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 溫昕 邱海洋
摘要:“生活·實踐”教育是在繼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礎上實踐并發(fā)展出的教育理念。“四位一體”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在“生活·實踐”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立足于高校師范生培養(yǎng)中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它將“一踐行、三學會”的目標落實到高效課堂、小組活動、社團實踐及教學大賽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借助高效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依托小組活動展現(xiàn)“融合式”培養(yǎng)路徑,憑借社團實踐培養(yǎng)學生“六力”,強化教學比賽實現(xiàn)“知行合一”。在“雙減”背景下,能夠為國家輸送更多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師范人才。
關鍵詞:“生活·實踐”教育;師范生培養(yǎng);四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2)07-0016-06
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既要契合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又要順應當今時代和世界發(fā)展趨勢,堅持民族性和時代性、“國情”和“世情”的統(tǒng)一[1]?!吧睢嵺`”教育是華中師范大學陶行知研究團隊在繼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礎上,立足于當代中國國情,實踐并發(fā)展出的教育理論,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再生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當前“雙減”政策落地面臨諸多問題的背景下,師范院校開展“生活·實踐”教育,發(fā)揮“生活·實踐”教育的優(yōu)勢,更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師范類人才,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賦能。
一、“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四位一體”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的建構
(一)“生活·實踐”教育的內涵
“生活·實踐”教育理論是在繼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礎上實踐并發(fā)展出的教育理論。“生活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2]634 ,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個方面?!吧睢嵺`”教育繼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的三大原理,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六大原理:生活即學習、生命即成長、生存即共進、世界即課堂、實踐即教學、創(chuàng)造即未來。這是以生活為中心、實踐為方式的教育,是以生活為內容、實踐為路徑的教育,是源于生活與實踐、通過生活與實踐來實施、為了生活與實踐的教育,其宗旨是讓教育通過生活與實踐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3]。
“生活·實踐”教育理論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適應現(xiàn)代社會育人方式的轉變,與未來智能化教育相適應的,更適合當前國情的教育理論?!吧睢嵺`”教育理論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注重社會實踐和實踐育人指示要求,積極探索實踐育人方式變革,是源于生活與實踐的教育,是通過生活與實踐來實施的教育,也是為了生活與實踐的教育[4]。
(二)“四位一體”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
“四位一體”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即:高效課堂+小組活動+社團實踐+教學比賽。其中,以教師教育課程等課堂教學為引領,以小組活動參與實踐為深化契機,以社團實踐為深度體驗,以教學技能比賽為檢驗。它將“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fā)展”的目標落實到高效課堂、小組活動、社團實踐及教學大賽等四個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了學生主體意識和學習潛能,提高了師范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育教學技能,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師范生堅定的職業(yè)認同感與高尚的師德情懷。
“四位一體”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深度契合了“生活·實踐”教育理論,在“生活·實踐”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尤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能力,即生活力、實踐力、學習力、自主力、合作力、創(chuàng)新力;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場景,通過各種實踐,塑造師范生精神品格,提升師范生職業(yè)素養(yǎng)?!八奈灰惑w”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立足于高校師范生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是在師范生培養(yǎng)的一線教學中,總結出的適合本專業(yè)師范生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是嘗試為破解師范院校“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教學(學習)與實踐”相脫離的難題尋找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二、“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的“四位一體”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5]2018年9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專業(yè)化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提升”的目標任務[6]。將“生活·實踐”教育理論運用到本科高校師范生培養(yǎng)中,探索“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的“四位一體”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路徑,不僅是強化師范生綜合能力的現(xiàn)實需要,更是順應宏觀政策的必然所需。
(一)借助高效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
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啟動“素養(yǎng)的界定與遴選”項目,建構了“人與工具、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為主要內容的核心素養(yǎng)框架,內容覆蓋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三個維度。2014年,我國教育部研制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7]。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正式發(fā)布,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明確提出這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師范生既是學生,又是未來的人民教師,這一特殊屬性,要求他們既需要具備核心素養(yǎng),又要具備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能力。
“四位一體”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注重提升師范生的核心素養(yǎng),構建師生和諧互動的高效課堂。在課堂上,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云教育”等途徑,依托“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等平臺,打通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線上與線下教學”的雙向渠道。此外,借助混合式教學、探討式教學模式,有效吸收優(yōu)秀課程資源,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些舉措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的深刻轉向,最終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盵8]疫情之后,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變革已經到來。將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教育形式上的最大變化[9]。在育人方式上,“四位一體”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努力適應時代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高效且面向未來的信息化課堂。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開展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深入推進MOOC、微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提升師范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實現(xiàn)育人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轉變。
(二)依托小組活動展現(xiàn)“融合式”培養(yǎng)路徑
“生活·實踐”教育主張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為途徑,實施“融合式”教育,將學校與社會、家庭和大自然,教師與學生,身與心,知與行,本土與域外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完成對人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及價值塑造 [10]。
“四位一體”中的小組活動,契合了“融合式”的要求。小組活動不限制活動地點,可以將“教室、操場、圖書館、報告廳”作為活動場所,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并培養(yǎng)學生合作共享的精神,鍛煉了他們的領導力與組織能力。以往,學生都是憑興趣參與課堂內外活動,但“四位一體”模式中的小組活動要求理論聯(lián)系實踐,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方式的結合,增加了云班課的討論,最終呈現(xiàn)出“融合式”育人的優(yōu)勢。師范生不管在課內還是課外,都可以拋開表達的顧慮,大膽呈現(xiàn)自己的思考。小組活動分成課上和課下多種小組,布置的作業(yè)、匯報等都以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的形式呈現(xiàn),要求所有同學必須承擔相應的分工,并在學期末進行相互評比,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人人參與。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課內課外多種形式的活動,完成了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以課堂教學為主向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的轉變,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的深度融合。
在組織師范生參加小組活動和社團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課上課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多元化、立體化、融合式的“生活·實踐”師范生育人體系。這一體系對于形成并完善師范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以及增強對目前教育現(xiàn)狀的了解,激發(fā)起師范生的教育情懷,增強師范生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促進其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成長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
(三)憑借社團實踐培養(yǎng)學生“六力”
“生活·實踐”教育立足陶行知先生的“三力”理論,綜合考量前述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提出通過“六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即生活力、實踐力、學習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創(chuàng)新力。國學研教社成立十余年,一直致力于為信陽市中小學義務講授國學課程。學生依托社團實踐,以國學老師的身份走上中小學的講臺,體驗真實情境下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激發(fā)起師范生的使命感與榮譽感,又能夠鍛煉自身的教學技能,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團活動注重學生身心體驗,可以充分凸顯學生個性、引導學生互動協(xié)作,開展社團實踐可以有效發(fā)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力、學習力和合作力。另外,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不可能閉門造車,不真正走上講臺就無法體驗到教學本身的酸甜苦辣。而往往一個新手教師在成長為熟手教師的過程中,一定會被要求不斷實踐。因此,本模式依托國學研教社,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正講課的機會。通過這種積極參與和實戰(zhàn)演練,引導師范生的目光從“象牙塔”轉向社會與中小學,進而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生活、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觀察并思考“家庭—學?!鐣絽f(xié)同發(fā)展”的教育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力、實踐力、創(chuàng)新力得到了充分提升。
“生活·實踐”教育還注重智商、情商、意商并重。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質及其發(fā)展水平的一個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斷性、堅毅性、持久性等,它是與人的意志過程密切相關的,是人在克服困難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如克服干擾、知難而上、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等。”[11]447社團實踐,是意商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社團實踐中培養(yǎng)“六力”可以使學生不僅具備廣博的知識、較高的創(chuàng)造才能和平穩(wěn)而健康的心態(tài),還能產生堅忍不拔的毅力、一往無前的精神和直面競爭的勇氣,使之朝向美好生活[12]。
(四)強化教學比賽實現(xiàn)“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事” [13]?!吧睢嵺`”教育與時俱進,注重實踐,強調“實踐育人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踐活動,使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中親身體驗知識的獲得與建構,或在實際應用中證實已有的知識,獲得現(xiàn)實感、實踐感,形成實踐創(chuàng)新的觀念,養(yǎng)成必備的實踐品格和關鍵能力。實踐育人通過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來提升人的實踐能力,突出學生主體、立德樹人、生活習性、活動形式、綜合整合與協(xié)同共進六層意涵。從外延上講,實踐育人包括一切通過構建實踐育人的環(huán)境,在實踐中通過親力親為的方式以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型轉化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盵14]
“生活·實踐”教育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綜合多方資源為學生“六力”培養(yǎng)提供實踐平臺。在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中,更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踐行“知行合一”,在實踐中鞏固和反思。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提出“教育實踐貫穿于教師培養(yǎng)全過程”,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是當前師范生培養(yǎng)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四位一體”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除了通過社團實踐提升教育實踐能力之外,還可以通過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在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中,既可以增進師范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可以通過比賽訓練其技能,改進其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引導師范生對教學實踐活動本身進行感悟與反思。團隊老師指導師范生參加文學院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信陽師范學院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河南省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以及全國微格教學技能大賽四個級別的大賽。通過不同級別的參賽訓練,提高師范生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拔尖人才。在選拔和具體指導學生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團隊教師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指導,使學生在比賽中得到歷練,開拓視野,發(fā)現(xiàn)不足,提升自我,不斷精進。通過教學比賽等各種實踐,不僅踐行了“知行合一”,而且使學生增進了教育情懷,使得師范生更具有從教意愿,更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yè)性,具有積極地情感、端正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具有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尊重學生人格,更容易成為富有愛心、責任心,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成長的教師。
三、“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四位一體”人才培養(yǎng)成效
通過近些年的實踐,“四位一體”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效果顯著。
(一)調研顯示成效顯著
我們對近三年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重點調查“四位一體”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高階能力、人格與意志力的培養(yǎng)、教學技能實踐能力、教師資格證獲得率、競賽獲獎率,相關專業(yè)考研率的實施情況與效果。(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其中有效回收問卷756份。)
問卷的主體部分調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與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情況,設置的問題有:(1)“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是否有效提升你的核心素養(yǎng)?(2)你認為“四位一體”模式中的高效課堂教學效果如何?(3)你認為“四位一體”模式中的小組活動有效提升了你的哪些能力?(4)你認為“四位一體”模式中的社團實踐可以提升你的哪些能力?(5)你認為“四位一體”模式中的社團實踐對你產生哪些影響?(6)在“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你的生活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7)在“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你的實踐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8)在“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你的學習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9)在“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你的自主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10)在“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你的合作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11) 在“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你的創(chuàng)新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12) 在“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中,你的意商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從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滿意度較高;學生的“六力”(生活力、實踐力、學習力、自主力、合作力、創(chuàng)新力)顯著提升;學生意商明顯提高。通過構建有效課堂,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有95%的學生認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效果良好;94%的被調查者認為課外小組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97%以上的被調查者非常認可社團實踐,認為通過國學研教社的社團實踐,可以體驗真實情境下的教學,從而增強實際教學中問題解決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職業(yè)榮耀感,增強了職業(yè)的認同感,有效提升了教育情懷;93%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通過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增強了自己教師資格考試面試的信心。還有95.5%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能力如:生活力、實踐力、學習力、自主力、合作力、創(chuàng)新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對自己“意商”的提升方面,選擇“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占到 92.85%。尤其是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認識到教育就是要以心靈灌溉心靈,用生命感動生命。
另外,通過“四位一體”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精神,改善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品質,提升了學生的學識及綜合素質。與往屆學生對比,教師資格證考試通過率顯著提高,學科語文教學專業(yè)的考研率逐年提升。2019屆畢業(yè)生的教師資格證通過率僅為75.6%,2020屆便提高到82.3%,2021屆的通過率已經達到89.6%;2019年考取學科語文教學方向研究生有22名,2020年就達到30名,2021年錄取的結果是32名,考取人數(shù)逐年增長。
(二)完成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
團隊老師們緊密結合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全面改革教師教育課程內容。在教師教育課程中充分融入優(yōu)秀中小學教育教學案例,將學科前沿知識、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及時吸收學習科學、腦科學、信息技術的新成果。課程結構上加強教育專業(yè)知識,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構建“四位一體”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教師培養(yǎng)的全過程。在教學效果的訪談中,很多學生反饋,實踐導向的教學改革效果明顯。17級李國棟同學說“雖然時有受挫,但是一看到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心里便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時刻提醒自己不斷精進。與此同時,也萌發(fā)出一種為人師表的自豪感?!?/p>
同時,老師們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主動投身于實踐導向的專業(yè)教學與創(chuàng)新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改革中,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和專業(yè)教學質量提高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近三年,團隊中有3位老師獲批省級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完成了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
(三)創(chuàng)新教師教育模式并推廣
教師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推進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實踐型教學改革,全面提升了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八奈灰惑w”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是師范生師德修養(yǎng)與教育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方式,可以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師范生,并使之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yè)發(fā)展意識,主動了解國內外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動態(tài),學會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具備團隊互助和合作學習能力。使師范生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除此之外,團隊教師教學成果顯著,團隊中兩位教師被教學發(fā)展中心聘請為“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咨詢專家”;本人以“四位一體”教學參賽榮獲河南省青年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特等獎;“四位一體”創(chuàng)新模式,獲批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并獲得了第五屆西浦全國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三等獎。這一模式得到領導、專家的肯定,已經在省內各兄弟師范院校推廣,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四位一體”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正是將“生活·實踐”教育理論運用到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培養(yǎng)中的典型案例,在當前基礎教育“雙減”政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四位一體”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僅是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更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它將“一踐行、三學會”即“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fā)展”的新時代教師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落實到高效課堂、小組活動、社團實踐活動及教學大賽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的精心組織和設計,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大大激發(fā)了學生主體意識和學習潛能,將現(xiàn)代教育理念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大大提高了師范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育教學技能,同時使學生獲得價值感、成就感,于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們堅定的職業(yè)認同感以及高尚的師德情懷。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實效,這對于新時代教師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洪宇,曾嘉怡.何謂·為何·如何:“新時代小先生行動”的三個基本問題[J].教育評論,2022(11):3-1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4.
[3][9]周洪宇.“生活·實踐”教育的要義、意蘊與實施[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3):1-8.
[4]趙婧,溫昕.堅守與開拓:四十余年致力于建構“陶行知學”——訪陶行知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周洪宇教授[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54-60.
[5]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10.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2018-09-1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04-08.
[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25》[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2019-02-23.
[10]邱燕楠,李政濤.從“在線教學勝任力”到“雙線混融教學勝任力”[J].中國遠程教育,2020(7):75-76.
[11]申國昌.新理念、新領域與新范式——周洪宇與教育文化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447.
[12]劉來兵,周洪宇.“生活·實踐”教育:內涵、目標與實踐路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156-164.
[1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讓青春在奉獻中煥發(fā)絢麗光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重要論述綜述[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03/content_5604566.htm,2021-05-03.
[14]周洪宇,胡佳新.知識視域下的實踐育人及其意義向度[J].教育研究,2018(8):19-27.
A Study on the Quaternity Cultivation Model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Practice Theory
Zhao Jing, Wen Xin, Qiu Hai-yang
(School of Literatur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TheLife·Practice educational theory i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hat has been practiced an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The Quaternity Cultivation Model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Life·Practice education theory.It has implemented the goal of One practice, Three learning into four sectors,such as efficient classroom, group activities, community practice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s. It cultivates students'?core qualities by virtue of efficient class, displays Integrated training path by relying on group activities, cultivates students'?Six Abilities by virtue of community practice, and strengthens teaching competition to realiz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it can foster more normal college talents for the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reform .
Keywords:Life·Practice Educational Theory; Cultivation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Quaternity
基金項目: 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研究(2021SJGLX442);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2021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雙減”背景下陶行知思想的當代價值(2021-YJS-11)。
作者簡介:1.趙婧,女,安徽蕭縣人,文學博士,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2.溫昕,女,山西太原人,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碩士研究生;3.邱海洋,男,河南信陽人,博士,信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