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語言不僅是文學作品進行文學及審美表現的必要工具,還是文學作品最為直接的存在形態(tài),其中具備的審美特征應當引起關注。究其本質,文學語言屬于具備一定超越性的特殊語言表現形式,一方面可以消除現實語言中的外在性與理智性表現,另一方面也可不再局限于現實語言的工具性與凝固性,也就可以相應地形成具備審美價值的獨特魅力。因此,首先需要針對文學語言的基本特點、審美表現和審美特征進行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為后續(xù)從本質層面出發(fā)把握文學審美規(guī)律的實踐過程提供理論性的指導,探索實現文學語言審美價值的具體思路與方式。
【關鍵詞】文學理論;文學語言;語言審美;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I0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9-0016-04
文學本身便是語言的藝術,需要使用文學語言作為必要的媒介,幫助讀者在想象與聯(lián)想過程中感受經由文學語言塑造而出的文學形象,為其感受文學語言與文學作品審美魅力的過程提供支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正是經由文學語言方可得以實現的,在文學作品與讀者之間架起溝通交流的橋梁。受到文學作品本身需要借助文學語言塑造文學形象的性質影響,文學語言具備了不同于其他類型語言的獨特性質,主要表現在為審美形象創(chuàng)造符號與載體,進而在經過藝術加工后實現更加突出的感染力表現。換言之,文學語言更易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通過想象構造而成的文學形象感受文學作品內涵的審美意愿與審美價值。
一、文學語言的特點
在深入論述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之前,應當優(yōu)先針對文學語言本身的基本特點進行把握和認識。具體而言,文學語言的基本特點體現在:再現性與表現性統(tǒng)一,模擬性與創(chuàng)造性統(tǒng)一,顯示與隱示統(tǒng)一,具備突出的內指性特征,陌生化與阻拒性等方面。
(一)再現性與表現性統(tǒng)一
文學語言一方面可以實現具體場景的敘述與描繪,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具體的表達過程中呈現出一定的情感,也就在再現性與表現性方面達成了統(tǒng)一[1]。在文學語言中,一般包含文學創(chuàng)作者實際的多重感官體驗與情感流變,進而表現出較為個性化的表達思路。
(二)模擬性與創(chuàng)造性統(tǒng)一
文學語言并不是簡單的客觀形象再現,而是可以通過多種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針對客觀存在的形象進行模擬再加工。在此過程中,這種模擬再加工過程并非機械化的簡單加工,而是具備較為突出的創(chuàng)造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模擬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統(tǒng)一。在針對具體經驗與形象進行模擬再加工的過程中,文學創(chuàng)作者還會相應地進行一定的情感表達,在其中體現具備自身特色的思想觀念,進而創(chuàng)造出切實但又全新的文學形象,體現文學語言所具備的審美價值。
(三)顯示與隱示統(tǒng)一
在文學語言中,不僅包含按照客觀存在模擬再加工形成的顯性表達,同時還包含由進一步加工形成的隱性表達,也就相應地促成了顯示與隱示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在此過程中,文學創(chuàng)作者不僅需要客觀地針對實際的存在進行觀察,還應分析其中可以體現文學語言特點的部分,進而以文學語言的形式予以再現[2]。通過文學語言再現的文學形象一方面需要與客觀存在相近,另一方面也應包含引發(fā)讀者想象的要素,以便借助促成聯(lián)想的形式為讀者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其中的隱示主要是相對于現實語言而言,可以借助面向生存體驗的具象描述表現原本難以表現的深刻哲理。
(四)具備突出的內指性特征
究其本質,文學語言是具備一定內指性的語言。在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的規(guī)律與邏輯的情況下,讀者也就不應依照普遍理性下的真實評價其中文學語言的審美意韻,原因在于文學語言遵循的是藝術真實,而非事實真實[3]?,F實語言表現的更多是外部客觀世界,格物且可經由客觀事實得到驗證。而文學語言不同于此,在部分情況下甚至可以違背普遍理性常識,轉而尋求文學性與藝術性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文學語言會出現一定的事實失真,同時也可在文學藝術性方面實現更加理想的表現。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藝術真實最終表現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而非客觀現實世界,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者遵循的是自身情感想象邏輯,具備較為突出的內指性特征。
(五)陌生化與阻拒性
文學語言的陌生化與阻拒性其實指代的是同一現象,主要體現在讀者的文學語言接受過程中,特指讀者通過閱讀可以獲得的來自文學語言組織形式的新奇性與反常性觀感。依照文學評論而言,陌生化與自動化彼此相對。自動化語言指的是早已經由于重復使用而過于熟悉的語言,在原創(chuàng)性與新鮮性方面表現較為欠缺,多見于現實語言。自動化語言的原理在于動作一旦成為習慣,個體也就會在本能的驅動下自動地予以運用,呈現出無意識化的語言運用。而文學語言正好相反,以破除上述自動化語言壁壘為目標,借助語言陌生化為讀者帶來較為新奇的接受體驗。文學語言基于現實語言,同時又會借助刻意扭曲的形式違背現實語言規(guī)范,進而達成獨特的審美表達效果。
二、文學語言的審美表現
文學語言在審美方面的實際表現體現在多個方面,應當分別進行了解。具體而言,可以分別從形象性表現、含蓄性表現、音樂性表現、凝練性表現以及情感性表現等角度出發(fā),把握文學語言在審美方面的實際表現。
(一)形象性表現
文學作品得以成立的根本在于文學形象,需要通過鮮活且極具感染力的藝術化形象實現較為生動的文學語言表達。為求引導讀者集中注意力接受文學作品,文學創(chuàng)作者大多會在某種程度上在現實存在中提取真實可感的要素,通過符合現實邏輯的形式進行再建構,為讀者帶來形象性的實感與動感[4]。在幫助讀者感受文學形象審美屬性的過程中,有效地實現文學語言的審美價值,助其感受和發(fā)掘文學形象背后的深刻思想內涵。受文學語言的形象性表現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者不僅可以真實地反映原本便具備實體的客觀存在,還可以通過比喻、擬人與夸張等修辭手段表現不具形體的客觀事象。
(二)含蓄性表現
在文學語言中,另一顯著的審美表現在于含蓄性表現,可以在較為含蓄的表達中傳達文學語言中并未提及的意蘊。不同于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文學語言在可感性方面更為依賴讀者的感受能力,難免遜色于其他更加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文學語言難以為讀者提供直觀的形象,而是需要借助讀者自身的現實經驗,在其感知與認知條件的支撐下完成形象的建構。受此影響,文學語言也就在所難免地在含蓄性方面表現突出,需要讀者結合自身體驗進行閱讀再創(chuàng)造,在想象過程中感受文學語言的含蓄審美體驗。與此同時,含蓄性不可與晦澀難懂混作一談,原因在于文學語言的含蓄性大多用于適度追求審美效果。而過于含蓄也就會致使文學語言喪失普適性,反而增加了閱讀思考成本,為讀者的接受興趣帶來不利的影響。
(三)音樂性表現
在文學語言視角下,音樂性表現主要是指文學語言內部在讀音層面的抑揚頓挫表現,可以體現出一定的韻律感,同時可以在文學語言的情感表達過程中做出配合,進而促成朗朗上口的閱讀感[5]。在不同創(chuàng)作者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中,文學語言的音樂性表現各有不同。而美好的文學語言大多可以通過文字的讀音、韻律與節(jié)奏,為讀者呈現與現實存在相近的音感與音響,借助讀者熟悉的要素帶來強而有力的感染力。具體而言,詩歌對于文學語言的音樂性表現要求更高,而其他諸如散文、小說與戲劇之類的題材則并未對此提出硬性要求,同時也可通過音樂性表現為讀者帶來多重感官的融合審美體驗。
(四)凝練性表現
在諸多審美表現中,凝練性表現同樣較為突出,以至于文學語言的凝練程度可以作為評價基準之一,用以衡量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文學語言的凝練性表現具體是指文學創(chuàng)作者盡其所能地壓縮說明語言的容量,同時還應確保有效的容量中可以包含較為豐富的意愿。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應當主要圍繞為讀者提供想象留白的形式進行,借助留白空間確保文筆本身的洗練性,同時為讀者留下較為豐厚的無限回味。在較為理想的凝練性文學語言下,創(chuàng)作者借助簡單的一個動詞或是一種表達,即可為讀者帶來典型的生動審美體驗。
(五)情感性表現
一般而言,文學作品均應在情感層面打動讀者,也就相應地在審美方面具備了一定的情感性表現。受此影響,文學語言也就可以作為情感的載體存在,進而通過情感共鳴的形式為讀者提供可以體驗審美價值的途徑。在優(yōu)秀的文學語言下,文學創(chuàng)作者大多可以在有限的語言中呈現較為多樣的情感體驗,原因在于這一部分文學創(chuàng)作者將飽含自身情感的物化藝術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也就可以相應地引發(fā)讀者回顧自身體驗,進而在情感共鳴的支撐下收獲良好的審美體驗。
三、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
在明確地把握文學語言的特點及其審美表現之后,還應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深入地把握其審美特征。具體而言,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具體語境具備一定的可代入性,內指性與互文性可以同時存在,可以為讀者提供充足的體驗性,讀音與字義實現了高度的融合等維度。
(一)具體語境具備一定的可代入性
文學語言并不是語言文字的簡單堆疊,而是在文學作品寫作脈絡支撐下形成了較為明顯的關聯(lián)性,前后串聯(lián)的文學語言不僅可以充分表現創(chuàng)作者的感受與想法,還可以為讀者創(chuàng)設不同于現實場景的語言環(huán)境,為其提供現實世界難以自然產生的審美體驗[6]。與此同時,在具體的文學語言品讀過程中,讀者可以在其中語言環(huán)境的引導下,結合自身體驗代入其中,也就可以明確地感知創(chuàng)作者或是文學形象中的思想與情感。在代入其中的過程中,讀者還可以在文學語言構成的獨特語言環(huán)境下得到有利于自身的啟示,進而在思考中感受和體味人生百味以及審美意蘊。不僅如此,在完成代入后,讀者還可以在脫離文學作品語言環(huán)境之后,在自身現實生活中復現此前得到的啟示與思考,以充實自身存在。為求確保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可以具備一定的可代入性,文學創(chuàng)作者需要著重關注表達方式的選取,在盡其所能迎合讀者群體審美需求之余,創(chuàng)新利用傳統(tǒng)的文學語言表達習慣呈現出具備自身特色的語言環(huán)境營造,為讀者的閱讀代入過程創(chuàng)造條件。
(二)內指性與互文性可以同時存在
在文學語言中,內指性意味著文學創(chuàng)作者不必遵循客觀世界的現實真實,而是可以相應地僅僅追求藝術真實。在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需要從客觀世界取材,而在完成文學表達空間的構筑后,文學語言也就會呈現出一定的自足性特征,與現實存在的客觀世界互相剝離,具備不同于客觀世界的獨特觀感。而在互文性的作用下,創(chuàng)作者可以使得指向文學作品自身的文學語言具備開放性特征,可以在不同文學作品的碰撞交互中帶來更加深刻的審美意蘊。在文學語言的視角下,內指性與互文性可以同時存在,內指性主要服務于文學語言的獨特性,推動文學語言脫離現實語言的基礎,呈現出現實語言所不具備的詩意特征。而互文性主要成就文學語言的豐富觀感,使之具備更加不同的解讀可能性。在內指性與互文性同時存在于文學語言中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者也就可以相應地同時確保文學作品的獨特性與豐厚性。
(三)可以為讀者提供充足的體驗性
在現實語言中,用詞與表達大多簡明扼要,以便更加高效地交換信息。而文學語言并非如此,可以通過更具文學性的表現方式增加信息交換過程所需的流程,也就可以借助差異化為讀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影響,呈現出一種文學語言獨有的審美體驗性[7]。因而文學語言的一大特征也就在于可以為讀者提供較為充足的體驗性,主要通過異化常見且熟知的現實語言實現。在實際的異化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主要會通過多種修辭手段進行,以讀者并不熟悉的形式進行文學語言表達,通過新鮮感為讀者帶來客觀世界中不會自然產生的審美觀感。具體而言,文學語言的體驗性主要表現在語句的感染力表現中,借助留白為讀者預留充足的思索空間,助其在實際的思索過程獲得體驗,進而感受文學語言中的審美價值。同時,文學語言還可以通過同時包含多種意蘊與隱示,以供讀者在后續(xù)的反復揣摩過程中持續(xù)獲取審美體驗。
(四)讀音與字義實現了高度的融合
語言本就是讀音與字義的統(tǒng)一,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語言符號連接并非事物與命名,而是音響形象與概念,音響形象并非物理層面真實存在的聲音,而是可以帶來聲音觀感的聲音表象。在文學語言中,讀音與字義的交融程度更是較為突出,可以通過同步強調聲音外形與意義內容,實現更加突出的審美效應。具體而言,讀音是促成語言意義的核心要素,還可進一步實現審美價值。不僅如此,讀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情感的表達,為讀者帶來深層心理層面的審美體驗與情緒體驗。應當注意的是,讀音無法在文學語言中脫離字義實現獨立存在,二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已經實現了高度的融合。因而在對文學語言的讀音與字義進行研究時,應當將之視為整體進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現實的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就相應地在文學語言的審美情感表達過程中得到一定的體現。文學創(chuàng)作者不僅可以通過生活實踐獲取與之相應的豐富經驗,還可以借助文學語言這一媒介表現各種經驗的本質與價值,將實際的經驗加工為可以接觸了解的內容。因而文學語言中具備較為可觀的審美表現和審美特征,可以在實現其審美價值的過程中為讀者提供良好的文學接受體驗。為此,應當針對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進行分析和認識,以便充分地進行感受和表現。
參考文獻:
[1]吳井泉.在求新求變的世界中詩意漫游——唐飚小說的藝術價值及審美特征[J].文藝評論,2023(02):97-103.
[2]王雨琦.論短篇小說中人物語言的審美特征——以第七屆“茅臺杯”《小說選刊》三篇獲獎作品為例[J].嘉應學院學報,2017,35(06):61-66.
[3]王曉璐.媒介文化視域下的短信文學及其特征[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2(04):90-91.
[4]田萍.樸素自然 蘊含哲理——賈平凹散文語言審美特征賞析[J].科技信息,2013(18):189-190.
[5]英君.淺析張愛玲小說語音修辭的審美特征[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100-103.
[6]張彩霞,孫中寧.論張愛玲小說語言的審美特征[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7(01):78-82.
[7]田文強.語言陌生化與文學語言形式審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89-92.
作者簡介:
毛曉蕾(1976.6-),女,回族,甘肅臨潭人,本科學歷,語文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鄉(xiāng)村振興、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