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父母六子”與“八卦相錯”:帛書《周易》形態(tài)譜系新探

      2023-11-04 05:52:46
      學術(shù)交流 2023年8期
      關(guān)鍵詞:系辭易傳帛書

      于 茀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哈爾濱 150025)

      帛書《周易》經(jīng)傳的形態(tài)與傳世王弼注本《周易》不同,其譜系源流如何,帛書《周易》出土以來,由于受到文獻材料限制,其間一些學者的觀點存在問題,認為帛書《周易》經(jīng)文六十四卦分為八組的文本結(jié)構(gòu)是漢代人的發(fā)明,甚至有人認為是京房八宮卦體系。關(guān)于《易傳》,宋代開始就有學者提出不是孔子所作,到了當代否定孔子作《易傳》甚至成為學界主流觀點,于是又有一些學者另辟蹊徑提出易傳道家主干說,從帛書《易傳》來看,這樣的觀點是難以成立的?;诖?本文擬對帛書《周易》經(jīng)傳的形態(tài)與譜系做出新的探討,以期推進帛書《周易》及相關(guān)問題的學術(shù)研究。

      一、帛書《六十四卦》的文本形態(tài)

      帛書《周易》,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本篇帛書與其他帛書放置于“東邊箱的57號長方形漆奩的下層”[1]42-43。

      “馬王堆三號墓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第一次獲知古代帛書的樣式,因而是極為可貴的。馬王堆帛書的高度有兩種:一種48厘米左右,一種24厘米左右,即分別用整幅和半幅的帛橫放直寫。出土時,整幅的折疊成長方形,半幅的卷在二、三厘米寬的竹、木條上,同放在一個漆盒內(nèi)。書寫之前,有的先在帛上用朱砂或墨畫好寬七、八毫米的界格,整幅的每行六七十字,半幅的每行三十余字。這和簡冊的制度實際是一致的。”[2]48因為《周易》是經(jīng),所以“用整幅的帛書寫”[2]50。

      馬王堆帛書《周易》寫本由經(jīng)和傳兩部分組成。經(jīng)的部分是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畫、卦名、卦辭、爻辭構(gòu)成;傳的部分包括《系辭》和《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五篇佚書。 經(jīng)的部分未發(fā)現(xiàn)篇題,于豪亮、張政烺都以《六十四卦》作為篇名。(1)參見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第15頁;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jīng)傳校讀》,中華書局,2008年版。本篇寫本,實際上就是《周易》經(jīng)的部分,經(jīng)的部分一共有九十三行(1—93行),各卦卦畫抄寫在帛書的最頂端,向下依次抄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馬王堆帛書《周易》為六畫卦,其卦畫由陽爻和陽爻兩種符號構(gòu)成,卦畫書寫時,構(gòu)成六畫卦的兩個三畫卦之間有意留有明顯的空隙。

      不難看出,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與傳世王弼注本《周易》的卦序不同。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分為八組,上卦的次序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下卦的次序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上卦前四卦的次序是乾父領(lǐng)艮、坎、震三子,后四卦的次序是坤母領(lǐng)兌、離、巽三女。下卦的次序則是乾、坤父母領(lǐng)艮、兌、坎、離、震、巽六子,可以看出,馬王堆帛書《周易》這種卦序排列方式與《說卦傳》的“父母六子”之說有一定淵源關(guān)系,但是不同的是,《說卦傳》“六子”的次序是長、中、少,而這里“六子”的次序是少、中、長,關(guān)于這一點將在下文詳細論述。新近刊布的清華簡有七支被整理者命名為《別卦》的文獻[3]130,清華簡《別卦》的每支竹簡上書寫八個易卦,這八個易卦的下卦次序與馬王堆帛書《周易》是一樣的。馬王堆帛書《周易》出土以后,一直有人認為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卦序是漢代人的排列,但是,從清華簡《別卦》來看,這種卦序早在先秦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帛書《周易》經(jīng)的部分就文本總體形態(tài)來看,也是由六十四卦構(gòu)成,每卦也是由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構(gòu)成。就每一卦的結(jié)構(gòu)構(gòu)成來看,與楚簡《周易》是一致的。但是,就全篇來看,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以及由此而構(gòu)成的文本結(jié)構(gòu)與楚簡《周易》完全不同。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是“父母六子”結(jié)構(gòu),全篇分為八個部分,也就是把六十四卦分為八組,每組八卦。這是一種與楚簡《周易》及傳世本《周易》不同的文本形態(tài),是獨立于楚簡《周易》之外的另一個易學系統(tǒng)?!吨芤住返倪@一文本系統(tǒng)也有一個形成、發(fā)展的軌跡與過程,并形成獨立的文本譜系,我們將在下面對其展開討論。

      二、帛書《六十四卦》的文本譜系

      帛書《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及易學體系與先秦古易學說相對應(yīng),在先秦就已經(jīng)成形,在漢代又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并在其后作為一個獨立的易學文本體系及文體體系在中國易學史中流傳。

      (一)《說卦傳》與帛書《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

      《說卦傳》是傳世本《易傳》七種十篇中的一篇,其來源學界說法不一。最傳統(tǒng)的說法是司馬遷的說法,認為是孔子所作。今人金景芳先生認為是古易遺說。

      金景芳說:“我一向認為,《說卦傳》首章舊《易》遺說。”“我認為從‘天地定位’到‘坤以藏之’是《歸藏》的遺說?!ひ圆刂摹亍?與下文‘萬物之所歸也’的‘歸’字,透露出‘歸藏’一名的痕跡,所以說這一段是《歸藏》遺文。從‘帝出乎震’到‘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我認為是《連山》遺說。這段話強調(diào)‘艮’,說‘艮’是‘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而《連山》首艮,因此可以斷定是《連山》遺說。”(2)參見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后語,金景芳:《周易通解》,長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96頁。對于古易遺說為什么會在《說卦傳》中,金景芳先生做了進一步解釋:“我認為《說卦傳》是孔子為《周易》作傳時,有意識地保留下來的《連山》、《歸藏》二易遺說。”(3)參見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附錄二,金景芳:《周易通解》,長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02頁?!暗鄢龊跽稹闭聻椤哆B山》遺說的觀點歷史上就有。干寶《周禮注》引“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段話時說:“此《連山》之易也?!盵4]25羅泌《路史·發(fā)揮》也持同樣看法(4)參見羅泌《路史》,四部備要本,第236頁。,馬國瀚的輯本《連山》亦輯入了相關(guān)文字[4]25。

      之所以會出現(xiàn)《說卦傳》為《連山》《歸藏》古易遺說的看法,是因為《說卦傳》中提出了與《系辭傳》不同的易學理論。我們知道,《系辭傳》提出了“天地纟因缊萬物化生”的世界生成模式,而《說卦傳》中提出的是“父母六子”世界生成變化模式。

      《說卦傳》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苍偎鞫媚?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盵5]所謂“父母六子”,就是乾、坤為父母,震、巽、坎、離、艮、兌為六子。其中,震、坎、艮為長、中、少三子,巽、離、兌為長、中、少三女。

      從帛書《周易》的抄寫情況來看,六十四卦是按照八組排列的:

      第一組:鍵(乾)、婦(否)、掾(遯)、禮(履)、訟、同人、無孟(妄)、狗(姤)

      第二組:根(艮)、泰(大)蓄(畜)、剝、損、蒙、蘩(賁)、頤、箇(蠱)

      第四組:辰(震)、泰(大)壯、余(豫)、少(小)過、歸妹、解、豐、恒

      第五組:川(坤)、泰、嗛(謙)、林(臨)、師、明夷、復、登(升)、

      第六組:奪(兌)、夬、卒(萃)、欽(咸)、困、勒(革)、隋(隨)、泰(大)過

      第七組:羅(離)、大有、溍(晉)、旅、乖(睽)、未濟、筮(噬)嗑、鼎

      以上八組卦每組的第一卦分別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其中,艮、坎、震為少中長三子,兌、離、巽為少中長三女。因此,這八組卦又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四卦,由乾父領(lǐng)艮、坎、震三子組成,第二部分為后四卦,由坤母領(lǐng)兌、離、巽三女組成。

      上揭《說卦傳》“父母六子”的排列順序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其中,乾父領(lǐng)三子的順序是震、坎、艮,三子順序是按照長、中、少的順序排列的;坤母領(lǐng)三女的順序是巽、離、兌,三女順序也是按照長、中、少的順序排列的。

      帛書《周易》三子三女排列順序是少、中、長,與上述《說卦傳》文字所說的排列順序正好相反。盡管如此,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與《說卦傳》“父母六子”說之間的聯(lián)系還是明顯的。

      (二)清華簡《別卦》與帛書《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

      清華簡《別卦》也是八組卦,上卦的八個卦應(yīng)該分別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下卦應(yīng)該分別都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所以每組卦的第一卦應(yīng)該分別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就是說,清華簡《別卦》也是父母六子的次序,并且三子三女的順序也是少、中、長,次序與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是一致的。

      馬王堆帛書《周易》抄寫時間為漢文帝初年,在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70年之間。[7]4所以,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漢代人的發(fā)明。但是,現(xiàn)在從清華簡《別卦》來看,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結(jié)構(gòu)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了。清華簡《別卦》的卦序排列方式與傳世文獻《說卦傳》父母六子之說之間存在密切關(guān)系,至于《說卦傳》父母六子之說與清華簡《別卦》及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孰先孰后,還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話題。

      (三)帛書《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與漢代京房的“八宮卦”

      帛書《周易》出土以后,有些學者認為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分為八組的文本結(jié)構(gòu),是漢代人的發(fā)明,甚至有些人認為與京房八宮卦是一個體系,這樣的看法實際上是無法成立的。通過清華簡《別卦》,我們可以確認,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分為八組的文本結(jié)構(gòu),不僅不是漢代人的發(fā)明,而且在先秦就已經(jīng)存在了。帛書《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與漢代京房的“八宮卦”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呢?下面我們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西漢人,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為京氏,師從焦延壽,著有《京氏易傳》(5)參見《四庫全書總目·京氏易傳提要》。。

      《京氏易傳》創(chuàng)立了“八宮卦”學說。京房在《京氏易傳》中把六十四卦按照乾、姤、遯、否、觀、剝、晉、大有、震、豫、解、恒、升、井、大過、隨、坎、節(jié)、屯、既濟、革、豐、明夷、師、艮、賁、大畜、損、睽、履、中孚、漸、坤、復、臨、泰、大壯、夬、需、比、巽、小畜、家人、益、無妄、噬嗑、頤、蠱、離、旅、鼎、未濟、蒙、渙、訟、同人、兌、困、萃、咸、蹇、謙、小過、歸妹的順序排列,每八卦一宮,共為八宮。每宮第一卦分別是乾、震、坎、艮、坤、巽、離、兌,這實際上就是乾父領(lǐng)三子,坤母領(lǐng)三女。三子三女順序是長、中、少,與《說卦傳》順序相同,而與清華簡《別卦》及馬王堆帛書《周易》的順序不同。(6)參見《京氏易傳》,四本叢刊本。

      京房“八宮卦”的創(chuàng)立,總體上應(yīng)該受到《說卦傳》“父母六子”說的影響。從時間上看,馬王堆帛書《周易》抄寫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70年之間[7]4,時間在京房出生一百年前。京房作為一代易學大家,應(yīng)該能夠見到馬王堆帛書《周易》易學體系的相應(yīng)文本。因此,“八宮卦”的創(chuàng)立還應(yīng)該受到馬王堆帛書《周易》文本體系的影響。不過,京房的“八宮卦”與馬王堆帛書《周易》的體系貌似相似,實則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京房“八宮卦”每宮第一卦與清華簡《別卦》及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八組卦每組第一卦的排列方式都來源于《說卦傳》的“父母六子”說,表面上看,其差別只是三子三女順序不同。實則不然,京房“八宮卦”每宮第一卦(以下簡稱為純卦)之后的七卦(以下簡稱為“七別卦”)與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每組第一卦之后的七卦相比是不同的??瓷先ザ哂型挟?實則完全不同,因為二者產(chǎn)生的方式在本質(zhì)上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我們探討一下清華簡《別卦》及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每組卦中的“七別卦”的產(chǎn)生方式。 為稱引方便,我們把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每組卦中的純卦及“七別卦”迻錄如下(采用寬式釋文,使用通行卦名):

      第一組:乾、否、遯、履、訟、同人、無妄、姤

      第二組:艮、大畜、剝、損、蒙、賁、頤、蠱

      第三組:坎、需、比、蹇、節(jié)、既濟、屯、井

      第四組:震、大壯、豫、小過、歸妹、解、豐、恒

      第五組:坤、泰、謙、臨、師、明夷、復、升

      第六組:兌、夬、萃、咸、困、革、隨、大過

      第七組:離、大有、晉、旅、睽、未濟、噬嗑、鼎

      第八組:巽、小畜、觀、漸、中孚、渙、家人、益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每組卦的上卦分別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這來源于《說卦傳》“父母六子”說,我們不再贅述。

      我們來看看每組卦的下卦。第一組卦的下卦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第二組卦的下卦是艮、乾、坤、兌、坎、離、震、巽;第三組卦的下卦是坎、乾、坤、艮、兌、離、震、巽;第四組卦的下卦是震、乾、坤、艮、兌、坎、離、巽;第五組卦的下卦是坤、乾、艮、兌、坎、離、震、巽;第六組卦的下卦是兌、乾、坤、艮、坎、離、震、巽;第七組卦的下卦是離、乾、坤、艮、兌、坎、震、巽;第八組卦的下卦是巽、乾、坤、艮、兌、坎、離、震。這八組卦的下卦實際上都分別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其中的變化在于,當與上卦乾、艮、坎、震、坤、兌、離、巽八純卦組合時,把下卦中與純卦相同的卦與純卦組合,其余下卦七卦再分別與上卦組合,并生成所在組的“七別卦”。

      這樣一種生成“七別卦”的方式,實際上也來源于《說卦傳》。

      《說卦傳》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边@段話八卦排列順序是乾、坤、艮、兌、震、巽、坎、離。

      這樣一種生成“七別卦”的方式,就是《說卦傳》所說的“八卦相錯”?!鞍素韵噱e”,就是按照上卦為乾、艮、坎、震、坤、兌、離、巽的順序,下卦為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的順序,兩兩組合,從而生成六十四卦。

      為了便于比較及稱引方便,現(xiàn)將京房“八宮卦”分宮迻錄如下:

      (1)乾、姤、遯、否、觀、剝、晉、大有

      (2)震、豫、解、恒、升、井、大過、隨

      (3)坎、節(jié)、屯、既濟、革、豐、明夷、師

      (4)艮、賁、大畜、損、睽、履、中孚、漸

      (5)坤、復、臨、泰、大壯、夬、需、比

      (6)巽、小畜、家人、益、無妄、噬嗑、頤、蠱

      (7)離、旅、鼎、未濟、蒙、渙、訟、同人

      (8)兌、困、萃、咸、蹇、謙、小過、歸妹

      通過觀察,我們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京房“八宮卦”每組卦的上卦并不像帛書《周易》一樣都分別是乾、震、坎、艮、坤、巽、離、兌。

      乾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乾、乾、乾、乾、巽、艮、離、離;震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震、震、震、震、坤、坎、兌、兌;坎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坎、坎、坎、坎、兌、震、坤、坤;艮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艮、艮、艮、艮、離、乾、巽、巽;坤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坤、坤、坤、坤、震、兌、坎、坎;巽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巽、巽、巽、巽、乾、離、艮、艮;離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離、離、離、離、艮、巽、乾、乾;兌宮每卦的上卦分別是兌、兌、兌、兌、坎、坤、震、震。

      我們再來看看每宮卦的下卦。京房“八宮卦”每組卦的下卦也不像帛書《周易》一樣都分別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乾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乾、巽、艮、坤、坤、坤、坤、乾;震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震、坤、坎、巽、巽、巽、巽、震;坎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坎、兌、震、離、離、離、離、坎;艮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艮、離、乾、乾、乾、乾、兌、艮;坤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坤、震、兌、乾、乾、乾、乾、坤;巽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巽、乾、離、震、震、震、震、巽;離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離、艮、巽、坎、坎、坎、坎、離;兌宮每卦的下卦分別是兌、坎、坤、艮、艮、艮、艮、兌。

      京房“八宮卦”中的八個純卦,即每宮首卦乾、震、坎、艮、坤、巽、離、兌之序取自《說卦傳》“父母六子”說,而每宮中的“七別卦”則是按照京房創(chuàng)制的一種特殊卦變方法來生成的。

      《四庫全書總目·京氏易傳提要》云:“以八卦分八宮,每宮一純卦統(tǒng)七變卦,而注其世應(yīng)、飛伏、游魂、歸魂諸例?!盵8]1436

      《京房易傳》卷下云:“孔子云:‘易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六世為天易,游魂歸魂為鬼易?!?7)參見[漢]京房撰,[吳]陸績注《京氏易傳》,四部叢刊本。

      京房假托孔子之名來說明他的八宮卦的生成變化規(guī)則。具體規(guī)則如下:每宮以一個純卦為統(tǒng)領(lǐng),其他七卦都是從這個純卦變化而來。從純卦的初爻開始變化,變初爻生成一世卦,變至二爻,生成二世卦,變至三爻,生成四世卦,變至五爻生成五世卦。變至五爻不再向上變了,而是返回來再變化第四爻,生成游魂卦,然后再把以下三爻、二爻和初爻全變回歸本宮,生成歸魂卦。六世卦也稱為上世卦,就是把本宮純卦六爻皆變而生成的。比如,乾宮純卦是乾,初爻變,生成一世卦姤,變至二爻,生成二世卦遯,變至三爻,生成三世卦否,變至四爻,生成四世卦觀,變至五爻,生成五世卦剝,返回再變四爻,生成游魂卦晉,再變以下三爻,生成歸魂卦大有。本宮乾卦六爻皆變,生成六世卦坤。京房把其中的坤與剝稱為天易,把姤與遯稱為地易,把否與觀稱為人易,把晉與大有稱為鬼易。

      綜上,京房“八宮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與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實際上是根本不同的。不僅如此,二者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從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結(jié)構(gòu)來源于《說卦傳》來看,其文本功能并非完全用于筮占,而是有明確的易理蘊含。京房“八宮卦”的文本功能則主要用于筮占。京房把“八宮卦”與納甲、二十四氣候等結(jié)合起來用于筮占,對后世卜筮影響深遠。其已完全遠離文王、周公及孔子開創(chuàng)的新易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乃于《周易》六十四卦之下悉注某宮一世、二世、三世、四世、游魂、歸魂諸名,引而附合于經(jīng)義,誤之甚矣。”[8]1436這一批評是公允的。

      三、帛書《易傳》的文本形態(tài)與譜系

      帛書《易傳》一共有六篇,大部分不在今本《易傳》七種十篇之中。這些《易傳》是何時產(chǎn)生的,其基本文本形態(tài)如何,其流變譜系如何,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認識先秦易學史具有重要意義。

      (一)帛書《易傳》的文本形態(tài)

      帛書《易傳》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本篇寫本與其他帛書放置于“東邊箱的57號長方形漆奩的下層”[1]42-43。

      馬王堆帛書易傳寫本一共有六篇,這六篇易傳寫本分別是《二三子問》《系辭》《衷》《要》《繆和》《昭力》?!抖訂枴菲瓱o篇題,現(xiàn)篇題《二三子問》為整理者所加,本篇寫本與六十四卦抄寫在同一卷帛書上,《系辭》《衷》《要》《繆和》《昭力》五篇寫本抄寫在一卷帛書上,其中,《系辭》篇的篇題殘泐,《衷》《要》《繆和》《昭力》四篇寫本的篇題都是原有篇題。不過,馬王堆帛書的原整理者整理時沒有發(fā)現(xiàn)《衷》的篇題,整理者命名為《易之義》,但后來發(fā)現(xiàn)本篇帛書原有篇題為《衷》,現(xiàn)已改稱為《衷》。

      《二三子問》接抄在六十四卦后面,一共抄寫三十六行(94—129行)?,F(xiàn)篇題《二三子問》為整理者據(jù)寫本內(nèi)容擬定,這篇帛書易傳的文本體式是對話體,是孔子與弟子關(guān)于《周易》的問答,通觀本篇易傳,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問答,涉及乾、坤、謙、豫、恒、蹇、艮、豐等卦。

      目前,帛書《系辭》有陳松長、張政烺、于豪亮、廖名春等四家釋文,各家釋文存在一定差別,其中最大的一個差別是于豪亮的釋文把《易之義》作為《系辭》的一部分合編在《系辭》的后面。(8)參見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又,《于豪亮著作二種·馬王堆帛書〈周易〉釋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帛書《系辭》與傳世本相比差別不大,只是比傳世本少了一部分內(nèi)容。 《衷》(舊題《易之義》)接抄在《系辭》后面,其一部分內(nèi)容見于傳世本《說卦》傳及《系辭》傳,本篇易傳突出陰陽、剛?cè)岬纫讓W范疇和思想。馬王堆帛書易傳《衷》的一部分內(nèi)容與傳世本《說卦》前三章的內(nèi)容大致相合,但是二者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其中,最大的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區(qū)別有兩個:一個是傳世本《說卦傳》“水火不相射”一句,馬王堆帛書易傳《衷》作“火水相射”;另一個是所謂先天八卦的次序不同,傳世本《說卦傳》所講的先天八卦的次序是乾、坤、艮、兌、震、巽、坎、離,馬王堆帛書易傳《衷》所講的先天八卦次序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值得注意的是,馬王堆帛書易傳《衷》所講的先天八卦次序恰好與帛書《周易》六十四卦下卦次序相合。

      馬王堆帛書易傳《要》篇的篇題題寫在該篇寫本的篇尾,篇尾還記有該篇寫本的字數(shù)是1 648字。馬王堆帛書寫本易傳《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見于今本《系辭傳》,但還有一些內(nèi)容不見于傳世文獻,其中最重要當屬孔子解釋自己為何老而好易這一部分內(nèi)容了。 馬王堆帛書易傳《繆和》篇的文本體式屬于對話體,所記為繆和與先生的問答,繆和與先生問答的主要內(nèi)容是闡釋《周易》的《渙》《困》《謙》《豐》《屯》《蒙》《中孚》《歸妹》《復》《訟》《恒》《坤》《比》《益》《睽》《明夷》《觀》等卦的卦爻辭。 馬王堆帛書易傳《昭力》篇的文本體式也是對話體,所記為昭力與先生的問答。昭力與先生問答的主要內(nèi)容是闡釋《周易》的《師》《大畜》《比》《泰》《乾》等卦的卦爻辭。 馬王堆帛書《繆和》和《昭力》兩篇易傳寫本,分別記繆和、昭力與先生的對話,繆和、昭力提問,但是,我們看到,在兩篇易傳中回答的并不是“先生”,而是以“子曰”領(lǐng)起。關(guān)于篇中的“先生”為何人,目前學術(shù)界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有的意見認為文中的“先生”是傳易的經(jīng)師,有的意見認為文中的“先生”就是孔子。 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對于思想史、易學史及書籍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從易學史來看,馬王堆帛書《周易》對于《周易》經(jīng)傳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周易》經(jīng)的文本研究方面來看,《周禮》講到《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但是,《連山》《歸藏》早已亡佚,僅有少量輯佚文字,因此,在馬王堆帛書《周易》寫本出土前,世人從來沒有見到一個與傳世王弼注本有很大區(qū)別的《周易》文本,漢代京房的八宮卦卦序、孟喜卦氣卦序等卦序排列方式,雖然與傳世王弼注本《周易》不同,但是,這種用于筮占的卦序,實際上并不是易學史的主流卦序,傳世王弼注本《周易》的卦序一直是易學史的主流卦序。然而,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六十四卦排列方式,不僅與傳世王弼注本《周易》的卦序不同,而且與京房的八宮卦卦序也不同,而這種卦序卻來源于傳世文獻《說卦傳》。因此,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對于我們研究《周易》經(jīng)的文本形態(tài)及源流譜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次,從《周易》傳的研究來看,傳世王弼注本《周易》存有先秦易傳,一共是七種十篇。由于這十篇易傳來自于先秦,而且又與孔子關(guān)系密切,相傳為孔子所作,因此,漢代以后,這十篇易傳甚至逐步獲得與經(jīng)同等的地位。漢代司馬遷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盵9]3296在這段話里,司馬遷為自己提出的使命任務(wù)有“正《易傳》,繼《春秋》”?!袄^《春秋》”應(yīng)該是指他寫作《史記》,但是“正易傳”指的是什么呢?后世幾乎無人問津。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為我們探究司馬遷的“正易傳”提供了新契機。馬王堆帛書《周易》寫本不僅有與傳世王弼注本《周易》不同的經(jīng)文,而且還有多篇與傳世《易傳》不同的易傳寫本,這些易傳寫本包括《二三子問》《系辭》《衷》《要》《繆和》《昭力》六篇佚書。其中,《繆和》和《昭力》兩篇易傳寫本的內(nèi)容全部不見于傳世文獻中,《系辭》雖然見于傳世本《系辭傳》,但有很多不同,《衷》篇寫本易傳的部分內(nèi)容見于傳世本《說卦傳》和傳世本《系辭傳》,帛書《要》篇寫本易傳的部分內(nèi)容見于傳世本《系辭傳》。我們仔細觀察馬王堆帛書《周易》的這六篇易傳,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系辭》及《衷》《要》三篇寫本易傳的內(nèi)容較為雜亂,由此可以看出,在漢代,易傳文本確實較為混亂,司馬遷的“正易傳”應(yīng)該與這種情況有關(guān),“正易傳”應(yīng)該是指“正易傳之亂”。

      其三,從一些專題易學問題研究來看,馬王堆帛書《周易》當然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比如,傳世本易傳七種十篇的作者問題,從漢代開始一直被認為是孔子作的,但到了宋代,開始有人懷疑,歐陽修就曾提出反對意見,現(xiàn)在,易傳非孔子作,幾乎成了學術(shù)界的主流觀點。然而,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孔子與易傳的關(guān)系提供了新材料。馬王堆帛書易傳的《二三子問》《要》等篇多記孔子與弟子關(guān)于《周易》的問答,《繆和》和《昭力》兩篇以“子曰”回答學生關(guān)于《周易》的提問,《要》篇寫本易傳甚至明確記載了孔子解釋自己為何老而好易,并且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易學與史巫之間的區(qū)別。通過這些新材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與易傳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如果我們把馬王堆帛書易傳中孔子的易學思想與傳世本七種十篇易傳中相關(guān)思想進行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大多是相合或相近的,這無疑為孔子作易傳之說提供了有力證據(jù)。

      最后,從易學的傳播來看,馬王堆帛書《周易》出土于楚國舊地,不難看出,易學在楚國的興盛與發(fā)達,同時也說明楚國在易學承傳中的重要地位。

      從文體上來看,帛書《二三子問》《系辭》《衷》《要》《繆和》《昭力》六篇易傳,都屬于劉勰所說的論體中的經(jīng)傳體。從各篇易傳來看,每篇之間在文體上又有個體差異。其中《二三子問》《繆和》《昭力》三篇為問答體,《系辭》《衷》《要》三篇為論述體,其間多引孔子的話。問答體易傳不見于今本易傳,論述體易傳與今本《系辭》《說卦》文體相似,并且有一些內(nèi)容與今本《系辭》《說卦》相同。通過《二三子問》《繆和》《昭力》三篇易傳,我們看到了先秦易傳在文體上的多樣性,通過《系辭》《衷》《要》三篇易傳,我們看到了先秦易傳文本的豐富性。這些為我們探討易傳的文本譜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二)帛書《易傳》的文本譜系

      關(guān)于易傳的源流譜系問題,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對于司馬遷所說的孔子作易傳之說,宋代開始就有學者開始懷疑,到了當代否定孔子作易傳的觀點業(yè)已成為學界主流觀點,甚至又有一些學者提出易傳道家主干說。隨著帛書《易傳》等易學材料的出土,孔子及儒家與易傳源流譜系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不能回避與否定的。

      傳世先秦文獻里,除了《易傳》七種十篇,論《易》的文獻并不是很多。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易傳只有七種十篇,而且對于今本七種十篇《易傳》的作者及創(chuàng)作年代又存有很大爭議。因此,易傳的譜系研究一直很難有突破性進展。地不愛寶,如今包括馬王堆帛書《周易》在內(nèi)的出土材料不斷涌現(xiàn),這為我們重新審視易傳形成及發(fā)展譜系提供了新的契機。

      從傳世先秦文獻里,我們可以看到諸家論《易》的情況?!豆茏印凡徽劇兑住?《韓非子》也不談《易》?!肚f子》兩次出現(xiàn)《易》:《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盵10]173《莊子·天下篇》:“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对姟芬缘乐?《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shè)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盵10]391

      《荀子》三次出現(xiàn)《易》:《荀子·非相篇》“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然而不好言,不樂言,則必非誠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無厭。鄙夫反是: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污傭俗。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逯^也。”[11]117-119《荀子·大略篇》“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12]136。《荀子·大略篇》“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詩》非屢盟,其心一也。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12]150。

      《禮記》引《易》一共八次,論《易》兩次。引《易》:《禮記·經(jīng)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謬以千里?!酥^也?!盵13]5《禮記·坊記》“子云:‘敬則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廢禮,不以美沒禮。故食禮:主人親饋,則客祭;主人不親饋,則客不祭。故君子茍無禮,雖美不食焉?!兑住吩?“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薄对姟吩?“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币源耸久?民猶爭利而忘義。’”[13]32-33《禮記·坊記》:“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祿也。先財而后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爭。故君子于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兑住吩?“不耕獲,不災(zāi)畬,兇?!币源朔幻?民猶貴祿而賤行?!盵13]36《禮記·表記》:“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兑住吩?“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薄盵13]70-71《禮記·表記》: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兑住吩?‘不家食,吉?!盵13]82《禮記·表記》:“子曰:‘事君,軍旅不辟難,朝廷不辭賤;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否,則孰慮而從之。終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薄盵13]84《禮記·深衣》:“制十有二幅,以應(yīng)十有二月,袂圜以應(yīng)規(guī),曲夾如矩以應(yīng)方,負繩及踝以應(yīng)直,下齊如權(quán)、衡以應(yīng)平。故規(guī)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下齊如權(quán)、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規(guī)、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quán)、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盵13]129-130可見,《荀子》和《禮記》都對《易》有引用,引用實際上也是一種闡釋,引用是把《易》看作包含義理的文本,否則是不能引用的。

      《禮記》論《易》兩次(含一次既引又論):《禮記·經(jīng)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13]1-2《禮記·緇衣》: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薄凹兌漓?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薄兑住吩?“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盵13]101-102

      《論語》中出現(xiàn)兩次:《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盵14]25《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品?”“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弊釉?“不占而已矣?!盵14]136-137

      《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論《易》一共四次:《孔子家語·好生》:“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賁》焉,愀然有不平之狀。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賁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對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zhì)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zhì)有余不受飾故也?!盵15]137《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讀《易》至于《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嘆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吾是以嘆也。’子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qū)W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于耳矣?!蔽魣蛑翁煜轮?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自滿而極,亢意而不節(jié),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diào)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酉脑?‘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盵15]175-176《孔子家語·問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盵15]285《孔子家語·本姓解》:“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道?!焱硕^南宮敬叔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來,世有德讓,天所祚也。成湯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證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贊明《易》道,垂訓后嗣,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15]311-312

      從比較中可以看到,先秦諸子百家,談?wù)摗兑住纷疃嗟氖侨寮?儒家之中,最多的是孔子。這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易傳》與儒家關(guān)系密切,儒家之中又與孔子關(guān)系最為密切。因此,《易傳》的譜系溯源可以上溯到孔子及其弟子。另外,從上述統(tǒng)計可以看出,道家與易的關(guān)系并不緊密,僅從傳世文獻來看,易傳道家主干說也是難以成立的。

      《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盵16]1937按照司馬遷的講法,今本《易傳》七種十篇為孔子所作,宋代以后,多有人懷疑司馬遷的說法。但是,帛書易傳的出土,關(guān)于孔子與《周易》的關(guān)系卻要重新審視。

      馬王堆帛書六篇易傳的內(nèi)容都與孔子有關(guān)。《二三子問》篇記載的是孔子與幾個弟子關(guān)于《易》的問答。由孔子弟子們針對《周易》一些卦的卦爻辭提出問題,孔子作出解答。涉及乾、坤、謙、豫、恒、蹇、艮、豐等卦,從孔子的闡述來看,更注重義理,而不是象數(shù)??鬃訉σ陨细髫载载侈o的解釋,與今本易傳的相關(guān)解釋非常接近。帛書《系辭》與今本大致相同,多次引用孔子的話,在此就不做更多分析了?!吨浴返牟糠謨?nèi)容見于今本《說卦》和《系辭》我們也不做分析了。

      《要》部分內(nèi)容見于今本《系辭》。還有一些內(nèi)容不見于今本易傳,但卻非常重要,因為這部分內(nèi)容是孔子解釋自己為何老而好易,以及他的易學與史巫易學的根本區(qū)別的。 《繆和》篇是繆和與先生的問對,由繆和向先生提問,卻以子曰對答。主要內(nèi)容是闡釋卦爻辭,涉及《渙》《困》《謙》《豐》《屯》《蒙》《中孚》《歸妹》《復》《訟》《恒》《坤》《比》《益》《睽》《明夷》《觀》諸卦。 《昭力》篇是昭力與先生的問對,由昭力向先生提問,也是以子曰對答,主要內(nèi)容也是闡釋卦爻辭,涉及《師》《大畜》《比》《泰》《乾》諸卦。 《繆和》和《昭力》兩篇中先生的回答都是以“子曰”領(lǐng)起,可見這兩篇文獻與孔子的關(guān)聯(lián)。

      馬王堆漢墓的六篇帛書《易傳》與今本易傳是什么關(guān)系,其源頭又在哪里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六篇帛書《易傳》與今本易傳的關(guān)系。

      先看《二三子問》。我們認為《二三子問》是孔子易學傳授的記錄,在某個時候由孔子弟子匯編成書,性質(zhì)與《論語》相似。

      《繆和》和《昭力》兩篇則是孔子一脈易學傳承人的作品,應(yīng)該是再傳弟子甚至是再傳弟子的弟子的作品?!犊姾汀泛汀墩蚜Α菲杏煽姾秃驼蚜ο蛳壬釂?但卻以子曰作答。帛書《易傳》出土后,學界對此提出不同解讀。有人認為篇中的先生就是孔子,有人認為不是孔子而是經(jīng)師,也有人認為無法斷定先生為何人。我們認為,篇中的先生肯定不是孔子,而是孔子一脈易學傳承人,他對學生的提問肯定也有自己的回答,同時還用孔子的話來回答。估計已經(jīng)距離孔子幾代了,他的回答已經(jīng)不是很經(jīng)典了,所以并沒有得到記錄,而只是記錄了孔子的話?!犊姾汀泛汀墩蚜Α穬善鲬?yīng)該是由這兩個人編輯寫定。從《繆和》和《昭力》篇中的“先生”還掌握那么多孔子論易的資料來看,應(yīng)該不是入漢以后的人,而應(yīng)該是戰(zhàn)國中后期的人。

      我們再看看《系辭》《衷》《要》三篇帛書易傳。 帛書《系辭》與今本基本相同,區(qū)別比較小,只是比今本少了一部分內(nèi)容。《衷》抄寫在《系辭》之后,其一部分內(nèi)容見于今本《說卦》和《系辭》,其中見于今本《說卦》前三章的內(nèi)容,與今本有異文。上文已經(jīng)講到,此不贅述。《要》篇的一部分內(nèi)容見于今本《系辭》,此外,還有孔子解釋自己為何老而好易、自己的易學與巫史易學的區(qū)別等內(nèi)容不見于今本易傳。

      如何看待這三篇帛書易傳與今本易傳的關(guān)系呢?我們認為,這三篇帛書易傳與今本《系辭》《說卦》互有異同,應(yīng)該是易傳在漢代的不同傳本。在漢代,易傳不僅有不同的傳本,而且還比較混亂。因此,司馬遷才發(fā)誓要“正《易傳》”。 司馬遷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盵9]3296在這段話來,司馬遷立志要“正《易傳》”。司馬遷為什么要“正易傳”?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在司馬遷的時代,《易傳》應(yīng)該有較多傳本,并且文本較為混亂。過去,受史料限制,我們不知司馬遷所云“正《易傳》”所指為何,現(xiàn)在從帛書《系辭》《衷》《要》的文本情況來看,我們對司馬遷立志要正《易傳》應(yīng)該有新的認識了。

      綜上,今本易傳與帛書易傳都可以上溯到孔子,這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帛書《易傳》,可以肯定地說,孔子一定作過易傳,但這并不是說今本《易傳》及帛書《易傳》每個字都出自孔子,而是說其來自孔子及孔門易學??鬃铀饕讉髦饕窃谑谕街v學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出來,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再傳弟子再以同樣方式傳播孔子所作易傳,在某個時候,由某個弟子或再傳弟子寫定成書,這就是余嘉錫先生在《古書通例》中所說的“古書不皆手著”。從孔子是不是還可以向前追溯呢?我們認為,詩書禮樂都可以上溯到西周官學,但是從文獻記載來看,按照《周禮》所記,三易掌于太卜,西周官學并不包括易學??鬃拥囊讓W應(yīng)該是孔子獨自創(chuàng)建的,但也有學者認為《說卦》為連山、歸藏二易遺說,孔子易學的創(chuàng)建當然會受到連山、歸藏二易遺說的影響。

      本文對帛書《周易》經(jīng)傳的形態(tài)與譜系做出一點兒新的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猜你喜歡
      系辭易傳帛書
      國學周周讀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鐘鼎文帛書人物傳寫
      “人品訴諸”在《系辭》中的應(yīng)用研究
      周易文化之十 學習《易傳》知識,詮釋謙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奧妙和如何寓治于樂
      漫畫
      讀書(2018年2期)2018-02-08 19:34:10
      中國簡帛書對隸書發(fā)展的現(xiàn)實影響
      參花(下)(2017年5期)2017-03-24 14:44:13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易傳》與中國傳統(tǒng)美感之構(gòu)建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西南學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14
      璧山县| 岐山县| 清水河县| 永吉县| 嘉义市| 天峨县| 攀枝花市| 铜梁县| 庄河市| 西乡县| 桃江县| 遂宁市| 蓬莱市| 章丘市| 本溪市| 通榆县| 岗巴县| 南岸区| 夏邑县| 澄城县| 措美县| 泽州县| 枞阳县| 江阴市| 台北县| 定陶县| 杭锦旗| 白水县| 灵石县| 福海县| 夹江县| 瓮安县| 蚌埠市| 华宁县| 厦门市| 尤溪县| 万宁市| 蓬溪县| 抚松县| 亳州市| 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