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打“小報告”行為十分常見。作為班主任,要及時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剖析其類型和心理因素,正面引導,探尋解決策略,以營造和諧共進的班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筆者根據(jù)自身教育實踐,擬從針對性處理、明確“報告”、賞識同伴、家校合作等方面探尋應對“小報告”行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低年級學生;“小報告”行為;應對策略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打“小報告”行為大多指的是向老師檢舉、告發(fā)一些事情。低年級孩子年齡小,心智發(fā)育不成熟,在人際交往和獨立解決問題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同時,他們往往具有“向師性”,發(fā)生矛盾時,經(jīng)常找老師“撐腰”。在班級里,他們喜歡抓住別人的錯誤打“小報告”,以引起老師的關注。學生的“小報告”類型眾多,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也不相同,若老師能妥善處理,就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提高交往能力,從而構建團結協(xié)作、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筆者擬從低年級學生打“小報告”行為的類型及產(chǎn)生的動機進行分析,探尋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小報告”的類型及成因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兒童心理發(fā)展受個體生理發(fā)展和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低年級學生生理發(fā)育較慢,對老師較為依賴。筆者在教育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小報告”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尋求幫助型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尋求幫助類型的“小報告”比較常見。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社會經(jīng)驗不足,不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當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時,他們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就是求助老師。這類型的“小報告”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班級中的小事,例如同學間無意觸碰等;另一種是受到傷害,尋求幫助。
(二)檢舉揭發(fā)型
每個學生心里都有判斷是非的標準,當看見有同學違反紀律時,他們就認為應該向老師打“小報告”。這種類型的“小報告”大部分是為了維護學校或班級的規(guī)則,檢舉班級里一些不好的行為,讓老師能及時處理。學生在打“小報告”時往往會有兩種心態(tài):第一種是較強的規(guī)則意識,學生自身行為表現(xiàn)較好,當發(fā)現(xiàn)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時,出于維護班級公約的心理,會積極向老師打“小報告”。第二種是出于報復、嫉妒、“看熱鬧”心理。自身可能曾經(jīng)被打“小報告”,耿耿于懷,就緊盯著對方,伺機報復。也有一些情況是學生由于嫉妒他人,看到平時一向表現(xiàn)好的同學犯錯誤了,就會打“小報告”,希望老師嚴厲處罰,“滅滅威風”。
(三)引起關注型
低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逐步形成,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所以經(jīng)常向老師打“小報告”,以期得到贊賞。這類型的學生通常在班級中存在感較低,容易被忽視。為了引起老師或同學的關注,他會抓住班級日常生活中瑣碎的小事來向老師告狀,以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四)陳述事實試探型
在班級中,有一些行為學生無法判斷對錯時,他們也會通過向老師陳述事實來試探老師的態(tài)度。如,“老師,最近有人帶漫畫書來學?!边@樣的“小報告”就是在試探老師對于此事的態(tài)度。
二、處理打“小報告”事件存在的誤區(qū)
受班級管理認知和能力的影響,班主任在應對學生“小報告”中存在以下誤區(qū):
(一)冷漠對待
當老師忙碌時,學生進來打“小報告”,老師容易簡單粗暴地對待,或批評,或直接把學生支走。這樣簡單粗暴的做法會傷及學生自尊,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同時也會讓學生對老師失去信任,不愿主動溝通。
(二)小題大做
有的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小報告”,即使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會大動干戈去處理。這樣的做法不僅傷害學生的心理,還會引起誤導,助長班級愛打“小報告”之風。
三、應對打“小報告”行為的有效策略
作為班主任,我們要想辦法應對學生的“小報告”,還要統(tǒng)籌全局,引導學生如何變“告狀”為“告訴”,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一)認真傾聽,針對性處理“報告”
只有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才能洞悉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當學生來打“小報告”時,老師首先要認真傾聽,了解內(nèi)容。再根據(jù)“報告”的不同類型,針對性處理:尋求幫助型多出于想要得到幫助的心理,教師應及時處理,安撫學生情緒,提供幫助;面對檢舉揭發(fā)型,大問題要及時處理,小事情要和“告狀者”好好溝通,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對于引起關注型,老師要多給予學生關注,了解其內(nèi)心想法,在班級中創(chuàng)設一些適合的“職務”,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視;面對陳述事實試探型,老師要明確自己的態(tài)度,堅持原則。
(二)融合班規(guī),明確“報告”內(nèi)容
在班級中,班級公約猶如一根隱形的繩子,約束學生的行為舉止,老師不妨將需要報告的內(nèi)容融入班規(guī)。筆者在班會課上,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探討:什么樣的事情需要打“報告”?經(jīng)過討論,學生明確了何為“大事”:受傷了或處境危險、受到他人的傷害、破壞公共設施、做出危險的事情等。討論結束后,我對討論結果進行梳理,總結出班級的“小報告”公約,貼在班規(guī)欄上。學生對照執(zhí)行,并結合班級評價進行監(jiān)督。
(三)主題活動,學會相互賞識
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班主任要借助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引導學生賞識同伴,增進感情,提升班級凝聚力。
第一,主題班會。主題班會是進行集體教育、人際交往的最佳途徑,我們可以開展“學會說‘你真棒”“優(yōu)點大轟炸”等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發(fā)現(xiàn)同伴身上的優(yōu)點,增強同理心,融洽關系。
第二,體驗游戲。開展一些有趣的團隊游戲,比如“手牽手,心連心”“鼓動人心”“三人兩足”等,讓學生們團結協(xié)作,溝通交流,增進了解,加深友誼。
第三,情景劇場。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表演小組,演一演身邊的好人好事或不良現(xiàn)象,親身體驗,讓他們通過表達交流,提高認知,激發(fā)向善向美的情感。
(四)家校攜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我們需要攜手家長,形成合力,獲得1+1>2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適當放手,給予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實踐機會。
低年級學生打“小報告”行為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抓住打“小報告”這個教育契機,就會收獲不同的教育效果。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分析打“小報告”背后的原因,因勢利導,提高學生辨別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霍佳玉.小學低年級學生告狀行為的研究[J]. 林區(qū)教學,2019(06).
[2]尹桂花.低年級學生告狀現(xiàn)象處理方法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8(33).
周麗娟?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上坊新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