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外力干擾到人身安全或是內(nèi)心感受,這時,大腦自然啟動對應(yīng)策略。觀察孩子的攻擊行為,有的是“消極攻擊”模式,以默不作聲、低頭哭泣、背后抱怨、故意忽略來反應(yīng)。相反的則是“直接攻擊”,例如動手打人、丟擲物品、大聲怒罵等。
為何攻擊?
孩子會有攻擊行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有樣學(xué)樣。曾經(jīng)有位年輕爸爸被托兒所老師投訴,說是兩歲兒子常在午餐時,拿起湯匙敲鄰座同學(xué),一邊說:“不吃!不吃!打打!打打!”弄得那個小男生嚎啕大哭。
年輕爸爸邊跟老師賠不是,邊百思不得其解地說:“呂老師,我們家是用愛的教育啊!從來沒有動手打過小孩?!?/p>
“再想想看,可能某一位長輩和小孩鬧著玩,不小心學(xué)到了?!蔽也环艞壍靥嵝?。
“啊 ? ?”年輕爸爸恍然大悟,原來老媽看到孩子不能專心吃飯,因此一邊作勢要打孩子,口中一邊說:“不吃!不吃!打打!打打!”這個動作、這些字句被孫子牢牢記住,難怪進到托兒所也復(fù)制這樣的攻擊行為。
只要大人中止這種負面舉動,小朋友自然不再沿用。可憐的是,有些孩子親眼見到暴力行為,成了目睹者,長大過程中除非有自覺改正意識,否則這種攻擊行為往往在家族中延續(xù)。
二是生理機制。目前神經(jīng)科學(xué)家針對暴力行為尚未找到基因定論,但至少追蹤到暴力行為的神經(jīng)回路;生物學(xué)家黑斯研究到人腦中“下視丘攻擊區(qū)”,這里的神經(jīng)結(jié)構(gòu),在威脅出現(xiàn)時容易失控、暴怒。另外,大腦杏仁核的成熟與否也是情緒沖動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
不論醫(yī)學(xué)界、科學(xué)界、教育界等都致力于中止暴力,停止人類的互相攻擊,這也是親臨其境的爸媽努力的方向──教養(yǎng)出情緒穩(wěn)定、與人為善的孩子。
停止丟積木
有一回,我參觀了兒童治療室的運作,正好瞧見玻璃鏡內(nèi)一位心理治療師和3歲小男孩的互動。
小男孩喬治(化名)不停地把手中的積木丟向心理治療師,只見那塊紅色三角形積木丟過去時,心理治療師沒有閃躲,也沒有動怒。
心理治療師,年約40多歲,金黃的頭發(fā),臉上戴著金邊眼鏡,溫和堅定地微笑,她不出聲謾罵,也不是把積木丟回去。她默默撿起滾到身旁的積木放回喬治的桌面,鼓勵他不必攻擊眼前的人,也不必重覆地丟擲……一次、兩次、三次……到了十一次后,終于見到喬治準備丟第十二次時,他抓著積木的手猶豫了一下,在空中停滯約5秒……
神奇的是,下一秒,喬治將紅色小積木輕輕地放到心理治療師一直伸在他眼前的手。不再是丟的,不再用攻擊方式與人溝通。
原來喬治的爸爸長期用暴力對待媽媽,媽媽經(jīng)常離家出走,但想到喬治又返回。喬治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誤以為“攻擊”是和世界互動的唯一方式。
小小的心靈世界里,喬治體驗到的是“我只要攻擊,別人就會離開,對我沒轍”。不料,他碰到了既專業(yè)又有耐心的心理治療師,她終止了喬治的錯誤模式。接著,我看到在玻璃鏡內(nèi),心平氣和的喬治,他和心理治療師合作疊出了一座五顏六色的城堡。
良善新模式
每個小朋友從小裝滿了各式各樣與世界互動的模式,由于年紀還小,無法辨別和選擇正確模式,以致類似喬治的遭遇,總是以攻擊出手,先下手為強。
若能透過后天“新的互動”“新的學(xué)習(xí)”“新的經(jīng)驗”,重建與人相處的良善模式,攻擊行為也就有機會中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