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七年”電影研究中長期被忽略的一個面向,是中國電影史上這一時期與世界電影“同盟階段”的關系。本文將“十七年”電影放置回同盟階段的全球電影之中,將“十七年”電影看做是全球社會主義文化實踐的一個部分,并在梳理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陣營的交流與實踐的基礎上,考察全球社會主義電影交流網(wǎng)絡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可以從廣義社會主義文化的角度來更好地理解“十七年”電影。本文同時也嘗試建立一種從“全球電影史”視角來討論中國電影史的新范式。
【關鍵詞】全球電影史;十七年電影;電影交流史;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051—03
“電影交流史”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這個概念源于王垚發(fā)表的文章《電影交流史的問題、方法與實踐》。其在處理電影“文化交流”中的譯制片問題時,發(fā)現(xiàn)既有的譯制片研究范式并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尤其是在“國別電影史”的編史學框架中很難解決“中國—電影史”(電影在中國的歷史)和“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的歷史)的問題。因此,針對“文化交流”中的電影史研究,他綜合了新史學和媒介研究方法以及科學知識社會學理論和電影節(jié)研究等理論與方法,提出了“電影交流史”的研究框架。
一、國際電影節(jié)
瑪莉·德·法爾克參照達德利·安德魯將國際電影節(jié)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將193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的誕生到1968年因“五月風暴”而影響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舉辦視為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電影節(jié)的組織形式發(fā)生了變革作為第二個階段。而進1980年代后,電影節(jié)被 徹底專業(yè)化和產(chǎn)業(yè)化,也就標志著國際電影節(jié)正式進入了第三階段?!巴穗A段”的國際電影節(jié)作為“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對外交流網(wǎng)絡的核心,正處于世界電影節(jié)“第一階段”。
二、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
“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外文化交流的另一個窗口。相比較“奧運會”形式的國際電影節(jié),“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更像是一次陣營內部的、小范圍的奧運會式“電影閱兵”儀式?!笆吣辍睍r期我國共參與了兩次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分別是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和1956年柏林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節(jié)。
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是由中共文化部對外聯(lián)絡事務局主辦的一次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據(jù)文化部對外文化聯(lián)絡事務局在《人民畫報》中關于此次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的介紹來看,本次電影周一共歷時8天,放映了9個國家的13部影片。開幕片為捷克斯洛伐克影片《無聲的防御》,此次展映的影片主要是一些反映人民民主國家在二戰(zhàn)中艱難反抗的歷史,詳細可見表1。
從表1展映的片單可以發(fā)現(xiàn)的事,本次電影周展映的影片大多數(shù)都是在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獎的影片。如波蘭影片《最后階段》是第三屆(1948)年卡羅維發(fā)利電影節(jié)大獎的獲得者,匈牙利影片《一寸土》是第四屆(1949)年卡羅維發(fā)利電影節(jié)制片獎的獲得者。前文提及,《國際電影節(jié)概況》和馬然的研究中均將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收錄在“中國電影節(jié)”的譜系之中。從影片的流通(發(fā)行)上看,確實存在著一種“聲望等級體系”和電影節(jié)發(fā)行網(wǎng)絡,但是從電影周舉辦的目的與活動議程來看實則是一場陣營內部的“奧運會”樣式的“歡聚會”。
1956年的“柏林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節(jié)”與“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一樣是由國家文化部及對外文化聯(lián)絡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的電影對外交流活動。作為“電影奧運會”第二屆承辦國的民主德國,此次電影周影片的譯制與放映均由德發(fā)電影制片廠完成?!秶H電影節(jié)概況》也將此次電影周納入了“民主德國的電影節(jié)”譜系之中,關于此次電影周的議程文中寫道:“(1)放映各國參加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2)召開討論會,請參加電影節(jié)的各國電影代表團成員交流經(jīng)驗,介紹本國電影生產(chǎn)、發(fā)行、放映等方面的問題;(3)舉行招待會,招待各國電影代表團?!睍呵蚁葦R置不談將電影周納入電影節(jié)研究是否合適,就本書關于電影周展映片單的編寫問題,筆者在此表示疑惑。據(jù)德發(fā)電影制片廠(DEFA)基金會提供的相關資料,本次電影周歷時8天,共展映了多個國家的多部故事片,均由德發(fā)電影制片廠譯制展映。參展影片皆是35毫米膠片的黑白故事片。由此可見,并沒有陳振興所提到的紀錄片和短片。
三、亞洲電影周
1957年的“亞洲電影周”(Asian Film Week)是由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xié)會和中國電影工作者聯(lián)誼會聯(lián)合舉辦的一次亞洲區(qū)域內的、民間文化交流性質的活動。與“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不同的是,本次電影周更具有大眾文化意味。本次電影周共有16個亞洲國家和地區(qū)參與,在全國的十個大城市相繼展映14個國家的17部影片,開幕片為謝晉的《女籃5號》。
此次共有27篇涉及“亞洲電影周”的報道,其中有10篇是以“亞洲電影周”為標題的報道。總得來看,對此次電影周的報道涵蓋電影周通訊、影評、各國電影代表團到京、歡迎及祝賀亞洲電影周等方面的文章。結合《國際電影節(jié)概況》可以將本次電影周的議程總結為:(1)在北京及其他九大城市廣泛放映亞洲各國的影片;(2)在北京的北海公園舉辦亞洲電影周圖片展覽;(3)召開討論會,邀請亞洲參加國的電影代表團成員參加;(4)組織亞洲參加國的電影代表團在北京和外地參觀游覽;(5)組織各國電影代表團與觀眾見面。并且,《大眾電影》1957年第16期為本次電影周做了一次全面的講解,其中“亞洲電影周”祝賀性質的文章有4篇,影評論文章有10篇,如“愛情與幸?!榻B緬甸影片《她的愛》”等。
除以上報刊雜志外,舉辦電影周的各大城市的日報也有刊登相關資料。并且還有一本由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xié)會和中國電影工作者聯(lián)誼會出版的《亞洲電影周》說明書。說明書的封面是由和平鴿口攜膠片帶環(huán)繞地球飛入亞洲的圖景,從中不難看出此次電影周的口號,即“亞洲各國人民友好萬歲!”
參考文獻:
[1]王垚.電影交流史的問題、方法與實踐[J].電影藝術,2022(4).
[2](匈)瓦拉迪·維多利亞.新中國電影與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的關系(1949—2007)[J].電影藝術,2022(5).
[3]王宇平.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節(jié)[J].文藝研究,2016(5).
[4]Ran Ma.A genealogy of film festival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ilm weeks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1949—1966)[J]. New Review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2016(1).
[5]文化部對外文化聯(lián)絡事務局.人民民主國家電影周介紹[J].人民畫報,1951(1).
[6]陳振興.國際電影節(jié)概況[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
[7]鄒荻帆.愛情與幸?!榻B緬甸影片《她的愛》[J].大眾電影,1957(16).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電影學院2021年度校級課題項目“十七年”時期電影相關外事活動研究(項目編號:XYJS20210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楊斌(1998—),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碩士,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為世界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