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華
摘 ?要: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深化階段,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教師成為研究者”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要求。廣大歷史教師必須適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關鍵詞:歷史教師;專業(yè)成長;中學歷史
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币恍v史教師不重視自己的學科專業(yè)發(fā)展,不去研究歷史教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因此就無法享受到因自己專業(yè)成長而帶來的巨大樂趣。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未能真正體會專業(yè)發(fā)展的深刻內(nèi)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diào)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笨梢姡處熢趯I(yè)上的發(fā)展,能夠體現(xiàn)其人生價值,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shù)。因此,教師應從多方面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實現(xiàn)專業(yè)的持續(xù)成長。
一、自我研修,提升歷史教學素養(yǎng)
教師的自我研修,是提升歷史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自我研修應該融入教師常態(tài)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到常態(tài)化、序列化、計劃性、目標性及落實性,讓教師個人的自我研修真正落到實處。在教師常態(tài)的自我研修中,要做到“七個一”,即中學歷史教師能夠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主動地完成以下七項基本工作,同時用“教師個人研修手冊”做好相關記錄。
(一)主研一個教育科研課題
每三年,歷史教師要參加一項歷史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并在其中擔任主要研究人員。首先,這要求教師的課題緊密結合學校工作和歷史教學工作實際,課題要有實用性、針對性、地域性、科學性及代表性,防止課題的“假、大、空”;其次,教師應在規(guī)定的研究時間內(nèi)結題;最后,教師應推廣和運用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成果,從而物化研究成果。
通過課題研究,可以使廣大教師在從事煩瑣的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提高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
(二)閱讀一本教育著作
每個學期,歷史教師要閱讀一本歷史理論或教育理論專著。首先,閱讀專業(yè)著作是一個教師接受歷史學科前沿性知識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途徑,是形成教師強烈科研意識的重要保證。其次,在閱讀時,教師還應該進行閱讀記錄,撰寫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
(三)撰寫一篇教育論文
每個學年,歷史教師應該撰寫一篇歷史教學論文。其一,教學論文是對教學實踐的上升性總結、理性思考和對理論知識的實踐性運用的反思。其二,通過撰寫教學論文,教師能夠形成關注教研教改動態(tài)和自覺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四)撰寫一篇教學反思
每個學期,歷史教師應該撰寫一篇教學反思文章。其一,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思考和靈感,即所謂的“一閃念”,而這些靈感很多時候是稍縱即逝的,教師應該及時捕捉思維的火花。其二,通過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認真反思,查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能促使教師明確教學改進的方向。
(五)撰寫一個教學案例
每個學期,歷史教師應該撰寫一個教學案例。首先,教師要對自己教學過程中感受最深或者研究最多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總結、升華及梳理,形成一個典型的教學案例;其次,這個案例對其他教師同樣具有啟發(fā)意義、指導意義和借鑒意義,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六)開設一堂歷史專題講座
每個學期,教師應為學生開設一堂講座。其一,歷史教師必須關注社會和現(xiàn)實,這是新時期對歷史教師的要求。其二,歷史專題講座要注意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有效結合,著重講述歷史學科中的重點問題、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一方面,歷史專題講座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路、了解社會;另一方面,由于講座與上課有所不同,它對教師的知識面、語言能力和調(diào)控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開設講座還能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素質(zhì),完善知識結構。
(七)主講一堂歷史研究課
每個學期,歷史教師應承擔一堂歷史研究課。首先,歷史教師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課題,找準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在全校教研組以公開課的方式進行授課;其次,承擔歷史研究課的教師要精心準備,在課后全組教師要認真研討,授課教師要虛心接受同組教師的分析、評價和建議,最后形成教學后記。
通過開展“七個一”的自我研修,能夠促進歷史教師將這些研修活動內(nèi)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并能從中感受到研究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有效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二、考察交流,拓寬歷史視野
第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歷史教師既要考察國內(nèi)的品牌中學,又要考察其他國家的品牌中學,學習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我所用,從而極大地提升歷史教師的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例如,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近年來先后組織教師赴河北省石家莊精英中學、衡水中學、衡水二中、武邑中學、冀州中學,山東省昌樂二中、杜郎口中學,江蘇省洋思中學、昆山中學、吳江中學、吳縣中學、無錫一中、天一中學,湖北黃岡中學、黃州中學,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成都石室中學進行考察交流,這種活動極大地拓寬了教師的視野,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第二,“行萬里路”有時候勝過“讀萬卷書”。歷史教師要考察、游歷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歷史教師在歷史文化遺址的場景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和想象歷史演變的滄海桑田、歷史事件的波瀾壯闊及歷史人物的杰出貢獻,從而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考察游歷,一是紅色文化之旅,如重慶市內(nèi)的紅巖革命紀念館、四川省的鄧小平紀念館、湖南省的韶山毛澤東故居、貴州省的遵義會議遺址等;二是歷史文化之旅,如重慶市內(nèi)的忠縣石寶寨、四川省的武侯祠、湖北省的襄陽古城、陜西省的西安兵馬俑、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西夏王陵、青海省的塔爾寺等。
三、加強閱讀,完善知識結構
第一,歷史教師應多閱讀歷史專業(yè)著作,了解歷史的經(jīng)典性和前沿性知識。例如,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歷史學名著30種》,列舉了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大國的興衰、全球通史、歷史研究、羅馬帝國衰亡史、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西方的沒落、西方世界的興起等階段歷史,閱讀它們,能拓寬歷史教師的視野,完善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
第二,歷史教師應多閱讀教育教學理論和課程改革專著,了解教育教學和課程改革的新理論、新方法,如《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愛心與教育》《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新課程下,我們怎樣當教師》《高中新課程的結構和內(nèi)容》等,閱讀它們,能開闊歷史教師的眼界,優(yōu)化歷史教師的知識體系。
第三,歷史教師應多閱讀歷史教學專業(yè)刊物,如《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教學參考》《高中政史地》等,以積淀自己的專業(yè)涵養(yǎng),加固自己的知識堡壘。
第四,歷史教師應多閱讀相關學科的著作,如政治學、經(jīng)濟學、哲學、民族學、民俗學、地理學、文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友鄰學科的專業(yè)著作,以延長自己的認知鏈,加強自身的能量場。
總之,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其知識結構應該是復合的和多元的。歷史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那么其自身至少應該有一桶水。豐富多元的個人閱讀,有助于歷史教師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識結構,助推教師的個人專業(yè)成長。
四、同伴互助,推動新老教師共同成長
教育學家喬伊斯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程培訓的同時,如參與校內(nèi)同事間的互助指導,其中有75%的教師能夠在課堂中有效應用所學的內(nèi)容。因此,在學校內(nèi)部廣泛開展同伴互助,對教師個人的專業(yè)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教師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對話、協(xié)作和幫助三種形式。對話包括教學信息交換、教學經(jīng)驗共享、深度會談(課改沙龍)和教學專題討論(論壇)四種方式,可以通過信息發(fā)布會、讀書匯報會、經(jīng)驗交流會、經(jīng)驗總結會以及定期的會談等途徑開展;協(xié)作指教師共同承擔責任完成任務,群策群力,充分發(fā)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使教師在相互補充、彼此合作互助中成長;幫助則是指教師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共同成長,具體表現(xiàn)為師徒結對的方式,即青年教師特別是剛剛大學畢業(yè)的青年教師與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老教師結對為師徒。
第二,在教師同伴互助的過程中,可以開展以下活動。一是實施“青藍工程”,即新老教師結對活動,老教師從理論到實踐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青年教師在試教、反思中得到提高。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又反過來成為老教師前行的推動力,因此師徒結對有助于新老教師的共同提高。二是組織成立教師發(fā)展共同體,如以名師工作室為載體,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以共同提高。以骨干教師工作坊為載體,開展交流互助活動,促進骨干教師早日成為教學名師、特級教師。三是通過校本教研的方式推動同伴互助,如通過資深教師的示范課、骨干教師的研究課、青年教師的匯報課等校本教研的形式開展說課、聽課、評課、議課等,促進教師教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五、專家引領,助推專業(yè)成長
專家引領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智力支撐,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推器。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以本地專家服務本地教育,利用教育科研院所及大學的智力資源為中學教育服務。專家引領,包括以下方式:一是本校教學名師的引領示范,如本校同一學科的研究員級教師、特級教師等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示范課、教研會、個人講座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以發(fā)揮引領作用;二是教育科研院所教研專家的專題講座,通過教研專家的講座學習掌握教育科研、課程改革的有關信息;三是大學教師對中學教師的歷史學科進行專業(yè)指導,以歷史學科的前沿性知識指導中學一線教師。
六、教育科研,提升教學核心素養(yǎng)
首先,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促進教育發(fā)展、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第一推動力。中學教師是基礎教育的主力軍,是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主要力量。中學歷史教師積極參加教育科研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核心素養(yǎng),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有強烈的科研意識、敏銳的問題意識、執(zhí)著的目標意識,要自加壓力,積極參加教育科研,勇立于教育教學教研的時代潮頭。
其次,中學歷史教師的教育科研,主要通過以下方法進行。一方面,教師參加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中學教師的科研課題從課題級別看,可以分為校級課題、區(qū)縣級課題、省市級課題、國家級課題;從研究內(nèi)容看,可以分為學科專業(yè)型、教育教學綜合型、課程開發(fā)型、心理健康教育型等;從研究特點看,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實用性、操作性等。在課題研究中,要注意物化、應用并推廣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教師的論文與高校教師有一定區(qū)別,一般而言,包括教學經(jīng)驗總結、教學過程反思、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學生學習方法指導、高考中考的考試研究等內(nèi)容。
最后,中學歷史教師的教育科研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其一,以實際需要為導向,以應用性研究為主,避免“跟風應景,重復他人”。中學教師的科研出發(fā)點,是改進教學實踐而非構建理論。其二,以專業(yè)發(fā)展為動力,中學教育科研一定要消除精英化思想,強調(diào)“每一個教師都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成員”,人人參與教育科研,以真正實現(xiàn)“科研立?!焙汀翱蒲袕妿煛钡哪繕恕F淙?,以多種形式為載體,中學教育科研的特點具有草根性和實踐性,教育科研旨在從教育教學中的小問題、小現(xiàn)象、小策略、小故事入手,提出自己的“草根理論”,形成自己的管理、教育、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徐藍.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06):95-96.
[2]白月橋,邢鳳珍. 歷史新課程的師資培訓[J]. 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05):18-21.
[3]聶幼犁. 歷史教育箴言摘錄[J]. 中學歷史教學,2017(12):32.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