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用軍
●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開僑中學
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之一。雖然很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yǎng)進行過論證,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該核心素養(yǎng)與現(xiàn)實教學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學生要在基于史實的背景下,完成對歷史事件及人物的評價與認知。因此,史料實證既是歷史見證,也是后人研評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這樣,基于史實的歷史教學才是有意義的。
由于歷史是不可逆的,教師要利用現(xiàn)存的史料實證,盡量為學生還原真實的歷史面貌,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標重點強調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在歷史學習中完成自身品格的構建。教師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呢?單純地靠教師的描述、講授肯定是不行的,但借助各種“當時”的資料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此基礎上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概況,予以歷史更多的理解。因此,通過史料可以培養(yǎng)時空觀念,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由此可見,史料實證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在現(xiàn)在的高中歷史教材中,歷史結論相對較少,歷史事實的敘述較多,因此,相對于其他教材,歷史教材中的史料也較多,并且在正文中會穿插一些史料的原文圖片等,并在旁邊注明相關的史料鏈接,供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因此,教師在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初期,應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史料進行整理挖掘,形成初級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專題1第1課《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時,教師可以選用教材中的配圖——山東武氏祠畫像石神農畫面,進行課程導入,并設置相關問題供學生思考。
1.神農,有什么特殊地位?
2.傳說在歷史研究中有怎樣的價值?
3.在文中,有哪些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
設計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學生已經對“畫像磚”的傳說比較熟悉,所以,以此為切入點能夠使學生迅速產生熟悉感,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有效區(qū)分傳說與史料之間的區(qū)別,能夠充分認識到歷史的結論都是從史料中得出的,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除了相應的圖片之外,教材中還有許多文字性的史料,教師在教學中都可以加以利用。這樣的歷史教學會變得更加科學客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完成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批判性思維是指能夠調動已有的知識,采取適當?shù)牟呗?做出判斷和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通過特定的訓練獲得。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朝統(tǒng)一》時,課文中有關于內閣制度的講解。有學生質疑,為什么在當時的朝鮮來華記錄中,沒有內閣這一關鍵性詞語?教師針對這一疑問,可以引用與教材不一樣觀點的史料。在《明神宗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舉天下國家之務,事無巨細,有一不問閣臣者乎?”學生根據(jù)這一描述,就會得出結論:在明神宗時期,內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并不是鼓勵學生去推翻教材,而是讓學生利用辯證思維去學習歷史,并利用史料實證去豐富歷史結論。
教師應鼓勵學生自愿組成歷史學習小組,搜集各種感興趣的歷史資料。教師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生如何搜集史料,傳授學生史料研究的原則和方法上,使其在史料搜集和分類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撰寫社會實踐報告或歷史論文。這也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是最重要的佐證手段。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是不可逆的,因此,高中歷史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歷史資料中,對歷史事件及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在實證的過程中,完成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并能夠有效形成辯證、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