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我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受邀來到美術教育論壇,甚是惶恐。可能是因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名為“藝術”我才有了這樣的機會和大家交流。我想提出一些個人觀點,希望能引發(fā)大家的思考。
第一,藝術中的各門學科中都具有很強的、獨特的技藝性特征。無論是教師、教研員,還是理論工作者,不掌握一門技藝是不行的。我特別贊賞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不通一藝,莫談藝?!蔽覀儚氖滤囆g教育理論的學者,不能只作教育理論的傳聲筒,不能只做空泛的思辨,只有立足于藝術實踐,親身體驗,才能有真實的感受和認識,要使用一線教師聽得懂的語言闡述新的課程理念。我經(jīng)常聽到“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大觀念”“情境驅動”“高階思維”“跨學科融合”“深度學習、有效學習”等新名詞,給一線教師帶來了許多的困惑。這些教育學的概念及理論,如何能讓一線教師理解并付諸實踐?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把這些概念和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核心特征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讓我們一線教師盲目地尋找不切合實際的“學科融合”。
第二,新課程的重點是核心素養(yǎng),新課標的關鍵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辯證關系:核心素養(yǎng)是對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度整合凝練的結果,超越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既有共性,又有其獨特的個性,各學科教學一定要明確自身獨特的價值和貢獻。比如音樂和美術,這兩者很難結合。剛才黃宗賢教授講的藝術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在學科特征上相差甚遠。美術訓練視覺,音樂訓練聽覺;美術是空間的藝術,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美術是二度創(chuàng)作,音樂需要三度創(chuàng)作;美術家有大器晚成者,音樂家卻很難實現(xiàn)。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各自用獨特的手法表達人類的情感。所以,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藝術的個性是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
各學科一定要明確自身的獨特價值和貢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實踐性的表述,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能力,是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
“雙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yǎng)”是不同維度的概念,不能把他們對立起來。特別是課堂教學目標的敘寫,不建議生搬硬套“三維目標”和“素養(yǎng)目標”的框架結構。1997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這樣一個概念,在一個報告中闡述:“素養(yǎng)和知識間既不是競爭關系,也不是相互排斥關系。”現(xiàn)在有的人說,我們要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轉向素養(yǎng)本位。試想,沒有知識,沒有技能,何來素養(yǎng)?知識作為人類成就的產(chǎn)物,始終與專業(yè)化有著無法避免的聯(lián)系。今天人美社的教材課例都體現(xiàn)了專業(yè)化。知識代表人類對社會和生活最佳的理解和認識。我非常贊同一位學者的話:“核心素養(yǎng)雖為課程與教學帶來一系列改變,但不變的是對知識學習重要性的確信與堅守,無視知識的資源角色與知識學習的基礎性作用,素養(yǎng)的建構與發(fā)展也斷無可能?!弊罱?,我常聽到專家們提出疑問:現(xiàn)在的美術課還是美術課嗎?這是我們當前藝術教育的痛點。
第三,我對學習新課程有三點建議。首先是守正創(chuàng)新,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1982年做省級教研員,40年來參與了不同時期的音樂教材、音樂大綱、音樂課標的編寫工作。音樂教育發(fā)展到今天是沿著歷史的道路走來的,要解答很多難題,重溫歷史就不難理解了。因此,實施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能用否定一切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其次是正本清源,不忘初心。從學美術那天起,我們就有了初心。初心就是通過造型藝術表達人類的情感,用“美”的眼光去改造世界,用藝術的標準去推動社會的發(fā)展。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有正本清源的能力。最后是守土有責,牢記使命。使命是“立德樹人”,守土是堅守美術學習的價值,發(fā)揮美術教育的獨特功能,始終牢牢把握美術學科特征,發(fā)揮課堂40分鐘的效益。
學科綜合或融合都要以美術為本,緊緊圍繞美術的育人目標。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