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在體育鍛煉的基礎(chǔ)上對學生活動進行引導,通過各種實踐體驗,將課程實踐的基礎(chǔ)根植于學生真實的經(jīng)歷,實現(xiàn)跨學科融通,達到既出力流汗又學創(chuàng)融通、手腦并用,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綜合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針對肌肉無力,設(shè)計提升肌肉力量的練習
設(shè)計目的:一是提高搬運能力。讓學生在搬運物品中感受到自己上肢力量變強,能夠較輕松地搬運一定重量的物品,且能做到搬運方法正確;二是形成“反思”的意識。當遇到問題,學生能“反思”自己不能輕松搬運的原因,能夠?qū)φ兆约旱纳眢w狀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能積極主動地進行練習。
具體方法:觀察與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搬運物品時的身體姿態(tài)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動作技能狀況并與教師進行對比,學生開始觀察自己的身體形態(tài),分析力量偏小、技能不強的原因,認識到姿勢或方法不正確、自身力量欠缺是形成搬運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增加肌肉力量,提高搬運能力。
搜集資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提高搬運能力的方法,認識到“上肢力量欠缺”“下肢力量不足”“協(xié)調(diào)發(fā)力較差”等都可以引起搬運能力不強,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整體力量不足、缺乏針對性訓練。對此,教師引導學生在網(wǎng)絡(luò)上、體育課堂上尋找增強肌肉力量的練習方法,明確鍛煉方法、要求和步驟。
實踐和練習。明確基本的搬運物品方法,如,搬較重物品時一定要養(yǎng)成先下蹲的習慣,借助下肢力量搬起物品,防止因動作不正確造成腰部的損傷。學生依據(jù)鍛煉原則進行針對性練習:上肢力量不足的學生要進行俯臥撐、推舉輕物等;下肢力量不足的學生可以選擇立定跳遠、靠墻靜蹲等;協(xié)調(diào)發(fā)力較差的學生要多做上下肢協(xié)調(diào)性練習和搬運的模擬練習,如搬運廢輪胎、桌椅等。同時,教師做好學生的個性化指導,提高訓練的時效性,同時針對出現(xiàn)的怕苦、怕累等思想問題,要做好疏導工作,使學生認識到“鍛煉是自己的事,堅持才能增強力量”。
挑戰(zhàn)與變化。教師利用不同時間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練習,使學生感受自身的變化。一是,充分利用課上“評”的時間進行鍛煉。有計劃地進行不同項目、部位的小型競賽,如對三點支撐比長、原地縱跳比高、臀橋比多等進行集中評價,優(yōu)勝者要展示交流、介紹鍛煉方法和體會,學生在學習后要進行反復練習,針對自己的情況適當改變鍛煉方式和方法。學生間相互學習提高,在集體中相互競爭,提高了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二是,適當進行居家練習指導。重視居家鍛煉作用,鼓勵學生進行簡單輕物推舉、跑樓梯、平板支撐等活動。鼓勵學生練習拎家里重物,如一袋面、一大桶礦泉水,感受手臂力量的變化;建議學生協(xié)助家長做一些家務(wù)勞動,如清掃地面等,感受肌肉在參與活動中的變化情況,鼓勵學生與家長交流鍛煉后的真實感受。
練習建議:一是,提高訓練的時效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評價自身的身體狀況,選擇好鍛煉項目和方法進行練習,教師要做好評價,做好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提高訓練的時效性。二是,教師重視激勵與反饋。重視學生在鍛煉過程中的反饋,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不同健身方法帶給身體的刺激和身體的變化,認識到“好身體是鍛煉出來的”,并通過漸進式練習達到學習知識、提高樂趣、改善效果的目的。三是,明確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學會安排鍛煉強度與密度,同時注意堅持鍛煉的連續(xù)性。
注意事項:注意鍛煉安全,按照從上肢到軀干到下肢的順序練習,不專門做同一部位的練習;學生進行針對性練習時,教師要給予適時評價;在學生練習搬運全程中,教師進行指導并提醒注意安全。
二、指向器材使用,設(shè)計掌握器材管理的練習
設(shè)計目的:一是掌握器材擺放原則。場地設(shè)置干凈、整潔、有條理、顏色對比強烈,有遞進難度,在高度、遠度、運動方向等方面不斷變化。二是讓學生認識到器材管理的作用,促進學生管理能力、認知能力、勞動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jié)合的實踐中,正確認識勞動和勞動價值,形成良好習慣。
具體方法:引導與認識。了解體育器材的基本形狀、作用和整理擺放的基本原則;認識小欄架、標志碟、標志桶、標志桿、山羊、跳箱、各種球類等器材。
制訂規(guī)定。查找資料,做好調(diào)研,厘清器材數(shù)量,依據(jù)使用頻率確定擺放位置,制訂《體育器材室管理規(guī)定》《體育器材借用規(guī)定》,并嚴格遵照執(zhí)行。
協(xié)助教學工作開展。學生能及時協(xié)助教師搬運、擺放、回收器材,體現(xiàn)安全性、便捷性、美觀性。具體如下:一是,日常教學器材擺放回收。協(xié)助教師課前、課中按照要求擺放器材,如,體操墊擺放時要注意地面平整、無雜物,注意擺放方向要背光,以及墊子之間的安全距離等。課后要及時回收、擺放整齊,無污損。二是,做好練習器材準備,15m折返跑、仰臥起坐、跳躍障礙、專項體能等訓練器材要提前準備好,形成“場地器材等學生”狀態(tài),不同器材之間既要保持遠度又要注意在高、遠度等方面協(xié)調(diào)好,使場地、器械有挑戰(zhàn)性。三是,做好“小裁判”工作?;@球、投沙包、踢毽子等多樣的競賽組織都需要裁判員,教師要教會高年級學生擺器材、做裁判工作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實踐,不明白的要及時求教;使中低年齡學生認真觀察擺放,主動協(xié)助教師擺放。
激勵或反饋。利用好“健康服務(wù)競賽活動”,在“體育節(jié)”上開展搬器材比賽、器材室器材展示,開展日常教學擺放器材評價、評選優(yōu)秀標兵,交流管理經(jīng)驗,堅持做好“帶徒弟”工作,進行不同器材、不同組合的體育鍛煉活動,發(fā)揮“小干部”優(yōu)勢。
練習建議:提高學生認識。明確器材管理看似簡單實則影響教學、訓練和比賽,要求較高,意義重大。重視器材管理。助力體育競賽活動,在各項活動競賽中,高年級學生做好“裁判員”“器材搬運員”工作,協(xié)助教師做好低年級體育競賽活動。
注意事項:加強組織與引導,重視全員育人工作,明確個人職責?;顒又凶⒁獍踩[患教育,做好言傳身教,防止受傷。加大器材使用原則、要求的宣傳,熟悉器材管理方法。
三、運用實踐游戲,設(shè)計提升動手能力的練習
設(shè)計目的:一是提升動手能力。掌握簡單縫紉技法,能制作不同規(guī)格的沙包,學會選擇縫紉用針和用線,學會設(shè)計尺寸等,并能合理借助輔助工具進行縫補、縫制。二是提升意志品質(zhì)。合理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見證了自己的勞動成果,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參與活動更具針對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自主探索、勇于實踐等能力,使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體驗,認識到失敗不可怕,只要認真學習、勤于思考、努力實踐,就會有收獲。
練習方法:引導觀察。學生觀察沙包破損情況,分析產(chǎn)生破損原因。
資料搜集。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縫制工具,搜集用手工針縫制沙包的方法,初步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
動手實踐。訓練用手工針縫制的不同縫紉技法,采用剪裁、排演、縫制等不同步驟縫制出不同形狀、重量、顏色、功能的沙包。
游戲練習。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自己縫制好的沙包進行針對性練習。具體如下,跑跳素質(zhì):搶沙包比賽、夾包比遠、夾包連續(xù)跳;投擲素質(zhì):沙包擲遠、擲準,沙包拋接練習,單手抓握不同重量、形狀的沙包練習,沙包操練習;綜合能力游戲:雙腳夾包跳躍,踢沙包,踢包比遠,頂沙包走、跑,跳房子;游戲再提升:丟多包的丟沙包游戲,投包入圈,投包擊人等,以及貼燒餅、轉(zhuǎn)鐵圈、斗雞、斗牛等傳統(tǒng)游戲。
信息反饋。學生評析不同游戲的鍛煉作用和器材使用初體驗,討論動手改進方法,進行再次縫制和游戲的再次練習。
練習建議:鼓勵學生大膽實踐。通過改變運動方式、競賽規(guī)則,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通過變換練習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注意事項:實踐活動注意操作安全。發(fā)揮評價作用。鼓勵學生針對自己動手能力稍差的問題,堅持親身示范、明確學生的練習要求。
[本文系北京教育學院體育市級骨干高研班學員課題“體育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jié)合落實勞動教育的途徑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00311508B—08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