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是指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雙方都以對方的角度出發(fā),理解對方的心理意圖,從而實現(xiàn)情感上的共鳴,并盡力滿足對方的需求。語用移情不僅能使話語表達更得體,交際效率更高,而且也是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工具。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際者在進行交際和傳播文化時,不管是官方宣傳還是民間活動,抑或個人交際,語用移情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提高文化傳播效率,交際雙方提高跨文化意識。本文圍繞語用移情這一概念,以中國文化傳播為例,介紹了語用移情在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的使用現(xiàn)象、分析了語用移情在交際互動中的作用、總結了語用移情的使用原則及策略,重點放在文化交流活動與個人交際活動范圍內進行有益探討。
【關鍵詞】文化交流;語用移情;跨文化交際;言語互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3-0063-04
一、引言
語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是指對話雙方都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理解對方的心態(tài)意圖,達到情感相通從而盡力滿足對方的需求[1]。在中國語言文化在外傳播過程中,中方在進行文化宣傳活動時所進行的文化選擇及語用選擇,以及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中的語用選擇,很大程度上影響當?shù)厣鐣叭嗣駥χ形暮椭袊幕慕邮艹潭纫约爸型馕幕涣鱾鞑サ男Ч?。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尤其是中方在進行語用選擇時,需要深入了解當?shù)貧v史、文化、宗教背景和當代國情,以確保語用的正確性,提高文化傳播的效率。在全球科技人文發(fā)展不斷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語用移情是一種對于跨文化交際者來說非常實用且必不可少的交際策略。在文化傳播語境下,語用移情能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雙方都更加關注彼此的感受,規(guī)避某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障礙,由此可以在確保交際順利進行的同時,提升文化傳播效率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對中國文化傳播語境下,交際雙方的言語交際過程中語用移情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探究中國文化在外進行傳播時,官方、個人等主體如何運用語用移情,產生什么樣的效果,發(fā)揮什么樣的功能。進而言之,對在使用語用移情時,需要把握什么樣的原則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
二、移情與語用移情
“移情”是德國哲學家羅伯特·費希特在《視覺形成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美學概念。指感性和直覺相結合,從而使知覺和情感融為一體。“移情性思維”是人類特有的高級認知活動方式之一。最早將“移情”概念引入語言學領域的學者是來自日本的語言學家?guī)熘Z。在我國研究“移情”這一概念的學者中,何自然教授首先把這一概念引入語用學領域并加以審視研究。何自然教授認為,語用移情就是“語言習得者應了解,感知目的語國家文化并設身處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1]。
因此,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言語交際時,語用移情實則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活動中充當了橋梁,起到了過渡和緩沖的作用。這里的“移情”強調的是在交際中所應具備的一種包容和寬容態(tài)度。本文將針對該問題對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者的語用移情能力做一些探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語用移情中,視角轉換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認知過程,它涉及換位認知和換位思考兩個方面;除此之外,在情感層面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趨同現(xiàn)象,即在理解和認同之間存在著一種先有理解后有認同、先有認同后有趨同的關系[2]。
三、語用移情在文化傳播中的使用現(xiàn)象
語用移情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語言——語用移情與社會——語用移情,前者體現(xiàn)為說話人趨向聽話人的指示中心,表達對聽話人的正面情感;后者涉及文化背景下的換位認知心理以及跨文化交際中對異域文化的包容,屬于文化語用移情[3]。
(一)語言——語用移情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交流與傳播都離不開語言,語言和詞匯則是情感共鳴的核心和主要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語言使用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語用失誤,這就需要通過語用移情來避免和減少失誤。語言語用移情分為三類,包括語音語用移情、詞匯語用移情和語法語用移情[3],其中涉及詞匯的語用移情是最為廣泛的。以它為例,在漢語詞匯的選擇過程中,中方應該注意相關詞語所蘊含的特殊文化內涵,尤其是成語和俗語,要考慮對方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除此以外,也要分析交際對方母語背景上對應詞匯的異同,在給對方解釋相關文化含義和用法時也要注重語用移情,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選擇合適的講解方式,以期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
例如,在和英語母語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個人交際時使用俗語“說曹操,曹操到”時,由于其中蘊含的中文典故比較生僻,如果站在沒有足夠中國文化背景的外國人的立場上去思考的話,很難理解其意思。當對方向我們詢問其意義時,我們如若將之直譯成“Speak of Caocao,Caocao comes”,由于對方沒有相應的中國歷史文化儲備,并不認識“Caocao”,因而就會感到非常迷惑。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向對方解釋該俗語的意思?在什么語境下使用這個俗語?在漢語典故中,該詞來源于《三國演義》,漢獻帝劉協(xié)在與郭汜和李傕對戰(zhàn)當中身處險境,有人給劉協(xié)獻計,可以讓曹操救駕,但是信使還沒有出發(fā),當漢獻帝陷入絕境之時,夏侯惇奉曹操之命前來營救,同時全力保護了劉協(xié)的安全。因此該俗語表示正提到某個人,某個人就出現(xiàn),或者正期待某件事,某件事就馬上發(fā)生了。此時,作為具有中國文化背景,同時又對英美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跨文化交際者,就可以借用英語中同樣具有相似含義的俗語“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來向對方講解“說曹操,曹操到”的意思。由此省去大量繁瑣的典故解釋時間,對方就能理解其意思。但同時,交際者要意識到二者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曹操”不等于“Devil”,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感情色彩也有差別?!癝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的來源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當時有一種迷信的說法,也就是:如果你提到了魔鬼,魔鬼就一定會出現(xiàn)在你身邊。因此,不要把魔鬼掛在嘴邊,不要心存惡念。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后來隨著世俗發(fā)展,漸漸也和“說曹操,曹操到”一樣,語用色彩逐漸中立,褒貶皆宜。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要善于使用語用移情,采用對方熟悉或者已掌握的表達去向對方解釋新詞新義,這能一定程度上跨越理解障礙,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際效率和文化交流與傳播效果。
(二)社會——語用移情
在跨文化交際中,社會語用移情指的是雙方從彼此的角度與情感出發(fā),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與分歧,在尊重彼此想法與看法的前提下,為了達到默契順暢的交流需要所進行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語用移情的目標,交際者需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全面了解自我,并在交流中消除情感上的偏見,以客觀、公正的方式進行交流。同時也不能忽略對他人或事物的認知,從而使之能夠正確使用言語行為,有效促進交際成功實現(xiàn)。其次,學習者在進行學習交流時,應以目標語言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為基礎,運用理性情感進行交流[3]。
以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為例,當來自中國的老師在跟當?shù)貙W生進行有關中國哲學的文化交流活動時,涉及到中式哲學中“要主動適應社會,而非讓社會適應自己”的觀點,臺下在個人主義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英國小孩們反駁稱“要為自己而活,做自己”,老師向學生介紹儒家思想中“順從父母之言”的觀點時,也遭到了學生反對,學生們認為父母也會犯錯,也可能有不好的認知觀點,應該加以分辨而不是盲目順從。
教師沒有考慮推崇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們對強調集體和秩序的中式儒家哲學的接受度,在給英國孩子講解的過程中也非常生硬地直譯,再不經取舍地全盤灌輸進西方學生的腦中;與此同時,學生也沒有考慮到文化傳承和社會狀況、國情的不同,更沒有深入去思考老師講這些內容背后的內涵和期待,帶有極強的抵觸情緒,甚至居高臨下地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嗤之以鼻。這個例子很明顯地反映出師生之間缺乏語用移情,從而導致師生互動以失敗告終,進而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心生鄙夷和抵觸的糟糕后果,文化交流傳播也毫無效率可言。本是一場旨在傳播中國哲學思想和儒學價值觀的文化傳播活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雙方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沒有做好語用移情,都完全順應自己的文化觀念去對對方的觀點進行批判,尤其是中方老師在試圖用英文將中式哲學介紹給西方學生時,使用生硬的翻譯方法進行灌輸,而沒有使用英語文化背景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這種缺乏語用移情的行為使得對方在接受信息時在語言層面就心生反感。除此以外,單純介紹哲學觀點和結論,卻不對其背后的時代背景與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進行介紹的行為,這會對毫無中國歷史文化背景,長期在自由主義文化浸染的西方學生在理解上造成很大的困難,從而造成交際失敗和文化傳播上的失敗。在跨文化交際和語言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雙方應當持尊重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之上恰當運用語用移情策略,以期提高交際效率和文化傳播效率。
四、語用移情在語言交際
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一)語用移情是跨文化有效交際和文化有效的前提
在跨文化交際互動中,由于雙方的母文化背景、成長和生活環(huán)境,甚至性別等方面的不同,交際雙方要達到完全理解對方的意圖和表達內容在現(xiàn)實中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為了避免或減少誤解與沖突,我們需要進行必要的語用移情。正確使用語用移情,能夠促進跨文化交際者成為一位成熟的文化交流傳播者,具備對他國文化的深刻理解,能夠準確地理解對方并表達自己,同時不會因為過度移情而失去自我。
(二)語用移情有利于交際雙方相互獲取有效信息,提高文化傳播效率和效果
盡管現(xiàn)代科技和通信已經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跨越物理距離不再是難題,但由于民族中心主義、定勢、偏見等障礙,處在不同文化圈的人們對異域文化仍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相當大的心理距離。正因如此,移情對跨文化交際者雙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運用移情技巧,可以讓交際雙方身臨其境地感受他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帶任何偏見地去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消除心理和感情上的隔閡,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界限。對于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而言,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同時也是文化傳播從業(yè)者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4]。
五、語用移情的使用原則及策略
跨文化交際者在進行文化交流傳播時,應當自覺運用語用移情這一高效工具[4],其中必須遵循的科學準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代入原則
代入原則指在言語交流中,說話人將自身視為聽話人的一員,并將其在言語表達中表現(xiàn)出來。比如在中國學習和生活的外國人向中國的勞動技術工人打招呼時,也會入鄉(xiāng)隨俗地對他們說“×師傅好”而不是“你好,×女士/先生”,以示尊重和禮貌。另如,當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人在有伊斯蘭教宗教信仰的國家和地區(qū)從事文化交流傳播活動時,應當尊重對方的宗教禁忌和注意事項,與穆斯林教徒見面打招呼時雙手合十至前額,使用禮貌用語。
(二)合理原則
合理原則指在對待聽話人時,說話人的思維和態(tài)度應當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到對方的情感和利益,并且所使用的語言應當符合情理。為了遵守這一原則,說話人必須全面理解并考慮聽話人的心理狀態(tài)、處境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漢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課堂上,老師通常會采用鼓勵式的方式,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不是批評指責地去對待學生。同時,在面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外國學生,尤其是低齡學生,在課堂管理的要求上也會相對寬松很多[5]。
(三)得體原則
得體原則,即說話要得體,說適合自己和對方身份的話。在這個過程中,盡量給予對方贊譽和關懷,讓對方多受益;對自己則盡量持有謙遜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讓利于對方。盡量減少與對方的觀點分歧,以促進雙方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比如當外籍員工在中國企業(yè)任職時,他們也會遵循漢語敬語的升級原則,將“副經理”尊稱為“經理”,將“副教授”尊稱為“教授”。與其直接使用對方的姓名或稱呼“×先生”“×女士”,他們會采用更為得體、尊重對方的語用形式。
如何在跨文化交際和從事文化交流傳播的過程中做到語用移情?在交際互動的過程中,移情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高超的技巧,需要交際雙方不斷體驗、調整、適應,并逐漸形成自我感知的語言移情意識[4]。
在進行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語用移情,交際雙方需要關注多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
1.雙方都應承認現(xiàn)實普遍存在著個人和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而世界則呈現(xiàn)出多元性,因此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來的人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圈層,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各不相同。
2.雙方應具備自我審視的意識,以充分認知自我。在進行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必須時刻保持對自身言語交際內容的監(jiān)督和反思,以確保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3.雙方應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環(huán)境深入思考。對于文化差異大或者社會地位差距較大的交際雙方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4.雙方應該集中精力,時刻做好移情準備。在文化活動中遇到突發(fā)狀況,或者預見可能會出現(xiàn)語言交際沖突和文化沖突時,要依靠較強的反應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及時進行調整,掌握活動動向,確?;顒禹樌M行。
5.雙方應具備重新認識自我、重建自我的能力。在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甚至遭遇文化休克之后,能也夠恢復自身原來精神的狀態(tài),再次看到自己文化的常態(tài),以平等的視角審視各種文化,保持從容自信的態(tài)度。
六、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以及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中,語用移情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決定跨文化交際是否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語用移情不應是單向的,而應是雙向的[6],在跨文化交際以及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中,交際雙方之間的語用移情不僅體現(xiàn)在交際雙方交際技能的掌握和語言交際運用能力的提升上,最終還會影響交際效率和文化傳播效果。落實到中國文化傳播上,中方在向對外傳播中文和輸出中國文化的同時,必須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語用移情意識,注重在交際過程中靈活運用語用移情技巧,以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語言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04):11-15.
[2]李海輝.話語緩和的語用移情機制[J].學術研究,2018(06):167-171.
[3]馮曉華.二語文化習得下的語用移情[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2):65-69.
[4]王媛.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移情[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7):324-325.
[5]彭圓.教學支架語境中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移情與話語緩和功能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05):139-146+151.
[6]張艷君,唐憲義.語用悖論·語用失誤·語用移情[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60-61.
作者簡介:
魯洪艷(1999.11-),女,漢族,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