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及改進對策

      2023-10-07 08:44:31肖菲徐晨光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3年8期
      關鍵詞:節(jié)日文化對外漢語教學改進對策

      肖菲 徐晨光

      [摘 要]本文從教材、教師、教學三方面著手,對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了教材缺乏相應內容、教師文化素養(yǎng)較弱、教學手段不適用等問題,進而提出了完善教材編寫、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教學手段等改進對策,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學提供幫助,更好地促進語言與文化教學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節(jié)日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現存問題;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8-0096-04

      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承載著中國人的血脈根基,語言的教學也無法脫離文化而進行。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作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窗口,留學生通過對中國節(jié)日文化的學習可以更加了解中國人的思想與情感,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漢語進行交際。

      一、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語言是人類互相交流的工具,又是傳播文化的媒介,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習俗、政治和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的體現。[1]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復雜的語言之一,有幾千年的歷史,其文化積淀深厚而悠遠。對于對外漢語學習者來說,要想真正地了解這門語言,提高自身的漢語應用能力,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掌握漢語的語言本體,還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這也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統一性這一根本特點。

      (二)文化教學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漢語熱”已在世界各國悄然升起,許多留學生因對中國的宗教、武術、習俗等中國文化感興趣而學習漢語,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機。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是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多次強調發(fā)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的重要性。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是中國人的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其中不少節(jié)日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其珍貴與價值。中華傳統節(jié)日寄托了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凝聚了中華民族永結同心的精神,是漢語學習者了解中國、認同中國的一把密鑰。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加強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學有其必然性與可行性。

      (三)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構建了和諧的人際關系,體現了我國“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保留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并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活動和生活方式?,F如今,隨著世界各國間的交往變得頻繁,文化在相互融合,優(yōu)秀的文化也走向了世界的舞臺,中華文化也被傳播到海外,無論在哪個國家,他們國家的文化如何,對于傳統節(jié)日有著共通的情感?;蚓拺?,或慶祝,充滿歡樂。這份共通的情感會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且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形式多樣,能讓留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時輕松愉快,同時增加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同感。由此,傳統文化教學引起了對外漢語教學業(yè)界人士的重視,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也因其特殊性走進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媒介及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二、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士的重視,普遍認為傳統節(jié)日文化是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相對于傳統文化概念教學,傳統節(jié)日文化有其一定的優(yōu)越性和共通性。[2]就目前教學現狀而言,教師會以教材為抓手,而教材中關于傳統節(jié)日內容介紹得很少,教師根據教材中涉及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講解,碰到哪個節(jié)日名詞就講哪個節(jié)日,在講解時,偏向于語言的語音、詞匯等要素教學,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時會從展示中國傳統節(jié)日習俗這些物質層面入手,使其知道在什么節(jié)日應該做什么、說什么、吃什么、節(jié)日日期等。在講解的過程中多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低。加上近三年來,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對外漢語教學以線上教學的方式開展,使得課堂互動性降低,無法進行文化體驗活動,導致對外漢語學習者對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夠深入,并沒有真正了解中華文化的意義和內涵,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教材中缺乏相關的教學內容

      漢語教材是漢語學習和教學的憑借,脫離了漢語教材的支撐,對外漢語教學便難以為繼。針對教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趙金銘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中強調,對外漢語課開設的成功與否,其所采用的漢語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決定作用,漢語教材選用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留學生漢語學習的效果和漢語教學的效率。[3]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被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jié)日,在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這些節(jié)日的介紹內容較少,大多數教材的編寫以教授語言點內容為主。在有些教材中只是簡單地介紹某個節(jié)日名稱,沒有介紹其背后的文化和語言特征;有些教材會提及中國傳統節(jié)日,但是只提到節(jié)日的由來、祭祀對象,而忽略了節(jié)日的風俗、習俗以及節(jié)日期間的禮儀。此外,有些課文中也沒有提及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內容,僅僅拉開了傳統節(jié)日文化內容的序幕,而不會深入介紹。以我校留學生所使用的教材《發(fā)展?jié)h語》六本綜合教材為例,關于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內容大多出現在課后練習模塊并零散分布,課文中沒有出現直接相關的主題。雖然春節(jié)這一節(jié)日詞語出現的頻次最多,但書中并未對其文化習俗、文化內涵進行介紹,缺少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師自然也不會將大塊時間用于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教學,使得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無法很好地融合。

      (二)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較弱

      教師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主體之一,在漢語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既是漢語知識的傳授者,也是中華文化的理解者、傳承者和傳播者。他們應該除了具備優(yōu)秀的漢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知識外,還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具體體現在文化、能力和知識這三方面的要素上。[4]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必須要具有扎實的中華文化修養(yǎng),然而部分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較弱,這就會導致傳統節(jié)日文化介紹表達呆板、無趣,無法激發(fā)留學生對漢語學習的熱情,出現需求與實際教學不對等情況的產生。例如在進行春節(jié)節(jié)日介紹時,可能只停留在語音、詞匯教學層面上,教學內容缺乏文化意義,缺乏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能充分展示春節(jié)這一節(jié)日內涵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及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此外,教師在漢語教學中應該多多將中外文化進行比較,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漢語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然而一些教師存在在此方面有所欠缺的情況。例如,在講到餃子時,只談及過春節(jié)需要吃餃子,而不講其文化內涵,更不會將餃子與比薩進行對比,從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這種課堂教學內容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食之無味的感覺。

      (三)教學方法不適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內涵,傳統節(jié)日教學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應是一股腦式的全盤托出。據筆者了解到的實際情況顯示,當前對傳統節(jié)日的教學依舊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進行,比如教材中提到了中秋節(jié),教師會著重講解賞月、吃月餅等表層文化現象,有時會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一些圖片或節(jié)日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留學生語言文化的局限性,存在聽不懂、看不明白的情況,很少會有學生參與的環(huán)節(jié),只是被動地學習。單純的語音、詞匯、語法教學及相應的聽、說、讀、寫訓練并不適用于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學。

      三、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學改進對策

      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學雖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相關教學,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相關調研,從以下方面提出改進對策:

      (一)完善教材編寫

      教材作為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也是教師教授知識的藍本、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關于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教學資源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相關教材數量少、教材內容編排不合理、缺乏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等。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完善教材的編寫:

      首先,在現有教材中適當增加帶有傳統節(jié)日主題的課文,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融合,使學習者在掌握語言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課文內容的編排上,可以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優(yōu)化教學內容,針對初級學習者可以用對話體的方式呈現節(jié)日過程,針對中高級學習者,可以用敘述方式展開,將一些節(jié)日的傳說或習俗融會貫通,如加入春節(jié)的壓歲錢、七夕情人節(jié)、嫦娥奔月的傳說等,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使得教材本身變得生動有趣,更具吸引力。與此同時還要做到與時俱進,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以體現語言的交際性作用。

      其次,現如今,大部分的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都是關于語言要素的教學,相對而言,文化教學的比重很小,涉及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教學內容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些文化專題教材中,雖然有關于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介紹,但大多內容晦澀難懂,枯燥無趣,實用性不強,并無專門的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教材。因此編寫具有代表性、權威性、趣味性、實用性、對比性的,匯集傳統節(jié)日相關文化知識的一本專門性教材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彌補教材的空白,還可以方便留學生系統地學習和了解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相關知識,增加他們的學習動力。這種專業(yè)的文化教材可以把內容豐富而又雜亂無章的節(jié)日文化系統化,既可以幫助教師進行相關課程和知識的傳授,也可以方便學生的學習理解和中華文化的傳播。

      (二)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

      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一個對外漢語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因此要求其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從業(yè)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教師由于自身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在進行文化教學時只是單純地憑借自己早已習慣的淺層文化認知向學生介紹文化知識,對于文化背后蘊含的價值觀念、民族精神不能做到很好地講解,甚至在學生對其發(fā)問時,將其敷衍地回答為這是中國人的認知習慣,[5]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也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對外漢語教師需要廣泛閱讀并掌握民俗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文化等內容,除此之外,還要熟悉不同文化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了解學習者在說和理解中可能存在的差異,并且尊重這種文化差異,才能避免文化沖突,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方面,我們可以引導教師通過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的著作和作品來擴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且定期組織讀書會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就如何將其更好地融入教學進行經驗交流。“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加強對中國文化歷史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對中國歷史、思想、價值觀以及傳統習俗的認知,關注主流文化,不僅可以拓寬文化視野,還可以樹立文化審美觀。在此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參加各類文化講座來學習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養(yǎng)。

      (三)完善教學手段

      對外漢語教學手段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新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彌補傳統教學的弊端,更有其可取之處與優(yōu)勢所在,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還能使他們樂學、愛學。下面就從以下幾點談一談如何完善對外漢語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學手段:

      1.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

      在傳統教學的一些教學方法尤其是文字性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容易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端。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一教學策略沒有放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而是在教師組織課堂、傳授知識時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狀況、聽課和參與活動的情況,充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選定教材,以學生的國別來選定教學的側重點,再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不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而是穿插多種教學法以達到學習、掌握的效果。在課堂中,多設置一些能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活動,如利用多媒體軟件制作一些趣味性極強的小游戲,將語言教學與節(jié)日文化教學融為一體,使學習者體味到節(jié)日文化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中秋節(jié)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八月十五代表什么節(jié)日、該節(jié)日的由來和習俗,再進行深入,用生動的語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從而啟發(fā)學生明白中秋節(jié)是慶豐收、盼團圓的節(jié)日。教學時,可以讓留學生在教材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片段,進行朗讀與交流,還可以讓留學生找到有關中秋節(jié)的小故事,進行角色扮演,觀看中秋節(jié)小視頻,使學生沉浸其中。這種沉浸式的以學生為主的節(jié)日文化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發(fā)揮學生能動性,鍛煉學生探究思考的能力,真正把學生“留”在課堂。這種傳統節(jié)日教學方法與傳統的單一的聽說讀寫的講授不同,它不僅能夠保證留學生的課堂參與率,還能用較低的課堂強度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2.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通過講解、渲染、熏陶等講課方式,輔以裝扮教室、開展具有特色的實踐活動,營造節(jié)日的氛圍,開展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比如,開展食物制作、猜燈謎、觀看賽龍舟、參加相親會等情景式活動,教師通過文化講解、習俗談論、實踐引導等方式,讓學生盡可能地處身于類似于該節(jié)日的氛圍之中,以此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并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漢語。創(chuàng)設情景能夠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吸收知識,達到記憶的效果。這種方法有利于將語言知識細化,尤其在口語、聽力的學習方面。例如,在聽力與口語練習方面,可以圍繞中秋節(jié)進行提問,如在介紹中秋節(jié)后問“你喜歡中秋節(jié)的哪些地方”“如果你過中秋節(jié),你想做些什么”等問題,這種以節(jié)日為主線,引導學生學習探討的方式,不僅能鍛煉留學生的口語、聽力,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6]還能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會有關中秋節(jié)的文化知識。這種情景式教學又可以和體驗式教學相聯系,強強聯合、齊頭并進,共同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開展文化活動,體驗文化魅力

      中國傳統節(jié)日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桑巨變,在歷史進程中歷經了繼承與發(fā)展,形成了一些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節(jié)日習俗和文化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傳統文化節(jié)日教學,可以使留學生們在歡樂、愉悅的氣氛里沉浸在中國文化的海洋中,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節(jié)日文化教學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課余時間也是進行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學的好時機。對外漢語教師除了可以帶領同學們參加當地具有節(jié)日氛圍的活動,還可以通過組織“傳統節(jié)日文化周”“大學生藝術節(jié)”等進行教學,對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飲食及文化內涵等內容進行有效展示,在此過程中,可以使學習者感受到中國獨有的交際文化、寒暄文化,并在目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語言的正確運用來檢驗學習成效,調動其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增加了對當地文化的體驗,有助于其克服文化休克的心理障礙,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4.適當引入古詩詞教學

      中國的詩詞文化影響深遠,從《詩經》和《楚辭》開始,古人便有了吟詩的傳統,古詩詞更是留學生了解歷史上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一面鏡子,也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對外漢語教學中,準確、靈活、生動地引用古詩詞有助于留學生的漢語學習。但在選取古詩詞時,選擇容易理解且貼近節(jié)日文化氛圍的詩詞是至關重要的。在詩詞講解時,由于留學生語言基礎薄弱,需要配上相應的圖片以達到直觀的效果,還應加上簡單的語言表述,強化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引用《靜夜思》時,應通過多媒體放映圖片,加以語言描述畫面:月亮的光照在地上,和霜一樣。我看著月亮,思念家鄉(xiāng)。并著重講月亮,它代表著團圓,因此那時的古人會望月思鄉(xiāng)。古詩中體現著中國文化,以《靜夜思》為例,月亮自古以來就是團圓的象征,因月亮會周期變化,由缺變圓,象征中國人期盼團聚的心理,而古詩中情感也隨意象表達出來。古詩詞的學習也使留學生更加了解中國的節(jié)日文化。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了“插茱萸”,寫出了中國重陽節(jié)中登高與插茱萸的風俗,一個“憶”字可見詩人對家人的思念,這也同樣表達了中國人過節(jié)時渴望團圓的思想。再比如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詩作為詩句中的經典,表達了中國古人渴望長壽與永久的安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教會留學生有關中國古人對月的看法,為什么古人喜歡賞月,進而教會留學生賞月文化的由來,真正地體會到節(jié)日文化,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教學是培養(yǎng)知華、友華、樂華國際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感受中國、認同中國的有效途徑。語言文化教學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展示自身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在國際交流、文明互鑒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使其大放異彩,對外漢語教學的從業(yè)者們任重道遠,對外漢語教師們不僅要有過硬的業(yè)務水平,還需在教材的編寫、提高個人文化素養(yǎng)、豐富教學手段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適合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路徑。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同時,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傳統節(jié)日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泛,使留學生們加深對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以此來適應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為其提供不竭動力和知識源泉。

      參考文獻:

      [1]樂守紅.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與對外漢語教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329.

      [2]鄭坤麗.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華夏地理,2016(5):45.

      [3]張輝.傳統節(jié)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困境與對策[D].南京:東南大學,2019.

      [4]崔宏.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講授[J].文學教育:下,2022(2):49-51.

      [5]李卓遠.對外漢語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J].文學教育:下,2021(12):84-85.

      [6]Bian Fei.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Sciences and Wealth[J].2017,6:138.

      猜你喜歡
      節(jié)日文化對外漢語教學改進對策
      中美節(jié)日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人民論壇(2016年33期)2016-12-27 13:06:43
      柳永的節(jié)日詞與北宋節(jié)日文化
      淺談組織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新課標下小學田徑教學的現狀與改進對策
      我國城市社區(qū)服務存在的問題與改進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28:53
      對外漢語課堂游戲教學設計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5:53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初探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0:54
      初中語文教學現狀與改進對策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9:10
      節(jié)日大觀園
      傳統節(jié)日符號的當代應用明
      現代交際(2016年12期)2016-07-09 02:11:36
      克拉玛依市| 当涂县| 武穴市| 泰安市| 焉耆| 克东县| 武义县| 兴义市| 育儿| 筠连县| 甘谷县| 阜新市| 上犹县| 黎川县| 江北区| 海晏县| 遂川县| 溧水县| 双牌县| 茂名市| 增城市| 延边| 柳河县| 乌海市| 竹山县| 客服| 榆社县| 于都县| 胶州市| 富源县| 志丹县| 苏尼特右旗| 泸州市| 安康市| 应用必备| 遵化市| 永昌县| 陕西省| 岫岩| 平陆县| 福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