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華
摘 要:教師應以轉換教學設計角度為切入點,轉變課堂教學行為,促進課堂轉型,從“教師教課文”轉向“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進行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時,應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設計既有情境的真實性又有內容的挑戰(zhàn)性、學習環(huán)節(jié)清晰、知識系統化的學習任務,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學習任務設計;學習支架;思維發(fā)展;深度學習
在“三新”“雙減”的時代背景下,一線教師要將新課標的理念落實到統編教材的教學中去,教學設計必須先行。教師應以轉換教學設計角度為切入點,轉變課堂教學行為,促進課堂轉型,從“教師教課文”轉向“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林明老師的以“讀、寫、秀”為教學形式,以任務套餐的方式驅動學生學習的融合教學,啟示我們教師在進行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如下四個問題。
一、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
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看似容易實則艱難,一是教師習慣了“教”為主,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二是教師設計情境化學習任務的意識和能力有限。學習任務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主,是課堂教學方式由以教師“教”為主向以學生“學”為主的轉變。課堂教學主要是學生“習得”不是教師“教得”。在學習任務驅動下,教師更多是一位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結合對文本的獨特理解,設計可視、具體、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設計應符合學生學的邏輯,即學習容量和難易度、學習方式運用等符合學情和認知特點。由于學生是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重視課堂師生的思維互動。
學習任務指令清晰,提供正確、有效的學習支架能促進思維的外化,學生學習過程可視化,也就是學生把自己的思考與見解用話語、文章、圖式化等方法可視化地表達出來。例如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勞動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二:梳理課文中袁隆平、張秉貴和鐘揚的個人事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人物記”,完成網頁中的“致敬偉大的勞動者”的板塊。制作袁隆平、張秉貴、鐘揚三人的“人物傳記”,學生需梳理人物事跡,捕捉人物描寫細節(jié),探究文章寫作技巧和特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選取文中典型事例、細節(jié)描寫、正側面描寫結合等方式表現人物特點,先班內進行交流,然后選擇一人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人物記”。教師提供“人物記”示例,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完成學習任務。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設計學習任務的出發(fā)點必須注重符合學生學習的邏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需要評價量表導向學習任務達成
沒有評價的任務常常是低效或無效的,在設計學習任務的同時,教師一定要關注評價,分析學習目標,確定表現標準,依據表現標準設計評價任務,研制評價量表。評價量表中維度的確定要和學習任務相匹配,其層級和具體指標要清晰明確、具體可評,使學生不僅明確“怎么做,做什么”,也清晰“做到什么程度”,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從而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林明老師的融合教學完善了傳統“讀”“寫”教學活動,增補了“秀”的內容,在十年前絕對是個創(chuàng)新之舉,在推動新課改的今天仍有實質性借鑒意義?!罢故痉窒怼笔恰靶恪保ㄕ故緦W生的閱讀、寫作成果和素養(yǎng))的具體表現方式。及時、實效、鼓勵、開放是其四原則。其中實效性,允許知識和能力水平有差異的學生有不同的達標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獲;開放性,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組織多樣化、多層次以及涵蓋課堂內外多途徑的展示交流活動?!靶恪辈粌H是用恰切、明晰的評價量規(guī)(量表)引導、規(guī)范促進學生完成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力持續(xù)學習,還打破了傳統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唯一評價的局面:增加了自評、他評的角度,使學生學習行為、過程、結果得到更全面充分的肯定與評價。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理性反思,以評價反哺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在全班展示交流、依標互評中及時診斷目標達成度,適時矯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三、應既有情境的真實性又有內容的挑戰(zhàn)性
教師設計學習任務應全面貫徹統編教材對“真實情境”的要求,要善于打通文本與真實(虛擬)生活的關聯,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設計新穎生動又具啟發(fā)性、挑戰(zhàn)性的學習情境任務,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合作構建知識,形成自主學習和自我梳理探究的能力,并由此生成可以遷移的知識和技能。例如任務三:尋找身邊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為他們拍攝照片,并完成寫作任務。舉行“勞動者之歌”演講活動。選擇班級中的優(yōu)秀講演稿,完成網頁中的“歌頌平凡的勞動者”的板塊。這個任務生活情境真實,演講稿的寫作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是因為寫作演講稿是基于對三篇通訊寫法的研究上,關聯上一學習任務,這個任務完成了從閱讀到寫作的遷移。
由此可見,教師設計情境時要準確把握學情,找到教材內容與學生真實生活的結合點,使情境任務作為學生深度學習的一個載體,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經歷體驗、思考、感悟等過程,在“做中學”過程中聚焦思考的方向、加深思考的深度、拓展思考的廣度,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同時將學生學習體驗過程放慢、深化、擴展、提升,促使知識、技能在學習體驗中內化、積淀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不能夠為了“情境”而生搬硬套,憑經驗、憑感覺編造不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任務。比如任務的設置脫離學科知識,或者只是直接引出學科知識,或者任務的設定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脫離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忽視學生的活動體驗,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四、學習環(huán)節(jié)設計要清晰、有邏輯,形成系統的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中的問題導引和學習環(huán)節(jié)要前后關聯,形成并列或遞進等關系,以便解決問題或將交流引向深入,共同指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避免不分輕重、東鱗西爪的碎片學習。因此,學習任務設計要體現梯度性、層次性。
學習任務設計不僅要詳略得當,且必須圍繞學習目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思維“低階向高階”的序列性,讓學生學習有清晰路徑可循。學習任務設計是為了形成學生學習框架,學習框架思路清晰,學生學習路徑也就清晰,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思維形成。比如,為了達成“比較學習《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的說理藝術,學習如何得體、得理地表達觀點。”的學習目標,設計了以下幾個學習任務:1. 發(fā)什么聲?對比閱讀兩篇文章,小組討論、概括魏征、王安石發(fā)出了哪些理性的聲音?2. 為何發(fā)聲?發(fā)有理之聲,必須有針對性。3. 如何發(fā)聲?請你完成以下思維導圖,看看魏征、王安石是如何理性表達觀點的?4. 小組討論、比較說理思路異同:(可以嘗試用氣泡圖形式展示異同)。以上四個任務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或鋪墊,后者是對前者的發(fā)展與豐富,彼此之間不僅有清晰的邏輯關系和層次遞進,還符合學生學習由淺入深的層次性。
學習任務設計的梯度性、層次性,還應該表現在課堂任務是課前知識的深入,課后任務是課堂任務的延伸。即學習任務設計應體現出任務的整體性、有機性及延伸性。比如關于《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任務設計:“假如你是蘇軾,灑酒酬月之后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如果周瑜來勸慰蘇軾,蘇軾會說些什么”。不管是心理描寫還是語言描寫,這兩個任務設計情境真切、問題具體,關乎學生對詞意的理解,對蘇軾的認知以及對周瑜的了解等,任務落實到言語文字表達,是課堂學習的有機延伸。這樣的任務設計將閱讀能力培養(yǎng)與寫作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注重讀寫結合,講究循序漸進,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概念要準確、明確。避免出現概念模糊不清,語言表達不夠嚴謹的問題。比如在《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與《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的群文教學時,我們容易忽略、混淆的“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又如在解讀新課標的教學概念時要厘清“學習任務”與“學習活動”的概念,切忌把“活動”當“任務”處理。
此外,學習任務設計體現整體理念和系統思維,依標定教,樹立單元意識,圍繞單元人文主題設計難度得當、內容切合的學習任務設計,既把握教材要求,又能夠抓住學生實際學情,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發(fā)生深度學習,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范飚,鄭桂華,程元.統編版高中語文單元教學指南(必修上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3]林明.融合自媒體與專題讀寫活動教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顧詠梅.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任務設計的實踐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2020(12).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2021YQJK3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