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要] “愜意教室”追求以適當、舒適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陪伴學生度過教室的學習、生活的時光,要求班主任為學生創(chuàng)造愜意的條件,以使他們在學校里呈現(xiàn)出自身的活力,實現(xiàn)“指引兒童,從家庭中的嬰兒成長為具有高尚精神的‘大寫的人的人道主義的教育目的”。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課堂、鏈接生活的感悟、具身體驗的實踐,引導學生啟智、悟道、踐行,鑄就他們生長的力量,向下扎根、向上拔節(jié),成長為有無限可能的“全人”。
[關鍵詞] 愜意教室;啟智悟道;全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好的教育”更是眾望所歸。江蘇省無錫市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校長關于“好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yōu)雅生活者”的講話視頻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作為一名班主任,在每天耕耘的教室場域中,該如何實施“好的教育”?
2019年,我開始進行“愜意教室”的實踐研究?!皭芤饨淌摇崩碚撜J為:首先,教室是一個物型的環(huán)境,是師生共同生活、學習的空間。優(yōu)化教室情境,使之適切學生,讓他們在其中健康、快樂成長,“讓道德教育形成一種影響力”(李吉林老師語)。其次,教室也是學生的心理場,是一個育人場。它是由許許多多活躍的生命組成的,是特別有靈性的空間。因此,“愜意教室”追求以最適當、最舒適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陪伴學生度過教室(學校)的學習、生活的時光,使他們即使遇到了困難與挫折,也能自我調(diào)適,微笑面對,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內(nèi)心的穩(wěn)定、堅強,體驗到戰(zhàn)勝困難后的喜悅和振奮。愜意性原則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愜意的條件,以使他們在學校展現(xiàn)出自身的活力,以實現(xiàn)“指引兒童,從家庭中的嬰兒成長為具有高尚精神的‘大寫的人的人道主義的教育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語)。所以說,“愜意”更有利于學生樹立理想,熱愛學習,健康身心,磨礪意志,“努力做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實現(xiàn)“好的教育”。
“愜意教室”有如下要義:(1)環(huán)境安全;(2)心理適切;(3)關系融洽;(4)精神明媚;(5)行動穩(wěn)健。愜意教室建設的成果將通過學生的言談舉止、精神容貌、道德素養(yǎng)等來呈現(xiàn)。《中小學班主任》2022年第17期發(fā)表我的文章《愜意教室,從育智走向潤心》,是省“十四五”研究重點課題“基于‘情境潤德的愜意教室建設研究”在兒童德性成長方面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旨在研究建設愜意教室對于學生在思維發(fā)展和領悟道理,即“啟智悟道”方面發(fā)展的探索和實踐。
一、情境學習:從“你期待”走向“我發(fā)現(xiàn)”
不存在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立足學科內(nèi)容,發(fā)掘?qū)W科特質(zhì),讓學科知識真正能夠通過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發(fā)展和德性生長的智力基礎,進而影響他們的道德判斷和價值認同,才能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讓每一堂課都創(chuàng)造奇跡。
課堂活動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其實是模擬真實生活、融入主體情感、充滿審美色彩的學習型場域。一方面,它符合并且滿足了學生的感性欲求和游戲沖動;另一方面,它又聯(lián)結著學生真實的生活,將符號與生活感受之間的斷層聯(lián)結起來。教師不再講解、提問,期待學生回答出自己預設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在熱烈的情緒中感受、體驗、探究。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開發(fā)了“向善”課堂系列:“我疑惑了”問題課堂、“我發(fā)現(xiàn)了”探究課堂、“我做到了”實踐課堂。以“我疑惑了”問題課堂為例,課堂以“我的疑惑”為主線,教師在揭題、初讀感知、品讀課文等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行集體答疑解惑,在解惑的過程中生發(fā)出新的問題,再次質(zhì)疑、解惑……在課堂中,學生不斷地與課文對話,與同伴對話,自我思考、相互探究、努力發(fā)現(xiàn),“小手高舉、小臉通紅、小眼放光”,教室成為沸騰的天地。在互學共進中,學生的思維漸漸走向深刻,掌握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激勵了他們的潛在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了他們向上生長的力量。
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一直強調(diào),在教給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中,發(fā)掘?qū)W生的潛在智慧,把學生教聰明。她創(chuàng)立的情境教育,講究“真”,追求“美”,注重“情”,更突出和強調(diào)“思”,即給學生寬闊的思維空間,盡力開發(fā)潛在智慧。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角色體驗,辨析行為,產(chǎn)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學習《海底世界》,為了激發(fā)學生探索海底世界的愿望和興趣,教師在黑板上手繪海洋圖,輔以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迫不及待地向“船長”報告自己在海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因為情感的參與,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并在相互碰撞中不斷生長新的興趣點,對海底資源的開發(fā)又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同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奮斗者”號載人深潛海底萬余米的紀錄,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不禁備受鼓舞。課堂就這樣“立”起來,學生的思維就這樣“活”起來,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豐盈。情境的創(chuàng)設牽引了情感的參與,“情感伴隨理性”,二者交織和諧地進行,這種最佳的心理驅(qū)動正是挖掘人類潛在能力的重要通道。
傅國涌老師說,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想方設法打開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課文、課堂和課外的嬉戲中,處處都能找到新的可能性,在與世界萬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地拓展他們的想象力。的確,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刻在美國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門上的人類誓言是,只要我們能夢想,我們就能夠?qū)崿F(xiàn)。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在探究學習中不斷地“看見”自己,變得“更聰明”。
二、鏈接生活:從“我發(fā)現(xiàn)”走向“我感悟”
教育,源自生活,在生活中,最終回歸生活。為了更好地生活,“教育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的著作《落葉》中有一章專門論述教育,他認為,教育無非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學生的學習都應圍繞著這些目標進行,而不是相反。
愜意教室中的學習,不再囿于分門別類的碎片化的學科知識,也不再停留于書本和教材,而是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由“例子”觀照生活,在平常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尋更多的“美”,走向“無窮的遠方”。
立夏節(jié)氣,返校復課,我們學習課文《夏天里的成長》,學生品味著萬物在夏天飛快生長的狀態(tài),感悟著生命的蓬勃力量。為了更好地驗證作者的觀點,我們一起來到珠媚園,尋找夏天的蹤跡——密密麻麻的藤蔓、熱烈綻放的繡球、綠油油的草地……它們成為我的手機鏡頭里最亮麗的風景。
回到教室,我們一起分享所見,交流所思所感。作家梁容若說,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作為即將離開母校的六年級畢業(yè)班的學生,在這最后的一個多月的時光里,我們該怎樣度過呢?學生想到了水培綠蘿的滿血復活,想到了身體免疫系統(tǒng),感悟到生命對于自身成長的力量。他們在自我反思中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表達對未來美好的期許,以及對成長的深情渴盼。源于生活中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基于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由學生的領悟和體會,比老師的“說教”更有力、更深刻。
那個畢業(yè)季,我們開展綜合性學習“依依惜別”,學習何其芳老師的詩《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詩人的歌,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去找尋停留的地方……我引導學生回憶,我們的心中還停留過哪些歌呢?聯(lián)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那是一首多么鏗鏘、多么遼闊的歌??!我們一起鏗鏘有力地品讀這首歌,感悟聲聲叮嚀背后的殷殷希望。學生領悟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表達了要成為“國之棟梁”的志向。
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先生說,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說是決定一生榮枯的最重要因素。愜意教室里,生長著鮮活的生命個體,澎湃著生命的激情,對理想、對信念的執(zhí)著,不斷建構著自身的價值。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學生昂首闊步,奮發(fā)前行。
三、實踐活動:從“我知道”走向“我做到”
愜意教室主張培養(yǎng)“有愛、有根、有趣、有為”的人。這里的“有為”,是有所作為,廣義上來講,是樹立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狹義地講,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日行一善”“行有所止”,自制自律,培育遵紀守法的未來公民。
學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發(fā)展與培養(yǎng)不能給予人或傳播給人,必須用自己內(nèi)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學生每天演繹著單調(diào)平凡的校園生活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創(chuàng)造著班級的情境。如果僅僅停留在“我知道”層面,不經(jīng)歷自身建構的內(nèi)部活動的道德教育仍然是空中樓閣??涿兰~斯說:“德行的實現(xiàn)是由行為,而不是由文字。”如何從“我知道”走向“我做到”?創(chuàng)設溫暖向上的集體氛圍,營造積極向善的班級情境,引導每一個學生做到“眼里有光,心中有愛”。
在情境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在實踐活動中同伴合作,互助共進。例如,畢業(yè)前夕,我們組織開展了“我為母校留下些什么”的主題系列活動。學生為默默奉獻的保安叔叔、食堂阿姨、保潔師傅送上西瓜,在炎炎夏日給他們帶來一絲清涼,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將課外書捐贈給學生圖書館,留給學弟學妹們,愿他們與好書相伴,快樂成長;離別之際,每個學生都把自己的桌椅收拾得干干凈凈,我們的教室窗明幾凈。這間留有我們美好記憶的愜意教室被整理得一塵不染。
實踐活動使學生間能有效地溝通、合作、分享;能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解決集體生活中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能增進同學間美好的情誼,真切感受到學習和活動帶來的充實和成長的快樂;能夠不斷體認和確證自身的價值,感悟到成長的信心和力量。
愜意教室之所以能讓學生精神明亮、篤行向上,是因為他們所遇皆美好,生長在一片“陽光明媚、溫暖有愛”的精神高地,即使遭遇風雨,也能充滿自信,砥礪前行。研究表明,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是維系學生道德行為的不竭動力,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是尋求穩(wěn)定理想和信念支撐,汲取源源不竭的前行動力的源泉。學生在愜意教室中體驗快樂、滿足的情感,收獲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動力,不斷建構自我的價值體系,獲得生命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
學生在愜意教室里生活的四年,也是我用心滋養(yǎng)每一個心靈時光。探究發(fā)現(xiàn)的課堂、鏈接生活的感悟、具身體驗的實踐,啟智悟道,鑄就了他們生長的力量,向下扎根、向上拔節(jié),成為每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全面發(fā)展的大寫的人”!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研究重點課題“基于‘情境潤德的愜意教室建設研究”(課題編號:B/2022/03/127)階段性研究成果]
郭 敏? ?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