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語》之工匠文化研究

      2023-11-18 19:40:09李青青
      湖北社會科學 2023年9期
      關鍵詞:匠師司空國語

      李青青

      《國語》是研究西周春秋諸侯列國之經(jīng)濟、文化、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材料,學者對《國語》的研究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清代及其以前主要是對《國語》的注解研究及對其作者、成書年代的考察,以漢唐清三代學者最甚;民國至20世紀80年代,學界主要就《國語》的性質(zhì)、史料追溯以及與《左傳》之關系展開了深入研究;20 世紀80 年代之后至今,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產(chǎn)生了眾多不同視角的縱深研究,不僅為更全面、細致解讀《國語》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資料,也進一步說明《國語》自身還蘊含有更多的專題信息等待著后學的挖掘與研究。

      《國語》中蘊含了大量先秦時期工匠文化內(nèi)容,這引發(fā)了對其中工匠文化的關注和研究。近年來,隨著工匠文化、工匠精神被提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基于傳統(tǒng)史料的工匠文化的甄別、挖掘與研究也成了熱點,目前的研究成果大體可分為兩類:

      一是基于豐富多元文獻的專題研究。較早的以陳詩啟、唐長孺、鞠清遠、全漢升、祝慈壽、高敏等諸位前輩為代表,新近則以魏明孔、余元同、蔡鋒、陸德富等諸位先生為代表。陳詩啟的《明代的官手工業(yè)及其演變》(載《歷史教學(下半月刊)》1962 年第10 期)是較早闡述工匠問題的文章,詳細闡述了明代官工匠的類別及其工作內(nèi)容。近則以余元同的《傳統(tǒng)工匠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業(yè)化中工匠技術轉(zhuǎn)型與角色轉(zhuǎn)換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為代表,考察了明清時期江南及其周邊地區(qū)工業(yè)人力資源中的技術主體轉(zhuǎn)型問題。

      二是立足個別典型文獻的深入考察,旨在通過個案研究挖掘傳統(tǒng)工匠文化體系的典型范式。如,鄒其昌的《〈考工記〉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之建構(gòu)——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三》(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5 期)、《〈考工典〉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gòu)——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二》(載《創(chuàng)意與設計》2016 年第4期)等,分別就工匠文化體系的核心概念作了創(chuàng)造性分析,并且分析了《考工記》《考工典》的工匠文化特色與體系。

      盡管關于傳統(tǒng)工匠文化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很大突破,但大量經(jīng)典文獻中的工匠文化內(nèi)容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本文章以《國語》為核心,以其相關研究成果為前提與支撐,嘗試對《國語》中的工匠文化進行專題探討。

      一、《國語》釋“工”之意涵

      考察《國語》中的工匠文化,首先要厘清作為“工匠文化”核心的“工”的概念含義。《國語》中“工”字共出現(xiàn)24 次,其中4 處代表人名暫不論述,另20處有不同之意,在此分類論述。

      其一,工即官,百工謂百官。

      諸侯朝修天子之業(yè)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后即安。[1](p205)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異姓,求財于有方,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務和同也。[1](p516)

      此二引文之“工”皆為官之意,第一處百工即百官,工在早期與官之意相通,如《尚書·堯典》“允厘百工”,孔安國傳“工,官”;[2](p40)《逸周書》“朕聞維時兆厥工”,孔晁注“工,官”;[3](p561)《孟子·離婁上》“工不信度”之“工”朱熹集注“官也”;[4](p92,94)《漢書·薛宣傳》“天工不曠”,顏師古注“工,官也”。[5](p3391-3392)。

      其二,工,百工之官?!肮ぁ辈粌H代表職官總稱,在某些情況下也作為主管手工業(yè)之官的專稱,如:

      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xié)孤終,司商協(xié)民姓,司徒協(xié)旅,司寇協(xié)奸,牧協(xié)職,工協(xié)革,場協(xié)入,廩協(xié)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1](p24)

      此處之“工”,韋昭注“百工之官”,[1](p25)也即“掌管手工業(yè)工匠的官員”。[6](p19)“工”的這一用法并非孤例,如《史記·五帝本紀》“誰能馴予工?”之“工”,馬融曰:“謂主百工之官也?!盵7](p39,41)可見“工”在某些語境下也專指管理手工業(yè)者的官員。

      其三,工,專指樂師(官)。

      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1](p410)

      宴居有師工之誦。[1](p551)

      此兩處之“工”,韋昭注曰“蒙瞍也”,即盲人,“善歌諷誦詩者也”,[8](p653)先秦樂工一般由盲人充當,因此,鄔國義等撰《國語譯注》時將其直接解釋為“樂師”。[6](p376,521)雖然蒙瞍和樂師究竟有怎樣的區(qū)別,文中未有清晰說明,但“工”有樂師的含義是比較明晰的,如:

      鄭伯嘉來納女、工、妾三十人,女樂二八,歌鐘二肆,及寶镈,輅車十五乘。[1](p443)

      故工史書世,宗祝書昭穆,猶恐其逾也。[1](p174)

      前一“工”,韋昭注“樂師”,[1](p444)后一“工”,韋昭注“瞽師官也”,[1](p175)瞽謂盲人,代指樂師,古代帝王有“工誦其德,史書其言”的特權(quán)和傳統(tǒng),[1](p175)因此這里的“工”解釋為樂師是比較合理的。事實上,以“工”稱樂官不是個案,在其他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使工為之誦《茅鴟》”,[9](p1081)《左傳·昭公九年》“而遂酌以飲工”,兩處“工”,杜預皆注為“樂師”;[9](p1273)《文選·傅毅〈舞賦〉》“諸工莫當”之“工”,李善注為“樂師”。[10](p481)當然,“工”不僅指樂師(官),也可指代樂工、樂人,這在典籍中也比較常見,見《左傳·襄公四年》“工歌《文王》之三”,[9](p829)《左傳·襄公十四》“工誦箴諫”[9](p928)等相關記載。

      其四,工,四民之一,謂手工業(yè)者。工有手工業(yè)者的意涵,這在《國語》中有多處提到,且四民分業(yè),工為其一的主張在《國語》有明確記載。如:

      庶人、工、商各守其業(yè)以共其上。[1](p37)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易?!惫唬骸疤幨俊⑥r(nóng)、工、商若何?”[1](p226)

      令夫工,群萃而州處……夫是,故工之子恒為工。[1](p227)

      工商之鄉(xiāng)六……工立三族,市立三鄉(xiāng)……[1](p229)

      這里的“工”皆為一個階層、一種身份、一項職業(yè)的統(tǒng)稱,他們具有一定的手藝或技術,即“善其事者”,[11](p4493)在古代社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1](p71)這里的“工人”是檢修車輛的工匠;“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1](p659)之“工”則是專長鑄像的工匠。

      總的來說,《國語》中所提及的“工”有四種意涵:一是表示古代職官之統(tǒng)稱;二是專指管理手工業(yè)者的工官;三是專指樂師、樂工;四是指擁有某一技藝的手工業(yè)者。當然,“工”之意涵在古代還遠不止以上四項,它擁有豐富的指代意義。譬如,“工”為“巧”,《說文解字》“工,巧飾也”;[12](p148)“工”謂“作工”,《周禮·天官·序官》“玉府……工八人”;[13](p19)或與“功”相通,《墨子·經(jīng)下》“而不害用工”[14](p321)等等。

      由此可見,“工”在歷史上有著寬泛而豐富的內(nèi)涵,這為考察工匠文化的相關問題提供了一些線索與啟發(fā)。古代“工”同“官”,一定程度上說明工匠之亦工亦官的身份屬性,正如劉成紀在考察古代“百工”初義時所總結(jié)一樣:“中國最早的‘官’正是因為他專業(yè)性的管理職能,而被稱為‘工’;中國最早的‘工’則因為他為人的生產(chǎn)和消費活動提供更適宜的背景,而被視為‘工’?!盵15](p103)此外,“工”在表意上游移于專指與泛指之間,且泛指的用法非常普遍,不僅昭示著其表意在日后會逐漸指向手工業(yè)者的統(tǒng)稱,也自證了“工”在社會中的群體性和階層化,這些都有助于人們理解彼時之工匠文化狀貌。

      二、《國語》載“工”之職官

      既有工,便有管理工之職官,在此統(tǒng)稱為工官。工官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列國手工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和彼時工匠制度之完備程度?!秶Z》中所記載的工官主要分為主音樂、掌工程項目和器物生產(chǎn)三大類,在此簡要梳理以觀其概貌。

      其一,司空。司空一職在《國語》中多有記載,負責主持和管理各類工程項目建設事業(yè),如宮室、道路、溝洫建設等等。如:

      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籍,命農(nóng)大夫咸戒農(nóng)用。[1](p17)

      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候不在疆,司空不視涂,澤不陂,川不梁……[1](p67)

      宗祝執(zhí)祀,司里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涂……[1](p71)

      為司空,以正于國,國無敗績。[1](p458)

      實際上,司空不僅僅負責道路的修建,其他工程項目也基本都由司空主管,如,“知右行辛之能以數(shù)宣物定功也,使為元司空”,韋昭注曰:“能以計數(shù)明事定功,故為司空。司空掌邦事。謂建都邑、起宮室、經(jīng)封洫之屬?!盵1](p434)可見土木工程諸事皆為司空掌管,而這里的“元司空”,則是“司空之長”,[16](p406)據(jù)此推測司空之上另有總管司空的長官。司空不僅職責范圍廣泛,其地位也比較高,虢文公勸諫周宣王行親耕禮時提道:“農(nóng)師一之,農(nóng)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盵1](p20)農(nóng)師、農(nóng)正、后稷均為農(nóng)官,在農(nóng)耕社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司空緊位其后,可見其重要性。《尚書·洪范》載箕子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2](p456)司空為八政之一。又《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盵5](p722)

      實際上司空還有負責管理役作的職責,如《周禮·地官·鄉(xiāng)師》記:“既役,則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盵13](p339)司空也作刑徒之官,《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多有記載,其中《司空律》規(guī)定:“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于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盵17](p51)由此觀之,司空的職責范圍較廣泛。正如《尚書·周官》所載“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2](p704)其職權(quán)集掌邦國土地、管興修水利、主百工之事于一身,是十分重要的官職。司空的職責重大,也可說明百工之事在先秦時代已經(jīng)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也說明彼時手工業(yè)發(fā)展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需要相應的國家職官體系進行監(jiān)督與管理。

      其二,匠師。《國語·魯語》中記載了一段莊公丹與匠師慶的對話,對理解匠師一職頗有啟發(fā)。

      莊公丹桓宮之楹,而刻其桷。匠師慶言于公曰:“臣聞圣王公之先封者,遺后之人法,使無陷于惡。其為后世昭前之令聞也,使長監(jiān)于世,故能攝固不解以久。今先君儉而君侈,令德替矣?!惫唬骸拔釋儆乐??!睂υ唬骸盁o益于君,而替前之令德,臣故曰庶可已矣?!惫ヂ?。[1](p155)

      此處“匠師慶”,韋昭注曰“掌匠大夫御孫之名也”,[1](p155)鄔國義先生直接釋為“魯國掌管工匠事務的大夫御孫,名慶”。[6](p115)可見,匠師是魯國掌管匠事的職官。先秦時期的匠師一職在其他歷史文獻也多有記載?!吨芏Y·地官·鄉(xiāng)師》曰:“及葬,執(zhí)纛以與匠師御柩而治役。及窆,執(zhí)斧以蒞匠師?!鼻耙弧敖硯煛编嵭椤笆鹿僦畬佟鞅娊常仓髟嵋?,后一“匠師”賈公彥疏曰“主眾匠”,鄭玄注“主豐碑之事”。[13](p341-342)可見匠師確屬工官范疇,且這里記載的相關職責任務相當具體,主要負責葬禮之事,如正靈柩、豐墓碑之事等。另鄭玄《禮記注》曰:“公輸若,匠師?!薄鞍?,若之族,多技巧者?!盵18](p309)可見匠師多為技藝高超之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jié)論:一是匠師為管理工匠的職官;二是匠師至少具有一項嫻熟的技藝;三是匠師可參與國事討論。進一步說,匠師為工官,在先秦主眾匠,掌葬禮,說明當時已針對不同的工事,設置并安排了相應的工官進行管理;匠師需要具備某一(或多)項嫻熟的技藝,說明匠師屬于技術類工官,除安排和管理相關事宜之外,很可能會直接參與或通過指導工匠來參與生產(chǎn)活動,甚至負責培訓工匠;而匠師能直接諫言,說明其地位并不很低。

      其三,工尹。

      鄢之戰(zhàn),郄至以韎韋之跗注,三逐楚平王卒,見王必下奔退戰(zhàn)。王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屬見不谷而下,無乃傷乎?”[1](p415)

      此處之“工尹”,韋昭注曰“楚官”,[1](p415)鄔國義先生進一步解釋為“楚國官名,掌管百工和手工業(yè)”,[6](p382)引文指出工尹襄遵楚共王之命,送弓給郄至,很有可能襄的職責(之一)是負責兵器的生產(chǎn)制作。工尹一職在先秦文獻中也多有提及,如《左傳·文公十年》“王使為工尹”之“工尹”杜預注“掌百工之官”;[9](p530)《管子·問》“工尹伐材用”之“工尹”尹知章注“工官之長”。則“工尹”為工官是比較清晰的,但工尹之具體職責還不很明確,根據(jù)《管子·問》“工尹伐材用,毋于三時,群材乃植,而造器定冬,完良備用必足”的記載,[19](p493)可知工尹負責兵器的制作、生產(chǎn)及其相關事宜,這也印證了上文之推測是符合史實的。

      其四,樂官。從廣義上說,樂官應屬于工官群體。古代樂工不僅熟悉音律,也具備制作樂器之技藝;而樂官不僅精通樂律,同時深諳制作樂器之道。

      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至……[1](p18)

      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1](p20)

      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1](p132)

      召軍吏而戒樂正,令三軍之鐘鼓必備。[1](p398)

      宴居有師工之誦。[1](p551)

      上述引文中記載的樂官主要有瞽、音官、神瞽、樂正、師,韋昭注曰“瞽,樂太師”;[1](p18)“音官,樂官”;[1](p20)“神瞽”為“古樂正”;[1](p133)“樂正,主鐘鼓”;[1](p398)“師”即“樂師”,[1](p552)也就是說這些稱呼不一的職官皆屬廣義的樂官范疇,“古之神瞽”一語則說明周代以遠已有神瞽一職,且其職責比較明晰,即“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最終制定“百官軌儀”。而樂正在戰(zhàn)事中主鐘鼓之事,說明樂官的職責可能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漸走向音律、樂器等專業(yè)方向。

      總體而言,《國語》中所提及的工官體系,涵蓋了音樂、大型工程項目、兵器制作等領域,既涉及王公貴族的日常生活,又關涉國家民生工程和軍事事項,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當時工官體系的架構(gòu),也暗含了工官體系建構(gòu)的本質(zhì)目的是服務于國家政權(quán)需要。

      三、《國語》論“工”之世界

      (一)“工”之性質(zhì):工商食官

      自管仲之士、農(nóng)、工、商四民分業(yè)的思想明確提出后,工作為一個階層和職業(yè)群體,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古代重農(nóng)抑工商之傳統(tǒng),使得工多處于一種被壓制狀態(tài),其職業(yè)世守,不得為官入仕,很多時候其身份地位不如自由平民,西周春秋時期,更是明確“工商食官”制度,確定了工的“食官”性。這在《國語》中也有明確記載,如:“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盵1](p371)指出工要仰賴官府稟給以維持生計,也就是說,工隸屬于官府、服務于官府、受食于官府,同時也受制于官府?!疤幑ぃ凸俑?,[1](p226)說明工匠要集中居住在官府,盡管管仲說強制工匠集中于官府,是為了工匠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但實際上便于集體勞作,便于官府管理也是其重要意圖。“工之子恒為工”的規(guī)定,[1](p227)則進一步說明政府對工匠的管控,除強制群居于官府,集中勞作,稟給口糧之外,還要求工匠不得遷業(yè),這就充分證明了工匠身份的不自由。

      還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盡管“工商食官”說明當時之工商隸屬于官府,工匠的人身自由受到官府限制,但并不是指所有的工皆食于官,并不代表民間沒有自由工匠和自由手工業(yè)。以下僅舉幾例說明問題?!秶Z·鄭語》記“為弧服者方戮在路”,[1](p519)這里的“弧服者”即賣弓與箭袋的人,他們就是當時的小手工業(yè)者,自產(chǎn)自銷。《管子·小問》記載了桓公與管子的一段對話,則更能說明問題:“管子對曰:‘選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zhàn)勝之器矣?!唬骸畞砉と艉??’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盵19](p955)管子建議花重金招徠天下技藝高超的工匠,這些工匠既可從千里以遠而至,受雇于齊國,自是自由工匠?!端⒌厍啬怪窈啞芬捕嘤忻耖g自由工匠的記載,如《司空律》中規(guī)定如果欠官府債務而還不起的可以以勞役抵債,獨“作務及賈而負責(債)者,不得代”,[17](p51)這里的“作務及賈”指的就是私營手工業(yè)者和商人。

      (二)“工”之教育:聚居傳藝

      工匠的教育傳習是工匠文化延綿傳承的關鍵,然而先秦史料中關于工匠教育培訓的記錄特別是細節(jié)記錄少之又少,《國語》中的這段記載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當時的工匠技藝教育的方式和特點:

      令夫工,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quán)節(jié)其用,論比協(xié)材,旦暮從事,施于四方,以飭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為工。[1](p227)

      從引文中至少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個重要信息:首先,工匠通過聚集而居住形成專門的教育環(huán)境,他們互相交流經(jīng)驗,共同探討工藝,形成一種良好的技藝傳習氛圍。其次,當時形成了群師傳藝的教育培訓模式,工匠們聚居在一起,“旦暮從事”,生活與技藝傳授合而為一。在這個過程中,師傅們“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不僅教授技巧,還傳授經(jīng)驗和價值觀,并在實踐過程中完成技藝的分享、展示與傳授。最后,工匠塑造了終身學習的慣習。學徒們從小就在專業(yè)技藝氛圍中耳濡目染,因此能做到“不肅而成”“不勞而能”。當然,這種技藝傳習的本質(zhì)依然是家族父子相傳,它與穩(wěn)定的職業(yè)政策,很大程度上共同保障了傳統(tǒng)工匠技藝世世代代傳習發(fā)展。

      (三)“工”之法度:象物天地

      《國語·周語》記載了周靈王二十二年的一場水災,太子晉諫言周靈王勿強行堵塞河道,并以工共、鯀和大禹治水一正一反之案例講述了治水之道在于“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1](p103-104)也就是說治水應該效法于天地萬物,利于民而不傷害世間群生。太子晉又進一步說明,治國之道也同樣如此,國家強盛、家族興旺在于“度于天地而順于時動,和于民神而儀于物則”;反之,若“不帥天地之度,不順四時之序,不度民神之義,不儀生物之則”,[1](p107)最后家國將衰弱以致滅亡。另外,《國語》中還專門記載除道、建筑甚至采獵等活動應以時安排,如“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節(jié)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等。[1](p68)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先秦時期樸素的造物觀和自然觀。

      進一步從工匠文化的視角考察,上述相關記載正是工制器造物之法度,先秦時期,關于工匠制器造物所需遵循的法度或者原則,史籍中多有記載,與此相呼應。如,《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20](p300-301)“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盵20](p306)記載了古人按時序安排事務,遵循時令行造作。又《周易·系辭下》記載了庖犧氏制作八卦的過程,即“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1](p298)盡管八卦發(fā)明過程之真實性不可考,但古人通過對天、地、自然等萬事萬物的觀察、理解和取法,制作器物的歷史卻是真實存在的。又《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13](p1242)的記載,則直接說明為良器的法則在于以遵循天時、地氣為前提,并綜合考慮與把握天氣時令、季節(jié)氣候、材料好惡以及工匠巧拙等主客觀因素。這就與太子晉所言之“帥天地之度”,“順四時之序”,“儀生物之則”相呼應。要言之,《國語》所提倡和揭示的“工”制造器物之法度為:效天地之法,遵四季之序,度民神之需,法自然之則。

      四、進一步思考:工匠文化與禮文化關系——工禮互動

      《國語》中關于建筑與禮制、樂器與禮制以及祭祀器具等與禮制的相關記載多為當時禮崩樂壞之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如《國語·周語下》記周景王“將鑄無射,而為之大林”;[1](p122)《周語·魯語》載魯莊公意欲“丹桓宮之楹,而刻其桷”;[1](p155)《國語·晉語》載“趙文子為室,斫其椽而礱之”。[1](p469)然而從工匠文化視角進一步思考,這些現(xiàn)象又提示了工匠文化、器物(人造物)、禮文化三者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工匠文化與器物(人造物),禮文化與器用具(在此指依循禮而制作的器物,為方便論述后文統(tǒng)稱禮器)兩兩之間的關系是比較清晰的:器用具作為工匠的勞動產(chǎn)品或成果,是工匠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禮器則是禮儀過程中表現(xiàn)禮的物質(zhì)載體。不過,無論廣義上的器用具,還是富有特殊意義的禮器都由工匠制作而成,且廣義的人造物包含了禮器,從這個角度看,禮器屬于工匠文化與禮文化的交叉范疇。

      從這個意義上講,鏈接工匠文化與禮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即為禮器。而“‘工’作為技術性的群體行動必然附著或鏈接器背后的社會制度及其文化理念”,[22](p16)也就是說工匠在制作禮器的過程中受到禮文化的制約與影響,但是工匠自身也并不是被動地接受禮文化,還有一個主動學習、吸收并內(nèi)化的過程,最終制作完成的禮器既是工匠的心血結(jié)晶,也是禮文化的載體,而這一完整過程又屬于工匠制器、造物之范疇,也即工匠文化考察的范疇。從這個層面來講,工匠文化與禮文化相互影響,禮文化影響工匠文化,而遵循禮文化的制器過程又是工匠文化的一個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工匠文化與禮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交叉的關系,但二者卻并不同步產(chǎn)生。這就需要從上古造物活動發(fā)生的源頭理解,諸葛鎧先生認為:“史前人類造物活動發(fā)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了生存而創(chuàng)造工具、武器、房屋、衣服等;……而以生存為目的的創(chuàng)造物,又有一部分轉(zhuǎn)化為祭器或禮器?!盵23](p85)這就揭示了禮器是人類造物活動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chǎn)物,并不是從造物之初就存在的,自然,禮文化也是工匠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和分支。而鄒其昌先生在談及此問題時說,勞動創(chuàng)造人,文化就是人化,人化其根本就是工匠文化。工匠文化,是整個人類文化的基元性質(zhì),所有文化都來源于此。禮文化是工匠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和分支,則更加明確了以上論述。總的來說,從范圍上看,工匠文化與禮文化存在交叉影響的關系,工匠文化在某些維度包含禮文化,禮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匠文化;從歷史發(fā)展來看,禮文化又是工匠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當然,這種說法是否合理,還有待更進一步考察。

      (感謝同濟大學鄒其昌教授對本文的指導。)

      猜你喜歡
      匠師司空國語
      《左傳》《國語》所見舊有繇辭及臨時自撰繇辭考辨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沖淡
      “校企融合建基地?匠師協(xié)同謀發(fā)展”探析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司空圖思想研究文獻綜述
      牡丹(2018年12期)2018-07-22 17:37:58
      《國語》故訓與古文字
      司空見“慣”
      供給側(cè)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敖硯熜汀苯處熽犖榻ㄔO路徑
      魅力中國(2018年33期)2018-03-22 02:17:58
      秤匠師
      小小說月刊(2017年9期)2017-09-11 18:59:38
      論“國語騎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巴塘县| 武威市| 洪湖市| 连州市| 工布江达县| 五莲县| 佳木斯市| 青阳县| 高邮市| 敦化市| 中卫市| 仲巴县| 永川市| 大安市| 馆陶县| 德化县| 兴海县| 涞源县| 泰来县| 青海省| 神农架林区| 田林县| 哈尔滨市| 罗平县| 瑞丽市| 中方县| 广河县| 大宁县| 南丹县| 资阳市| 都匀市| 洪湖市| 黄龙县| 中山市| 屏边| 德江县| 东阳市| 文化| 安西县| 三明市|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