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華
[摘 要]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實踐特色,對大學生科學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信仰教育功能不到位,存在教學理念的淺表化、教學管理粗放化、師資力量薄弱化等不足。今后,應從教學理念的深化、教學管理規(guī)范化、隊伍建設的優(yōu)化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信仰教育功能,促進思政課教學有效性和規(guī)范性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思政課實踐教學;強化;信仰教育;馬克思主義信仰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7-0088-04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構建實踐教學工作體系”“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學時學分”。信仰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理應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核心追求。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思政課實踐教學在信仰教育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正視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對大學生科學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
作為科學信仰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胺矊亳R克思主義學派的首要條件,應該是立足實踐、面對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時代面對的問題和以不同方式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而奮斗。”[1]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實踐延伸,是一種有明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價值教育意義的教育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思政課實踐教學有鮮明的實踐特色,對大學生科學信仰的形成和鞏固具有重要的價值。具體表現(xiàn)為: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信仰體驗的一條路徑,有助于信仰情感的生成
情感在信仰生成和維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靶叛銮楦惺侨藗冊谛叛鲋械囊环N強烈的精神體驗和情緒感受,它不是基于對信仰體系的知識和理解,而是源于直覺、感覺,源于對生命的本能或天性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傾向,是維系信仰穩(wěn)定的至為重要的精神因素?!盵2]一般來說,信仰情感難以通過書本知識生成,個體需要在實踐中通過自身的體驗來獲得情感上的真實感受。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大學生信仰體驗的一條重要路徑,教師通過提供體驗式的教育資源,引領學生從內心深處思考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明確責任和擔當,從情感上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信念的體驗、理解和認同。譬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南湖革命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紅色基地參觀,讓大學生更為密切地貼近英雄人物、認識歷史事件,更為深切地認識紅色精神和黨的宗旨作風,進一步增強對黨的情感認同,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信仰觀念的一個檢驗場,有助于信仰態(tài)度的養(yǎng)成
信仰來自感知,定型于信仰態(tài)度的養(yǎng)成?!靶叛鰬B(tài)度是信仰主體對信仰對象所持有的相信、尊重和奉行程度的主觀表現(xiàn)。”[3]信仰態(tài)度的養(yǎng)成,不僅需要對信仰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把握,更需要有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比較的機會,并在比較中鑒別、辨析,堅定對信仰的認識。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信仰觀念的一個檢驗場,它以現(xiàn)實環(huán)境為基礎為大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機會。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引導大學生有意識地把理論觀點與實際生活比照,幫助學生分清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分清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等的區(qū)別與界限,形成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肯定的、信服的和推崇的態(tài)度。當然,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具備歷史的眼光,可以放眼社會主義歷史演進,放眼建黨以來黨帶領人民在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每一個重大關頭所進行的艱苦卓越的偉大實踐,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歷史的選擇,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自覺地抵制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侵襲,在比較鑒別中堅定科學信仰。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信仰踐行的一個平臺,有助于信仰行為的形成
信仰的真正確立在于信仰行為的形成。信仰行為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靶叛鲂袨椴粦且粫r一地而采取的行為,而是應長期堅持不懈的行為。”[4]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保持行為的連續(xù)性和一貫性是信仰行為形成的基本體現(xiàn)。
實踐教學是信仰踐行的重要平臺,重點在于激發(fā)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不間斷地把對科學信仰的認識轉變?yōu)榫唧w的行動,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在實踐中踐行科學信仰的認識習慣和思維習慣, 努力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強大的行動感召力。馬克思主義信仰一經被中國共產黨人接受,就變成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廣大青年更要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二、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信仰教育功能的不足
信仰引領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不少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信仰教育功能不到位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
(一)教學理念淺表化
一些高校在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文件精神時,出現(xiàn)了不同形式的認識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
1.過于強調思政課社會實踐的應用性功能,缺乏從知識教育到信仰教育正向轉化的引領力。思政課實踐教學有一些應用性功能(如進行社會調研、提升合作意識等),但它的核心功能是進行信仰教育。是否有效進行價值引領,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與一般性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區(qū)別。
2.過度強調信仰的超越性,沒能正確引領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在解決世俗生活問題方面的獨特魅力,導致一些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不接地氣,缺乏把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和日常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3.過于強調信仰的政治價值,沒能引導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個人人生信仰建構方面的價值,導致一些學生把馬克思主義信仰視為一種單純的政治信仰而選擇了價值疏離,缺乏把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和個人發(fā)展結合的能力。
(二)教學管理粗放化
思政課實踐教學凸顯大學生的親身參與,同時,它也是一種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教學管理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機制較為粗放,存在流于形式的傾向。具體表現(xiàn)為:1.缺乏統(tǒng)一的組織機制。當前,有的高校把思政課實踐教學歸口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管理,有的歸口學校學工部門組織管理,有的歸口學生所在二級學院組織管理。2.缺乏規(guī)范的運行機制。思政課實踐教學大多采用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形式,從實施情況來看,一些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缺乏規(guī)范的運行機制,實踐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要求和制度遵循。3.缺乏精細的評價機制。當前,一些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考核和評價較為單一,往往把作為結果呈現(xiàn)的大學生社會調研報告、實踐活動總結等作為基本的依據(jù)。
(三)師資力量薄弱化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相比課堂教學有了較大拓展,這就對課程建設和指導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共青團干部、宣傳干部等。他們中的一部分,如,輔導員、共青團干部、宣傳干部等,學科出身、知識背景等比較多元,并不天然具備指導思政課實踐教學所應具備的素養(yǎng)和能力。即便是思政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也未必具備較強的勝任力。同時,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師資上也存在數(shù)量不足的現(xiàn)象,導致一些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只是選擇部分學生參與,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可能在形式上更加精彩,在內容上更有深度,但畢竟只是部分學生的參與,沒有實現(xiàn)全員參與。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強化信仰教育功能的建議
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是一般性的認識實踐,“其本質職能是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功能,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覺自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5]今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以信仰教育為主線,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種措施強化信仰教育功能。
(一)教學理念的深化
在教學理念上要切實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信仰教育功能,努力做到:
1.處理好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關系,做好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銜接。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應當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做好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銜接。具體說來,應當將理論教學中的難點、熱點以及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進行梳理,通過專題研討、集體備課等形式,力爭把理論講透徹、把方法用恰當,做好信仰校驗的充分準備,以便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所關心的話題、所迷惑的問題進行恰當?shù)匾龑ВM行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思想的對話,進而實現(xiàn)由知識教育到信仰教育的升華。
2.找到科學信仰與日常生活對接的橋梁,處理好信仰的超越性與世俗性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超越性,即,通過改變現(xiàn)實世界,最終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信仰同時具有世俗性,它在解決世俗生存問題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從歷史發(fā)展的視角來看,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正確的政治信仰”,[6]在于把政治信仰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聯(lián),這是廣大人民群眾擁護、支持、跟隨共產黨的根本原因。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信仰教育,必須從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對現(xiàn)實問題的回答和解惑出發(fā),化抽象為具體,變晦澀為通俗,找到科學信仰與日常生活良好對接的橋梁。
3.指明科學信仰的人生觀參照意義,處理好政治信仰的培育和個人人生信仰建構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鮮明的政治信仰色彩,這一點毋庸諱言。培養(yǎng)大學生群體科學的政治信仰,提升他們的政治覺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信仰同時具有人生觀參照意義,它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導原則,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長和人生意義的探尋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動價值。思政課實踐教學應當貼近學生生活,了解學生心中所思所想所惑,探索、解釋、說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這些問題,找到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通往學生內心深處的路徑。
(二)教學管理規(guī)范化
1.明確組織機制。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需要強化其課程性。我們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歸口馬克思主義學院(社科部)更為合理,其主要指導者應該是從事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專業(yè)老師。在明確教學管理部門的基礎上,應當確保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課表,有專門的時間安排、確切的資金投入,完善組織機制建設。
2.完善運行機制。思政課實踐教學主管部門應對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做出統(tǒng)一安排,制定社會實踐教學計劃、大綱和管理文件,確保從組織設計、選題論證、活動開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明確的制度可以遵循。同時,需要加強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和監(jiān)督。譬如,制定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學生守則,讓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行為遵循;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機制,讓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深入了解;加強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監(jiān)管,適時對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進行督查。
3.優(yōu)化考評機制。首先,要構建合理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建立在對實踐教學全面理解的基礎之上,通過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嚴格約束來體現(xiàn)。其次,要構建合理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把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等結合起來。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在評獎評優(yōu)等方面給予加分,對敷衍了事甚至弄虛作假的學生要給予相應的懲戒。同時,加強對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考核,將教師的責任心、教學技能、管理能力等列入考核指標,作為其崗位聘任和職稱晉升的重要條件。
(三)隊伍建設的優(yōu)化
衡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高低的依據(jù),是看他們是否能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信仰引領功能。對指導老師來說,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具體來說,主要是增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素養(yǎng):
1.堅定信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指導老師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真誠信仰者,做到真懂、真信、真學,然后再憑借自身信仰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大學生,做到以情動人、以行樹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
2.提高學養(yǎng)。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指導老師,應當努力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學養(yǎng),提高“用學術講政治”的能力。在文化領域斗爭日益復雜化的今天,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當努力“成為理論戰(zhàn)線的戰(zhàn)士,成為既有高水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養(yǎng)又有戰(zhàn)斗意志的理論戰(zhàn)士”,[7]以廣博的學養(yǎng)引領學生精神成長。
3.關注社會。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老師應當具有社會關懷精神,具備較為系統(tǒng)的社會調查能力,能正確認識和理性分析現(xiàn)實社會問題,帶領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高校大“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主要指導教師的同時,還應該充分發(fā)揮學校團委、學工部門以及各二級學院的黨、團組織等力量,構建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體、專兼職結合且層次清晰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形成合力育人機制。這樣,既能保證思政課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又能促進思政課理論教學部門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門的通力合作,兼顧“質”“量”,保證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師資供給。
總之,信仰教育功能的強化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建設的內在要求,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客觀指向。各高校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以信仰教育功能的提升為核心目標,努力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信仰十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燕連福,范高社,魏華.作為“信仰教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3] 馮天策.信仰簡論[N].光明日報,2005-07-12(8).
[4] 劉建軍.信仰追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5] 李東坡,王學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意義、問題和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
[6] 關海庭.當代中國的信仰體系與政治發(fā)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7]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信仰十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劉潔)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Faith Educa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 Qinghua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Abstra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lds significant value in shaping scientific belief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its strong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Currently, the faith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not well-established, and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superficial teaching concepts, loos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weak faculty strength. In the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epen teaching concepts, standardiz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ptimize faculty development, thereby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faith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struction.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trengthening; Faith education; Marxist bel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