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特征、功能與引導路徑

      2023-10-08 23:24:58涂怡弘
      關鍵詞:主流文化青年亞文化網絡

      涂怡弘

      [摘 要]網絡環(huán)境下青年亞文化呈現新樣態(tài),其多元性、拼貼性、娛樂化和情感化特點愈加突出,同時又具有了邊界模糊、集聚松散、抵抗性減弱、迎合商業(yè)收編等新特點。網絡文化的特征對主流文化介入和引領網絡文化健康發(fā)展造成新困惑,但也帶來新機遇。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增強教育主客體互動、轉變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話語等多種路徑,消解與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區(qū)隔,消解文化沖突,不斷提升主流文化引領的影響力和時效性。

      [關鍵詞]網絡;青年亞文化;主流文化;文化引導

      [中圖分類號]G4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3)04-0162-05

      網絡信息技術迅猛更迭,集成式發(fā)展的社交平臺為青年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間。青年已然成為網絡參與的主體,通過技術賦權打破與主流文化的藩籬,以風格化、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參與到社會文化實踐中,形成獨具特色且值得關注的網絡青年亞文化。網絡青年亞文化所塑造的虛擬化、娛樂化、碎片化、自由化的文化景觀,正在極大地影響當代青年的審美品味、道德品質、話語行為和價值觀。正確把握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特質,加強主流文化的引導,消解網絡亞文化對青年健康成長的負面影響,已然成為引領青年思想的關鍵。

      一、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樣態(tài)和特征

      “亞文化”是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從屬性的局部文化現象,是人們在廣泛的社會范圍內,企圖解決階層結構性矛盾時不斷形成的差異化、風格化、獨特化的文化現象和集體認同形式[1](P12)。青年亞文化則是“青年群體創(chuàng)造性表達自我的文化實踐”[2],青年在亞文化的共同經歷與認同中區(qū)分其與主流文化的差異,試圖通過文化的對抗來支撐內部的共同精神。在網絡技術的影響下,當代青年亞文化從現實生活被搬演至虛擬世界,早期基于傳統(tǒng)大眾媒介的青年亞文化研究的解釋力日漸式微,嬉皮士、無賴青年、朋克和摩登族等青年亞文化現象已成為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是佛系文化、飯圈文化、彈幕文化、鬼畜文化、網紅文化、惡搞文化等新生代青年亞文化。

      學者馬中紅粗略地將我國當前活躍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分為五種類型[3]:一是抵抗型亞文化,以“惡搞文化”“祖安文化”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以粗鄙的網絡語言對傳統(tǒng)主流權威和社會規(guī)制進行政治意味的反諷。二是虛無型文化,以“佛系文化”為典型的虛無型文化傳播的是一種無意義的情感表達,表露出看客、圍觀的心態(tài)。三是解困型文化,“屌絲文化”的盛行時正說明青年面對社會矛盾問題時常以自嘲的方式進行文化自救。四是逃避型文化,“Cosplay”“ACG”“御宅文化”等逃避型文化通過“身份準入”為門檻,形成了偏安一隅的自我文化認同。五是分享型文化,以“飯圈文化”為代表,基于趣緣而建立起來的分享型文化為群體中的他人提供學習、工作、生活、娛樂的資訊。當然,網絡青年亞文化的類型不止于此,隨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文化再生,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生存樣態(tài)、表達方式和協商理路發(fā)生轉變,但都較一致地呈現“松散性、弱抵抗性和流變性”特征。

      (一)虛假的認同:青年亞文化的文化圈層從區(qū)隔走向交融

      傳統(tǒng)的青年亞文化,“都是依托固定場所或物質符號來表現所認同的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階級差異和代際矛盾”[4],而在網絡時代,場域空間邊界模糊不清,人們可以跨越地理的限制在網絡中歸屬不同的社區(qū)群落,既可是“彈幕族群”也是“貼吧玩家”。在“亞文化的疏離”與“媒介鴻溝”的雙重作用下,一個個無邊界且處于不斷變化的“非正式新型組織”[5]建立起來,消弭了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亞文化之間因地理疆域束縛的交流隔閡,呈現流變性的文化交往形態(tài)。亞文化之間的互滲交融導致亞文化社群集聚呈松散態(tài),消解了傳統(tǒng)亞文化因階級、種族、性別等“事實”而“被迫”產生的文化對立[6],以審美、品味、興趣等“非原生態(tài)”的身份認同產生情感聯結,形成亞文化群。可以說,當今青年或多或少地從屬于不同的網絡亞文化社群中,青年亞文化群體呈現出一種離散的集群認同。

      (二)溫和的抵抗:青年亞文化的文化表達從攻訐走向反諷

      麥克盧漢的經典預言:“媒介即訊息,媒介技術的變化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7](P38),至今仍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網絡顛覆了傳統(tǒng)文化的生產模式,單向式、中心化的傳播方式、話語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都發(fā)生深刻變化。從“葛優(yōu)癱”表情包配上各種頹廢文字在網絡風靡,到麻將“南方”牌表達出“人生太難”的力不從心,再到一系列“躺平”漫畫騰空出世,網絡青年亞文化通過挪用、拼貼與同構進行編碼和意義重構,借用他者的文本、音視頻、圖片表情等符號進行內容加工、改造、再生和轉換,以符號重組和情緒表演標榜頹喪文化的盛行,以“看似順從”的戲謔與反諷表達出對現實壓抑的不滿和反抗。相較傳統(tǒng)青年亞文化政治抨擊、游行示威等激烈的抵抗方式,網絡青年亞文化以這種新的表征方式,隱性、委婉地展示抵抗姿態(tài),且其儀式抵抗的溫和特質愈發(fā)顯著[8]。

      (三)商業(yè)的收編:青年亞文化的文化消費從偏隅走向主流

      “收編”一直是亞文化研究領域的關鍵詞,亞文化隨時間的推移,其發(fā)展態(tài)勢終究逃脫不了被社會主流權威“收編”的命運。在消費主義和泛娛樂化浪潮的助推下,主流社會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商業(yè)收編日益凸顯。當主流社會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將網絡青年亞文化符號轉為利潤豐厚的商品時,網絡青年亞文化就不折不扣地淪為一種文化消費。如今,“網紅文化”將“用戶”當作“產消者”,用戶通過制造流量成為一種商品。對“網紅”而言,用戶的觀看、點贊、評論、打賞越多,意味著“網紅”在平臺上能夠吸引到的流量越多,隨之而來的廣告代言、貨物銷售額、甚至具有龐大粉絲量的賬號都能成為“網紅”帶來變現的經濟效益。在商業(yè)收編的經濟利導下,網絡青年亞文化失去了抵抗意義,反而改弦更張地從主流社會中尋求經濟突圍?!熬W紅”時代,草根階層所具備的底層對抗性在資本的裹挾下,早已淪為視覺消費奇觀[9]。

      二、網絡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思想引領的雙重影響

      網絡青年亞文化多元化、拼貼式和娛樂化對主流文化在傳播領域的話語權、權威和思想引領功能都造成一定的削弱和稀釋,但其集聚松散、抵抗弱化和商業(yè)收編的發(fā)展態(tài)勢,又為二者共融共生帶來新的機遇。

      (一)嵌入:網絡青年亞文化實現思想引領功能的可能性

      1.網絡青年亞文化的認同泛化為主流文化思想引領提供了契機。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樣態(tài)分類、風格特征和認同穩(wěn)定性日益變得流動不居。在拼貼的符號建構中,青年亞文化的主體身份標簽不斷被稀釋,集體認同也更加泛化,從廣度上表現為一種戲謔的青年全民認同,而從深度上則使得青年亞文化的身份認同變得漂移、流變、不穩(wěn)定,甚至支離破碎,從而打破了網絡青年亞文化通過技術壁壘構筑起的文化認同高墻。隨著維系成員的興趣、熱點話題發(fā)生轉移,群體認同也隨之散落。這既為主流文化適時介入網絡青年亞文化提出迫切要求,也為二者的“破圈”提供有力契機。

      2.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社群心態(tài)為主流文化思想引領提供了方向。就心理學而言,青年問題的根源“在于青年的深刻的內心沖突、情緒感染或是不同體驗之間的矛盾”[10]。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等社會結構快速轉型導致的外在性沖突、青年缺乏關愛等心理發(fā)展失衡導致的內在性沖突和網絡青年亞文化再生產導致的間接性沖突[11]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結果。網絡青年亞文化最根本的產生動因是青年情緒宣泄和對身份認同的渴求。青年在網絡超時空的虛擬浪潮下,彼此距離感消失,感到壓抑和無力,在群體心理的感染下逐步喪失自主性和能動性,在一點點的個性缺失中出現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維退化。可見,了解、分析青年群體的在網絡時代的心理特征既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重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前提。

      3.網絡青年亞文化的虛擬空間為主流文化思想引領延展了陣地。據中國青年網面向全國1220名大學生的用網調查顯示,41.56%的大學生每天手機上網時間超過5個小時[12],青年成為最活躍的“網絡因子”。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B站、淘寶等直播平臺,知乎、貼吧、豆瓣、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均是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場景”,全方位占領青年的生活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擠占了傳統(tǒng)主流文化思想引領的線下物理空間,帶偏了青年的線下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方向,削弱了主流文化的線下宣傳效果。但這也為思想思想引領開辟了另外一片煥然一新、不可或缺的宣傳陣地。

      4.網絡青年亞文化的話語表達為主流文化思想引領提供了借鑒。話語轉換是文化傳承過程中始終存在的主題。受多元文化的影響,當前主流文化思想引領不斷遭受沖擊,若想真正獲得青年認可,提高青年思想引領的信度和效度,主流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由精英話語轉向大眾話語的變革勢在必行。網絡青年亞文化鮮明的娛樂化、輕松化、生活化的話語方式和方便快捷、互動性強、可視可感的表達形式為主流文化思想引領的方法創(chuàng)新提供借鑒,可賦予思想引領“不教之教”的隱性特征,并使其成為符合青年需求與主流價值滲透互為耦合的產物。目前已有許多文化學者巧借直播方式進行主流文化傳播,化“困境”為“優(yōu)勢”,提升主流文化思想引領的“溫度”。

      (二)掣肘:實現主流文化思想引領功能的困境

      1.主體之困: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媒介適應滯后。從微博、貼吧到B站、抖音,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生產媒介不斷嬗變,夾雜伴生著不同類型的亞文化。媒介繁衍蝶變速度之快,讓傳統(tǒng)主流媒體和政府部門應接不暇,未能及時補位網絡亞文化場域,讓網絡青年亞文化的錯誤滋生有了可乘之機。堅持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發(fā)聲”,是網絡青年亞文化作為文化育人的有力抓手。

      2.理念之困:對網絡青年亞文化態(tài)度亟待轉變。弗洛姆認為,現代社會中對人的影響有兩面性,“它使人越來越獨立、富有批判,但也使人越來越獨立、孤獨”[13](P38)。網絡青年亞文化展現出“我行我素”的態(tài)度,又透露“無法溝通”的疏離感的文化表征背后,實則是青年群體不安全感心理的映射?!俺瘋€體化加深方向每邁出一步,新的不安全感對于人們的危險就更進一步”[13](P38)。無論是從主觀層面對網絡青年亞文化持管控態(tài)度,還是在客觀結果上實行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管控手段,無疑都破壞了網絡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平等對話的前提,在社會大背景下反向加深青年的不安全感。在這一困境下,如何正確地看待主流文化與網絡青年亞文化之間的特點與差異,尋求“化戾氣為祥和”的共生渠道,成為當下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3.表達之困:與網絡青年亞文化的話語體系不對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又會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推動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水平螺旋式上升,邁向新的更高階段[14]。思想引領的超越性決定了它必須不斷契合受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和視野前瞻。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前沿性和快捷性使青年的興趣愛好、信息范疇和創(chuàng)新思維更加開闊,而主流文化傳播的內容層次性、針對性、情感卷入度和超前性均不足,導致青年“不愛看”“不想聽”,不僅不支持主流文化引領的思想內容,反而產生反感。及時轉換話語體系,有效地將異質性、短暫性、雜亂性和碎片性的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提取和話語形式轉變,成為主流文化傳播的重要轉向。

      三、主流文化引領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實踐路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主流文化引領網絡青年亞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通過增強主客體互動、轉變理念、創(chuàng)新話語等多種路徑,在宏觀層面上關注思想引導與整個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關系,在微觀層面強化思想引領過程與網絡青年亞文化的交融,實現網絡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話從“堅壁清野”轉向“撐船就岸”。

      (一)文化引導的主體需由單一獨立向多元協同轉變

      馬克思曾寫道,“國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員的辦法是: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15](P217)。這表明,“以國家為代表的政治集團不僅是思想教育主體,而且是最高主體”[16]。這表明,一切部門、機構、團體、組織和個人都應形成統(tǒng)一的主流文化思想引領的主體,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遵從同一性目標、形成統(tǒng)一共識,加大主流價值觀宣傳力度、拓展推介渠道,以常態(tài)化、聲勢化舉措強化主流文化思想引導的主體權威,協同發(fā)力,構建齊抓共管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大格局。在全媒體時代更是如此。信息的去中心化生產、分眾化傳播趨勢明顯,單純依靠國家主體,難以實現有效覆蓋、深度觸達。要努力構建主流文化戰(zhàn)略傳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政府、媒體、社會(公眾)三位一體的多元國際傳播主體格局,探索建立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機制,改變長期以來官方機構和主流媒體為主的相對單一的傳播主體格局,建立更加適應多元主體協同發(fā)聲的主流文化傳播主體集群。近年來,以中央媒體為代表的“國家隊”,不斷嘗試涉足B站、知乎、抖音等網絡陣地,擁有783萬B站粉絲,視頻播放數達14.5億?!度嗣袢請蟆贰缎氯A網》《央視新聞》等中央企業(yè)媒體聯盟也陸續(xù)與青年亞文化網絡平臺開啟“破圈”合作,努力破除“二次元”之壁,傳遞主流文化聲音。

      當然,文化傳播的主體間性也是存在的。充分發(fā)揮網絡青年亞文化中有益成分所具有的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力,能夠充分調動青年主觀能動性,在不斷與主流文化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參與主流文化的建構,從而漸入式、有目標地完成青年對主流文化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自我認同,使主流價值觀在青年心中從朦朧走向自覺,對激活主流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具有反哺作用,進而以完善的自我人格引領群體認同,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文化引導理念由對立沖突向包容共生轉變

      首先,應該摒棄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偏見,有效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的價值意義和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思想引導的本質和目標,又遵循網絡青年亞文化生存方式的文化產品,打造兼容并蓄的文化環(huán)境,不僅能疏解青年的心理逆鱗,也能從情感上獲得青年好感,建立和諧的關系,為主流文化鋪平道路,從而創(chuàng)造出廣闊的引導空間。

      其次,應該實現文化樣態(tài)到文化景觀的理念轉變。人們對網絡青年亞文化抑或主流文化的認知,往往是從某一直觀可感的文化具體存在方式開始的。主流文化往往直抒胸臆地闡述某一價值、理論“狀態(tài)”或文化“模樣”,這種局部的認知使主流文化的影響范圍受限、情感認同程度不深,難以形成強大的主流文化輿論場。在網絡時代,媒介成為青年亞文化傳播的利器和青年一代尋找志同道合、建構文化族群的文化場域,掌握權力的青年亞文化群體有能力在網絡空間內構建“異托邦”式的實踐場所。網絡媒介所天然具有的隱性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在與日常生活的勾連中產生熟悉的場景式交流和情緒化感染。主流文化應巧妙吸納網絡傳播的優(yōu)勢,將思想引導根植于現實生活,將生活場景中可能存在的主流文化元素進行梯次開發(fā),整合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生產手段進行文化生產和實踐,讓主流價值觀跳脫出單一的文化樣態(tài),以多渠道方式向外傳播和擴散,形成無處不在的文化景觀。

      (三) 文化傳播的話語需由普眾宏大向精準細微轉變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突出地表現在對社會的整合和凝聚上,而以人為本的社會共同價值觀是實現這種整合和凝聚的基礎。即是說,主流文化的引導應始終堅持價值性和工具性的辯證統(tǒng)一,體現人文關懷,才能達成“人實現為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目標。這要求新興的思想引導應在“人本主義”的框架下,通過對話交流、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思想問題。因此,新時代主流文化的“內容生產”供給側,應增強內容與受眾需求的關聯度和契合度,提高主流文化思想引導的實效性。一是文化內容由“普眾化”向“精準化”轉變。習近平總書記說,“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边@為主流文化精準化傳輸提供了方向和思路。政治參與冷漠卻極易在群體事件中被煽動,生活中功利性強卻往往拒絕壓力,無穩(wěn)定經濟收入卻盲目追求奢侈品牌,線上社交精彩紛呈、線下社交障礙日益凸顯……這些都是當代青年群像的真實寫照,只有準確掌握青年學生的需求動因,抓牢其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矛盾,有針對性地投放教育內容,才能減少青年因傳播內容飽和冗余、無效信息過多而產生抵觸情緒,實現主流文化內容傳播精準傳輸。

      二是傳播話語由“宏大敘事”向“小眾精簡”轉變。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突破宏大的敘事話語,從典型人、典型事的微觀視角進行教育內容的挖掘和深耕,從而生產出結構緊湊、樣式精致、語言生動、情感動人的文化產品,營造自然平等的交往關系,開展“群體性”“對話性”“生活性”的教育??傊?,加強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引導,優(yōu)化主流文化傳播話語體系,既是堅持理論與現實的統(tǒng)一,又是源于社會發(fā)展需要、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及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治理的需要。網絡青年亞文化不是“談虎色變”,只要合理利用,有效開發(fā),有利監(jiān)管,就能充分發(fā)揮青年群體的力量,為傳播主流文化提供強大的助推力。

      [參 考 文 獻]

      [1]邁克爾·布雷克.亞文化與青年犯罪[M].劉亞林,胡克紅,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2]馬中紅.脫逸:青年亞文化的美學趣味[J].探索與爭鳴,2012(12).

      [3]馬中紅.青年亞文化:文化關系網中的一條魚[J].青年探索,2016(1).

      [4]王涵媛.“后亞文化”語境下我國網絡劇中青年亞文化元素發(fā)展問題研究[J].試聽,2019(1).

      [5]孫黎.身份、組織、生產: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新媒介賦權實踐的三重層面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9(6).

      [6]安迪·貝內特.后亞文化轉向:十年后的一些反思[J],胡疆鋒,譯.文化研究,2018(1).

      [7]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8]敖成兵.青年網絡亞文化的溫和抵抗:特質、緣由及審視[J].當代青年研究,2019(2).

      [9]楊光影.“精致劣質圖像”的生產與“虛擬社區(qū)意識”的形成——論抖音短視頻社區(qū)青年亞文化的生成機制[J].中國青年研究,2019(6).

      [10]劉蘇津.關于青年問題的哲學思考[J].青年研究,1995(7).

      [11]平章起,魏曉冉.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社會沖突、傳播及治理[J].中國青年研究,2018(11).

      [12]大學生手機上網調查:超四成每天上網超5小時[OB/OL].中國青年網,2019-10-18,http://edu.youth.cn/jyzx/jyxw/201910/t20191018_12097286.htm.

      [13]艾里?!じヂ迥?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14]梁德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0).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余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and Guidance path of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TU Yi-ho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e youth subculture takes on a new form.It i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its diversity, collage, entertainment and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lurred boundary, loose agglomeration, weakened resistance and catering to commercial collection.This leads to new confusion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o intervene and also lea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By enhanc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education, changing educational ideas, innovating educational discourse and other approaches, college educators should clear up the separation from the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clear up cultural conflict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nfluence and timeliness of mainstream culture guidance.

      Key words: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mainstream culture;cultural guidance

      猜你喜歡
      主流文化青年亞文化網絡
      文化哲學視角下我國主流文化建設探析
      論主流文化與翻譯策略取向
      東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3:45:19
      亞文化對青年人的創(chuàng)作影響
      藝術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2:24:16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主流文化構建
      淺談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年消費主體性的建構
      今傳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17:14
      中國夢引領大學生共青團思想政治的主流文化話語權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2:08:53
      油氣集輸系統(tǒng)信息化發(fā)展形勢展望
      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組織與評價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研究
      基于網絡的中學閱讀指導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0:36
      警惕青年亞文化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侵蝕
      人民論壇(2016年21期)2016-09-14 11:28:41
      临漳县| 仁怀市| 湘西| 惠安县| 灌云县| 和田市| 泸州市| 商丘市| 牙克石市| 宜君县| 潍坊市| 邢台市| 陵水| 赤壁市| 古交市| 高淳县| 阿克苏市| 庆元县| 宣武区| 丹东市| 新干县| 阜南县| 新竹市| 揭阳市| 克什克腾旗| 巴东县| 双鸭山市| 东平县| 呼玛县| 科尔| 新乡县| 营口市| 富源县| 长沙市| 商洛市| 济南市| 大化| 手机| 方城县| 张掖市|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