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曉靜(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山東省東營市)
中學學生的年齡大都在13—15歲左右,從發(fā)展心理學上講,他們的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一方面,他們是活潑好動的,其情緒外顯,興奮性較高,而穩(wěn)定性較差;另一方面,他們又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維,具備了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特質對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具有雙重作用,需要教師合理利用。
《中外歷史剛要(下)》主要是進行世界歷史的學習,相對于中國歷史而言,學生對世界歷史比較陌生,這種陌生感會降低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因此,雖然在世界歷史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一定的難度,但也顯得尤為重要。
1.中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
對于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主要以“興趣”“求知欲”“考試”為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此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中學生活潑好動,生動的故事、有趣的比賽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此外,在課堂教學中組織世界歷史知識競賽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有助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參與之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2.中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自主性
中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知識,并且渴望將學習成果展現(xiàn)出來,進而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中學生既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普遍喜歡具有廣泛參與度的課堂活動,希望在合作中進行學習,在合作中展現(xiàn)自我價值。就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還有很大的發(fā)掘潛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等資源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1.學生對于世界歷史相對陌生
相對于自小耳濡目染的中華文明而言,學生對于世界歷史的了解相對較少。對于世界歷史的這種陌生感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參與中不夠自信,因此會降低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特別是部編版中學歷史教材中增加了許多世界古代史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及知識儲備有很大的距離,而這不僅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其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藝術以降低學生對世界歷史的陌生感,以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的自信。
2.課堂參與中缺乏持續(xù)、合理的激勵機制
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在課堂參與中存在著被動接受的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課容量大,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吃力;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課堂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要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就必須采取持續(xù)、合理的激勵機制,使學生“主動舉起手來”。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合理設計激勵環(huán)節(jié),將激勵滲透到每一節(jié)課中,并以“周”或“月”為單位連貫起來。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想在世界歷史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就必須積極創(chuàng)造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有利因素,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和參與課堂的內(nèi)部力量。中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歷史有很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以興趣為契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首先,學生對世界歷史的興趣往往集中在一些有趣的故事之中,他們不僅渴望在課堂中聽到有趣的故事,而且愿意參與到“講故事”的行列之中,在故事中獲取知識。鑒于此,對于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故事,可采用“我為大家講故事”的形式來進行課堂教學,由學生為學生講,對于學生不熟悉的故事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例如,在講《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一課時,可以提前讓學生搜集關于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并在課堂中展示,在學生講完后,教師進行適當?shù)难a充。這兩種方式的交叉使用,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以緊隨課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其次,教師可以在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一定興趣的基礎上,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形成問題引導,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講《中古時期的亞洲》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講一些《一千零一夜》中的傳說,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阿拉伯史的興趣,進而結合地圖史料、文獻史料引導學生分析阿拉伯文化的特點、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并讓其概括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故事、問題引導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
此外,教師打破教材束縛,對教材進行合理組合、補充,能夠促進教學的靈活性,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學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具有內(nèi)在學習動機上的想學;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而“課前預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閱讀書本式的課前預習容易流于形式,學案式的課前預習往往又無法引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所以,預習任務的布置也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來激發(fā)學生主動預習的欲望。
學生接觸世界歷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的資源,指導學生查閱相關史料,再結合書本、學案,將其作為課前預習的內(nèi)容。
例如,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國際秩序》一課時,學生對于馬恩河戰(zhàn)役、索姆河戰(zhàn)役等比較感興趣,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報刊、圖書、網(wǎng)絡等查閱相關戰(zhàn)爭的相關史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并在上課展示。在查閱史料、組織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廣泛了解相關知識,更好地理解教材內(nèi)容,而對于自己準備的學習內(nèi)容,學生會產(chǎn)生渴望在課堂中進行展示的欲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2.合作學習
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同時又有著一定的集體榮譽感,合作式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廣度,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意識、競爭意識?!昂献鲗W習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學生小組分工法、小組游戲競賽法、切塊拼接法、共學式和小組調查法等?!?/p>
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舉行一些小型知識競賽。例如,在講《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兩個代表隊: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提前給每一隊的成員出示相關問題,小組合作在課前查閱資料,在課堂中進行知識競賽。在競賽中教師要爭取讓小組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增加隨機抽取學生回答的比例,避免只有少數(shù)學生回答問題的現(xiàn)象。如此,既使學生在競賽與合作中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擴大了課堂參與的廣度。
學生對世界歷史的陌生感,是制約其課堂參與積極性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教學藝術,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聯(lián)系,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知識的遷移。
例如,可以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知識相結合,但是在這一遷移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概念之間的混淆,因此,在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結合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進行恰當?shù)膮^(qū)分。例如,“西歐的分封制”相對于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其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學生對于“中國古代西周的分封制”是熟悉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進行知識遷移。但是,必須注意到“西歐的分封制”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則與“西周分封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二者是有區(qū)別的,學生對此容易混淆,所以教師必須予以區(qū)分。教師可以通過“模擬表演”的方式,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分別指導學生模擬西歐和西周層層分封時的場景:其中在西歐分封制中要挑選國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等角色,在西周分封制中要挑選周王、諸侯王、庶民等角色。在學生的表演結束后,教師再進行適當補充講解。通過模擬表演,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增強對西歐分封制的熟悉感,以及其與西周分封制的區(qū)分度,另一方面又能夠更加形象直觀地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中學世界歷史中,該部分歷史知識之間的跳躍性比較大,而高一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相對薄弱,對于世界歷史中出現(xiàn)的相關概念的理解會產(chǎn)生一定困難,此時就需要教師采取類比、情景再現(xiàn)等手段將抽象問題具體化。
例如,在關于“西歐城市的自治運動”的教學中,學生對該內(nèi)容也比較陌生,往往無法理解“城市為何要自治”。此時,教師可以運用情景再現(xiàn)法,模擬城市中封建主收租稅的場景:大腹便便的封建領主帶著侍衛(wèi)到大街上巡查商人的貿(mào)易,他們不僅邊走邊隨手拿起商人的皮毛、蜂蜜等據(jù)為己有,還邊走邊宣布:明天所有人不得出城貿(mào)易,不得隨意離開本城,從下個月起每位商人必須多交5倍的稅錢。待封建領主走后,人們開始竊竊私語,A說:“唉,又不準出城了,不出城這買賣還怎么做啊?”B說:“又要漲稅錢,半年以來這都是第三次漲稅了,這買賣沒法做了!”通過這樣的情景再現(xiàn),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在西歐封建領主控制城市的史實,又能夠體會到商人對封建領主的不滿與憤怒,繼而使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積極思考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案。
目前,中學多采用以考試為主的激勵機制,單一的考試激勵機制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負擔,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無法起到持續(xù)激勵的效果。中學生的自制力還不夠強,要想使學生持續(xù)積極參與到課堂中,還需要將外部和內(nèi)部的激勵機制相結合,在雙重作用之下,使學生自覺自愿“舉起手”來。
一是外部激勵機制。針對期中和期末考試不具備持續(xù)性的弱點,可以將平日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將100分的成績分為80%的期末成績和20%的平日成績。根據(jù)學生參與課堂的表現(xiàn)進行打分,每周一進行總結,并對課堂表現(xiàn)出色的同學予以獎勵。特別是在新授課時,要降低題目設置的難度,以鼓勵為主,使學生不懼怕回答問題。
二是內(nèi)部激勵機制。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合作學習中的激勵,以團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jù),對課堂活動中團體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予以整體獎勵,實現(xiàn)小組內(nèi)部的互幫互助,以達到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在“團體榮譽”的激勵下,學生參與的自覺性會大大提高。
三是榮譽引導機制。在班級中設置“課堂參與小達人”“問題解答小能手”等榮譽稱號,并設置班級榮譽墻,張貼優(yōu)秀學生的照片。通過榮譽引導機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另一方面能夠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從而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提高課堂參與的廣度。
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便是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起主導作用。若沒有學生的課堂參與,就無法實現(xiàn)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他們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主體性,從而將課堂中的知識落到實處,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學生如果在課堂中的參與中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肯定,進而就會產(chǎn)生一種對學習的成功感,而這種成功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激發(fā)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學習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基于在課堂中的學習參與中產(chǎn)生的自信,會進而形成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內(nèi)驅力。這樣在不斷課堂參與之中,學生的自信就會不斷提升,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這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激發(fā)興趣,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反之,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則更能感性、形象地體會自身的主體地位,緊緊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進入知識的海洋,從而探秘更深層次的知識,這種好奇與興趣的層層遞進,會促使學生對世界歷史產(chǎn)生持續(xù)學習的興趣,主動探索,積極尋求答案。持續(xù)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不斷學習,由學習世界歷史到熱愛探索世界歷史。
綜上所述,對于影響課堂中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有利因素,教師要積極利用,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對于不利因素,教師要努力克服、轉化,使學生保持著飽滿的興趣、高昂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