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娟
兒童閱讀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傳統閱讀的思維方式往往呈點狀化、割裂化。碎片化思維使閱讀經常處于紊亂系統中,很難實現兒童閱讀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閱讀情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學校、課堂不再是閱讀的全部場所,紙質閱讀也不再是知識的全部來源。“大數據”時代下綜合化教育的趨勢,需要兒童閱讀突破傳統的視域、方法和思維方式,從學科本位走向“全人發(fā)展”與“全素養(yǎng)”提升。
“全息”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強調“信息無處不在”“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由部分輻射整體、系統。借用這種思維方式,如果將兒童閱讀置于生活的整體視野下,使時間、空間、物質、能量這些顯性信息組成系統有機的整體,并以多維立體思維的形式呈現出來,那么,兒童閱讀的樣態(tài)會由單純的紙質閱讀步人“全息閱讀”、泛在閱讀,“全人員”共同參與“全領域”閱讀,突破場所、形式、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從傳統的語文學科本位掙脫出來,成為一種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新方式。在此基礎上,我們構建了自己的兒童“全息閱讀課程”。
引領兒童學習生活新方式
我校有“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的基礎。這為我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
在“全息閱讀課程”視野下,我們從兒童的需要和發(fā)展出發(fā),重新對整本書閱讀實踐進行了整體架構,將閱讀母題拓展為“愛”“成長”“歷史”“自然”和“生命”五大主題課程。各部分雖然自成體系,但同時又是一個整體。
每個主題從一年級至六年級的閱讀內容、能力要求都努力呈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
“愛”主題課程:依據兒童所處環(huán)境及心理成長規(guī)律,我們將“愛”的主題細分為“家庭親情”嘆州半友誼”和“愛與責任”三個小主題。
“成長”主題課程:“成長”定位為更好、更強、更自信的自我變化過程。這個主題又細分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和“堅持夢想”?!白匀弧敝黝}閱讀課程:“自然”應定義為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事實在同等范疇,包括人類社會。從兒童興趣出發(fā),我們選擇介紹自然世界、地理及科學等相關領域的書籍或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帶領兒童感受神奇、有趣的自然,聯結起人與自然的紐帶。
“歷史”主題閱讀課程:“歷史”指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事件,在這里不是一個學科概念。在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中,有許多與歷史相關,我們精選出來,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歷史變遷,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生命”主題閱讀課程:本主題定位于對個體價值、生活價值、生命價值的哲學啟迪。我們主要挑選的還是生命意味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品。
不同于一般意義的主題閱讀,“全息閱讀課程”強調閱讀環(huán)境的全方位覆蓋,實現班內與班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時時處處可閱讀的“全時空”閱讀環(huán)境。
基于地域恃點的閱讀主體多樣性,“全息閱讀課程”從單一的“語文教師+學生”走向“各科教師+全體學生+家長+社會資源”,實現閱讀主體的“全人員”。
閱讀內容強調豐富性,涵蓋多個學科,涉及兒童成長的多個領域。
“全息閱讀課程”同時強調基于多元智能閱讀方式的個性化從“單一閱讀”走向“個性化閱讀”,從“書本閱讀”走向“社會閱讀”和“生活閱讀”,實現閱讀內容和方式的“全領域”。在目標上,強調閱讀目標的綜合性,著力提升兒童的人文、科學和藝術等素養(yǎng),實現“全素養(yǎng)”提升,引領兒童生活學習的新方式。
指向“全人”的發(fā)展
一般情況下,因為兒童閱讀的主要推動者是語文教師,所以兒童閱讀的培養(yǎng)目標不自覺地落在兒童聽、說、讀、寫等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上?!叭㈤喿x課程”力圖突破學科限制,著眼兒童的精神成長,在實現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同時,注重兒童批判性思維、交流與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全素養(yǎng)的提高。
“全息閱讀課程”聚焦于兒童思維品質的改善。力圖改變學生單一的文本閱讀思維習慣,建構新的立體思維方式,讓個性化閱讀成為可能,使學生對閱讀資源全面、完整地擁有成為常態(tài),從而影響他們的閱讀思維方式。
比如六年級圍繞“成長”主題,從“相信自己”和“堅持夢想”兩個板塊展開閱讀,書本閱讀圍繞《魯濱遜漂流記》,拓展閱讀《魯濱遜沉思錄》《辛格爾頓船長》,課堂導讀,課外自讀,課間互讀;通過整本書閱讀,網絡上的電影賞讀,走進大自然爬黃山挑戰(zhàn)自我,實踐體悟;用思維導圖做成讀書小報,讀書心得等全息閱讀方式,孩子們體會到魯濱遜身陷絕境,仍然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通過全息閱讀方式,孩子們還認識到,“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百倍!”對生活資源的利用,讓“400萬字”的閱讀量要求不成問題。影視賞析讓學生自主閱讀的能量被激發(fā),生活實踐讓自我認識更深入,閱讀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閱讀素養(yǎng)也自然而然地形成。
教育要發(fā)掘兒童自身的動力和天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閱讀期待的驅動下,開始了自主的閱讀旅程,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到高級,從粗糙到細致,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判斷力”和閱讀思維方式。
全息閱讀實現了從學科本位轉向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注,從單一知識、技能轉向綜合素質,從學科內學習轉向跨學科學習,為育人模式、評價方式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全息閱讀課程”理念帶來了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教師的課程意識明顯增強,教學不再僅僅是一本教材、一本書,更多的是關注兒童生命成長的過程,實現了由學科到育人的轉變。
課堂教學行為改進引起“鏈式反應”,我們的學科教研發(fā)生轉型,突破了原有學科教研組的教研方式,實施學科整合,由項目組統領教研組,建立起以“全息閱讀”為主題的多學科教研形態(tài)。
比如五年級的“自然”主題,各學科教師會集中在一起教研,然后語文教師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課文時會進行《昆蟲記》閱讀;綜合學科教師則實施“我身邊的小昆蟲”研究性學習;科學教師教學昆蟲辨識;音樂、美術教師則進行“我愛大自然”的歌曲創(chuàng)作、寫生。教學研究從課堂拓展到課外,從單一學科覆蓋到全學科。
我們認為,學科視野中的拓寬知識面只是閱讀之“術”,“全息閱讀課程”要實現的是由“術”到“道”的升華,因此在學科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更注重整合各種資源,通過主題閱讀輻射兒童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激發(fā)孩子深層、持續(xù)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養(yǎng)終身的閱讀者。
跨界融合,實現兒童閱讀新視界
兒童“全息閱讀課程”的實施策略是跨界融合。
首先是根據兒童成長需求融合閱讀方式。要引導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就要克服單純文本閱讀的局限,更多地將閱讀指向整體、本質的閱讀,指向全面與重點相結合的比較閱讀,指向感知式、體驗式、綜合性閱讀。
例如,在“社會空間”全息閱讀中,我們以視聽方式進行閱讀,從“社會現象”“社會出行”“自然景觀”“社會活動場景”等角度,初步形成了“信息搜集——聚合整合——分析思考——觀點表達”的全息閱讀課型。
又如“自主生活”全息閱讀中,孩子們圍繞閱讀材料,綜合視覺、聽覺信息,并加以聚合,在頭腦中形成真實信息,我們一般采取“信息搜集——信息聚焦——表述演示——清感表達”的課程實施方式。
其次是依據主題跨界融合學習策略。
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我們探索出“閱讀地圖”的推進策略。比如《時代廣場的蟋蟀》的教學中,我們分別從“一張卡了解一個人”“一幅畫講述一個故事”“一張圖讀懂.本書”三個層級帶領孩子們學會制作人物卡、創(chuàng)作插畫、繪制閱讀地圖(思維導圖)。
圍繞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我們還探索了“班級閱讀微課程”推進策略。例如三年級必讀書目《夏洛的網》,我們會進行“一本書的微課程”研究。除了常規(guī)的導讀課、閱讀交流課外,團隊中的英語老師會把《夏洛的網》上成一節(jié)英文游戲課;科學老師和語文老師會帶領學生.起走進“夏洛”的世界,發(fā)現真實世界的動物和文學世界的動物的異同;美術老師則帶領學生一起發(fā)現插圖的秘密,通過文字和圖畫的結合,創(chuàng)作繪本版《夏洛的網》,美術老師還利用學校的版畫特色,帶領學生一起創(chuàng)作版畫插圖;音樂老師會和孩子.起把書中的故事搬上舞臺,通過家長共同參與,最終上演《夏洛的網》舞臺劇……
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學習策略的跨界融合,充分挖掘文本的內在和外延價值,促進了兒童全方位的精神成長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再次,“全息閱讀課程”實現了學校文化設計的融合創(chuàng)造。
“全息閱讀”是一種基于兒童發(fā)展需要、基于主題的“大閱讀”理念。在這個理念下學校的文化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變化。我們認識到,“學校是本打開的立體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館”“一園”“五廊”“六場”“八大基地”“十方區(qū)角”。同時,我們發(fā)揮區(qū)域資源優(yōu)勢,建立了六大校外兒童全息閱讀實踐基地。通過打造全息閱讀體驗館、兒童全息閱讀園、兒童全息閱讀長廊,形成了層層有主題、處處可閱讀的全息閱讀環(huán)境。比如,一樓長廊以“文字之源”為主體進行設計,展現人類文明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從漢字演變文化,互動體驗的空間設計讓孩子們享受到無處不在的閱讀氛圍,并通過才能特長展示場、多元智能展示場、兒童決樂游戲場、生態(tài)體驗場、閱讀文化場、跨國文化知識場開展豐富活動,讓閱讀文化無處不在。
最后,兒童“全息閱讀課程”融合了多元評價主體。
兒童“全息閱讀課程”評價整合了各方資源,把教師優(yōu)教落實到兒童自主學習的節(jié)點上,實現優(yōu)教優(yōu)學、和諧共生的新課堂,讓閱讀課程成為引領兒童學習生活新方式的重要載體。
我們的課程評價框架指向課程的合理性、“全息閱讀”內容的科學性、“全息閱讀”課型的創(chuàng)新性、“全息閱讀”課程開設的獨特價值以及“全息閱讀”對其他課程發(fā)展的引領性。
對教師的評價重點在教師對課程的認知和情意,推進策略及課程實施效果。對學生的評價則指向從兒童自主學習(學習興趣、問題解決能力)、合作參與(人際交往、組織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三方面六大點進行過程性評價,從而實現全息閱讀視域下學做真人、智慧生長、志存高遠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