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陳支越 韋廖華 常亞輝 劉 闖
文化自信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
李 娟1陳支越1韋廖華1常亞輝2劉 闖3
(1.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2.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3.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背景,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危機進行研究,并對引發(fā)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危機的中國傳統武術的功能認識不足、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模式的式微與低效、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與保護政策缺失等內在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同時研究認為若想有效化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危機則必須從重拾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本性、探索與開發(fā)中國傳統武術的活態(tài)傳承方式、構建多元化的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保護機制等方面出發(fā)。
新時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武術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文化自信,以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為根基,不斷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最終使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在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眾的價值觀取向悄然改變,消費主義和拜金主義已成為主流,這使中國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近些年關于中國傳統武術與國外格斗術孰強孰弱的爭論未曾間斷,觸動了中國武術界和媒體界,引發(fā)了媒體和武術界人士的熱議,將該爭論再次推向風口浪尖。雖然該事件以鬧劇草草收場,但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所帶來的危機卻值得我們深思。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歷史新時期,亟需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危機與化解之策進行了深入分析。
中國傳統武術與國外格斗術孰優(yōu)孰劣的成陳舊性話題,但卻使中國傳統武術的霸主地位遭到巨大挑戰(zhàn)。隨著競技體育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大眾更加崇尚西方國家的體育精神與價值觀,“更高、更快、更強”的現代奧林匹克體育精神與中國傳統武術所推崇的“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的內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眾將焦點聚集在競技賽場,對中國傳統武術的關注度較低。網絡、電視等主流媒體關于武術的報道也多集中在競技性領域,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報道較少,中國傳統武術正是受到了現代競技體育的擠壓才使得自身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中國傳統武術與國外格斗術孰優(yōu)孰劣的話題完全符合競技體育的特點,都是以速度和力量決定了比賽的勝負,完全忽視了傳統武術所蘊含的內在文化本質。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武術正處于被邊緣化的危機中,也使中國傳統武術的霸主地位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
MMA和中國傳統武術誰更厲害?誰的實戰(zhàn)性更強?等一系列話題成為大眾談論的焦點,事件雖然觸動了中國武術界,但武術界人士對該事件基本保持集體緘默,持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武術界人士的集體緘默態(tài)度使大眾越發(fā)感到困惑與迷茫。武術界集體沉默的態(tài)度使大眾認為影視劇中的武林高手都是編造出來的虛幻故事而已,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武術。當前,大眾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健身功能和表演功能認識較深,而對其技擊功能、實戰(zhàn)功能了解較少。大眾日常所見的太極拳、詠春拳等均是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并進行了一定的改編、簡化而成,這一過程中將許多復雜且具有技擊性的動作進行了簡化或改編,而這些動作正是確保中國傳統武術技擊性的關鍵所在。但對傳統武術的過度簡化使其技擊功能大幅度下降,逐漸演變?yōu)橥接衅浔淼睦夏杲∩聿?。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傳統武術的功能逐漸由實戰(zhàn)性向健身性、表演性轉變,而更難、更高、更美、更新也成為傳統武術技術動作的發(fā)展趨勢,這使傳統武術更加舞蹈化、體操化而實戰(zhàn)性、技擊性大幅度弱化。此外,一些中國傳統武術練習者實戰(zhàn)經驗不足,有些甚至從未有過實戰(zhàn)經驗,導致其在不得不出手的情況下難以適應實戰(zhàn)的需要。正因如此,造成了中國傳統武術實戰(zhàn)功能的根本弱化,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性功能受到質疑在所難免。
透過中國傳統武術與國外格斗術孰強孰弱的話題,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日漸狹小,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傳統武術日趨商品化、市場化,一部分人甚至將中國傳統武術作為謀生手段,致使今日之中國傳統武術已非昨日之中國傳統武術。傳統武術商業(yè)化程度的加劇導致傳統武術各拳種之間甚至傳統武術與國外武術之間的競爭加劇,最終推銷產品、獲得經濟利益成為宣傳中國傳統武術的主要目的,早已將傳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目的拋之腦后。因此,昨日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關系逐漸演變?yōu)榻袢盏纳虡I(yè)關系,傳統武術旗下的各拳種均以“正宗”自稱,以樹立自身品牌,這也導致今日各拳種之間私下“約架”等亂象的發(fā)生,中國傳統武術的生存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并非民族體育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僅是作為一種亞文化存在,這使其受到了主流民族體育文化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和挑戰(zhàn),一部分傳統武術文化正處于被邊緣化的危機之中。由此,中國傳統武術在向市場化、商品化轉變的過程中致使傳統武術文化的內涵產生了變異,原生態(tài)的中國傳統武術生存環(huán)境逐漸惡化,加之今日中國傳統武術被去中心化程度的加劇,致使中國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日漸狹小。
中西方文化在生活方式、體育價值觀念等方面各具特色,均具有代表本國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存在,而中國傳統武術是典型的獨具東方特色的本土文化,我國大眾的生活方式和體育價值觀念在中國傳統武術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也在日益加劇,中西方文化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碰撞,我國大眾也逐漸接受了一些西方文化形態(tài),這對我國大眾的生活方式和體育價值觀念造成了影響,青少年更傾向學習MMA、跆拳道等外來拳種文化,愿意學習太極拳、少林拳等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越來越少,這給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西方現代體育的全球化程度較高,這主要得益于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基礎,隨著其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逐漸形成了一種“馬太效應”,并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知溝現象”加劇,使具有典型東方特色、中華民族文化的中國傳統武術在近些年逐漸邊緣化。外來體育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滲透、國民對外來文化的辨別能力和抵抗力較低等跡象表明,中國傳統武術本的土性優(yōu)勢受到了巨大沖擊。
中國傳統武術博大精深,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它追求的是一種“武德”的高超技擊境界,增強人的攻擊能力并非中國傳統武術的最終目標。如果國民對中國傳統武術能不能打、究竟有多能打等產生質疑,這說明國民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功能認識不足、理解上存在偏差。西方格斗術注重進攻,而中國傳統武術則更加注重攻防的平衡性,在一招一式中既有進攻也有防守。此外,中國傳統武術更加強調循序漸進,只有在動作正確的前提下經過無數次的實戰(zhàn)配合才有可能成為非常能打的人,我們不能因為中國傳統武術的一次失利而將其全盤否定,稱其“偽武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中國傳統武術的功能也逐漸由傳統的搏擊、技擊功能向健身、修身功能轉變,無論其功能怎樣轉變,毋庸置疑中國傳統武術仍是一種具有高超技藝的技擊之術。
中國傳統武術注重攻防平衡、動靜相間,在練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全身肌肉,這種強調平衡、整體的練習方式有助于促進人體氣血的貫通。尤其是當人體過早出現亞健康狀態(tài)時,中國傳統武術則可作為一種有效的緩解慢性疾病的方法。此外,長期練習中國傳統武術有助于提升人們的內外修養(yǎng),更加懂得謙讓、內斂。中國傳統武術講究“精、氣、神”、形神兼?zhèn)?,在練習過程中強調“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意在精神”[1]。因此,長期進行中國傳統武術可以有效調節(jié)人的心理和情緒,中國傳統武術的修身價值不言而喻。而更加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武術將各學派優(yōu)秀的思想和理論集一身,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豐富多彩、至高至大?;诖?,中國傳統武術的社會意義要遠大于國外格斗術,兩者在技術、目的等方面大相徑庭,以國外格斗術的技擊標準來衡量、評價中國傳統武術是造成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主要包括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承兩方面,而傳承者之間的關系多局限在父子或者師徒之間,這種以血緣或者近似血緣關系來維持的傳承模式實質上是一種身份性強制,師傅身份其實是父親身份權利倫理的延續(xù)[2]。此外,這種傳承模式主要依靠口傳身教,屬于自然傳承模式中的一種。中國傳統武術正是依靠這種口傳身教的傳承模式才能經久不亡,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與模式。然而,隨著我國現代化教育模式的飛速發(fā)展,現代化的“契約式”教育模式逐漸成為主流,并對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師徒傳承”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由“師徒傳承”模式向“契約式”模式轉化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武術逐漸退出了武術傳承與發(fā)展的主流[3]。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大眾消費主義觀念的改變以及國家對全民健身的重視程度的提升,使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多樣化,隨著我國現代化教育模式、體系的普及,導致曾經的師徒傳承逐漸弱化,而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途徑逐漸向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模式轉變。
這種現代化的“契約式”傳承模式明確了師生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實現了由客體地位向主體地位的轉變,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也為中國傳統武術習練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途徑和機會,提高了中國傳統武術的普及率。但是,這種傳承模式也存在不足,首先相比于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該傳承模式較為松散,教學周期較短,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針對性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個性化指導,導致學生難以掌握中國傳統武術的精髓,進而影響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和技藝的深層次傳授。其次,學校中從事中國傳統武術教學的教師自身所學所教內容多為去技擊化的動作,與傳統意義的中國傳統武術天壤之別。在這種松散的“契約式”教育模式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多局限于課堂上,也多是為了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教學中教師不一定會傾盡其所學,學生也未必會認真學習,導致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目前,一些高校開設中國傳統武術項目多是為了照顧身體殘疾、不適宜參加劇烈運動學生的體育學分,這部分學生獲得學分后也不再繼續(xù)學習中國傳統武術,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難以在該群體中延續(xù)。而社會上各種中國傳統武術學習班更是以短期、速成為主導思想,習練者很難真正領會到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意境。因此,正是學校傳承中的健身表演化和社會傳承中的短期速成化,造成了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傳統和模式在傳承過程中的低效現象。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危機產生的本質原因在于相關保護政策的缺失和傳承主體的缺位。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經濟發(fā)展成為多數地方的首要任務,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經濟發(fā)展上,而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重視程度不足,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保護機制。雖然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太極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多數地方針對中國傳統武術的保護尚未提上日程,相關保護法也尚未建立,相關保護策略與措施缺失。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與保護政策的缺失也體現在地方職能部門的不作為、不愿為,不能及時處理、解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傳承人在傳承態(tài)勢上也存在老齡化等問題,部分中國傳統武術的嫡系傳承人也多“身兼數職”或者早已脫離了傳統的傳承模式,并且多數傳承人的學歷層次較低,對技術動作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從而導致中國傳統武術的流失。此外,傳承與保護政策缺失、主體缺位使中國傳統武術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發(fā)展空間,由此產生了許多不適應現代社會文化背景的困境,漸漸使人們對中國傳統武術產生曲解,致使中國傳統武術被“去中心化”、被“邊緣化”,最終誘發(fā)中國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和傳承危機。
若要有效化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危機,首先要重拾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本性,并為其正名。中國傳統武術多屬于單人的徒手技擊術,但查閱中國傳統武術的相關定義后卻發(fā)現定義中沒有體現“技擊”二字,這正是中國傳統武術長期“去技擊化”的產物,也逐漸使中國傳統武術向“舞蹈化”、“體操化”方向發(fā)展,這正是大眾健身氣功、太極操盛行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技擊性”才是中國傳統武術的本質特征,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頒布的有關武術相關政策多提倡“去技擊化”,這嚴重影響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技擊術才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精華,任何形式的表演、養(yǎng)生均不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武術的本質。若要追溯中國傳統武術史,只有恢復其技擊術,才能看清其真實面目。中國傳統武術創(chuàng)立之初以健身、養(yǎng)生為主要目的,而五禽戲則是中國傳統武術最早的藍本,運用肢體運動來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以預防疾病的目的。后來隨著戰(zhàn)爭的頻發(fā),人們有意識的將踢、打、摔等具有實用功能的動作融入中國傳統武術,進而凸顯了中國傳統武術的實戰(zhàn)功能。因此,要想有效化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危機,必須重拾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本性,承認與回歸中國傳統武術的實戰(zhàn)功能。
中國傳統武術的實戰(zhàn)技法是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呈現出當前多元化的實戰(zhàn)功能。從某種程度來講,中國傳統武術也是多元文化在技擊術上的升華,中國傳統武術的技術傳承和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的整體,中國傳統武術的技術承載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而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又推廣著中國傳統武術的技術。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與排斥中國傳統武術的實用性、實戰(zhàn)性,而是在傳承與保護中國傳統武術、在充分發(fā)掘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功能的過程中,必須回歸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本性。
中國傳統武術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是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精華積累而成的產物,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并非是靜止不變的,而活態(tài)流變性則是中國傳統武術傳承的重要特征。因此,在中國傳統武術傳承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傳承主體的開放性與互動性,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積極探索與開發(fā)中國傳統武術的活態(tài)傳承方式。
首先,積極探索合作共生、合作發(fā)展的中國傳統武術活態(tài)傳承方式。中國傳統武術是一種凝聚了各民族文化的活態(tài)文化,其文化積淀深厚,蘊含了豐富多彩文化內容,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tài),呈現出我國的文明傳統與歷史進程。因此,中國傳統武術傳承的文化形態(tài)尤為重要。此外,中國傳統武術也呈現出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它是一種發(fā)展著的民間文化,既然要發(fā)展就必須重視合作的重要性?;诖?,中國傳統武術不能作為個人“約架”的工具,更不能成為國民質疑的對象。中國傳統武術不僅只屬于我國,而屬于全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各拳種、各門派都應承擔起保護與傳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責任。因此,應積極探索合作共生、合作發(fā)展的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
其次,積極開發(fā)生產性保護的活態(tài)傳承方式。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除了依靠書籍、影像資料等靜態(tài)傳承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傳承者口傳身教、講解示范等活態(tài)傳承方式?;诖?,應加大對中國傳統武術傳承人和傳承環(huán)境的保護力度,同時還要積極開發(fā)生產性保護的活態(tài)傳承方式,利用其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最終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實現自我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代表大會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4]。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構建多元化的文化傳承保護機制。
一方面,加強政府和社會的主導力量。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導力量,加強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保護立法,積極促進與完善相關保護政策和法規(guī)。針對此次引發(fā)爭議的“打假事件”有可能涉嫌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當事人也不能借武術之名而逃脫處罰。因此,政府部門應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并加強監(jiān)管力度,以確保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及其傳承人的聲譽和安全。其次,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來改善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環(huán)境。中國傳統武術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在加大政府主導力量的同時,還要積極籌集資金建立中國傳統武術民間社團、文化館等,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與條件。
另一方面,加大學校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力度和媒體的宣傳力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傳統武術的自然傳承模式在逐漸弱化,此時除了積極保護自然傳承模式外,還應加大學校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力度,將中國傳統武術中的某些項目作為課程引入學校,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武術。學??梢韵葟暮唵蔚奶茁?、武術健身操做起,逐漸過渡至武術段位制,并將此項內容作為評價學生素質特長的重要指標之一,以此來推動中國傳統武術的普及。此外,還應加大媒體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宣傳力度,利用媒體的傳播效應加強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正面?zhèn)鞑ァ?/p>
中國傳統武術是傳統哲學思想和技擊術完美結合的產物。而當前中國傳統武術正面臨生存環(huán)境惡化、不敗神話的破滅等尷尬境況,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傳統文化話語權與現代社會總體話語權誰更占有主導權,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總體話語權在這場博弈中完勝,導致當下所為的“中國傳統武術”與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漸行漸遠。當前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性嚴重弱化,雖然其生存條件與環(huán)境不容樂觀,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具備技擊功能的中國傳統武術尚未徹底消亡。基于此,應積極倡導“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時代發(fā)展理念,有效的化解、轉化與創(chuàng)造中國傳統武術傳承與保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危機,從而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散發(fā)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5).
[2]徐鋒,徐俊.新時代太極拳文化傳承的危機與對策:由一場“街頭之爭”引發(fā)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9,26(1):20-26.
[3]王崗,劉帥兵.中國武術師徒傳承與學院教育的差異性比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4):56-61.
[4]陸小黑,朱大梅.傳統文化復興背景下中國武術的生態(tài)失衡與回歸[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3):124-132.
[5]王中才.太極拳實戰(zhàn)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6]王志華,向勇.新時代中國傳統武術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1):10-14.
[7]王軍偉,王震.中國武術的文化使命及實現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8(9):112-117.
[8]陸小黑,朱大梅,張道鑫.傳統文化復興背景下中國武術的生態(tài)失衡與回歸[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3):124-132.
Research on the Cri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in the New Era
LI Juan,etal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6,Guangxi, China)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一帶一路”倡議下廣西民族體育與民間信仰文化產業(yè)融合研究(批準號:18FTY002)。
李娟(1986—),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
劉闖(1973—),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