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浩
太行八陘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八條咽喉要道,也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guān)隘所在地。歷經(jīng)千年的太行八陘古道大多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白陘保存了一段5公里左右的“懸天古道”,得以讓后人領(lǐng)略太行山脈和古陘道的壯美。
白陘是太行八陘中的第三陘,因倚白鹿山而建,故得名白陘。唐《元和郡縣志》載:“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在今河內(nèi)。”河內(nèi)泛指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地區(qū)。白陘南起河南省輝縣薄壁鎮(zhèn),向北躍上太行山經(jīng)陵川縣武家灣、雙底、橫水等村莊,過陵川縣、壺關(guān)縣北上到達上黨地區(qū)(今長治市),與太行陘、滏口陘交會。白陘的關(guān)口名叫孟門關(guān),位于陵川縣馬圪當鄉(xiāng)與河南輝縣薄壁鎮(zhèn)后的南關(guān)山交界處,從太行山流出的磨河在這里沖出了一個大裂谷,兩山高聳,寬度僅兩米,被當?shù)厝朔Q為“沒牙豁”,是古代晉豫兩地的軍事要塞,因這里遍布紫色霞石,又稱紫霞關(guān)。
據(jù)《陵川山水文化錄》一書考證,白陘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商朝君主盤庚繼承王位后,為了擺脫政治危機,穩(wěn)固政權(quán),決定將商朝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盤庚認為新國都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捷,“左有孟門關(guān),右有漳水和滏水,前有大河可作航行,北有太行山作屏障”。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也提到了“孟門”:“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庇纱丝梢酝茢啵缭?300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有了白陘及其關(guān)口孟門。到了公元前550年,齊莊公趁晉國內(nèi)亂,攻伐晉國,走的便是白陘古道?!蹲髠鳌は骞辍酚浭鲈唬骸褒R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大行?!?/p>
白陘作為軍事要道,在明清兩朝受到很大的重視。據(jù)《輝縣縣志》載:“孟門,亦稱白陘,古太行八陘之第三陘,山西、河南咽喉。從鴨口(原為丫口)可達。明成化元年設巡檢司,弓兵把守。清康熙四年裁撤。”從明朝1465年設立到清朝1665年裁撤,在孟門關(guān)駐兵時間長達200年。
在戰(zhàn)爭的烽火逐漸熄滅后,白陘古道逐漸成為重要的商貿(mào)、生存通道。當?shù)赜斜挠涊d:“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輝之薄壁,或通獲嘉、修武,或達淇衛(wèi)、汴梁,或歷彰德而通山左。”在晉商橫跨歐亞九千里、縱橫商界五百年間,有無數(shù)的車馬、貨物通過這條古道進入山西,最終運往遙遠的中亞和歐洲。同樣,這條古道也成為生活在這里的老百姓賴以生息繁衍的生命之道。山西百姓通過它下山前往河南換取糧食。在天災降臨、土匪兵禍肆虐時,河南的老百姓也會拖家?guī)Э谏仙奖茈y。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68年,這條保存在黑毛溝大峽谷中5公里長的古道,仍是當?shù)匕傩漳蟻肀蓖奈ㄒ坏缆贰纳坛拗?,直到黑毛溝大峽谷修通公路后停止使用,白陘古道使用時間長達3000多年,是太行八陘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
白陘橫穿太行山主脈的磨河峽谷,處在南太行最險峻、最難通行,也是最壯觀的一段。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譽為太行八陘中最具有魅力的陘道。今天,人們從陵川縣城驅(qū)車三十多公里,即可到達白陘古道入口。這段5公里長的古道,建在“黑毛溝大峽谷”峭壁上,由古棧道和七十二道拐組成,被稱為“懸天古道”。
“黑毛溝大峽谷”位于陵川縣東南部馬圪當鄉(xiāng)的橫水村和雙底村之間,長約5公里,當?shù)厝擞址Q之為“十里河大峽谷”或“黑貓溝大峽谷”,從入口到七十二道拐,古棧道就穿行在這條峽谷的最精華處。這里上下最高落差將近400米,最窄處不足10米,山谷中草木茂密,遮天蔽日,涼爽宜人。清代陵川人都壯邦曾賦《十里河》詩贊曰:
兩岸青山十里河,峰回路轉(zhuǎn)總清波。
行來漸滌塵襟盡,一路潺湲流水多。
從橫水河怪窟窿中涌出的山泉沿著峽谷流到雙底村,與紅豆杉峽谷的水流匯聚向南,在武家灣形成了太行平湖的景觀。走在古道上,仿佛在天上穿行,在用石塊鋪筑的山路上,依稀可見深深的馬蹄印跡。
在古道的下方山腰處,可以見到一條寬1米左右的取水渠,這便是為雙底村南的十里河水電站引水發(fā)電的取水渠。十里河水電站位于雙底村南,1968年開工建設,1970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其水源便取自黑毛溝大峽谷起點處橫水河中的“怪窟窿”。沿著白陘古道筑水渠將水引至山上,經(jīng)過行巔第一橋,流至雙底村西側(cè)山頭,水流通過若干垂直山壁的管道飛流直下,利用巨大落差形成強大動能。今天,從白陘古道拾級而上,行至不遠處便可看到與古道并行的取水渠,繼續(xù)向前,通過航拍俯瞰,便可見位于最高處的白陘古道、山腰處的水渠和山谷的公路,形成了山上古道、山腰水渠、山下公路“三道并行”的奇特景觀。
白陘古道最讓人震撼和津津樂道的是位于棧道盡頭、雙底村東北峽口處的七十二道拐。這里山高坡陡,由北向南的懸天古道走至黑毛溝大峽谷盡頭時,被高聳的絕壁攔住去路,為了從距離地面400多米高的懸天棧道走到山下的雙底村,古人選中了雙底村東北一條上窄下寬的陡峭山溝,名叫“小磢圪洞”的地方,在兩山之間修筑成迂回曲折的坡道,因其恰好有七十二處拐彎,因此俗稱為七十二道拐。又因其總長1500余米,還被稱為“三里磢”。光緒年《陵川縣志·山川》中記載:“磢有七十二折,兩山夾澗直下,蹇足往復回曲而達者?!?/p>
道路全部以山石鋪筑而成,寬約2米,每一拐長度不一,在4至8米之間,隨高度攀升而收窄,為保證車馬通行,每層都修筑了石頭砌成的“塄”以保證“拐”的抬高,局部地段還在路邊修有邊墻。通過這樣的方法,順利解決了在垂直落差高達400米的情況下修路上山的難題,突出體現(xiàn)中國古代杰出的建筑智慧。
順七十二道拐下山,便到達了白陘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雙底村。雙底村原名“磢底村”,“磢”一般指峽谷,在陵川特指被兩座山夾在其中的陡峭山隘或縫隙中修筑的登山道。因該村恰好位于白陘古道上七十二道拐的“小磢圪洞”下,因此得名“磢底村”,后被簡化稱為雙底村。這里自古就是白陘古道上的重要休整補給點,行走在古道上的人馬車隊在此歇腳食宿。正如茶馬古道上的背夫一樣,在雙底村也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職業(yè)——“挑夫”,他們通過幫助客商運送貨物賺取收入。關(guān)于“挑夫”,在當?shù)亓鱾髦@樣的故事:從北而來要下山的商販在七十二道拐上走累了,站在山頭大聲吆喝,山下的挑夫聽到后便默契地走上山去,將貨物挑下山。從南而來的客人需要幫手,進村招呼一聲就有挑夫?qū)⒅負羯仙饺ァkS著社會的進步,今天我們已經(jīng)見不到古道上的挑夫,但雙底村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驛站作用。
如今,這段太行白陘中保存距離最長、最為完整的古道經(jīng)過修繕維護,已經(jīng)打造成集旅游觀光、歷史遺跡、運動健身為一體的文化生態(tài)景觀。位于黑毛溝大峽谷盡頭,緊靠七十二道拐的雙底村,依托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發(fā)展起休閑旅游,村內(nèi)民宿客棧林立,前來觀光旅游、徒步健身的游人絡繹不絕。在雙底村的東部還有因生長著珍貴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樹而得名的“紅豆杉大峽谷”,這里深幽奇險,別有一番天地。在20多公里長的峽谷中出現(xiàn)了25道彎,形成了溫暖濕潤的獨特地理氣候,恰好適合紅豆杉樹的生長。在峽谷中流淌的磨河水,從古郊鄉(xiāng)仙紅磢起,峰回路轉(zhuǎn)后在峽谷出口平緩處形成了一處壯觀的瀑布,因形似黃河壺口瀑布,故被游人親切地稱為“小壺口瀑布”。從雙底村向南,還可到達太行水鄉(xiāng)武家灣,這里三山圍繞,地勢平坦,海拔較低,多條河流在此匯聚,因武家灣水庫的修筑,形成了1平方公里的水域,如江南水鄉(xiāng)一般山清水秀,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