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朝銘 王慧
(1.中國礦業(yè)大學徐海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2.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江蘇徐州 221132)
“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嗎?”實際上是對體育教師文化知識素養(yǎng)、學習能力與語篇記憶(Discourse memory)水平的否認、質疑,并已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傷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加大心理健康問題等基礎性研究。由此可見,體育學、心理學以及二者的交叉研究,既可以滿足個體或群體發(fā)展的身心需求,又符合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
大學生動作表征深加工的探索研究表明,久坐現象增長,對個體的身體活動特征、心理認知、動作表征與知覺范圍等會產生消極影響。相比之下,鍛煉多的大學生,有理由假設他們積累的動作經驗更為豐富。Gibson 指出,感知和行動的緊密耦合與生態(tài)心理學的前提一致,表明一些心理學問題可通過簡單的感知—動作耦合來解決,非復雜的計算。第一,動作表征有助于單詞等內容的理解,這為進一步探討在語篇記憶中的效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方法。第二,Glenberg指出,語言文字的理解實際上是將要發(fā)生的行動模式連續(xù)轉變[1]。有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表明對距離的感知,是外部環(huán)境、目標以及身體擁有的有助于目標實現的潛能的一次有力結合。人的認知受身體感知運動系統的影響,以往的感覺運動經驗在認知過程中扮演著知識的基礎角色。目前,已有研究將內容主要放在具體形象的短語、句子、語篇上,少有顯示身體操作促進抽象概念的認知的結論,與形象篇章記憶的比較研究也很少。
因此,體育動作表征積累對語篇記憶的研究為體育訓練對語篇記憶的促進機制提供翔實、充分的研究基礎;為具身認知研究提供多學科的數據支撐;挖掘大學生掌握體育動作的優(yōu)勢,彌補其學習與認知方面的劣勢,有益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打破固有思維的教學模式和形式,為大學生語篇記憶水平的提升與保持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應用動作記憶的被試操作任務范式,為大學生語篇記憶的提高提供實踐啟示;探索收聽音頻材料上的操作效應,也可能會為提高大學生的記憶穩(wěn)定性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長期反復的身體動作模式無意識地塑造經驗圖式,有助于思維模式的形成,充分肯定了體育運動認識論價值[2]。國內外相關研究發(fā)現,學習記憶是大腦最重要的高級認知功能之一,如何改善和提高學習記憶能力,是體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等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3]。目前,從體育學與心理學的交叉視角,并在此基礎上探究體育工作者或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大學生的潛在優(yōu)勢,分析影響該群體語篇記憶的重要因素,進而提出改善其語篇記憶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為構建新時代、現代化、高質量學校健康教育體系引入新的視角,把體育教育的效果融入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
該方面的研究以各年齡段的白鼠為對象,以Morris水迷宮測驗的方法,發(fā)現適宜的長期運動訓練可提高白鼠的學習記憶能力。其他研究也發(fā)現,運動訓練提高動物的學習記憶能力的產生機制可能在于:運動訓練通過增強神經系統可塑性,促進神經增長,增加齒狀回區(qū)的細胞增殖和神經發(fā)生等方式,進而提高了學習記憶能力。但是,動物研究對象局限性導致上述研究只能分析運動訓練對空間記憶的促進作用,無法說明語義記憶是否也受到影響。
此方面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但研究對象年齡分布范圍較廣,30 min 高強度身體活動可以提高兒童短時記憶,改善兒童的長時記憶[4],中等強度的自行車有氧運動可顯著改善兒童工作記憶水平;高強度30 min有氧運動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長時記憶固化水平;有氧運動可以加快工作記憶任務中的反應速度,提升情景記憶;高強度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內隱記憶運動[5];長期步行可提高老年人面孔記憶水平[5];長期適宜的武術訓練可以促進腦內毛細血管的增生,并提高組織利用氧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習記憶的能力,而情緒與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能是體育鍛煉提高老年人記憶水平的原因所在。體育活動促進老年人認知能力提升已在生活中得到驗證,如有氧運動、力量練習等已被證明可以改善其認知功能。
綜上,體育學領域更多地關注了運動訓練對動物學習記憶能力的促進作用,雖然動物與人類的相關研究均發(fā)現軀體運動對學習記憶能力有促進作用,但尚未有關于運動訓練促進語篇記憶的研究。因此,體育運動與語篇記憶的關系的研究視角有待更新。相比于其他群體,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大學生體育運動表征經驗可能更豐富,對于這個問題,具身認知和體育訓練的動作積累的關系可能會給出答案。
對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和動作記憶(Action Memory)的研究關注身體動作對記憶的影響,研究證明,通過身體運動(操作)實物學習后,記憶保持時間增加,身體操作有利于語言理解、記憶及其保持時間。腦電波研究提供了相應的認知神經基礎證據,“動作—句子一致性效應”(ACE)則是理論基礎。由此說明動作(操作)通過加強記憶促進認知的作用。然而,認知不僅包括語義的記憶,還包括對語篇的理解與記憶,那么,身體運動(操作)在閱讀語篇內容材料的具身效應是可預測的。因此,心理學相關研究范式(具身認知研究),可為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大學生深層運動表征的加工水平提供研究依據與新視角。
手勢是人們常用來具體化表達或者促進對方理解的方式,它與人們要表述的語義相關,互為補充或強化,尤其在帶有情緒的表述中,明顯流露運動表征積累的痕跡,這表明記憶和動作(手勢)之間存在直接聯系[6]。模擬動作理論(GSA)認為,模擬動作和感知狀態(tài),激活運動和運動前皮質,導致手勢產生,根據GSA框架,大腦中的表征越是基于動作,產生手勢的可能性就越大,動作發(fā)生促進形象準確的表達、理解,強化學習和記憶效果,其中身體運動(操作)的熟練程度會直接影響到理解的深度和記憶的保持時間。
體育學已有研究通過控制運動訓練或動作表征水平,分析其對單詞、短語、句子記憶的影響,卻未關注到對語篇記憶和記憶保持的影響,也未明晰動作表征水平與語篇性質、呈現方式的相互作用,深層次的影響機制尚未探索。國內外基于具身認知的閱讀與記憶研究,提出“移動閱讀”(Moved by Reading),“移動閱讀”細化為身體操作(Physical Manipulation)和想象操作(Imagined Manipulation)兩個部分,以是否呈現實物進行外顯操作為標準。其中,在閱讀過程中呈現實物進行操作為身體操作,反之為想象操作,以此探索兩種操作對于空間判斷和記憶保持的影響,并預測身體操作將促進抽象性質內容的學習。因此,動作表征水平、編碼方式、材料性質及呈現方式與語篇記憶的關系是值得討論的,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較為顯著的應用價值。
動作(身體操作)練習融入接口要鏈接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體驗,增強練習的主動性,以強化動作的具身效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動”制“動”,針對學生對學習內容興趣不一的情況,優(yōu)化教學策略,因人施策,靈活調整教學風格,幫助學生更好地揚長避短,提高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匹配度,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當然,興趣高、低的學生都可以隨著練習頻次的增加,促進記憶、理解和縱向認知的出現。
從動作的畢生發(fā)展與個體認知發(fā)展及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相關性看,動作技能的精準性隨個體年齡、經驗的積累而提高,更與大腦神經機制密切相關,18歲到35歲期間,身體動作發(fā)展能達到最高水平,其中運動能力亦如此,體現在易模仿、準確感受和記憶理解上。因此,通過大學生體育動作表征積累促進認知發(fā)展,要倡導“做中學”“練促學”,翻轉課堂增加學生體驗學習的時間和頻率,通過經常感受、多次參與和實際體驗,不斷提高動作掌握的熟練程度和精準性[7],幫助學生進入自動化記憶程序,先保證記住才能進入理解環(huán)節(jié),進而形成理解性記憶,保證記得牢、忘得少,實現體育訓練動作積累促進語篇記憶的實效。
將體育動作表征積累促進認知發(fā)展的優(yōu)勢融入學習記憶效果,融入比例要根據學習內容和難度確定。身體參與的沉浸式學習,通過學習情景、身體感知及身體感受,促進心智的發(fā)展,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感。學習內容的記憶理解難度適宜也是非常必要的。對于知識抽象程度較高,無法使用陳述性語言的學習內容[8],最好的方法就是身體操作參與,體驗促進認知。比如教師教授離心力的公式時,說明離心力和向心力平衡,相對于轉動的非慣性系中的物體,所受離心力為F=mω2r(其中ω 表示非慣性系自身轉動的角速度),那么是否能順利地推導向心力公式?但是如果讓學生握持一個類似流星錘的物品做圓周運動,通過調整連接流星錘繩子的長度、流星錘的重量、圓周運動的速度,感受力的變化,就會很容易厘清各相關條件的關系,這個過程恰恰說明了動作表征積累促進認知發(fā)展的優(yōu)勢。
學習內容通常被分為形象類和抽象類,形象類知識容易被理解,抽象類知識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習難度較大,僅死記硬背難以掌握。比如學習投擲類項目技術的前提可能需要掌握力學原理、力和力矩的關系,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在黑板上講解分析,很可能會出現“一講就會,一做就錯”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支點的變化對做功的關系,就很容易理解,且記憶持久。當然,形象類學習內容本身就具有具體化的優(yōu)勢,教師通過陳述性語言便可以說明主要內容。比如教師給六年級學生講授《狼牙山五壯士》經典片段:胡福才犧牲前的英勇行為。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來說,能記住烈士的行為,但他們難以感同身受當時五壯士對強敵毫不畏懼、英勇頑強、寧死不屈的革命主義精神和高于生命的家國情懷。不難發(fā)現,形象類的學習內容,比如舞蹈、武術等課程需要身體的高參與度,但若脫離身體的參與,缺少動作示范、體驗環(huán)節(jié),即使豐富教學形式,增加觀看視頻的時長和頻次,學生總是不能深度體會到動作背后展示出的情感表達。由此,不難看出動作表征積累的重要性,而學生最容易參與的動作學習就是體育訓練,因此體育訓練不僅強身健體,更是有促進認知的重要作用。
一般而言,學生最常用的學習方法往往是其認可的高效的或者是更易獲得正確答案的策略,“學習風格偏好”或“學習通道偏好”說明,選擇某一種只適合某一類學習偏好學生的方法進行集體教學是不合適的。比如,動覺型的學生不需要教師強調,也會主動增加練習頻率,提高動作的精準性,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記憶和理解,但是對于視覺型和聽覺型的學生來說,調動他們的體驗參與積極性可能是重點。另外,學習通道偏好差異與學習風格偏好相似,已經形成的學習習慣會在學習開始前不自覺地分配給學習內容相應的策略。比如有學生學習單手投籃的技術靠背誦,而有的學生是實踐,感受出手角度、雙臂的力量、撥球的手指發(fā)力等,最終實現熟能生巧,終身掌握一項技術或運動技能,即便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下降,但投籃的動作要領依然是爛熟于心。所以,結合學習風格特點開展教學,將有利于實現語篇的記憶、理解。
隨著國家在宏觀層面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與大力推進,把學校體育作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抓手,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鍛煉的樂趣,在訓練中接受知識的熏陶。而對于體育訓練的動作積累促進語篇記憶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在未來可探索動作表征水平一致的情況下,學習風格偏好所發(fā)生的理解記憶區(qū)別、風格相似的學生在學習材料呈現方式上的差異等,文本、音頻、視頻對大腦的刺激和接收通道是迥異的,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