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杏東小學 廖石生
美術學科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現(xiàn)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生活美學作為美術學科的重要構成,在培養(yǎng)學生美術素養(yǎng)方面占據(jù)重要地位。在最新的《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將有機銜接教學內容、日常生活作為重點,以此確保學生能夠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感,培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改善學生生活質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小學美術與生活美學的融合意義形成清晰認知,促使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導下,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活動,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推動學生美術能力的提升。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日常生活中包含諸多美術內容,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需立足生活視角帶領學生深入認知日常生活、美術知識二者間的關聯(lián),促使學生能夠在感受生活的同時,掌握美術知識、應用美術知識,全面提高教師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以生活美學視角切入,才能夠更好地指導課堂教學,并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生活教學氛圍,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學習體驗,還可充分滿足學生所提出的個性化需求。立足生活美學視角,教師應做好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的調整,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體會美、感知美,最終創(chuàng)造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僅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感受,還可促使學生在細致觀察中體會生活中的美,培養(yǎng)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增強教學效果。學生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教育素材,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機銜接教學內容、日常生活,結合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并參考學生學習規(guī)律、學習特點,以此確保所采取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是科學、有效的。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將新穎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體會美術學科魅力,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生活美學內容的整合,以此確保充實教學內容,還可轉變學生對于呆板、枯燥美術知識的刻板印象,幫助學生體會到美學并非遙不可及的,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有助于學生良好藝術素養(yǎng)的形成。
此外,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美學內容,還有助于美術教學內容的豐富。現(xiàn)階段多數(shù)教師均遵循新課標要求及改革趨勢,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先進、新穎的教學形式,致力于積極和諧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構建。然而,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并未彰顯出創(chuàng)新性,使得課堂教學改革仍停滯不前,而教師通過生活美學內容的引入,可在充實教學內容的同時,學生通過生活熟悉事物的觀察,消除學生對于新知的畏難情緒,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下也能夠調動主觀積極性,獲取新知,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階段開設美術課程,不僅能夠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長此以往,還可發(fā)展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此外,因學生年紀較小,生活經(jīng)驗不足,所感受到的內容有限,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融合生活美學時,需遵循如下幾項原則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一,趣味性原則。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所以,教師需通過趣味元素的引入,引起學生在課堂中的關注,將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也能夠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以往所形成的沉重、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復存在,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二,學生主體原則。分析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活動多為教師主導,學生被動聆聽,這種教學模式將會極大地壓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思維發(fā)展受限,甚至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教師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在教學全程始終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觀點,以學生學習規(guī)律、認知特點為參考設計教學內容,確保所設計教學內容契合學生實際發(fā)展需求,以此保障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第三,生活化原則。眾所周知,美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元素,幫助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美術理論知識,促使學生在簡單易懂的事物感知中體會深刻的美術理論,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感知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的靈感來源。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通過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方式實施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在深入感知生活的同時,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調動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實踐中,應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jù),創(chuàng)設美術教學情境,如此,才能確保教師所設計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可得以順利展開。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參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促使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主題契合,保障教學情境的教育性,僅有如此,情境教學法的教育優(yōu)勢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與此同時,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還應注重情境是否新穎,是否有趣,能否吸引小學生課堂注意力,并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情緒的帶動下主動參與美術學習活動。教師在選擇生活元素時,需以學生熟悉的事物著手,盡可能緩解學生對于美術知識學習的陌生感、緊張感、畏難感。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四季的色彩》這部分內容時,教學活動開始前,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優(yōu)美音頻,比如,向學生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營造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隨后將與四季相關的視頻或圖片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季節(jié)描述季節(jié)的特點,在畫紙上繪制自己對于季節(jié)的體會與感悟。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對于四季的認知經(jīng)驗,為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有助于學生獨特創(chuàng)作思路的形成,學生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
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對培養(yǎng)學生獨特審美能力予以高度重視,帶領學生鑒賞美術作品,學習美術知識,以此作為途徑,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及欣賞美的能力。然而事實上,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長期的工作,教師單純的語言講解難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教師應帶領學生參與實踐、觀察、分析及探討活動,通過親身感悟掌握美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可帶領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美術學習心得,學生在思維碰撞中也可對美術知識形成深層次的掌握,提高美術知識應用能力,深化學生美術作品的感悟、理解,并在潛移默化中推動學生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不斷提升。除此之外,教師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通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團隊意識,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可有效增進學生間的交流。落實于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探討某個美術主題,不僅能夠帶領學生掌握知識、體會知識,還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教師向學生講述《色調的冷暖》這部分內容時,可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呈現(xiàn)冷暖色調融合恰當?shù)拿佬g作品,讓學生在小組內,以作品冷暖色調為主題,展開組內探討、組內分析,在組內交流自己對于這幅作品的感悟。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可在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認知冷暖色調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對于美術知識形成更為深層次的感受及認知,提高學生美術作品鑒賞能力及審美能力,還有助于學生獨特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讓學生在輸出自身想法的同時聆聽他人的想法,拓展學生的美術思路,促進學生美學鑒賞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日后的成長發(fā)展夯實基礎。
生活是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所以,教學實踐中,教師為幫助學生深層次感悟美術知識,可通過帶領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感受生活美學,促使學生對身邊常見事物形成別樣的感受及認知,學生也會逐步形成獨特的繪畫思路。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應積極捕捉學生富有表現(xiàn)力的時刻,并帶領學生將所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認知以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差甚遠,不僅會挫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積極性,還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會生活,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
例如,教師向學生傳授描繪周圍景物的繪畫技巧時,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參與爬山、景點游覽及寫生等活動,為學生詳細探究及觀察各項事物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為學生提供輕松愉悅的繪畫環(huán)境,讓學生以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面對美術學科的學習。通過親身實踐,學生還能從中收獲美術創(chuàng)作靈感,并嘗試獨立創(chuàng)作形式,此種教學模式,可在打破應試教育課堂束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推動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形成。同時,在學生走出教室完成繪畫的過程中,還能切身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從而形成相應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美術、踐行美術的意識和習慣,強化小學美術與生活美學深度融合的同時促進學生美術能力的提升。
小學美術、生活美學二者深度融合過程中,每個學生感知能力不同,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學活動難度,所以,教師應強調學生感知能力的強化,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感悟生活的意識,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覺積極地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時刻、美好事件,結合自己的喜好選取恰當?shù)氖侄?,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時刻,為后續(xù)繪畫活動的實施提供豐富的資源。實際上,學生生活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僅為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活動順利展開的必要保障,還可為教學方式的革新打下基礎。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所選取教學方式的合理性與恰當性,轉變自身原有的教學職能,基于學生美術興趣,鼓勵學生詳細、耐心地觀察日常生活現(xiàn)象,學生也能夠從中對美術知識形成別樣的感悟及深層次的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感知能力。
例如,教師向學生講述《彩墨臉譜》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將說唱臉譜這一音樂視頻向學生播放,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體會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獨特魅力所在。教師在學生結束音樂視頻欣賞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于中華文化的見解,可在健全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開闊學生眼界,還可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學生在這一積極情感帶領下,將會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師所設計的后續(xù)教學活動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美術學科的教學內容存在較強的實踐性與實用性,在實際生活中具備多種存在形式,但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對此有所忽略,導致學生失去了很多從生活美學中學習美術、踐行美術的機會,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美術能力的提升效果。為了在融合小學美術與生活美學時避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生活場景作為教學載體,以生活中美術知識內容的實際應用為引展開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快速理解知識內容的同時想成生活中自主探索小學美術知識內容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美術能力的提升帶來積極影響。
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美麗的紋樣》時,可以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服裝、杯具、沙發(fā)墊等物品上的紋樣作為教學載體,帶領學生在分析不同物品中紋樣特點的過程中了解紋樣知識、明晰紋樣的應用方式、應用途徑、應用技巧等。在學生初步了解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從中尋找紋樣的存在,分析所找紋樣的特點和應用思路,讓學生在自主尋找、自主分析的過程中更深層次地掌握紋樣知識,明晰小學美術學科內容在生活中的實用性與實踐性,培養(yǎng)生活中自主探索美術知識的意識,實現(xiàn)美術能力的不斷提升。
在小學美術學科地位不斷提高、生活化教學重視度逐漸提高的背景下,教師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須積極探索生活美學的融入策略,促使學生能夠在生活美學的熏陶下,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并基于自己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創(chuàng)作富有情感的美術作品,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并且,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清晰認知新教育形勢下推進生活美學與小學美術教學二者深入融合的策略,并按照生活美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滲透原則,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二者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在推進教育方式革新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情緒帶動下,將會主動獲取新知,小學美術的教學質量也可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