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家校共育是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是師生、親子和相關參與者共同成長的有效方式。有效的家校合作是促進學生良好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一、構建幸福教育生態(tài)圈的四種思維
幸福教育實踐旨在以兒童為中心,建設充滿幸福感的校園。如何提升教師、家長的共育能力,從而有效保障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人本思維:把孩子放在正中央
把孩子放在正中央,讓孩子在陽光下蓬勃成長。學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特別注重“服務學生”和“指導家長”的相結合。
堅持服務學生。聚焦聚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充分利用學校、社區(qū)、家庭等提供的豐富課程資源,如開展“大閱讀”工程,通過書香家庭創(chuàng)建活動,培養(yǎng)書香少年,努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讀書、博覽全書的良好習慣。構建 “互聯(lián)網(wǎng)+”共育互動平臺,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優(yōu)勢,搭建簡便易操作的共育互動平臺,如學校公眾號上的“家校共育”專欄、“育兒小百科”微課堂等,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便捷、個性化的指導服務。關愛特需學生,開展“一個孩子的研討會”,特需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生活,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有輕度智力障礙的,二是有行為問題的,如易激惹,愛打人。其中后者牽扯教師更多的精力,更需要教師關注。針對這種情況,為了更好地幫助特殊學生成長,召開由年級主任、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共同參與“一個孩子的研討會”,采取以班主任為主體,全體任課教師一起參與的幫扶策略。
注重指導家長。建立新家庭教育指導師團隊,通過專業(yè)引領,孵化一批家庭教育種子教師,共同參與學校管理,形成家校共育的團隊力量,“人人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個個成為家庭教育踐行者”;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引航指導,吸引學校教師積極加入,鼓勵有興趣的家長熱情參與,打造“家校共育共同體”;通過參觀家庭教育博物館,開設家教講座,引領家長系統(tǒng)學習家教知識;舉行各類主題活動,幫助孩子培養(yǎng)美好品格;邀請家長加入“好父母聯(lián)盟”,與孩子共同成長;定期指導召開家庭會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家長參與志愿者活動,做孩子的榜樣;指導家庭開展親子研學旅行活動,傳承優(yōu)良家風。
(二)平等思維: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這里的尊重包含多層的含義。
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兒童。教師和家長要摒棄傳統(tǒng)教育理念,樹立“用尊重、平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共育理念,學會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孩子。對于特需學生的異常行為絕不是僅僅說“不”就可以的,而是要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教師有沒有引導其他學生關愛和包容,父母對孩子問題的形成是否有反思,在其成長過程中是否給予其足夠的尊重,這都是特需學生行為問題背后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學校和家長要相互尊重。家校溝通應是雙向的活動,教師家訪和家長訪校交互進行,學校主動邀請家長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建立“教育伙伴”關系,如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千名教師訪萬家、微信、QQ等方式與家長溝通。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詳細掌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和生活環(huán)境,增進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把握家長和學生對學校的期待,分析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及存在問題,特別是對個別特長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個別學困生的轉變教育等特殊教育問題與家長共同研討措施。
(三)整體系統(tǒng)思維:搭建家校社互動平臺
家校共育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動。高度重視并加快建設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通過合理且有效的手段處理熱難點教育問題,在教育發(fā)展中起到積極作用。比如:通過促進教師流動等方式,促進教育公平發(fā)展;改革教育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進而消解學生和家長的焦慮等。
學校應成為學生、教師、家長協(xié)同成長的地方。學校通過三級家委會建設,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包括教學、餐飲等;依托學校社團,創(chuàng)設家校共育特色活動,鏈接學校資源、家長資源、社區(qū)資源;根據(jù)孩子學習的實際情況,協(xié)同家長研究對策,探索最優(yōu)化策略;充分發(fā)揮數(shù)字平臺的展示、評價、互動、分享等功能,真正實現(xiàn)用“數(shù)字化”推動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
沒有父母的發(fā)展,就沒有學生的成長。家長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要發(fā)揮正向能量,做家校共育的參與者、協(xié)同者。家長要學會了解孩子,與教師溝通合作,要在培養(yǎng)子女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更加幸福美好的學習與成長環(huán)境等方面下功夫。
校家社三位一體的問題解決機制明確了作為教育主體的三方應盡責任,每個主體要發(fā)揮自己的教育功能、優(yōu)勢。只有各方主體清晰地遵循和落實,互相尊重,厘清權責,美美與共,和諧互補,才能使各自的教育功能發(fā)揮至最大化。
(四)積極正向思維:包容、接納孩子的一切
比起成功,還有更有意義的事,那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面對孩子的缺點或不良行為,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給孩子指出錯誤,孩子才會去改正,這是典型的負向教育思維,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同的評價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差異,進而影響學生的成長。積極正向的評價會使學生受到鼓勵、增強自信心,使其感受到被教師、家長認可的喜悅,并積極地看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長此以往,使孩子朝著家長、教師指明的、需要努力的方向發(fā)展,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種“我能行”的信心和“我要行”的動力。
學校將正向思維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踐行正向教育;班主任借助心理健康課、班會課教育孩子正向積極地看待事物,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學校通過講座、微信公眾號、親子活動等方式將這種理念傳達給家長,幫助家長學會正向教養(yǎng)的技巧。特別是一些行為或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他們更需要包容與鼓勵,家長和教師要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樹立自信心。
著眼于未來的家校共育,一定具有積極正向思維,凸顯人本,學校不會要求家長必須做什么,而是家長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判斷,選擇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真正體現(xiàn)家庭的個性化、自主化的育人新模式,讓家校共育之花綻放在每一個家庭。
二、家校共育的未來愿景
愿景是一種富有感召力的力量,家校共育的美好愿景就是指家校雙方目標一致,強化家校深度融合。面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新機遇,通過建立人本思維、平等思維、整體系統(tǒng)思維、積極正向思維,繪出“學生快樂、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贊譽”的家校共育幸福愿景。
讓學生更快樂:教師和家長的成長帶動學生的成長。尊重兒童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兒童的基本權利。愛護兒童的童年就是呵護孩子的一生,讓每一個孩子都對未來充滿期待,具有幸福的感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兒童在“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三育融合中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他們的目光更加快樂、自信。
讓教師更幸福:教師在家校共育相關培訓與實踐中改變了自身的“行走方式”,把成長的行動落實到工作中。家校共育機制讓教師更幸福,他們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家長不斷提高的共育意識、積極創(chuàng)設的良好家庭環(huán)境、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教育理念,讓教師越來越有信心,孩子在校養(yǎng)成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習慣在家庭中進一步鞏固。
讓家長更滿意:家長明確自身是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樹立了“用尊重、平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家教理念,學會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子女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習慣。家校共育的實施讓親子關系更和諧,讓家校關系更親近。
讓社會更和諧: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校共育幫助家長、學校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和諧是民族繁榮昌盛的源泉。通過好家風、好家教,弘揚家庭美德,以“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開創(chuàng)家庭和睦、鄉(xiāng)村和諧、社會安定有序的局面。
在教育征途中,家庭和學校相互依靠、相互促進,教育的征途將更加順暢。家校共育,讓教育日漸呈現(xiàn)理想中最美的樣子。
注: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家校共育為核心的幸福教育生態(tài)建設”(課題編號:2021JSQZ0120)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雙減’政策下小學家庭教育指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39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