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新媒體加強法治傳播,對建設法治中國有著重要意義。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存在一些問題:傳播內容參差不齊,出現“碎片化”“功利化”“娛樂化”傾向;傳播方式上存在信息的供給與需求不平衡問題。應當創(chuàng)新內容,確保正確方向,提升傳播實效;改進供給方式,實現精準傳播,提升傳播共情力;整合資源,加強隊伍建設,促進行業(yè)自律和監(jiān)管。
【關鍵詞】法治;傳播;新媒體時代
“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十六字方針,也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基礎工程,法治傳播是推動全民守法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法治理念轉化為法治文明的重要力量。法律的普及和成效與信息傳播媒介緊密相連,融媒體和智能媒體的發(fā)展,為新時代法治傳播提供了新發(fā)展。2021年“八五”普法規(guī)劃強調要“建立全國新媒體普法集群和矩陣,建設融‘報、網、端、微、屏于一體的全媒體法治傳播體系”。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加強法治傳播,對建設法治中國有著重要意義。
一、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的轉型
(一)傳播關系發(fā)生變化:從“單向傳播”到“多元傳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法治傳播不再只是以政府為主導推動的單向教化,傳播載體的變革、社會治理格局的變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對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方式提出了新挑戰(zhàn)。以政府為主導的單向法治傳播方式,能夠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提升公民法治素養(yǎng),但這種以“傳者”為中心的命令方式,缺乏互動和交流,壓制了雙方平等對話的空間和良性關系的構建。新媒體的發(fā)展為人們進行參與、協商和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法治信息的傳播,不再只是標準化生產的產品,而是成為滿足公眾個性化需求的定制產品,共商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則重新定義了政府、公民以及社會組織的角色和任務?!皢螛O中心”已無法適應公民動態(tài)化、多元化的法律需求,新媒體平臺為政府和公民以及社會組織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平臺,“多元傳播”使得法治信息的供給更有針對性。
(二)傳播生態(tài)發(fā)生變化:從“受眾時代”到“用戶時代”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僅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也深刻影響了法治傳播領域。法治傳播的“媒介化”使得法治的傳受關系被重塑。公民從受眾變?yōu)橛脩?,多元傳播格局出現。“受眾時代”的傳播權被政府機關、傳媒機構等少數群體掌握,信息的發(fā)布者與受眾之間力量懸殊,傳播體現為單向和線性的傳播路徑,受眾在接收信息和活動中的反作用能力是有限的。但“用戶”身份則更能體現新媒體時代媒介使用者的主動權,他們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喜好成為信息的“解碼者”和“編碼者”,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傳播時代,民眾在接受法治信息、表達利益訴求等方面不僅實現了角色的復合性,也讓他們擁有了對媒介的反制權。而個人信息的數據化使得“服務”的導向更加突出,媒體能夠精準識別用戶需求,提供精準化的法律服務,迎合用戶差異化和多元化的法治需求。
(三)法律價值發(fā)生變化:從“工具主義”到“情感認同”
在傳統(tǒng)的組織傳播模式下,更關注行政組織的目標實現,法治傳播以政策為導向的傳播使得法律陷入“工具主義”,法律的規(guī)范功能被擴大,在法治傳播中,更注重法律條文和規(guī)定的灌輸以及對公民法律技能的培訓,公民的法律認知達到了量的積累。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更傾向于民意的價值選擇。人們對法治信息的選擇和自身的實際需要、價值立場、文化背景等緊密相關,更傾向于選擇和自己認知結構相近的信息,新媒體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彌補了傳統(tǒng)法治傳播模式的缺陷,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改變了公眾對法律枯燥死板的偏見,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抽象的法律被賦予可視性和易通性,擴大了法治內容的傳播面和影響力,人們在體驗中達到了對法律的情感認同,法治理念被無形中植入了公眾的意識中。
二、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內容:參差不齊,出現“三化”傾向
碎片化。新媒體時代法治信息量大、內容覆蓋面廣,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但這種快捷傳播也容易帶來轉瞬即逝的弊端,有時法律知識的宣傳和對經典案例的理性分析反而容易被快餐化的信息推送所覆蓋。此外,快節(jié)奏的生活模式、快節(jié)奏的閱讀習慣、惰性的淺層信息獲取,容易使法治信息的傳播出現碎片化的傾向。廣大受眾對法律的閱讀和認知只停留在表面,甚至只追求趣味性和滿足獵奇心理,易形成集體性淺閱讀的習慣和趨勢,最終法治的引領和教育作用只流于形式,不利于培育民眾的法治信仰。
功利化。新聞媒體和政務新媒體平臺受政策及宣傳任務的影響,有時更加熱衷于對正面法治信息進行報道,或者在一段時間過于集中突出宣傳某個主題,這種形式往往會與公眾的興趣產生沖突,難免會產生實用主義的傳播傾向,和受眾的需求之間難以達到平衡。公眾對這種信息傳播產生距離感,轉而將興趣投入到社交媒體,而一些社交媒體的傳播則更加功利化。有些信息罔顧事實,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缺乏客觀公正的立場和理性態(tài)度,推送非法治的觀點和方法誤導受眾,甚至出現情緒化表達,對當事人或公眾進行道德綁架;一些媒體為了賺取點擊量,吸引公眾眼球,以犧牲真實性換取利益,內容空洞、嘩眾取寵甚至淪為被資本控制的喉舌;有的宣傳不切實際,太過于理想化,與現實法治的要求有較大差距,容易引起不滿情緒,不利于法治社會的構建。
娛樂化。大眾化的傳播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把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背后的法治原則和法治理念傳輸給公眾,成為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普及的基本形式,也成為引導輿論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海量的信息傳播中,內容良莠不齊,有的內容不夠嚴謹,有的文字或者圖片表達輕浮,有的只為制造噱頭,有的品位低俗媚俗。有些媒體在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中偏離了報道重點,將重點放在利用故事的娛樂性和刺激性引發(fā)社會關注,卻忽視了法治宣傳的目的。
(二)傳播模式:信息的供給與需求不平衡
《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明確要求要分層分類開展法治教育。實踐中,以政府為主導的組織傳播方式在宣傳憲法等法律知識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工作人員、青少年等重點普法對象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法治進鄉(xiāng)村、法治進學校、法治進企業(yè)等措施有了顯著成效。然而還有些群體的法律訴求難以通過組織傳播的路徑獲得法律知識和法律救濟。這些群體的法律知識主要通過自由閱讀或者隨機從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平臺獲得,而這種方式很難恰巧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或者激發(fā)他們對法律的興趣,因此,針對不同受眾進行普法信息的傳播,才能提高針對性和時效性。
傳統(tǒng)的法治傳播是一種自上而下單向的傳播,而新媒體法治傳播雖然出現多元化特征,但不同的傳播主體往往只以特定的交流形式對部分群體產生影響,例如,政府部門的法治宣傳可能會因為過分強調嚴肅性和權威性,造成生動性和吸引力不足等問題,使得公眾會對官方媒體發(fā)布的法治信息產生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法官、檢察官以及律師等專業(yè)法律群體與普通公眾對法治的理解可能由于不在同一層面導致群體之間的交流出現鴻溝。因此,優(yōu)質的法治資源往往也只在這些特定的群體中分享和傳播,普通大眾通過自媒體獲取相關知識或信息,又存在可能會因內容的碎片化、功利化和娛樂化而導致無法實現深度法律認知或者正確指導。尤其是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推送功能,使得大量專業(yè)優(yōu)質的內容反而無法被普通大眾所獲取,有時政府發(fā)出的官方聲音可能會被一些嘩眾取寵或歪曲誤讀的信息所淹沒,降低了法治的公信力。有些被認為離現實生活遙遠而顯得枯燥無趣的法治信息就被排除在了普通公眾的視野范圍之外,導致法治傳播的目的走向不確定性。
三、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的優(yōu)化策略
(一)創(chuàng)新內容:確保方向,提升傳播實效
法治傳播的主要目標是顯著提升公民法治素養(yǎng)和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提高公民對法律法規(guī)的知曉度、法治精神的認同度、法治實踐的參與度,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1]
法治傳播的基礎是高質量的內容,包含自由、秩序、正義等體現法治價值的內容對公眾法治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數量眾多的平臺每天都在提供海量的文章和視頻等內容,但很多公眾號之間頻繁轉載,還有的公眾號內容單調,對法治信息僅僅是復制粘貼,缺乏深度報道和關注。因此,創(chuàng)新傳播內容,探索開發(fā)原創(chuàng)性作品顯得尤為重要。以法治新聞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為例,好的短視頻要集優(yōu)秀的剪輯技術、敘事技巧和感人的故事于一體。新聞主題簡潔明了、新聞事實表達準確、新聞內容邏輯清晰,讓受眾能夠準確迅速了解新聞的整體情況;新聞故事的創(chuàng)作,既要使故事有趣,又要講明法律規(guī)則,通過活潑幽默的故事向公眾根植法治的精神,甚至通過輕松的音樂背景或者有趣的表情包去感化和警醒受眾。當然,高質量的內容要能夠緊跟時代發(fā)展的大勢,弘揚時代主旋律,樹立科學理念,把握法治宣傳的正確節(jié)奏和路徑,使法治從理想、抽象層面向現實、形象層面轉變。[2]
全民守法,不僅需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依法行使權力,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也需要每個公民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信仰法治。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大數據顯示,在電信網絡詐騙、涉拐案件、性侵案件、涉黑犯罪等案件中,無業(yè)人員犯罪率高發(fā),這個群體數量多,流動性強,缺乏管理和約束,在普法中易成為被忽視人群。此外,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面臨的勞務糾紛、醫(yī)療糾紛、教育糾紛,返鄉(xiāng)后面臨的土地糾紛、養(yǎng)老問題等,都應當引起關注,在法治傳播中,應當利用一些短視頻平臺、社區(qū)傳播等方式,關注特殊群體的法治需求,維護其合法權利,提高其法治意識。
(二)供給方式:精準傳播,提升傳播共情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公民法治素養(yǎng)的提高以及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公眾對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和精細。法治傳播要針對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在對民法典的宣傳中,領導干部應當掌握民法典的形成、立法精神和原則,企業(yè)會側重于對合同糾紛、債權等與企業(yè)經營相關的內容的關注;普通民眾則可能對物權、婚姻家庭等內容更感興趣,只有了解需求,才能夠準確輸出有用信息。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可以極大提高法治傳播的精準化。通過采集分析數據,不僅能夠把握公眾的法治需求、興趣喜好,也可以了解公眾對重要法律法規(guī)的熟悉和應用程度、對某些案件的關注程度,甚至在某個特殊時期最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識,據此研判問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過快速識別和智能推送,實現法治傳播的精準化和個性化。
新媒體傳播模式已經打破了傳統(tǒng)的“輸出—接受”舊格局,從被動接受到逐漸成長為獨立的權利主體,“用戶”主體的力量和地位日益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法治傳播過程中的體現,在于有沒有真正以百姓需求為導向,有沒有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上,有沒有真正把法治帶進群眾的生活。比如善于將“枯燥”的法律條文進行轉化處理,將文字轉化為語音或者視頻,將案例通過動漫、網絡游戲的方式轉化為小故事,在法治宣傳日、法治進課堂、送法下鄉(xiāng)等活動中使用互動式、案例式、體驗式等方式,使法治傳播過程更具吸引力,公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更強烈。一些法院用短視頻的方式將審判過程和執(zhí)行過程全公開,不僅做到了司法公正,更讓法治貼近了百姓生活,讓法律變得有血有肉。
(三)多元主體:整合資源,強化自律和監(jiān)管
隨著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加快,法治傳播取得了很大成效,這也對法治傳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強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人才隊伍。法治傳播者不能僅僅只注重對法律或新聞領域知識的掌握,更要具備學科融合思維,高校的學科建設要注重發(fā)展法學、新聞學、傳播學的交叉領域。另一方面,要加強各媒體和部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整合傳播資源尤其是人才資源,打造法治傳播人才庫,提升人才利用率,實現資源共享。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這為言論自由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人們對權利、公正、平等的需求得到極大滿足,但權利自由的行使往往伴隨著極端和隨意。權利意味著責任和義務,新聞媒體的把關、政務自媒體的控制和社交媒體的自由都會影響到法治傳播的效果。[3]正面專業(yè)的引導是形成正能量傳播環(huán)境的基礎。傳播主體應當正確運用手中的話語權,加強自律,通過法律知識和重大案例的傳播,培養(yǎng)公眾的法治意識,逐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當然,這離不開完善的審查監(jiān)督和考核機制。一方面,要健全審查監(jiān)督機制,把好信息甄別關,杜絕虛假信息和垃圾內容,對違規(guī)傳播行為要依法予以懲戒;另一方面,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從公眾對公共服務的感知角度,建立健全新媒體評估機制,完善獎懲和追責機制。
[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多元主體參與城市社區(qū)治理的法治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BFX0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fā)《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N].人民日報,2021-06-16(1).
[2]熊文瑾.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優(yōu)化路徑:以構建良性互動營商法治環(huán)境為目的[J].社會科學家,2021(9):134-138.
[3]張晶晶.社會治理視野下的全媒體法治傳播[J].中國廣播,2020(8):23-27.
作者簡介:李小博,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省直分校副教授(鄭州 450199)。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