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飾在伴隨著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身份地位的象征物到彰顯個性的裝飾品,再到如今成為表達藝術觀念與思想的新媒介,在這一過程中首飾的身份不斷轉變,概念不斷拓寬。由于情感因素在藝術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當代藝術分支的當代首飾也成為藝術情感表達的媒介之一。本文基于首飾與人之間的親密性、互動性關系以及首飾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故事性特點,分析當代首飾作為一種強調情感表達、精神內涵、文化理念的藝術形式,在情感表達中是如何體現(xiàn)其特殊性,又是如何從本能情感、行為情感、反思情感這三個方面,通過造型、材料、佩戴功能等方式進行情感的表達。同時,當代首飾的這種情感價值也豐富了首飾藝術,促進了當代藝術的多元發(fā)展。
【關鍵詞】情感表達;當代首飾;親密性;象征性;互動性;故事性
【中圖分類號】J5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7-0057-04
一、首飾藝術中的情感表達
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情感”,“一切藝術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情感與藝術創(chuàng)作或是藝術作品是密不可分的,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會投射在作品中并通過作品傳達出來。例如繪畫作為最常見的架上藝術形式,其中的情感表達是判斷優(yōu)秀作品和衡量作品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情感的藝術作品才具有靈魂和生命。
首飾從原始社會發(fā)展至今,其功能、意義等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tǒng)意義中的珠寶首飾多由貴金屬、寶玉石等珍稀材料經過工匠的悉心設計制作而成,很多時候是根據原材料的情況來進行價值最大化的設計,所以傳統(tǒng)意義的首飾是十分具有經濟價值的物件,也是財富地位的象征,從首飾的功能性和歷史來看,首飾設計應當是以審美功能為基礎,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的。所以傳統(tǒng)意義上首飾的情感表達往往是以審美情感為基礎,在實用性、功能性主導下的一種情感表達。這種情感表達大多是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鮮少出現(xiàn)具有批判性與反思性的主題表達。
然而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藝術觀念的革新使得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也讓藝術的邊界被不斷地打破。人們對首飾的需求不僅體現(xiàn)在審美與經濟價值上,更是對首飾有了個性化和更深層次內涵的需求。從杜尚的“泉”開始,如《當代藝術文獻系列》“前言”中所說:“在這幾十年里,藝術家們已經逐步擴大了藝術的邊界,因為他們尋求參與一個日益多元的環(huán)境。同樣的,對藝術和視覺文化的教學、策劃和理解也不再以傳統(tǒng)美學為基礎,而是以重要的思想、話題和主題為中心。從日常生活到神秘的、精神分析的、政治的領域?!痹谶@一背景下,尤其是隨著20世紀下半葉當代藝術的誕生與不斷發(fā)展,當代藝術對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美學發(fā)出了許多挑戰(zhàn)。
順應著這種發(fā)展趨勢,首飾藝術也隨之發(fā)展,成為具有當代藝術特征的一個分支——當代首飾。首飾的概念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慢慢脫離了應用藝術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發(fā)展成了更具藝術性和靈活性的,具有當代特征的“新首飾”(New Jewelry),作品的價值更多在于對藝術觀念的探討、對個人情感的表達。荷蘭著名私人當代首飾藝術廊Marzee的創(chuàng)辦人曾說,好的當代首飾是“Head”“Heart”“Hand”三者平衡的,在有設計和精神共鳴的同時,也要有工藝。這也表明了與傳統(tǒng)珠寶首飾相比,精神與情感對于當代首飾更加明顯的重要性。
當代首飾藝術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珠寶藝術和時尚配飾的范疇,更加確切地說是一種可以佩戴的藝術,也是與人體密切相關的“小型雕塑”。最早一批的首飾藝術家打破了金匠與藝術家的割裂,用具有反叛精神與挑戰(zhàn)性的方式傳達著他們對首飾、對社會等的思考。發(fā)展至今,當代首飾藝術的材料更加多元、形式更加豐富,并且和其他藝術門類交叉融合,發(fā)展成更加自由多元的藝術形式,傳達藝術家們的思想情感。
二、當代首飾與情感表達
(一)首飾作為情感表達媒介的特殊性
首飾作為情感表達媒介的特殊性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從媒介與人的關系上來看是具有親密性和互動性的。首飾不像其他繪畫或裝置藝術,往往是以保持距離的觀者角度去觀看,首飾除了觀看者之外還有身臨其中的佩戴者,因此它與人體的關系更為密切。從首飾的佩戴部位來說,一般分為脖子、耳朵、手指、手腕、腳腕、胳膊、胸前等,分別對應著項鏈、耳環(huán)、戒指、手鏈、腳鏈、臂釧、胸針等,當然也包括發(fā)飾。
其次,從首飾本身的特征來看是具有象征性和故事性的。首飾不光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具有價值屬性和象征意義的物品,具有傳承和收藏的屬性,同時也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這就意味著在一件首飾上可以蘊含著許多的情感與故事。因此,首飾作為情感表達的媒介具有天然的特殊性,其中包含首飾與人的親密性、互動性關系以及首飾本身的象征性、故事性特點。
1.親密性
首飾可以直接與人體產生接觸,且這種接觸是只有佩戴者可感知的。在佩戴首飾時,不同的材質會給人不同的膚感,如金屬是冰冷的、羽毛是柔軟的、玉石是溫潤的、珍珠是光滑的等等。此外,不同的佩戴方式也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這是一種身體體驗,佩戴者用眼睛去感受所有細節(jié),用手去感受重量和感應金屬等材質的溫度,首飾不斷與皮膚接觸摩擦,甚至聽覺也可以通過首飾叮當作響的聲音來被激活。
在長期的佩戴過程中,首飾也會產生變化,例如足金首飾硬度較低,所以會留下佩戴的痕跡。還有玉在佩戴的過程中會和人體皮膚不斷摩擦,表面變得越來越細膩、光滑,并且人體皮膚分泌的油脂也會被玉吸收,所以其光澤度也會越來越好。這種與人的親密性接觸是大多數(shù)藝術形式所不具有的。
還有的首飾作品會利用這種首飾與人的親密接觸給人留下印記,比如Kim Buck的作品“Spell it out”,這枚戒指在內壁印著凸起的愛心形狀圖案,佩戴者在佩戴一段時間后再將戒指摘下,愛心的形狀便會在人的手指上留下印記。作者通過這種轉化的方式將愛展現(xiàn)出來。在日常生活中,還有我們常見的戒指內壁鏨刻的數(shù)字、字母等信息,這些都屬于首飾與人之間的親密對話。
除了與身體接觸的親密性,首飾還具有心理上的親密性特征。首飾在被佩戴后,可以說是成了身體的一個部分,陪伴人們度過某一段時期,經歷某一段故事,因此人們會對某件首飾產生心理的依賴。這些首飾的親密性特點也經常被首飾藝術家們拿來探討首飾與人的關系。
2.互動性
這里的互動性說的既是首飾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首飾各部件或與其他物件之間的有趣互動。如多功能的可拆卸首飾,日本珠寶品牌御木本曾推出一頂珍珠皇冠,皇冠上的12朵花可以在取下來之后重組成發(fā)簪、胸針、戒指、手鏈等,十分令人驚艷,感慨每個細節(jié)做工的精細與嚴密。不僅實現(xiàn)了首飾功能的多樣,也在各部件的組合過程中產生有趣的互動。
首飾的互動方式除了可拆卸之外,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達成。例如梵克雅寶著名的拉鎖式項鏈在拉開時可作為項鏈進行佩戴,閉合時則化為了手鐲佩戴在腕間,這一富有創(chuàng)意的“拉鏈Zip”項鏈的問世奠定了梵克雅寶可轉換式珠寶的基礎,也通過特殊的設計和工藝實現(xiàn)了首飾與人的互動。另外還有一些首飾考慮到了首飾摘下來后的放置問題,將首飾與室內裝飾品結合,回家后將花朵造型的首飾掛到盆栽造型的室內擺件上,與之組成一個完整的陳設藝術品,在實現(xiàn)首飾收納的同時也實現(xiàn)首飾與其他物品之間的互動。
3.象征性
從古至今,首飾都有著非常強烈的象征意味,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屬性,這也是首飾這一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具有很強特殊性的原因之一,是其他架上藝術形式所不具有的。例如首飾對社會財富地位、愛情、友情等的象征。各類首飾都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戒指是訂婚、結婚和紀念日等場合中最常用的首飾之一,在很多文化中,戒指象征著承諾和忠誠;項鏈象征著身份和地位,同時也是一種表達愛意的方式;手鏈通常佩戴在手或手腕上,象征著堅持和力量……甚至同一件首飾佩戴在不同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象征性意義,例如戒指佩戴在小拇指表示不婚不戀;戴大拇指是自信的表現(xiàn);戴左手食指表示未婚,戴右手食指表示單身;戴左手中指表示訂婚,戴右手中指表示有對象;戴左手無名指表示已婚,戴右手無名指表示熱戀中。
除了首飾樣式和佩戴位置的象征性,圖案也同樣具有象征性。在歐洲,曾經風靡佩戴印章戒指,戒面上通常會刻有象征佩戴者身份的家徽、姓名縮寫或圖案。許多有身份地位的貴族、政治領袖們,為了能夠隨時隨地處理公務,便會將這一具有印章功能的戒指佩戴在手上,發(fā)展至今也成了經典的流行款式。
此外,不同的首飾材料也有著不同的象征。鉆石象征著純潔無瑕的愛情,珍珠具有純潔、健康、長壽的意味;翡翠和祖母綠預示著機遇與好運;紅寶石預示著熱烈、美好、堅貞和永恒的愛情;藍寶石則象征著誠實與慈愛。還有玉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首飾材料,有著深刻意義,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比如誠信、友善和純潔等。隨著社會發(fā)展,還發(fā)展出月份石和星座石等,用不同的寶石或水晶來匹配不同的人群,這些都是首飾象征性的具體表現(xiàn)。
4.故事性
首飾的故事性因素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首先體現(xiàn)在首飾本身想表達出來的故事,即首飾的故事性主題,一般是通過一系列的首飾作品來傳達一個主題或一個故事,用這種故事性來進行情感的表達。
其次,故事性因素也可以是首飾在流通過程中所產生的故事,例如泰坦尼克號中具有傳奇色彩的“海洋之心”的原型——藍鉆“希望”,這枚藍鉆從112.5克拉,幾經周折被減重到45.54克拉,由于給歷任經手的主人都帶來了厄運,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噩夢,最終在1947年由哈利溫斯頓買下后獻給美國的一家博物館,這枚藍鉆在幾百年中見證了幾代人的故事,這也讓它本身具有了傳奇的故事屬性。此外,在這一角度中,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形式,便是家庭流傳下來的首飾,這也是首飾故事性的體現(xiàn),在時間的河流中,首飾作為親密的陪伴,成了一個家族或一個家庭的信物。這種故事屬性在其他的藝術形式中是較為少見的,有的藝術作品也可以經過流傳成為傳奇,但遠遠沒有首飾這一形式本身便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和象征。
(二)當代首飾的情感表達
當代首飾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珠寶首飾,在傳統(tǒng)首飾的意義之上,當代首飾的情感表達更加多元,也由于首飾作為情感表達媒介的特殊性,藝術家們將首飾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媒介,去表達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內涵。當代首飾更加注重的是對藝術觀念的闡釋和思想的表達,也可以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所以當代首飾在傳統(tǒng)首飾的基礎上從造型、材料、佩戴形式、概念等方面都變得更加多元和自由。
基于首飾的親密性、互動性、象征性和故事性特點,在當代首飾中這些特點更加突出,并且也成了首飾作為情感表達媒介的優(yōu)勢所在,首飾中的情感表現(xiàn)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本能情感、行為情感和反思情感。分別對應著首飾作品的外觀造型、佩戴功能及材料觸感和情感共鳴這些層面。
1.本能情感
這是一種第一印象的視覺體驗,往往通過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質等得以獲得。例如不同的材質給人帶來不同的本能情感:樹脂透明的特性給人以輕盈靈動的感覺,水泥材質的質感能帶給人們厚重感;不銹鋼、鋁等工業(yè)常用的金屬材料會呈現(xiàn)出強烈的工業(yè)感和人造感;紡織物和纖維制品則通常會呈現(xiàn)出更加柔和的表面質感。
作品通過不同的造型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往往是最為直接的,Marta Mattsson的作品將寶石與各種綜合材料結合,作品呈現(xiàn)了與昆蟲有關的形態(tài),昆蟲的各式造型結合復雜材料的碰撞,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既有有機的、生物的感受,又隨著昆蟲形態(tài)的解構產生不同的觀感。這些都從第一印象激發(fā)著觀者或佩戴者的本能情感。
2.行為情感
基于首飾的互動性和親密性特點,當代首飾多樣的佩戴方式與功能使得行為情感更加多樣。例如德國當代首飾藝術家Otto Kunzli用一件兩人佩戴的戒指,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視化,使無形的概念成為可見的。Michael Berger拒絕將珠寶僅僅作為裝飾,以娛樂性為目的,結合動力學設計出了一系列動態(tài)戒指作品,將“運動”作為一個重要的維度引入了首飾設計中。這個系列的戒指都是可以自由地活動的,也隨著人體的運動而運動。還有韓國藝術家Dukno Yoon將機械運動的原理巧妙地應用在設計中,創(chuàng)作了“懸浮的翅膀”主題首飾,通過人體關節(jié)的運動來帶動首飾上翅膀的運動,從而達到互動和娛樂的目的。這些或引發(fā)思考或進行娛樂體驗的方式都是當代首飾中行為情感的體現(xiàn)。
3.反思情感
這是當代首飾區(qū)別于傳統(tǒng)首飾所具有的最大特點,這種情感往往在于通過作品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或共鳴。例如Otto Kunzli的另一件當代首飾作品“gold makes you blind”便是一個極具反思性的創(chuàng)作,在這件作品中,黃金這種材質被完全包裹在了黑色橡膠內,藝術家用黃金這一在人類社會中代表財富價值的材質的復雜內涵,衍生出圍繞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物品的探討,是一種人類思維的表達,也引發(fā)人們對于價值和價格的思考。也正由于黃金與珠寶首飾的密切關系,首飾的表現(xiàn)形式結合作品的黃金材質,將背后的內涵展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
三、結語
情感的表達在當今的藝術作品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甚至決定著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意義。當代首飾作為當代藝術的一個分支,在傳統(tǒng)首飾基礎上強調情感表達、精神內涵和文化理念。首飾的親密性、互動性、故事性和象征性既是首飾作為情感表達媒介的特殊性的體現(xiàn),也是當今首飾藝術家與設計者們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這種情感的表達不僅為首飾藝術增光添彩,也能夠從情感表達的角度豐富當代首飾的內涵,促進當代首飾藝術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國王.藝術中的情感——現(xiàn)代珠寶首飾設計中的情感表達因素[J].價值工程,2014,33(01):288-289.
[2]袁文娟.首飾中的“情”與“意”——象征性形象在首飾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2,24(05):98-99.
[3]趙彥.當代首飾設計中的情感性因素探析[J].輕工科技,2023,39(02):121-124.
[4]夏文倩.首飾藝術作品中的感傷情緒表達[J].美與時代(上),2022,956(09):124-126.
[5]杜婷婷.當代藝術首飾的情感表現(xiàn)[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6]曹畢飛,鄒亞妮,方海.我國敘事性藝術首飾的個人表達主題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191(05):154-158.
作者簡介:
王韻然(1996.2-),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青島科技大學教師,研究方向:首飾藝術創(chuàng)作、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