現E的估計系數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反映出被提出STC議題的國家實施的TBT存在對中國出口行業(yè)的環(huán)境偏向。換言之,中國的污染行業(yè)遭受了相對更多的TBT/STC限制。第三,為了檢驗其他國家提出的TBT/STC議題是否同樣存在環(huán)境偏向,本文對其他國別樣本進行了實證檢驗,如表1第(5)列所示,除了中國外,其他起訴國所受到的TBT/STC均具有環(huán)境偏向,結果與表1第(3)和第(4)列相似。

      4.2 異質性分析

      前文已指出TBT/STC確實存在環(huán)境偏向,但是到目前為止所提出的回歸分析并不能充分認識到環(huán)境偏向的具體來源。由于不同行業(yè)之間污染程度存在差異,各國實施TBT/STC的影響也可能存在不同結果。例如,清潔行業(yè)(如食品、紡織等)在生產過程中的沉沒成本相對較低,技術設備的更新和改造相對容易,可以根據技術要求調整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策略,企業(yè)的規(guī)模不會縮小,出口技術要求對清潔行業(yè)就業(yè)的沖擊不會很大。污染密集行業(yè)(如鋼鐵、煤炭等)為滿足技術要求所付出的成本較高,企業(yè)的技術水平很難隨著出口技術要求的變動而進行迅速改變,導致企業(yè)規(guī)模縮小,出口技術要求對污染密集行業(yè)就業(yè)的沖擊相對較大。因此,本文先分析了不同污染程度行業(yè)TBT/STC議題的提出情況。

      由表2可知,清潔行業(yè)和污染行業(yè)被TBT/STC討論的次數具有顯著差異。清潔行業(yè)和污染行業(yè)碳排放強度的系數分別為0.0173和0.1463,但僅有清潔行業(yè)的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污染行業(yè)的系數并不顯著,說明出口行業(yè)中的TBT/STC環(huán)境偏向主要來自清潔行業(yè)而非污染行業(yè)。進一步將樣本按照污染水平進行排序,分為最清潔行業(yè)、較清潔行業(yè)、較污染行業(yè)和最污染行業(yè)四類,檢驗TBT/STC環(huán)境偏向的更細分行業(yè)差異,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四類行業(yè)的碳排放強度系數依次為0.0367、0.0025、0.0076和0.1465,但只有最清潔行業(yè)的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其他行業(yè)的系數均不顯著,說明TBT/STC的環(huán)境偏向只存在于最清潔行業(yè),而不存在于其他行業(yè)。

      通常來說,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對中國各行業(yè)的碳排放及技術性要求有所不同。據此,本文從樣本中選取最污染行業(yè)和最清潔行業(yè),考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環(huán)境偏向主要是來自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根據表4的實證結果可知,從行業(yè)清潔程度上來看,在中國最清潔行業(yè)中來源于OECD國家的TBT/STC議題對碳排放強度的估計系數為0.0243,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而來源于最污染行業(yè)中的TBT/STC議題對碳排放強度的估計系數均不顯著,意味著TBT/STC的環(huán)境偏向主要來自OECD國家對中國最清潔行業(yè)的限制。

      4.3 驗證歧視性

      上文已明確TBT/STC的環(huán)境偏向主要來自OECD國家對中國清潔行業(yè)的限制,但TBT/STC是否存在除環(huán)境偏向外對出口國的過度限制(即是否存在對中國的歧視,對發(fā)展中國家或發(fā)達國家的歧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為了驗證上述歧視是否存在;第一,引入起訴國是否僅包含中國這一虛擬變量作為調節(jié)變量(若起訴國僅包含中國則為1;若起訴國包含中國與其他國家則為0),檢驗是否存在TBT/STC對中國的歧視。第二,引入起訴國類型(是否為OECD國家)作為調節(jié)變量(若起訴國包含OECD國家則為1,否則為0),檢驗是否存在TBT/STC對OECD或Non_OECD國家的歧視。

      在表5第(4)列污染行業(yè)分樣本中,E_CHN在5%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在污染行業(yè)中,相對起訴國為多國的情形,僅針對中國的TBT/STC議題更少。在表5第(2)列中,清潔行業(yè)的E_CHN估計系數雖為正但并不顯著,表明在清潔行業(yè)中遭受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在起訴國為多國與僅包含中國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換言之,在清潔行業(yè)中,TBT/STC不存在歧視中國的情況。

      如表6所示,E的估計系數僅在第(1)列5%水平上都顯著為正;OECD的估計系數在第(1)和(3)列中均有1%的顯著性,但在第(2)列中,E_OECD的系數在清潔行業(yè)雖為負但不顯著,表明清潔行業(yè)中TBT/STC議題的討論在起訴國為OECD與Non_OECD國家間沒有顯著差異,意味著在清潔行業(yè)中,TBT/STC議題的討論不存在對起訴國類型的差異。在第(4)列污染行業(yè)中,E_OECD的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在污染行業(yè)中,相對Non_OECD國家,OECD國家提出的TBT/STC議題相對更多,即TBT/STC議題的提出存在歧視OECD國家的情況。

      5 結語

      本文利用2001—2021年中國的碳排放數據和中國提出的TBT/STC數據,對限制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與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進行實證研究,著重考察了限制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環(huán)境偏向問題及對不同起訴國類型的歧視問題。實證結果表明:(1)中國所提出的TBT/STC議題具有環(huán)境偏向。(2)TBT/STC的環(huán)境偏向只存在于最清潔行業(yè),而不存在于其他行業(yè)。進一步的分析得出,TBT/STC的環(huán)境偏向主要來自OECD國家對中國最清潔行業(yè)的限制。(3)關于中國的歧視性問題,研究發(fā)現在污染行業(yè)中,相對起訴國為多國的情形,僅針對中國的TBT/STC議題更少,而在清潔行業(yè)中,被討論的TBT/STC議題在起訴國為多國與僅包含中國之間沒有顯著差異。(4)關于起訴國類型的歧視性問題,研究發(fā)現在污染行業(yè)中,相對Non_OECD國家,OECD國家提出的TBT/STC議題相對更多,即TBT/STC議題的提出存在歧視OECD國家的情況;而在清潔行業(yè)中,TBT/STC議題的討論在起訴國為OECD與Non_OECD國家間沒有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GROSSMAN GENE M, KRUEGER A B. Environment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J]. The U SMexico Free Trade Agreement, 1993.

      COPELAND B R, SCOTT T M.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3): 755-87.

      RATNAYAKE R, WYDEVELD M. The Mulit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Testing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J]. 1998.

      NATHANIEL S, AGUEGBOH E, IHEONU C,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 FDI, and urbanization linkage in coastal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re-assessing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 27(28): 35474-87.

      趙忠秀, 王苒, 閆云鳳. 貿易隱含碳與污染天堂假說: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成因的再解釋 [J]. 國際貿易問題, 2013(7): 93-101.

      DUAN Y, JI T, YU T. Reassessing pollution haven effect in global value chain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284(124):705.

      任力, 黃崇杰. 國內外環(huán)境規(guī)制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J]. 世界經濟, 2015(5): 59-80.

      SHAPIRO J S, WALKER R. Why is pollution from US manufacturing declining? The rol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ductivity, and trad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8(12): 3814-54.

      ISMER R, NEUHOFF K. Border tax adjustment: a feasible way to support stringent emission trading [J].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7, 24(2): 137-64.

      PAUWELYN J. US Federal climate 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 concerns: the limits and op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J]. Nicholas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Solutions WP, 2007(7):2.

      KEEN M, KOTSOGIANNIS C. Coordinating climate and trade policies: Pareto efficiency and the role of border tax adjustmen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4, 94(1): 119-28.

      BANK W.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8: MDGs and the environment: Agenda for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The World Bank, 2008.

      DEMAILLY D, QUIRION P. Europea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and competitiveness: A case study o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J]. Energ Econ, 2008, 30(4): 2009-27.

      ALDY J E, PIZER W A. Alternative metrics for comparing domestic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orts and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6,

      BABIKER M H, RUTHERFORD T 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border measures in subglobal climate agreements [J]. The Energy Journal, 2005, 26(4):

      PETERSON E B, SCHLEICH J: Working Paper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2007.

      林伯強, 李愛軍. 碳關稅的合理性何在? [J]. 經濟研究, 2012(11): 118-127.

      ANTIMIANI A, COSTANTINI V, MARTINI C, et al. Assessing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carbon leakage [J]. Energ Econ, 2013, 36: 299-311.

      張友國, 鄭世林, 周黎安,等. 征稅標準與碳關稅對中國經濟和碳排放的潛在影響 [J]. 世界經濟, 2015(2): 167-192.

      MATTOO A, SUBRAMANIAN A. Currency undervaluation and sovereign wealth funds: a new role for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J]. World Economy, 2009, 32(8): 1135-64.

      ONDER H.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Key Issues [J]. World Bank - Economic Premise, 2012, 374(9696): 1-8.

      LEONTIEF W. Air pollution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Empirical results of input-output comparisons [J]. Input-Output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1972.

      LEVINSON A.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ollution from US manufacturing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5): 2177-92.

      王孝松, 田思遠, 李玏. 貿易開放,環(huán)境規(guī)制與污染:來自中國制造業(yè)的經驗證據 [J]. 統(tǒng)計研究, 2022, 39(5): 79-92.

      SHAPIRO J S. The environmental bias of trade policy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1, 136(2): 831-86.

      FONTAGNé L, OREFICE G. Lets try next door: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multi-destination firm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1: 643-663.

      譚丹, 黃賢金.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與碳排放的關聯分析及比較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8, 18(3): 54-57.

      倪紅福. 全球價值鏈中的累積關稅成本率及結構:理論與實證 [J]. 經濟研究, 2020, 55(10): 89-105.

      HOROWITZ K J, PLANTING M A: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2006.

      邢斐, 何歡浪. 貿易自由化、縱向關聯市場與戰(zhàn)略性環(huán)境政策:環(huán)境稅對發(fā)展綠色貿易的意義 [J]. 經濟研究, 2011(5): 111-125.

      DAVID H, DORN D, HANSON G H. 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6): 2121-68.

      陳素梅, 何凌云. 環(huán)境、健康與經濟增長:最優(yōu)能源稅收入分配研究 [J]. 經濟研究, 2017, 52(4): 120-134.

      CROCI E, LUCCHITTA B, JANSSENS-MAENHOUT G, et al. Urban CO2 mitig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Covenant of Mayors: An assessment of 124 European citie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69(161-177).

      猜你喜歡
      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商情(2016年46期)2017-03-06 23:54:12
      技術貿易壁壘下重慶農產品出口問題研究
      商情(2016年50期)2017-02-28 10:20:45
      我國產品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及策略
      TBT對于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以及有關建議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電子產品出口的影響研究
      商場現代化(2016年8期)2016-05-10 16:24:48
      突破技術壁壘 發(fā)展對外貿易
      商(2016年10期)2016-04-25 09:58:47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商場現代化(2016年3期)2016-04-08 16:51:54
      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新動向及我國的應對措施
      商場現代化(2016年4期)2016-04-08 16:46:57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競爭情報系統(tǒng)建設研究
      商(2016年2期)2016-03-01 11:02:12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效應探索
      津市市| 永仁县| 光山县| 依兰县| 安化县| 金川县| 湄潭县| 祁阳县| 大悟县| 湖州市| 介休市| 崇义县| 广安市| 满洲里市| 庆城县| 博野县| 宁明县| 仙居县| 平远县| 古田县| 滨海县| 蒙城县| 宝丰县| 东乌| 绥棱县| 馆陶县| 兴文县| 吴堡县| 神农架林区| 彰武县| 竹山县| 乳源| 交城县| 开鲁县| 深泽县| 勐海县| 白城市| 合作市| 泸溪县| 义马市|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