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日本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去世,終年88歲。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于日本一個偏僻的山村,1957年登上文壇。他的寫作涵蓋小說、散文和隨筆等文體,代表作有《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我們的時代》等。1994年,他的作品《個人的體驗》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與中國有著緊密的關系與緣分,他一生視魯迅為精神導師,曾說:“我的血管里流淌著中國文學的血液,我的身上有著中國文學的遺傳基因,沒有魯迅、郁達夫等中國作家及其文學作品,就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009年,大江健三郎來到中國,特意去參觀北京的魯迅博物館。他蹲在魯迅石像旁,淚流滿面。工作人員拿出一份魯迅手稿給他參看,他戴好手套,低頭看了幾頁,就趕緊還回去:“如果繼續(xù)看下去,我一定會痛哭流涕,淚水如果滴在手稿上,將會是無法挽回的損失?!?/p>
大江的父母曾是熱愛中國現代文學的青年,尤其他的母親是魯迅的鐵桿書迷,他很小的時候,就從母親的口中得知“中國有個大作家,叫魯迅先生”。12歲時,母親將自己珍藏的《魯迅選集》送給了他。他最喜歡的是《故鄉(xiāng)》,還曾用鉛筆摘抄其中的名句。
23歲,大江健三郎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奇妙的工作》,他仿照魯迅《吶喊》中《白光》一文的風格,虛構了一位苦悶青年的內心世界。小說發(fā)表后,他興奮地拿給母親,母親卻并不買賬,覺得遠不如《故鄉(xiāng)》那般動人。實際上,直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母親依然會對前來祝賀的賓客說“離魯迅還差得遠”。不過大江本人倒并不在意,按照他自己的話就是“自己一生都把他當作精神導師”。
雖然與魯迅并沒有見過面,但大江健三郎曾多次訪華。1960年,他第一次訪華,在上海某院落,聞著茉莉花香,他來到毛主席所在的會客廳。當時的情景,令他終生難忘?;氐饺毡竞螅€始終保持著在家中放一束茉莉花的習慣。那次,他還見到了郭沫若、巴金、老舍、茅盾和趙樹理等作家。2005年,巴金去世時,大江健三郎撰文悼念稱:“巴金先生的《隨想錄》樹立了一個永恒的典范——在時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識分子應當如何生活。我會仰視著這個典范來回顧自身?!?/p>
大江健三郎和莫言的友情更讓人津津樂道。早在1994年剛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就開始向世界文壇推薦莫言。2002年,他終于來到莫言的家鄉(xiāng)山東高密,與莫言的家人見面,一起吃餃子,相談甚歡。大江健三郎覺得,他和莫言都是從自己出生的小村莊出發(fā),把離開家鄉(xiāng)后的感想和傷痕,通過文學手段一起推向世界,從這一點看,他們二人十分相像。
也許是受魯迅“斗士”精神的影響,在中文譯者和好友許金龍眼中,大江健三郎疾惡如仇,強調獨立、自由和平等,對民眾和弱勢群體滿腔柔情。雖然是日本作家,但他突破了狹隘的右翼思想與民族主義,用筆鋒直面歷史、反省歷史。他的作品中充滿對殘疾人士和弱勢群體的關懷,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戰(zhàn)爭和軍國主義,呼吁人們正視歷史,是日本知名的反戰(zhàn)派。2006年9月,大江健三郎應邀第五次訪華,他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座談。陪同的許金龍說:“參觀時,大江先生受到了嚴重刺激,昏厥過去,被大家攙扶著出來?!?/p>
在給紀念館的題詞中,大江表示,他將銘記這種震撼。他對日本政府逃避責任的行為感到憤慨:“日本絕對不能重返國家主義道路,我要讓日本的孩子們,看到政府的錯誤道路?!?/p>
盡管受到中國現代文學的豐富滋養(yǎng),大江健三郎在中國的知名度卻比不上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作家,大江本人曾在公開演講中調侃道:“一輩子也沒有感覺到嫉妒的我,對于村上在中國的人氣,我感到很嫉妒。”一位作家離世固然是憾事,但對他的作品而言,很可能也是另一次煥發(fā)新生的機會。
(輯/周小煩,資料來源:新周刊、環(huán)球人物、中國新聞周刊等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