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曉冬 張魁
摘? ?要: 立足長時段、大視野、大單元概念的單元作業(yè)設計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必備、新興路徑。文章通過對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分析,堅持目標、問題、創(chuàng)新導向,并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例進行具體單元作業(yè)設計,通過識讀地圖與解讀文獻、實物,提高學生汲取和整理史料信息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從“延續(xù)與變遷”等視角對史事進行詮釋與評價,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認識各民族之間加強交流、交往與交融的歷史時空;通過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作品的歷史價值,進一步體悟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背景下的進步因素,認識這一時期“上承秦漢基本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下啟隋唐時期大一統(tǒng)局面”的重要地位,涵養(yǎng)家國情懷,從而達到“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單元作業(yè)設計與評價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xiàn)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對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頂層設計,亦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標準依據(jù)。文中明確提到的實施路徑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何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之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為其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 毋庸置疑,歷史核心素養(yǎng)非常重要且必須培養(yǎng),那么該如何貫徹歷史核心素養(yǎng),使之有效落地呢?筆者認為,進行單元作業(yè)設計與評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诤诵乃仞B(yǎng)的單元作業(yè)設計具有層次性、結構性、系統(tǒng)性、邏輯性、綜合性、普適性等特點,能夠較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二、歷史核心素養(yǎng)指向下的單元作業(yè)設計目標解構與有效轉化
1.課程目標
前已述及,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部分。具體而言:“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規(guī)律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边@對學生的目標要求為“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边@對學生的目標要求為“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薄笆妨蠈嵶C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這對學生的目標要求為“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边@對學生的目標要求為“初步學會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薄凹覈閼咽菍W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边@對學生的目標要求為“形成對家鄉(xiāng)、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
新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很好地將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及目標等要求進行了具體闡釋,為本文單元作業(yè)設計提供了指導依據(jù)。
2.單元作業(yè)設計目標與史學思想方法
依托教材與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之目標要求,單元作業(yè)設計的目標也一定指向和契合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下的目標要求?;诖?,本單元擬進行大單元的歷史建構和長時段的把握,既有微觀切入又有宏觀視野,設定的作業(yè)目標、方式和凸顯的史學思想方法為:
通過識讀地圖,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的歷史脈絡,初步掌握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認識各民族之間加強交流、交往與交融的歷史時空;懂得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作品的歷史價值,學會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主要信息。
通過解讀文本,分析赤壁之戰(zhàn)、孝文帝改革等重要史實,把握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提高概括分析和提煉總結的能力。
通過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的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成就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北民南遷為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通過解讀文獻、實物等史料,使學生提高汲取和整理史料主要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延續(xù)與變遷”和“原因與結果”等視角對史實進行詮釋與評價,并初步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
學生通過對相關知識與史學思想方法的掌握,進一步體悟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背景下的進步因素,認識這一時期“上承秦漢基本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下啟隋唐時期大一統(tǒng)局面”的重要地位。有鑒于此,本文針對三國兩晉南北朝單元實際,進行了具體作業(yè)設計。
三、單元作業(yè)設計實施路徑
1.單元作業(yè)設計資料來源
本單元之作業(yè)設計資料來源為:第一,基于教材。如《三國鼎立形勢圖》、胡床;第二,基于練習冊。如《世界歷史》第二冊第一單元“學史初步”:如何以延續(xù)與變遷的視角解釋歷史;江南……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shù)郡忘饑?!~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第三,基于地圖冊。如《兩晉形勢圖》《南北朝形勢圖》等,另外,還有學者相關著作等。
2.單元作業(yè)設計
本作業(yè)設計嚴格依據(jù)上海新中考樣例,實行三大題命制模式,堅持目標、問題、創(chuàng)新導向,層層遞進。
(1)延續(xù)與變遷
“延續(xù)”是指按照原來的樣子繼續(xù)下去,“變遷”是指變化與轉移。公元220—581年,中國社會出現(xiàn)巨大裂變,突出表現(xiàn)為政權更迭,社會動蕩。雖然這一時期戰(zhàn)亂頻仍,但動蕩中孕育著統(tǒng)一之因素。
第1題:根據(jù)不同時期中國疆域變遷示意圖,請按照朝代更替進行圖片排序。
通過對第1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分析得出,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建立,是中國從大分裂走向局部統(tǒng)一的過程,為國家再次統(tǒng)一奠定基礎,是分裂中有進步的體現(xiàn)。從西晉到南北朝末期,又是從統(tǒng)一到分立的過程。在地圖題的設計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地圖,提取有效信息,依據(jù)版圖、都城、民族活動范圍、文明成果、設置機構等來判斷具體朝代,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中的時空觀念。
第2題:某歷史興趣小組將這一時期有關古代中國可以體現(xiàn)“延續(xù)與變遷”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整理,請依據(jù)示例仿寫東晉或北魏時期可以體現(xiàn)“延續(xù)與變遷”的內容。
延續(xù):229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各國在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變遷:230年,孫權派衛(wèi)溫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lián)系。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
延續(x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變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題:歷史可以通過時間、地理空間等呈現(xiàn)“延續(xù)與變遷”。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該時期中國發(fā)展有何特點?
通過對第2題仿寫與第3題時代特征的設計,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延續(xù)”與“變遷”的視角解釋歷史,體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以及中考的仿寫模式,落實唯物史觀與歷史解釋能力素養(yǎng)。
(2)分立與交融
在分裂動蕩的大背景下,各民族頻繁接觸和交往,加強了交流與交融,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4題:材料A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_________(填寫地名)。吳國軍隊的遠行有何重要意義?
第5題:觀察齊、北魏時期形勢圖,北魏都城在_________(填寫地名),與南朝政權______對立。這一北魏都城的古城遺址是哪一歷史事件的真實見證?
第6題:材料B中,女立俑身著上斂下豐的孺裙式服裝,兼具胡服的靈便和漢服的儒雅,這種將胡漢服飾元素融會于一身的特點,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時代主題?
第7題:若以“北方內遷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為主題進行研究,你會選擇材料_____。若以“漢族接受北方內遷民族的生活方式”為主題進行研究,你會選擇材料_____。(填寫字母)若要進一步研究“北方內遷民族主動認同中華文化”,你認為還可以再補充一則什么材料?請說明理由。
結合圖1,通過設計第4—7題,讓學生觀察地圖,對不同時期的空間概念有相應把握,能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落實時空觀念。
除此之外,通過立足教材文本,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教材文本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并能看出繼承與變化,且對史實與意義進行有效甄別,認識各民族之間加強交流、交往與交融的歷史時空;懂得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作品的歷史價值及深層指向,學會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主要信息。理解這一時期民族交融是時代發(fā)展的主題,落實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素養(yǎng)。
(3)分裂與進步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蕩的時期,然而分裂的格局未能阻礙社會的進步。
第8題:初步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歷史事件是:_______(填寫序號)
①官渡之戰(zhàn)? ? ? ②淝水之戰(zhàn)? ? ? ③赤壁之戰(zhàn)
第9題:推測材料A的創(chuàng)作時間應不早于哪位君主的統(tǒng)治時期?
第10題:促成材料B中的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何在?
第11題:解讀歷史事件,有助于我們認識其在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影響。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實現(xiàn)了國家的局部統(tǒng)一,為全國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根據(jù)前例,對材料A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進行解讀。
第12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蕩的時期,然而正如錢穆先生所言,這一時期“分散時亦有進步”,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結合圖2,通過設計8—11題,讓學生分析史料及閱讀教材,提升從地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區(qū)域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尤其是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與發(fā)展,是分裂中有進步的體現(xiàn),并體會二者之間的區(qū)別,體現(xiàn)唯物史觀與歷史解釋能力素養(yǎng)。
通過設計第12題,讓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解題方法。并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雖然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蕩的時期,然而卻出現(xiàn)了局部統(tǒng)一、民族交融、經(jīng)濟與科技文化發(fā)展的社會進步現(xiàn)象,這些都為后續(xù)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再次建立與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由此深化單元內容主旨,落實學科育人思想。
概而述之,通過三大題12小題的作業(yè)設計,引導學生體悟:三國兩晉南北朝不僅繼承和延續(xù)了秦漢時基本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與文化傳統(tǒng),在分裂中還孕育著社會進步和國家統(tǒng)一的因素,為之后隋唐時期大一統(tǒng)局面的重建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格局,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讓學生實現(xiàn)“從知識走向智慧,從方法走向素養(yǎng),從能力走向品格”。
四、單元作業(yè)設計評價方案與效果
1.評價原則與評價方案
依據(jù)《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倡導增值性評價,關注學生的進步程度,并且以學生為中心展開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同時作業(yè)評價也要緊扣課堂學習內容與目標,體現(xiàn)綜合性、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層次性。1 依據(jù)該評價原則,本作業(yè)設計擬定如下評價方案,見表1。
同時,作業(yè)設計第12題依據(jù)學生作答層級進行賦分。第一層次:能指出三則材料所指向的史事,并簡單抄錄教科書,得3分。第二層次:能針對三則史事展開闡述,基于史實,合乎邏輯,得4分。第三層次:不僅逐一闡述史事,并能對主題進行適當?shù)目偨Y提升,得5分。另外,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不簡單抄錄教科書,可加1分。
依據(jù)評價原則與單元作業(yè)評價方案,教師需做到:首先,對學生作答情況進行全部批改,并且除分數(shù)與等第外還應有標注與描述性語言,以鼓勵為主,提升學生積極性。其次,在展示評價量表之前可以讓學生試著相互評價與打分,然后教師匯總結合學生情況進行全線批改,展示優(yōu)秀作業(yè)與進步作業(yè)或口頭表揚,鼓勵學生向優(yōu)秀同伴學習。最后,教師依據(jù)學生作答情況進行集中針對性講評,尤其是出現(xiàn)問題較多的內容。同時教師及時反思,改進自我教學方法,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2.模式遷移
教師設計與解構單元作業(yè),讓學生對該領域內容有了深度的習得與把握;教師及時進行模式遷移,原創(chuàng)類似題型,讓學生得以及時訓練與鞏固,從而達到能力真正提升。下題(見圖3)為本單元作業(yè)設計的遷移,從效果反饋可見,學生對該類題型的作答模式與其中的內涵思想也有了深層次把握。
五、反思
本作業(yè)設計依托最新版歷史課程標準,從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角度出發(fā),解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及其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以文獻、圖片等多元史料例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到這一時期不僅有政權的分立,還蘊含著局部統(tǒng)一、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民族交融等進步性因素。應當思考通過它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鞏固上的重要作用,涵養(yǎng)家國情懷。
但是不可否認,該作業(yè)設計對于整體性特點的把握度尚有提升的空間,對于歷史接受和理解能力欠缺的學生而言,在解答本單元作業(yè)設計時依然存在局限。因為課程標準在評價原則上也提到了“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yè),供學生選擇”1,故本文認為,需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是否可以有菜單式的作業(yè)設計,譬如說針對不同學生的接受程度設計必答題(基礎類)、選答題(提升類)、拓展題(探究類)選項,可以讓學生進行選擇,這也是我們后續(xù)努力的方向。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Unit Homework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 Taking The Three Kingdoms, Two Jin Dynasties,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s an Example
SHU? Xiaodong1, ZHANG? Kui2
(1.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2. Shanghai Fuxing Experimental Junior High School, Shanghai, 200434)
Abstract: The unit homework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ong term, broad vision and large unit is a necessary and emerging path to implement the core litera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e literacy of histo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adheres to the orientation of goals, problems and innovation, and takes “The Three Kingdoms, Two Jin Dynasties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s examples to design specific unit homework.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absorb and sort ou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y reading maps and interpreting documents and objects;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method of “theories coming from history, which in turn integrated with it”,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in which communication,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can take place by guiding them to interpret and evaluate historical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inuation and change”; and students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factors of progr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vis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understand the bas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inherited from Qin and Han in this period, and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the unified situation in the period of Sui and Tang, cultivate their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and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by helping them comprehen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in the period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Key words: the core literacy,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he Three Kingdoms, Two Jin Dynasties,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he unit ho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