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女孩,留著厚厚的劉海,披著飄逸的長發(fā),即使下課了,也不和旁邊的人說話,好像藏著一整個青春期的心事。這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
她叫陸蘭溪,是我的同桌。人如其名,如空谷幽蘭,山間小溪,安靜地待在不起眼的位置,一點兒也不喧嘩。可同學(xué)們卻從不會忽略她的存在,因為她會畫畫。
每次班里要出黑板報的時候,老師便會點名讓她畫畫。無論是風(fēng)景,還是人物,她總能給人驚喜。
雖然我們都剛上高中,她卻顯得格外成熟。她不會跟女孩子打鬧,也不會跟男孩子拉拉扯扯,更不會像有的人,有一點才華就恨不得宣告天下。我們很少看到她的喜怒哀樂,因為她的頭發(fā)總是把臉遮住一半。
我和她一樣,在少年時代,總覺得自己不好看,即使天氣很熱,也要披著頭發(fā)。
我問她:“為什么不把頭發(fā)扎起來?”
她掀起額頭,說:“才不要,我的額頭好寬呢?!?/p>
我掀起額頭上的劉海,和她相視一笑。
我們就這樣成了朋友。
每次下課的時候,她就喜歡趴在課桌上,偷偷看言情小說,還讓我?guī)兔o她盯梢,老師來了,就用胳膊肘碰碰她。
那時候,班里的女生熱衷于討論哪個男孩子最帥。每次我問她,她都搖搖頭,指著自己的言情小說,說她的帥哥在那里。
而我卻總認(rèn)為,我也能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興許有一天,也會有很多像她這般的女生,會在課間看我寫的小說。
她喜歡在數(shù)學(xué)課上畫小說里的那些插圖。下課后,她告訴我,小說里的女孩都有著飄逸的長發(fā),肯定不會是死氣沉沉的低馬尾。
于是,我按照她說的來構(gòu)思我文章中的女主角。大眼睛,長睫毛,瀑布一樣的長發(fā),都喜歡穿長裙。
我找了個筆記本,開始寫自己的連載小說,寫完一節(jié)就拿給她看。每一節(jié)留一處空白,她會在空白處,根據(jù)文章畫上插圖。
久而久之,一個筆記本寫完,屬于我們倆的連載小說也就完成了。作者是我,插畫是她,我們還幻想著,有一天它能出版,我們就能舉辦一場盛大的簽售會了。
高三的時候,她決定走藝術(shù)路線,去學(xué)美術(shù)。因為藝考和她畫的那些漫畫不同,所以她要學(xué)很多新的東西,而在我們那個小縣城,學(xué)藝術(shù)的學(xué)生并不多。于是,她去了市里一個大學(xué)旁,參加集訓(xùn)。
那時候,學(xué)校不允許用手機,于是我們開始寫信,講述各自的生活。她說,在那個大學(xué)旁邊有很多桐花,什么時候我們可以一起在花下散步呢?她說,她認(rèn)識了新的同學(xué),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畫都是小打小鬧,一下子自卑了。她說,假如我們能考上同一所大學(xué)就好了。
盡管高三的時光很枯燥,我們還是在信中互相鼓勵。我說,加油呀,考上大學(xué),努力畫畫,你一定能成為插畫師。她說,等你考上了大學(xué),就能專心寫小說了。
高三那年,我的文化課太差了,所以擱置了寫作。我會在晚自習(xí)后,將自己沉浸在數(shù)學(xué)題里??墒牵业臄?shù)學(xué)依舊很差。有時我想,她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奔跑著,畫的畫也越來越好,如溪水一般,流入更廣闊的河流。而我的成績一塌糊涂,寫作更是毫無起色,前途渺茫。會不會有一天,她成了畫家,而我卻永遠(yuǎn)平凡。
高考結(jié)束,我們才真正放松下來,騎著自行車在山間的小路閑逛。累了就坐在小溪邊,用腳劃著水。她問我,以后想干什么?
我脫口而出:“想寫很多很多的愛情故事啊?!彼f:“那你一定要找我?guī)湍惝嫴鍒D,這世界上也只有我知道你喜歡什么樣的男生和女生了?!?/p>
我連口答應(yīng)。那個時候,我還沒發(fā)表過小說,天真地以為,小說的插圖都是作者自己找人畫的。我還在糾結(jié),自己拙劣的文筆會不會配不上她的插圖。
她說,每個人都是一條小溪,往前奔跑,流向自己的大海。當(dāng)時,我對這句話似懂非懂,只想著,她的意思是告訴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日落西山,溪水潺潺,我們騎上自行車,消失在青春的黃昏中。
我沒有想過,這是我們最后一次見面。
后來,她去了北京的一所藝術(shù)院校,而我的成績并不理想,去了合肥學(xué)新聞。上了大學(xué)后,我們一開始還有聯(lián)系??僧吘刮覀儞碛胁煌纳?,在不一樣的城市,我們之間能說的話題越來越少。高考前夕,我們互相寫信打氣的激情已不復(fù)存在。
再加上后來微信盛行,我們常用來聯(lián)絡(luò)的QQ使用得也不再那么頻繁了。直到有一次,我QQ被盜,聯(lián)系人少了一大半,我再也分不清哪個是她了。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一種自卑感涌上心頭,大概是緣分盡了。
大學(xué)期間,我看了很多雜志,每次看到雜志上男生女生的插圖,我都會下意識地看一下插畫師是誰。我依舊在日記本上寫著自己的連載小說,幻想著有一天,我的插畫師會是她。
有一次,在大學(xué)的課堂上,老師說:“新聞這個專業(yè)不能局限于書本,要去報社和電視臺歷練,生活處處是課堂,遇見的人和經(jīng)歷的事多了,你們才會成長。”
我突然想起,我們最后一次見面時,她說的話——每個人都是一條小溪,往前奔跑,流向自己的大海。
我這才明白,成長的路上,有些人即使說著一起走,也會因為身不由己,而走上不同的道路,恰若溪流會有不同方向的分支。但只要擁抱初心,我們總能奔向?qū)儆谧约旱男浅酱蠛!?/p>
如今,每當(dāng)我看到小溪,還是會想到她。潺潺流動,恰若她步履不停,靜心打磨自己。我想,我也應(yīng)該如此。
作者簡介
李柏林,90后作者。河南省作協(xié)會員,在《散文百家》《散文選刊》《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發(fā)表作品200萬字,已出版散文集《寫給青春的情書》,多篇文章入選中學(xué)語文閱讀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