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滬郊小河小浜密如蛛網(wǎng)。我村朱阿浜上有一座西木橋。橋孔是由兩個直徑約六七十厘米、長一米左右的水泥管連接而成。橋孔西端連朱阿浜,東端連接朱阿浜與外江交匯的延伸段。橋孔西側布上一副竹簾,用以維持河水正常流動,又可阻擋家魚外逃。它是天然的守蟹場所,是朱阿浜里的蟹爬向外江的必經(jīng)之道。
每當守蟹季節(jié),傍晚,我和弟弟披著破棉服,拎著煤油燈和蟹簍直奔西木橋。開始,我們沒有掌握守蟹技巧,結果常常讓眼看到手的蟹借水逃走。記得第一次守蟹,那天晚上西北風乍起,甚覺寒意,我們苦守了一個時辰,才見到一只蟹從水面中露出一長腿。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抓,我的手還沒有到位,那蟹卻早已借水而去。我心里好似打翻了五味瓶。后來,我們摸到了一些道道。
守蟹貴在靜。蟹聽覺靈,耳朵長在長腿上,外界輕微響聲都能聽到和辨認。我們守蟹時連咳嗽都忍住,否則,它未爬到竹簾就會聞聲而逃。
出手須適時。蟹貌蠢實狡猾。別看它在地面上橫爬,蠢頭蠢腦,其實很聰明靈巧。它們貼著竹簾爬至水面時不是一下子全身而出的,而是先伸出長腿,看沒有危險再露出半身,停一下,看沒有危險,然后才全身脫水,此時是守蟹者出手最好時機,若動作敏捷,必十拿九穩(wěn)。
等候心要悠,不可急。蟹與守蟹者之間信息不對稱。蟹來不來,來多少都是未知數(shù),守蟹者須耐心。有一次,我們守了近兩個小時不見蟹影,正欲拔腿而返,突然聽到蟹鳴聲,一看一只雌蟹正沿著竹簾向上爬,半個身子已露出水面,成了我們囊中物。
如今回想,當時農(nóng)家經(jīng)濟拮據(jù),很少有肉吃,捕野生蟹就成了改善伙食的好辦法。而如今市場上售賣的蟹,均為人工飼養(yǎng)的?;叵氘斈晔匦分畼罚浻诠P下,倒又有無窮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