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泉峰
新中國成立的1949 年,對語文課程發(fā)展來說是一個重要節(jié)點,它開啟了全新時代:作為“天賦”的語文、作為“素養(yǎng)”的語文和作為“學科”的語文合而為一,成為一種言說方式,被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王超博士的《新中國7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通過鉤沉新中國語文課程話語的流變脈絡,探討不同時期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的本質(zhì)特征,把脈語文課程話語的發(fā)展態(tài)勢,對構建新時代中國語文課程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話語演繹歷史,歷史亦通過話語來呈現(xiàn)。課程話語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展現(xiàn)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選擇怎樣的話語,期待發(fā)出何種聲音,希求得到哪種回應。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方的博弈通過課程話語呈現(xiàn),并通過課程目標、內(nèi)容和教學,塑造當時的歷史。所以,《新中國70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反映的實際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文化變遷史。
話語由符號構成,與社會結構緊密聯(lián)系,是權力關系的表征。在語文教育領域,中心話語是由教育行政決策者發(fā)出的官方話語,代表國家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課程話語是國家將課程作為載體,賡續(xù)行政管理權力、塑造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因此,我們通過考察新中國語文課程話語的流變,就能從官方話語呈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和功能。
話語作為交流工具,凸顯課程的文化價值。課程話語不是書頁中的文本,而是一種實踐行動,它通過對文本的生產(chǎn)、分配與解讀,維系或改變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推動文化實現(xiàn)與主流價值觀的同構?!缎轮袊?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呈現(xiàn)出,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出于文化需要,語文課程采取的不同話語表達推動著文化在順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上匯聚成共識,從而在形塑主流文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語文課程話語流變體現(xiàn)不同勢力或群體的話語權變化過程?!缎轮袊?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指出,官方的權勢話語、學者的理性話語和民眾的個人話語是理解、把握課程的三種重要方式,它們相輔相成,但關系并非一成不變。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官方話語的強勢,到新時期學者話語的凸顯,再到新課改背景下民眾話語的勃興,我們能夠看出這是各方博弈的結果。語文課程話語的構建應防止出現(xiàn)權力越位、錯位、缺位等問題,避免語文課程話語系統(tǒng)失衡。
語文課程話語潛藏著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語文課程話語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展現(xiàn)出思想政治傾向,在新時期展現(xiàn)出知識能力傾向,在新課改中展現(xiàn)出人文傾向。《新中國7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以《項鏈》為例,闡述三個歷史時期小說閱讀提示的變化,說明意識影響伴隨政治風向變化而轉(zhuǎn)變的過程。但無論語文課程話語如何變化,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不可或缺,良性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才能促進社會發(fā)展。
語文課程話語反映普通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和理想訴求?!缎轮袊?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完整展現(xiàn)了語文課程話語從思想本位、科學本位到生命本位的變遷過程。但作者強調(diào),語文課程話語不能完全追隨民眾的需求,要防止過度強調(diào)個人生命和主體意義,忽視國家價值共識與社會政治義務的危機出現(xiàn)。
構建多元、平衡的課程話語,是邁向新時代的重要特征。《新中國7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提出,語文課程話語要合理劃定范圍,讓官方、學者和民眾都有機會成為話語主體,使行政的政治話語、理性的學者話語和實踐的民眾話語有效整合,構建多元主導的話語共同體,服務語文課程的發(fā)展,為新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故而,語文課程話語的構建應確保國家話語權力的正當性,承認教師話語權力的合理性,同時為個體行使話語權提供空間。
超越日常實踐生活取向,是邁向新時代的歷史要求?!缎轮袊?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提出,語文課程話語不僅要基于現(xiàn)實生活取向,更要高于日常實踐生活,即在賦予課程內(nèi)容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的同時,進行科學理性精神的滲透。我們只有傳承與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方能獲得最大的公約數(shù)。
師生平等對話達成視域融合,是邁向新時代的必然之路?!缎轮袊?0 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1949—2019)》提出,語文課程話語一方面要重視語言運用,回歸語文課程本體;另一方面要促進平等對話,達成適度視域融合。平等對話不是建立在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之上,也不是建立在教師的絕對權威之上,而是在師生對話的共同體驗和感悟中通過視域融合結成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