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羅海云 評析/劉友開
【教學目標】
1.正確無誤讀,流暢不卡殼;掌握生字“焚”;理解重點詞語、詩句的含義。
2.能借助資料,感受古詩的意境美,感悟作者借石灰表達“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錚錚誓言,品悟作者潛藏在誓言背后的“忠心義烈”的高潔品質(zhì),初步感受“文如其人”的文化內(nèi)涵。
【課堂實錄】
一、“他山之石”解詩題
師:請同學們欣賞一首歌曲,仔細聽,想想歌中吟唱的對象是什么?它的心愿是什么?
(生欣賞歌曲《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
生:歌中唱的是小石頭,它想鋪成五彩路。
師:今天課堂的主角也是一顆小小的石頭,它就是石灰石。
(師出示石灰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石灰石,它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灰灰的,很平常。
生: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師:老師擦去“石”,改為“吟”,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詩篇《石灰吟》。大家齊聲讀。
(生齊讀課題)
師:一個字的改動,內(nèi)容就發(fā)生了改變。還記得“吟”字的意思嗎?
生:贊美。我們之前學過的《游子吟》就是贊美母愛的。
生:《石灰吟》就是贊美石灰。
師:石灰有什么值得贊美的呢?讓我們走進課文,走近作者于謙。
【點評】教師設計此環(huán)節(jié)意在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盤活生活積累,先通過學生能懂的歌曲著手引入新知,再通過將“石”改為“吟”的舉動將學生的思維慢慢延展,過渡到已學知識,為后續(xù)的教學牽線搭橋。
二、抑揚頓挫誦詩味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首古詩,請看自讀要求。
(出示:自由讀古詩,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并借助注釋,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師:誰來讀?要求簡單,讀通讀順就可以。
(生讀“焚”字時卡殼)
師:“焚”,意為火燒叢木。古人田獵,焚林將野獸從樹林里趕出來。你再試一遍。
(生第二次試讀非常流暢)
師:字正腔圓,讀準讀通、讀出節(jié)奏。大家還記得七言詩的朗讀節(jié)奏嗎?
生(齊):二二三。
師:正確,誰來試試,讀出節(jié)奏。
(生朗讀,頗有韻味)
師:老師和你們合作朗讀:老師讀詩題、作者,你們讀詩句。
(師生合作讀)
師:接下來這個要求有點難,說詩意。同桌之間先試著說一說,待會兒老師請人來說。
師:哪名同學愿意試一試?
生:石頭經(jīng)過多次錘鑿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懼怕,只是為著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點評】讀準、理解“焚”字的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在學生朗讀時指明其問題,并通過解釋字義幫助學生讀準“焚”字。在學生能流利朗讀的基礎(chǔ)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讀準節(jié)奏,提高朗讀要求,并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全方位感受詩歌大意。
三、移情造境品詩韻
師: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默讀古詩,思考石灰石經(jīng)歷了哪些磨難?用筆在書中圈出關(guān)鍵詞。
(生默讀)
師:誰來說說石灰石經(jīng)歷了哪些磨難?
生: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
師:非常好,圈畫準確。知道什么是“錘”嗎?
生(做動作):大力敲打。
師:“鑿”呢?
生:就像“鑿壁偷光”一樣,用利器去打孔。
師:這樣的“錘”和“鑿”有多少次呢?
生:千萬次。
師:一千次還是一萬次?
生:不是的,是說次數(shù)多。
師:那你們還能說出像這樣的詞語嗎?
生: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辛萬苦……
生:千家萬戶、千軍萬馬……
師:詞語積累豐富。烈火焚燒,什么樣的火被稱為“烈火”?
生:燒得很旺的火。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烈的古體字(出示“烈”的象形字),造字本義:遠古酷刑,將罪犯裝在袋子里燒烤折磨。面對如此嚴峻的考驗,石灰石又會如何承受呢?
生:咬緊牙關(guān),死死忍住。
師:此時被燒烤折磨的是石灰石啊!這僅僅是一個“烈”字,是熊熊燃燒的第一把火,其后還有“火”“焚”“燒”等字,加起來整整四把火啊!看著這四個灼熱的文字,你們想想,石灰石會有怎樣的心聲呢?
生:這樣的折磨太痛苦了。
生:這樣的磨難該怎么忍受呢?
師:這樣的磨難結(jié)束了嗎?還有第三重磨難——粉骨碎身,也就是身軀粉碎,變成粉末狀。如果石灰石有生命的話,它會有怎樣的心路歷程呢?老師請你們來回答。
(師生互動問答)
師:石灰石啊石灰石,千錘萬鑿你不痛嗎?
生:錘鑿的數(shù)量再多,我不痛!
師:石灰石啊石灰石,烈火焚燒你不怕嗎?
生:焚燒的烈火再大,我不怕!
師:石灰石啊石灰石,粉骨碎身你不后悔嗎?
生:付出的代價再重,我不悔!
師:這不痛、不怕、不悔在石灰石面前濃縮為一個堅定的信念——“不怕”。在所有的苦難面前,石灰石“不怕”,“等閑”視之。“等閑”什么意思?我們曾經(jīng)在哪兒接觸過?
生:《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師:“不怕”是紅軍戰(zhàn)士高舉的旗幟。
生:還有《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師:春天的面容是尋常的,萬紫千紅是它的代名詞?!暗乳e”就是——
生: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師:學習至此,誰來說一說石灰是怎樣形成的?
生:石灰石被千錘萬鑿,從大山里挖出來,烈火焚燒之后變成粉末狀,就是石灰了。
師:我們來看一看《石灰石的自白書》。(配樂:《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
(出示:我是住在大山里的一顆小小的石頭,叫石灰石。勤勞的工匠經(jīng)過千錘萬鑿把我與大山分離,放入石灰窯中與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燒,就變成了生石灰。經(jīng)過烈火的考驗,我的主要成分發(fā)生了變化,但外形仍然像一塊石頭,渾身雪白。
把此時的我放進水中,水立即就沸騰起來。經(jīng)過這次巨變,我成了另一種形態(tài)——熟石灰。我也由塊狀的石頭變成了粉末狀的白灰,完成了生命歷程)
師:瞧,這一塊小小的石頭,不怕“千錘萬鑿”,不畏“烈火焚燒”,不懼“粉骨碎身”,生命雖然終結(jié)了,但它以石灰之名重生,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蓋房子、粉刷墻壁,美化人間……坦然接受最嚴峻的考驗,無私而又無畏,這就是石灰石。
師: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這三個詞語,它們僅僅交待了石灰產(chǎn)生的過程嗎?
生:體現(xiàn)了石灰石的頑強不屈。
生:體現(xiàn)了石灰石的堅韌不拔。
【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三個詞語,提供了本課教學的創(chuàng)新訓練點:“千錘萬鑿”數(shù)量之多的背后潛藏著石灰石出山之不易,“烈火焚燒”的悲壯經(jīng)歷預示著修成正果的艱辛與苦痛,“粉骨碎身”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在所不惜。教師叩擊心靈的連環(huán)拷問,讓學生層層潛入石灰石的心靈深處,理解其百折不撓的精神。
四、知人論世彰詞心
師:“詩言志,歌永言”,《石灰吟》這首詩據(jù)傳是于謙十二歲時所作的表達志向的詩歌。詩中何處在訴說于謙的志向呢?
生:要留清白在人間。
師:“清白”一詞出自《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為保持清白的節(jié)操,即使死了也值得,這向來是古代圣賢所推崇的。于謙年少時許下“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錚錚誓言,這也是他踐行一生的信仰。讓我們走近于謙,感受他坎坷又清白的一生。
(出示:最敬佩的人——文天祥
于謙少年時,在書房中掛了一幅文天祥畫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視著畫像中的人,立志要做“像他那樣的人”)
師:在文字中找一找,于謙最敬佩的人是誰?
生:文天祥。
師:文天祥,你們了解嗎?
生:我知道《過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為了民族大義慷慨赴死。
師:因為“你”那么優(yōu)秀,所以“我”也想要變得優(yōu)秀。歲月漫漫,長大后“我”便成了“你”。于謙迎來了他人生中最偉大的功績。
[出示:最偉大的功績——京師保衛(wèi)戰(zhàn)
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舉入侵,宦官王振慫恿英宗親征,導致英宗被俘,震動朝野。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反對南遷,并擁立景帝,率京師群眾擊退瓦剌軍,使千百萬人民免遭涂炭]
師:大家讀一讀文字,想想: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卻創(chuàng)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呢?
生:由衷地敬佩。
生:避免了第二個類似于南宋小朝廷的產(chǎn)生。
生:我記得曾經(jīng)有人評價說,于謙憑一己之力讓大明王朝續(xù)命近二百年。
生:這是一種怎樣的氣魄啊,我無法想象。
師: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謙遇害,時年六十歲。被害后繼而被抄家,除景帝所賜的莽衣、劍器外,家無余資。這就是于謙的結(jié)局。此時,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于謙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啊,你不應該加官晉爵、光宗耀祖嗎?
生:為什么?這太不公平了,又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生:害他的人就沒有一點廉恥之心嗎?讓一位英雄冤死!
師:真正的英雄又怎會被歷史誤解呢?明憲宗時于謙被平反,后追加謚號為“忠肅”,這是封建時代對一個人的極高的評價?!睹魇贰愤@樣評價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臧克家說——
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師:于謙慷慨赴死的身影雖已遠去,但他的偉大形象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白鋈艘坏馗文懀鋈撕螒制D險”,相信在歷史厚重的回聲中,他的誓言依舊錚錚——
生(齊誦):要留清白在人間。
師:再讀。
生:要留清白在人間。
師:三讀。
生:要留清白在人間。
【點評】教師以時間為經(jīng)、事件為緯,讓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知識層層深入,相得益彰。教師對于謙的情感苦旅信手拈來,讓歷史書中的人物變得鮮活可感、可親可敬,也讓跨越數(shù)百年的思想光芒在課堂閃耀,在學生心中扎根。
五、涵泳真諦鑄詩魂
師:于謙與《石灰吟》融為一體,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但關(guān)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者,學界還有不同的聲音。請看。
(出示:于謙本不是《石灰吟》的作者?!泛闄?quán)《〈石灰吟〉:從僧偈到名詩》)
(生一片嘩然,不可置信)
師:難以置信,說實話,老師第一次看到時也沒有辦法相信。同時心底也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生:作者不是于謙,那是誰?
師:中山大學青年學者史洪權(quán)經(jīng)過多方考證,在他的論文中提出《石灰吟》其實不是于謙的作品,宋朝末年的釋信忠禪師所作的僧偈為原始版本。僧偈,就是佛經(jīng)中的贊美詩。
師:但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人愿意相信并接受于謙創(chuàng)作《石灰吟》的觀點,乃至如今這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常識呢?
生:大概因為他是詩人?
生:對對,說不定他也寫過類似的托物言志詩。
師:是的,于謙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有詩為證。
[出示:
詠煤炭
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注釋:“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盀踅稹?,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瓣柡汀保负团年柟?,這里指煤炭的熱力?!办撸╦ué)火”,小火把。“鼎彝”,指帝王宗廟的祭器?!拌F石”,古人認為煤炭是鐵石變的。
自讀要求:
1.讀一讀,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
2.這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詩,表面寫煤炭走出山林為老百姓帶來溫暖,實際寫的是什么?
3.比較兩首詩的異同,你讀出了于謙怎樣的志向?]
師:這首詩比較難,自學的時候不用字字落實,只需了解大意,甚至還可以猜猜、蒙蒙、連蒙帶猜。
師:誰來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于謙怎樣的志向?
生:為百姓不辭辛苦。
生:關(guān)心百姓疾苦并甘愿為之獻身。
生:心憂蒼生、無怨無悔、奉獻一生。
師:主題高度統(tǒng)一的詩作出自同一人之手,這個理由說得通。但僅有這個理由是不能夠讓人信服的。走進中華悠久而燦爛的民族文化,你們會發(fā)現(xiàn),三千年詩韻、五千年文化從未斷流,在這里你們會找到關(guān)鍵原因。
(出示:于謙本不是《石灰吟》的作者,絕大多數(shù)人愿意相信并接受他創(chuàng)作《石灰吟》的觀點,乃至如今這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常識。這種現(xiàn)象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儒學占統(tǒng)治地位時期所形成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即對作家“文如其人”,或者說文品與人品和諧統(tǒng)一的深切期許和希冀。
——史洪權(quán)《〈石灰吟〉:從僧偈到名詩》)
師:你們找到原因了嗎?
生:“文如其人”,或者說文品與人品和諧統(tǒng)一的深切期許和希冀。
生:就像《匆匆》的作者朱自清一樣,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
生:人們期盼的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師:說得真好!歷史不會誤解英雄,但會浪漫地成就英雄?!妒乙鳌肥遣皇怯谥t所作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如其人”——文品與人品和諧統(tǒng)一。還記得那普普通通的石灰石嗎?你們能對著它深情吟誦出《石灰吟》嗎?
(生深情吟誦)
師:還記得歌曲《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嗎?它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歌。古往今來,托物言志類的詩歌很多。通過吟誦,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同寫一類物,那是解讀景物;同品一類人,那是感受人生;同悟一種精神,那是民族精神。這一種種精神,就像一顆顆小小的石頭,鋪成五彩路,點燃強國夢,鑄起中華魂!
【點評】本節(jié)課的結(jié)構(gòu),“曲徑通幽”“有張有合”,《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就像一張嘴,張開后,把“石灰吟”吞進去,然后在里面咀嚼,最后以圓的姿態(tài)把門閉合,讓歌曲中潛藏的精神得以挖掘。
【總評】
《石灰吟》這一課的教學真的可以用“一唱三嘆,百轉(zhuǎn)千合”來形容。
《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是抗日題材的兒童電影《紅紅的雨花石》的插曲,教師舍棄現(xiàn)代改編的版本《雨花石》,選擇童聲吟唱的原始版本,更貼合課堂與學生。課伊始、課中、課結(jié)束三次運用,初步感知、基本了解、深刻感悟,把石灰的誕生與品質(zhì)、于謙的志向、文如其人的文化層層推進,歌曲中潛藏的“鋪成五彩路”的志向與鑄起中華魂無縫對接。
為了這一課,教師煞費苦心。課的前半程對石灰石經(jīng)歷的苦難深入解讀,相遇石灰石百折不撓的精神;拓展性的資料“最敬佩的人、最偉大的功績、最悲壯的結(jié)局”層層遞進,相得益彰。后半程突然拋出“于謙本不是《石灰吟》的作者”的觀點,“一石擊破水中天”,擊碎的是學生根深蒂固的對于謙是《石灰吟》作者的認知。史洪權(quán)先生有理有據(jù)的解讀,重塑的不僅是學生對于謙個人精神的禮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堅守??此啤肮?jié)外生枝”,實則“向陽生長”。
綜上所述,這樣的一節(jié)課,相信師生對于謙是充滿敬愛之心的,哪里有愛,哪里就有智慧!真可謂:涵泳真諦鑄詩魂,品味詩意悟情懷。立足課堂揚傳統(tǒng),奮進時代頌先賢。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鹽瀆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