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迪輝 江西省港航建設(shè)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干航電樞紐分公司
案例是某前灣碼頭的7~8#泊位擴建工程,該工程所建的混凝土胸墻底高程為+2.0 0 m,頂高程為+5.25m,應用抗凍等級F300的C40標號混凝土。拋石基床上建立沉箱,沉箱上部續(xù)澆筑胸墻。沿碼頭方向,每隔40.00~50.00m設(shè)置一個載重5噸的系船柱。整個碼頭劃分41個施工作業(yè)段,總長約620.00m。胸墻單段規(guī)格為15.12×6.75×3.25m,單段澆筑方量251.80m3,屬于大體積澆筑混凝土構(gòu)件。胸墻混凝土分為上下兩層進行澆筑,第1次澆筑+3.30m,第2次澆筑到頂部。通過罐車將混凝土運輸至現(xiàn)場,然后通過泵車泵送入模,最后采用人工分灰、搗振棒搗振、覆塑料膜保水養(yǎng)護等工藝完成,受到工藝影響,澆筑時間較長,對混凝土的質(zhì)量要求非常嚴格。
入模溫度是指混凝土澆筑時的初始溫度,受到日照、拌和水溫度以及環(huán)境溫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提高入模溫度不但會加速混凝土水化反應的速度,還會一定程度提高水化反應的初始溫度?;?0、15、20、25、30℃的混凝土初始入模溫度,通過有限元模擬計算,得到的胸墻中心測量點溫度變化狀態(tài)具體見表1[1]。
表1 胸墻中心測點不同入模溫度下的溫度峰值與到達時間
數(shù)據(jù)顯示,隨著混凝土入模溫度的不斷升高,達到最高溫度的用時對應減少,最高溫度和最大表面溫差逐漸增大。因此可以看出,入模溫度變化對胸墻溫度場的影響極大。當入模溫度從10℃升高至20℃時,第1層胸墻混凝土達到最高溫度的時間提早2小時,最大表面溫差增大了30.31%,最高溫度上升了15.80%。第2層入模溫度從10℃升高至20℃時,達到最高溫度的時間也提前了2小時,最大表面溫差增大了23.26%,最高溫度上升了12.74%。當入模溫度從10℃升高至30℃時,第1層混凝土達到最高溫度的時間提前了4小時,最大表面溫差增大了60.62%,最高溫度上升了31.79%。第2層混凝土入模溫度從10℃升高至30℃時,達到最高溫度的時間同樣提前了4小時,最大表面溫差增大了38.67%,最高溫度上升了26.28%。
水工大體積混凝土溫度開裂控制規(guī)范,通常要求入模溫度應控制在5~30℃之間。但在夏季高溫等具體環(huán)境下,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可能會有較高入模溫度,需要在下述環(huán)節(jié)控制入模溫度。
1)雖然粗骨料的比熱相對較低,但其組分占混凝土體積70~80%,發(fā)熱量要占混凝土總發(fā)熱量60.40%,所以控制粗骨料溫度有必要,也是一種效率性選擇。為了骨料的溫度,應避免將砂石材料暴曬在陽光下,可以采用灑水降溫和遮陽覆蓋等措施。在混凝土拌合過程中,可以添加適量的冰水或冰屑來降低入模溫度[2]。
2)應保證澆注過程的連續(xù)性,提前做好施工組織安排,協(xié)調(diào)相關(guān)部門配合,保障混凝土供應連續(xù)均勻,防止因為罐車候車時間太長而造成入模溫度升高的情況。為最大保證混凝土澆筑連續(xù)性,每小時供應量不應少于50m3。同時應提前對運輸罐車施以淋水降溫等措施,控制和防止溫度升高。
3)夏季白天的氣溫較高且日照強烈,水分蒸發(fā)量較大,而夜晚溫度相對較低且變化幅度不大。為此應當合理安排作業(yè)計劃,盡可能不在氣溫較高的時段特別是炎熱的正午時分進行混凝土澆筑。
為了防止和控制混凝土墻體出現(xiàn)裂縫問題,可以采用預埋冷卻水管的方法降低混凝土的溫度。冷卻水管選用普通F25×2.50mm鋼管,在混凝土墻體中心截面位置按照“弓”形方式分布兩層,每層分別設(shè)有進出口。布置方式如圖1所示。
基于0.50×1.50、1.00×1.50、1.50×1.50、2.00×1.50m的4種冷卻水管間距條件下的胸墻中心測點溫度時程曲線見圖2。
圖2 胸墻中心測點溫度時程曲線
圖2曲線顯示,配置冷卻水管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墻混凝土溫度峰值。由于胸墻內(nèi)設(shè)有冷卻水管,除了可以通過澆筑材料自身向外散熱,冷卻水管也能帶走相當一部分熱量。冷卻水管可以大大澆筑體的散熱面積,顯著降低溫度峰值,并提高降溫速度。冷卻水管降溫,這使胸墻第1層混凝土受第2層混凝土的溫度和應力影響大幅降低。
表2數(shù)據(jù)顯示,當采用0.50m的冷卻水管水平間距時,相較于未布設(shè)冷卻水管,胸墻第1層混凝土的溫度峰值降低了9.78℃,內(nèi)外溫度差降低了17.92℃,其中最高溫度峰值減少了15.81%;第2層胸墻混凝土的最高溫度峰值減少了17.89℃,內(nèi)外溫度差分別減少了19.70℃,其中最高溫度峰值減少了23.37%。這顯示冷卻水管采用0.50m間距,能夠得到較佳的控溫效果。當冷卻水管采用1.00m的水平間距時,相較于未布設(shè)冷卻水管,胸墻第1層混凝土的最高溫度峰值發(fā)生了4.76℃的降低,內(nèi)外溫度差降低了11.02℃,其中最高溫度峰值減少了7.70%;胸墻第2層混凝土的最高溫度峰值減少了7.45℃,內(nèi)外溫度差降低了7.23℃,其中最高溫度峰值減少了10.57%。冷卻水管使用1.00m的水平間距可達到良好的控溫效果。然而當冷卻水管采用1.50m和2.00m的水平間距時,冷卻水管的控溫功效則相對較差,其溫度峰值基本同于未設(shè)冷卻水管的溫度狀態(tài),表明水管間距超出一定范圍時,則無法收到降溫功效。
當使用0.50m的水平間距時,胸墻第1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173.25m,第2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128.80m。若采用1.00m的水平間距,則第1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92.99m,第2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70.00m。當使用1.50m的水平間距時,第1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64.33m,第2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49.00m。但若使用2.00m水平間距時,第1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52.86m,第2層混凝土所需的冷卻水管相對理想長度為40.60m。要注意的是,雖然加大冷卻水管的間距可以減少管材的用量,但其冷卻功效并不佳。若冷卻水管間距過小,則不僅會增加管材用量,還會增加施工作業(yè)成本和難度。
為了研究冷卻水管的進水溫度對冷卻效果的影響,分別選取10℃、15℃、20℃和25℃的進水溫度條件進行模擬分析,所獲得的不同進水溫度下胸墻中心測點的溫度時程變化曲線見圖3[3]。
圖3 不同進水溫度下胸墻中心測點的溫度時程變化曲線
圖3在溫度為10℃時,與沒有冷卻水管相比,第1層胸墻的溫度峰值降低了4.92℃,降幅為7.95%;第2層胸墻的溫度峰值降低了8.49℃,降幅為12.04%。在水溫為15℃的情況下,第1層胸墻溫度峰值降低了4.31℃,降幅為6.96%,第2層胸墻的溫度峰值降低了7.63℃,降幅為10.57%。當水溫為20℃時,第1層胸墻的溫度峰值降低了3.06℃,降幅為4.95%,第2層胸墻最高溫度峰值降低了6.79℃,降幅為9.62%。若采用進水溫度為25℃,第1層胸墻最高溫度峰值降低了3.71℃,降幅為5.99%,第2層胸墻最高溫度峰值降低了5.92℃,降幅為8.40%。由此可知,越低的進水溫度,越有助于提高降溫效果。
基于工程案例,以防范港航水工胸墻混凝土開裂為目標,梳理介紹了港航水工胸墻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控制相關(guān)應用技術(shù)。具體包括:
(1)入模初始溫度的升高,水化反應速度會對應提高,從而縮短達到初凝和終凝所需時間,形成和加劇胸墻混凝土表面開裂的工程隱患。
(2)有必要在下述環(huán)節(jié)控制入模溫度??刂拼止橇蠝囟?;保證澆注過程的連續(xù)性;應當合理安排作業(yè)計劃,盡可能不在氣溫較高的時段特別是炎熱的正午時分進行混凝土澆筑。
(3)合理利用和配置冷卻水管間距。案例采用1.00~1.50m的冷卻水管水平向間距配置,垂向間距則采用中間層厚度進行布置。
(4)合理控制冷卻管進水溫度。一般情況下冷卻管進水溫度越低越有利于胸墻水化熱的散失,但還要注意到較大的溫度差,容易造成胸墻混凝土強度在緊鄰冷卻水管區(qū)域不均衡發(fā)展,引發(fā)溫度裂隙或影響胸墻整體強度。案例工程泵取所在水域20℃左右的海水作為冷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