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欣
我平時負責教研的學段是初中和高中?,F(xiàn)在很多文件里提到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性和差異性,這意味著個別學生如果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學到更深入的東西。如果一個學生有深入研究下去的動力和能力,我認為學校應該支持他進一步去深挖知識。這也是我們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一種方向。對此,我在中學階段也做了許多嘗試。
比如跨學科融合。我把跨學科融合分成四個范疇。第一是以美術為本位的研究;第二是美術學科內(nèi)的跨門類研究;第三是以美術為本位的跨學科研究;第四是超學科范疇。在這四個范疇里我主要做的是美術學科內(nèi)的跨門類融合和以美術為本位的其他學科的融合研究。我組織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是高一和高二學生一起參與的,我沒有按年級去劃分層級。某一年在數(shù)學高考題里曾提到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這涉及黃金分割比。我就拿著人美版教材里講到的,以肚臍作為一個分界線5:8的人體比例最美,按照這一比例,我很快把這道題解答出來了。這道數(shù)學題是以美術學科內(nèi)容為情境設立的,在此啟發(fā)下我就進行了一系列跨學科的教學嘗試,并申請了一個課題。
在有較為成功的經(jīng)驗后,我開展了一系列以文物為基礎的嘗試。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這件香囊涉及了物理學,用到了陀螺儀的原理。它的實用性就在于香粉掛在里面,不管怎么搖晃都晃不掉。我們從工藝美術的角度出發(fā),請教了物理教師關于陀螺儀的知識。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美術課本和其他學科的課本似乎是同步的。于是我和物理教師一起上了這節(jié)課。這節(jié)課的形式類似于雙師課堂。物理教師以物理為主,給學生講了很多關于陀螺儀原理的現(xiàn)代運用,我給制作工藝品的學生從美術學科的角度講解這件文物的工藝及材料運用。學生們嘗試了多種制作工藝,并且有了豐富的創(chuàng)意,雖然沒有完全實現(xiàn),但最后有關陀螺儀原理的嘗試也還算成功。
實施這樣的課程涉及了跨年級的問題,我們的解決方法如下。陜西所講的“三個課堂”跟教育部提的不一樣,教育部說的這種方式是為了縮小城鄉(xiāng)差異。而陜西的“三個課堂”以場域進行劃分,也就是國家課程為第一課堂,課后服務社團為第二課堂,出去研學為第三課堂。以場域劃分之后教師可以精準對應。比如在第一課堂各位教師講完國家課程后,多個學科的教師可以一起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共同點,把它融匯在第二課堂中。第一課堂達到覆蓋全體學生,第二課堂只覆蓋了有學習需求的學生。再延展到第三課堂時,學生就表現(xiàn)出了差異性,他們可以有目的地去探索,所以在研學里有一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非常強。
以上是我校在跨學科融合方面進行的嘗試。主要是研究型美術教學,先確定主題然后分成基本問題,將基本問題規(guī)劃好再調(diào)動校內(nèi)資源開始實施,在生成作品后再進行反思評價。這也只是我校探索的過程,并不適用于所有學校,還請各位專家們能夠多多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