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
讀者朋友們可能經??吹竭@樣的新聞——某食堂發(fā)生了一起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后據調查,這次食物中毒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不知您是否對此感到好奇——種類繁多、肉眼無法看到的病原菌,是怎么被檢驗出來的呢?其實,只要利用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人為設定篩選條件,就能使它們在眾多微生物中“顯露行蹤”。我們也就能抓到導致大家生病的“罪魁禍首”了。
增 菌
增菌,顧名思義就是增加細菌的數量。食品中病原菌的數量較少,想要針對其進行研究,就必須想辦法使其大量繁殖。檢驗人員一般會選取多份25克的食品樣品,采用能抑制多數非病原菌生長的選擇性增菌培養(yǎng)基,將樣品分別放置在相應的選擇性增菌培養(yǎng)基中,進行培養(yǎng)。
病原菌對于營養(yǎng)的需求各有特點。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耐受高濃度鹽的環(huán)境,可以在7.5%濃度的氯化鈉肉湯中生存繁殖。想分析食物中毒是不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的,就可以用高鹽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基,進行細菌增殖,而其他不耐鹽的微生物在這樣的培養(yǎng)基中則會被抑制生長。
“量身定做的生長環(huán)境”即培養(yǎng)基,能夠剔除一部分非病原菌的微生物,使目標病原菌大量生長。但是,這樣做不能精確地排除所有的非病原菌。因此,在實際檢驗工作中,檢驗員還會在增菌后進行分離培養(yǎng)。
分離培養(yǎng)
在分離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檢驗員會使用無菌接種環(huán),將培養(yǎng)基中大量增殖的微生物,接種到選擇性分離培養(yǎng)基上,進行二次增菌。這些培養(yǎng)基中同樣添加了適當的篩選試劑,如抗生素類等,繼續(xù)進行病原菌篩選。
在培養(yǎng)基上,不同的病原菌會呈現出片狀、點狀等不同形狀,綠色、黃色、白色等不同顏色,有些菌落周圍還會有透明圈。工作人員會將符合目標特征的菌落挑選出來,進行下一步鑒定。但是,一部分非病原菌的形態(tài)特征和目標病原菌很相似,有可能造成誤檢或漏檢。
鑒 定
細菌鑒定一般分為生化鑒定和基因鑒定兩種。
1.生化鑒定:根據不同細菌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利用、分解代謝和合成產物不同,可完成生化鑒定。比如,根據細菌是否能發(fā)酵乳糖、葡萄糖,對不同酶類的特定反應等特征進行鑒別,可確定細菌種類。但這些反應受細菌生長狀態(tài)、人員操作熟練度和試劑質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生化鑒定一般由檢驗員依靠經驗完成,準確度較低。
2.基因鑒定:基因鑒定是針對病原菌的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進行檢測,靈敏度高,可以確定病原菌的數量,不需要對微生物進行長時間培養(yǎng),不受細菌的培養(yǎng)條件和生長環(huán)境影響,對于難以實現人工培養(yǎng)的寄生菌和其它特殊細菌尤其有效。缺點是檢測成本高,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較高。
針對病原菌進行毒素鑒定
某些病原菌產生的毒素對熱穩(wěn)定性較高,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腸毒素 ,對熱十分穩(wěn)定——用100℃高溫,持續(xù)加熱30分鐘,無法將其殺滅。因此,對于部分經過熱加工,檢不出病原菌活細胞的食物,可對其進行毒素鑒定,由此確定病原菌種類。在過去,檢驗病原菌毒素需要做動物實驗,難度大、周期長。但隨著微生物毒素檢驗方式的發(fā)展,現在可以使用熒光免疫分析儀等儀器設備,使毒素抗原與其抗血清發(fā)生反應,可快速完成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