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
【摘要】語義學/語用學都關(guān)注語言的意義。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學者們都將語用學視為語義學的“廢紙簍”。因此,很多學者逐漸對語義學和語用學兩個學科的邊界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并由此衍生出三大路徑:主張二者間存在明確界面的劃界觀、主張二者間存在交叉問題的界面觀以及主張二者應(yīng)當走向融合的融合觀。其中,劃界觀和界面觀又可以更進一步分為五大流派:最小論、指示論、語境論、相對論和場合論。本文概括了各流派的核心觀點,并從語義內(nèi)容、語境內(nèi)涵、語境對語義的影響三個方面來探討五大流派間的主要分歧。通過了解各流派對語義、語境及其作用的深入理解,以期為系統(tǒng)探索語義學與語用學的關(guān)系提供諸多啟示。
【關(guān)鍵詞】語義學;語用學;意義理論;劃界;界面;融合
【中圖分類號】H03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43-01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3.040
一、引言
語用學是一門探究語言符號與其使用者之間關(guān)系的學科(Morris,1938)。自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以來,語用學逐漸成為語言學領(lǐng)域的核心分支之一。進入新世紀,隨著認知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等學科的興起與發(fā)展,語用學面臨著嚴峻的發(fā)展性危機(胡范鑄,2017)。語用學是否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與語義學、社會語言學等有何不同?這些危機如若不能得到妥善解決,語用學發(fā)展將舉步維艱。
語義學和語用學都關(guān)注語言的意義。Morris(1938)首次定義了語用學,而后語用學可謂是語義學的“廢紙簍”,凡是語義學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都會被扔進這個“廢紙簍”,以期用語用學的理論來解決。學者們也一直在爭論語義學和語用學究竟是何種關(guān)系。
21世紀以來,新思潮的涌現(xiàn):最小語義論(Borg,2012)、語境論(Recanati,2006)、相對論(MacFarlane,2009)等推動了意義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本文將闡釋近年來各大流派關(guān)于語義學與語用學界面問題的主張,并對其分歧展開深入探討,以期為語義學/語用學界面問題、語義內(nèi)涵、語境概念及影響等熱點問題的進一步探索提供更多的啟發(fā)。
二、文獻綜述
Morris(1938)提出符號研究三分法模型,首次區(qū)分了語義學和語用學。他指出,句法學研究符號組成完整句子的規(guī)則,語義學研究符號與其在物質(zhì)世界中的所指之間的關(guān)系,而語用學則研究符號與其使用者和理解者之間的關(guān)系。Carnap(1942)認為,Morris的三分法模型實際上是基于符號抽象程度來區(qū)分符號研究的。理論研究可以從最為抽象的句法學開始,逐步深入到語義學和語用學。
Leech(1971)指出,語義學和語用學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強調(diào)語言能力,后者關(guān)注語言運用。若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則某一話題屬于語用學范疇:(1)是否考慮說話人和聽話人;(2)是否涉及說話人的意圖以及聽話人的闡釋;(3)是否考慮語境;(4)是否關(guān)注通過使用語言而進行的行為。
Davis(1991)對Morris的符號學三分法進行了補充,語義學研究語言符號與其在物質(zhì)世界中的所指之間的關(guān)系,而語用學研究語言符號與其使用者之間的關(guān)系。此外,學者們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面來對語義學/語用學進行區(qū)分。譬如,Jaszczolt(2002)提到了:1)含義和用途;2)意義的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維度;3)真值條件意義和非真值條件意義;4)命題和話語;5)意義的語境獨立性和語境依賴性(語義學研究前者,語用學研究后者)。但這些區(qū)別并沒能使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界限更加明晰,因為每對維度的區(qū)別并不總是清晰的。
語義學與語用學的對立根本在于研究對象的對立,即句子和話語的對立。句子是語言符號的組合體,而話語是對組合體的實際使用。因此,語義學研究句子意義,語用學研究話語意義。那么是否能將意義部分明確劃分為話語意義和句子意義?對此,學派間爭論不休。
盡管已有許多文章對兩個學科之間的關(guān)系展開討論(Bach,1999;邱云龍&林正軍,2019),但鮮有文章對這些學派的觀點進行總結(jié)梳理。綜上,本文通過闡釋和分析不同流派的主張與分歧,為進一步探討語義/語用界面提供更多的啟示。
三、三大主要路徑和五大主要流派
學者們關(guān)于語義學/語用學界面問題的理解,各有側(cè)重??偟膩碚f,可以將其歸納概括為三大路徑:劃界觀、界面觀、融合觀,以及五大主要流派:最小論、指稱論、語境論、相對論和場合論。
以語義最小論者Bach,Borg等為代表的劃界觀,主張在語義學和語用學之間劃定明確的界限。主要內(nèi)容如下:(1)句子的句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內(nèi)容構(gòu)成語義內(nèi)容,語用因素則不包含在內(nèi);(2)語境并非語用特有概念,可將其分為語義相關(guān)語境與語用相關(guān)語境;(3)語義學關(guān)注句子的語法意義,語用學側(cè)重于句子的使用意義。
以語境論者Racanati(2006)為代表的界面觀,則認為語義學、語用學之間存在相互重疊交叉的部分,很難真正劃清界限。主要觀點如下:(1)純語義內(nèi)容只有在語境因素的補充之下才能構(gòu)成完整的命題;(2)自然語言中的大多數(shù)句子都是語境敏感的;(3)自然語言的句子真值不僅受詞匯內(nèi)容、句法結(jié)構(gòu)的影響,語用因素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以默認語義觀的支持者Jaszczolt(2005)為代表的融合觀,則主張意義是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語義學和語用學都將意義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應(yīng)當走向融合。默認語義觀的主張如下:(1)語義是默認推理的結(jié)果;(2) 默認推理是根據(jù)交際意圖指稱性的強弱而進行的自動推理,而不是對語境因素的選擇;(3)語言的意義是動態(tài)的統(tǒng)一,二者并不存在分歧。
上述三大路徑的主要分歧如下:
(1)純語義內(nèi)容能否構(gòu)成完整命題。劃界觀認為,句子的語義內(nèi)容由句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內(nèi)容充分決定,不會受語境因素影響;界面觀認為,純語義內(nèi)容不能構(gòu)成完整命題,完整命題由純語義內(nèi)容和語用因素共同構(gòu)成;融合觀則認為語用因素對語義內(nèi)容起補充作用,語義是默認推理的結(jié)果;(2)語境對句子意義有多大影響。劃界觀認為語境對意義的影響有限,只是對完整語義內(nèi)容的補充;界面觀認為,語境之于意義是必要因素而非補充;融合觀則認為,語義是默認推理的結(jié)果,而默認推理是根據(jù)交際意圖指稱性的強弱而展開的自動推理;(3)交際意圖是否屬于語境范疇。劃界觀認為,交際意圖是語境的一部分,因此只是對句子意義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與劃界觀類似,界面觀也認為交際意圖是語境的一部分,不同之處在于界面觀認為其對句義的完整性起著決定性作用;融合觀則與前兩者明顯不同,其主張將交際意圖從語境范疇獨立出來,以突出交際意圖的作用。
隨著爭論的逐步深入,劃界觀和界面觀基于以下兩個問題又進一步細分為五大流派:(1)語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句子真值。字面論者認為語境對句子真值的影響微乎其微,語境論者則認為語境對句子真值的影響作用顯著。而語境論者又進一步分成激進主張(場合論者,認為語境對句義起決定作用)和溫和主張(真值條件語用學,認為語義內(nèi)容隨語境變化而變化和相對論者,認為語義內(nèi)容具有相對獨立性,不隨語境的變化而改變);(2)是否只有指示詞是語境敏感的。字面論流派中部分較為激進的最小論者認為將語境的影響范圍最小化,認為只有指示詞是語境敏感的。與之相對的指示論者則認為,語境影響范圍固然狹小,但并非只有指示詞是語境敏感的。
四、核心問題剖析
(一)語義內(nèi)容
句子的語義內(nèi)容是探求語義學/語用學界面問題的根基,不僅涉及詞匯意義和語法結(jié)構(gòu),還與許多其他因素有關(guān)。學者們提出了語義二分和語義三分模型來分析句子的語義內(nèi)容??偟膩碚f,二分語義模型將句子的語義內(nèi)容分為句子意義和話語意義,前者類似“所言”,后者近似“所含”。Levinson(2000)指出,二分法最大的問題在于句子真值是否完全由字面意義決定。對此學者們提出兩種方案:(1)拓寬“所言”范疇,將部分語用成分囊括其中(多數(shù)字面論者采用了此方案)。但隨著探究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得到關(guān)注,“所言”所包含的語用成分便會面臨無窮的補充局面;(2)將“所言”劃為純語義成分,其余部分歸為“所含”。然而,是否存在獨立于語境因素的純語義內(nèi)容呢?對此,字面論者認為,絕大部分句子不需要語境信息的補充就能確定真值(Borg,2012),而語境論者則主張“所有命題都需要語境信息的共同作用以確定真值”(Recanati,2006)。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學者來說,語義二分模型無法滿足對語義內(nèi)涵的劃分。
隨著對語義內(nèi)容理解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語義三分模型:Bach將語義分為“所言”(純語義內(nèi)容)、“隱性顯義”(純語義內(nèi)容的延伸)和“所含”(語用信息)?!半[性顯義”基于“所言”之上,經(jīng)由語義充實和擴展的方式得來。Recanati則是將Bach的“隱性顯義”替換為“句子意義”,指不受語境影響的句子字面意義,并非完整的語義內(nèi)容,無法判斷真值。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如何區(qū)分純語義內(nèi)容(完全不受語境影響),受語境影響的意義層級和完全由語境決定的意義層級。其中,如何區(qū)分中間層級最難明確,因為很難界定語境侵入的程度。
(二)語境內(nèi)涵
語境作為語用學中最為重要的概念,對其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一直是語義學和語用學界面問題的焦點。它具體包含哪些成分?這些成分又是如何影響句子語義內(nèi)容的?Kaplan(1975)認為,語境有4個重要組成部分:使用者、時間、地點和世界。多數(shù)情況下,話語的語境基本上可以根據(jù)這4個要素來確定,但在一些非典型話語中情況卻比較復雜。且這一觀點并未考慮到使用者的背景信息,不能很好地解決指示詞問題。Perry(1998)則根據(jù)語義解碼順序?qū)⒄Z境分為前語義語境(涉及語言的選擇、多義詞、多音詞的選擇等)、語義語境(對語境敏感的部分:指示詞的所指)和后語義語境(字面意義之外的未言說成分)。這一分類看似界限分明,但還是無法解決一些特殊的語言問題。
Bach(1999)將語境分為窄式語境和寬式語境。前者指與語義信息共同作用以確定語義內(nèi)容的語境信息,如參與者的背景信息、話語發(fā)生的時間、場所等;后者指的是體現(xiàn)說話人交際意圖的語境信息。這樣一來,可以將語境分為對語義內(nèi)容起補充作用的語境信息和表達交際意圖的語境信息,似乎使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界限更加明晰。然而,正如Caerston(2008)所說,“窄式語境無法為多數(shù)指示詞所指的確定提供依據(jù)”,“指示詞”所指的確定也依賴寬式語境所提供的信息。因此,這一模型也未能妥善解決問題。
(三)語境對語義的影響
隨著對語境內(nèi)涵的深入探討,哪怕是最小論者也不會完全忽視語境對語義的影響。學者們開始討論語境對句子真值的影響有多大。字面論者認為,語境對語義的影響極為有限;語境論者則堅持語境全面影響語義:他們認為不存在完全不受語境因素影響的純語義內(nèi)容。即使存在,也無法構(gòu)成一個完整命題,更不能判斷真值,因為真值判斷離不開語境因素的補充。融合觀則認為語義是默認推理的結(jié)果,語境并非影響句子意義的決定因素。
五、結(jié)語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語用學正式成立以來,很多學者就開始探討語義學/語用學得到界面問題。21世紀以來,爭論愈發(fā)激烈,并衍生出三大主要路徑和五大主要流派。語境對話語意義究竟有何影響,幾大流派各執(zhí)一詞,并不斷發(fā)掘難以解釋的語言現(xiàn)象(引語、認識模態(tài)詞等)來佐證其主張,爭論愈演愈烈。盡管爭端尚無定論,但這些流派對語義內(nèi)容、語境內(nèi)涵、語境作用等問題的深入探究,亦為系統(tǒng)探索語義學/語用學關(guān)系提供了諸多新視角。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旨在通過梳理和比較主要流派的核心觀點,以為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界面爭論提供一些建設(shè)性的思路:哪種流派的觀點更為合理?還可從何種新視角來分析語義和語用的界面問題?但正如各大流派爭論已久但仍難以達成共識一樣,本文更多的是以梳理目前的主要觀點為目的,便于其他學者閱讀和理解,為更好地解決這些學科問題而共同努力。這可能就是語言學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Bach, K.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distincti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In K. Turner (Ed.),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M].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1999.
[2]Borg, E. Pursuing Meaning[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3]Carnap, R.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2.
[4]Carston, R.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distinction[J].Synthese,2008, 165(3),321-345.
[5]Davis, S. Pragmatics: A Reader[M].Oxford: OUP, 1991.
[6]Kaplan,D.Demonstratives: An essay on the semantics,logic,metaphysics and epistemology of demonstratives and other indexicals. In J. P. Almog, & H. Wettstein (Eds.), Themes from Kapla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7]Jaszczolt, K. M.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M].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2002.
[8]Leech, G. 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 London: Longman,1971.
[9]Levinson, S. Presumptive Meanings: 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Cambridge: MIT Press,2000.
[10]MacFarlane, J. Nonindexical contextualism[J]. Synthese,2009,166(2).231-250.
[11]Morris, C.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In O. Neurath, R. Carnap, & C. Morris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fied Scienc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8.
[12]Perry, J. Indexicals, Contexts and 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M].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1998.
[13]Recanati, F.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In R. Horn, & G. Ward (Eds.),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14]胡范鑄.語用研究的邏輯斷裂與理論可能[J].外國語,2017,(1):2-7.
[15]仇云龍,林正軍.語用學視角下的語法——語用界面研究綜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